|
李小龙的功夫哲学总结起来就是:很有感情能产生信仰;很有感情能进入精神世界;很有感情能击败幻象。他的动作、表情、嚎叫浑然一体,已达到了得其神,忘其形的境界。他的“我”与“对手”都不存在,实则是忘记功夫技巧后对功夫精髓的整体掌握。他在电影中完全进入自我想象,成为而不是表演他所扮演的角色,达到乐在其中,物我两忘的境界。用杰克史密斯的说法,这种表演就是人肉致幻剂,达到了信仰的高度,只要有了这种演员,就可以把假景变活,引领每个人去探索未知的精神领域。 |
|
五星全部归于李小龙! |
|
没有删减的完整版,片头有关于探讨哲学的那一段。李告诉弟子,不要思考,去感受。 |
|
73年,虽然很狗屎的剧情,非常简单无脑,几乎没有缘由的见面就是打。在比赛的时候慢镜头单踢那外国佬,虽然现在的打戏已经很少看到了,三角裤衩洪金宝,还有龙套成龙和元华。对武术的探索得到一个新的高度,武打理念上升到了某种哲学境界。7.4 |
|
最后一段多重镜像的部分既是对查理·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1928年)、奥逊·威尔斯《上海小姐》(1947年)的致敬,也是对武术、哲学的隐喻,太喜欢了。 |
|
啊打! |
|
资料馆2013.12.29.1pm 华纳修复版。闯龙潭(潜入地下)打斗一段将空间局限在李小龙周边,敌人不断闯入,直接见招拆招是非常漂亮的设计,在主角光环如此强大的影片里制造了一些紧张感。最后的镜子段落仿照《上海小姐》,但有所发挥,敌我镜中的大小对比。有一些幽默感,充满奇观,李小龙是最大的一个。 |
|
我第一次真正看完李小龙的电影,被震撼了,真是大囧+大牛+激gay+无逻辑+超神经质+文艺,就好象A片,情节都是浮云。 |
|
一直不理解一个细节,洪金宝和李小龙打架,为什么脱得只剩三角裤,好基情啊,还少林呢。 |
|
这片的意义就不必多说了,只说全片最霸气台词:“木头是不会还击的”!制作水准确实是很好莱坞式的,剧情粗枝大叶,整体十分商业。不可否认,好莱坞给龙哥的限制是明显的,即便他此时仍处巅峰,几处打戏依旧出彩,整体却远不及《猛龙过江》。不过片中展现了他一些哲理性话语,可见当时他已经有意识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截拳道]吧)融入电影,可惜创作刚进入这方面,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而如果他不是离开得这般迅速,我想他的作品将谈到他更多的功夫哲学,那时就绝不止是武打片了,是直到今天也没人做到、观众也不曾想象过的、新的电影类型 |
|
世界史 李小龙将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处处体现着男性特有的雄浑之美,硬朗的肌肉线条,自信的的王之蔑视,打击敌人时候发出的吼叫,这些都是独树一帜的招牌。不仅如此,他还在动作场面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开头对话中,所谓的敌人只是一个幻影,消灭敌人的幻影,就能找出隐藏在其身后敌人的真身,与结尾的镜迷宫打斗遥相呼应,核心是认识自我,领悟武学真谛。许多日后的功夫明星都在片中露了个脸,杨斯在这些打酱油的明星里戏份最多,灵活的身手,一脸坏人样子,为日后在【血点】中的精彩表现打了个底。 |
|
7/10。我几度以为看的是007电影,只不过换做排斥任何武器的东方面孔,李小龙的打法变化多端、集众门派之长,就如那个被迫挨打中摸清对手招法的美国佬,让敌人无从应变。他解决对手时总是怒目而视或猴样尖叫,对不值一比的挑衅者会漠然骗他上船留给海浪戏弄,更通过镜子屋的重重叠影来强化自己的形象。 @2015-11-08 00:42:45 |
|
李小龙的功夫 快 钢 脆。 身手灵活 出手速度快 伴随一声阿斗 拳头已经到对方脸上了。 出手又很辣 特别是窝心脚 空中三脚 都是朝人最软的肉里出杀招。 打出去一拳是一拳 不拖泥带水 回拳防守同样清脆利落。 看他打完全是一种享受 替那些和他演对手戏的龙虎武师感到佩服。包括本片的成龙 |
|
可能碍于时代浪潮的冲刷,无论是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还是服化道的设计和剧情的走向,都充满了B级片的粗糙感。开场有一段长达三分钟的关于哲学探讨的长镜头,于此全片的基调不再是李小龙之前作品当中的那种对有情有义的诠释,而是在最后关头,回归自己的内心,关注人为何而活着的意义。大决战之中的镜子房的设计在美国电影当中已经屡见不鲜,李小龙在此将镜子打破,可以理解为克服幻象,聆听内心的外化表现。有几处镜头转化为对手的主观视角,让观众拥有被打的沉浸感。其中还时而出现升格镜头,意义不明,或许是为了更细致地展现李小龙的肌肉线条。群众说话的背景音简直是灾难,明明主演说的全是英语,不知道为什么背景的群演反而都在说粤语,并且这些背景音像是从菜市场采样来的,跟全片的风格并不相融。人物关系也不明不白,那两个老美毫无用处。 |
|
这部对龙珠漫画影响很大。从龙珠的作品标题、三年一届的武道大会、参赛选手和功夫服装、主角时而幽默又目光冷峻,孙悟空也相似。同时电影又有点肖恩康纳利版007的风格,反派如同抱猫的骷髅党又像诺博士。风一样的拳脚、双截棍、最后镜子迷宫打戏,视觉都很精彩,(打到出汗!)为此可以忽略电影剧情的跳跃。还有成龙的龙套客串~李小龙在世界上展现了和大清辫子人不一样的华人角色形象,这点相当杰出。 |
|
情节整得跟007似的,连配乐都像。小龙的武打自不必说;元华居然也露了一小面;金宝兄出场时间还长一点,不过,也就在开头被小龙摔来摔去的几分钟;成龙捏,则压根没找到他的影子,据说是饰演监狱里的一个小恶棍 |
|
李三脚大破韩铁手。以拳脚表达佛理,最后的镜宫打斗不愧为影史经典。B级片因为有了李小龙而得以名垂后世。我好奇的是,基督徒乔宏成天扮高僧,内心没有挣扎么…… |
|
23年上影节第三部,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李小龙。重刷后再次确认「镜子屋大战」确实是全片精华所在,不仅视觉效果精彩而且呼应了他与乔宏探讨「摧毁幻象就可摧毁真身」的武术哲学(但华纳版居然把这段删了,反而保留语焉不详的配角往事和莫名其妙的龙套特写)。 主线基本是土洋结合,李小龙来到封闭小岛刺杀少林寺叛徒·中国金刚狼·石坚,配合他的还有少女特工以及世界各地的武林高手。但文戏拍得可谓是一塌糊涂:配角面目模糊,各路角色岛上活动彷如无头苍蝇,完全沦为叙事符号。唯有李小龙的武戏一如既往地紧凑精彩,带着他独有的节奏感与动作张力,并增加了对武器的花样使用。开场与他对打的是洪金宝,他和李小龙私下单挑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发生在拍摄期间。而连翻几个跟斗跃过拦住他的道士一场戏,是元华替身完成的,他与成龙的经典同框出自本作。 |
|
1.《唐山大兄》有露奶床戏,《精武门》有脱衣舞表演,《猛龙过江》有裸体妓女,《龙争虎斗》有胸部近景转场,这些成人向段落在国内视频网站上被不同程度地删减了;2.《精武门》有陈真咬人大腿脱险的设计,《龙争虎斗》也有威廉士咬人大腿脱困的情节;3.《唐山大兄》的反派贩毒,《龙争虎斗》的反派也贩毒;4.韩戴上虎爪与李小龙对战时,呼应了中文片名《龙争虎斗》,韩换钢叉时则让我联想到“金刚狼”,韩与李两人最后的镜渊动作戏拍得挺不错;…… |
|
镜子戏加星,放类型片世界里石坚这反派也弱智得出格了。说实在的没肯塔基大电影里那个a fistful of yen好看 |
|
太无聊了。龙肉是好看的,拍得太傻了,连最后那个被影史津津乐道的镜子戏也完全拿不出台面的,影史上拍镜子比这好的可太多了,它不过是把漂亮的肉多复制几遍——而不是放大或渲染润色——而已。英文讲得不错,不过石坚也讲得不错。最大的价值大约是记录了一些水上讨生活人家的某些面貌,“摆渡人”和“歌堂船”一类的可见一斑,算是珍贵影像吧。 |
|
上次看李小龙片子可能还是小学时候(排除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课上给我们放),印象里这部最“好看”,现在重看也是觉得特别pure entertainment又不觉得差 |
|
#PCC #bruceleeatgoldenharvest 4K uncut 开场的台词部分挺不错,整体打斗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镜面那部分实在是太帅了。飞鸽子+慢镜头总让我有种穿越感,这么一看吴宇森是有出处的。视觉上水波回忆介绍角色非常老派,不是在打斗过程中的跳轴不适感还是挺强的。听觉上非常喜欢,时而西方配乐时而中国民乐融合到这样的作品中契合度可以,后配音的台词的音色差也是明显的,不过整体都是配音➕配音效好歹统一度还行。不喜欢的就是整体故事比较拉胯(仔细想想这么拉胯的故事最近的几年好莱坞也还在使用,也不得不说…越来越不行了),而且这种低强度好莱坞模式的小事件开场不太喜欢(开场就是洪金宝)。李小龙女儿录的Intro没有额外的信息,50周年纪念和逝世50周年确实有些心酸。仔细观察了那一瞬的成龙) |
|
没看之前觉得李小龙很牛,看完了觉得一般啊。招式完全就是你一下我一下,根本就不太真实。虽然在那个年代很不错。但是看惯了成龙,甄子丹,托尼贾的功夫片,就觉得这个有点小儿科了。 |
|
这应该是李小龙表达他的武术哲学最多的一部,但整部电影就是找了个美国导演拍了一部山寨版007(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此,个人一向讨厌好莱坞那种奇景化东方的表演设置),石坚这个反派甚至也有一只白猫(意义在哪里??)!尽管跟金枪客各种意义上的相似,但看了一下金枪客的上映时间要比龙争虎斗晚了一年左右,所以结尾那个镜子屋大战是金枪客受这部的影响呢,还是大家都热爱着奥迅威尔斯呢。 |
|
看的第一部李小龙片子,要不是鸟山明推荐我估计还不得看的。电影算是个功夫版007+小部分功夫打戏,看设定只感叹一个练家子的乌托邦是没得枪的得……好多熟面孔,有港台的胡金铨的……也可能是功夫片看多了审美疲劳,中途暂停了好几次,果然李小龙的功夫宇宙并不能让我带入进去,我还是习惯看成龙李连杰……主要是从一开始把敌人骗上小船我就觉得有问题,骗人不管英语还是华语世界都不算是正当的行为,有也应该是由成龙这种相对边缘的搞笑角色来做,李小龙既不正面刚也不慈悲为怀放人一马又表现得像是正派社会精英,就感觉这人道德跟一般人不一样,就很难带入角色了。我又想了一下这可能还真是部分洼地精英的做法,在洼地精英保持的还是底层的道德,骗是常用手段了,一下子又想到曾国藩骗太平军俘虏了,这种事放任何一个蛮族酋长都做不出来。 |
|
出身少林的大毒贩不忘武术爱好老本行,新一代少林大侠携手鬼佬清理门户、儆恶惩奸。典型美国人视角的中国故事,剧情单薄,岛上武术大赛的招待场景充满刻板印象和邪典气息,李小龙的肌肉和体型真是完美,动作戏感觉有点快,镜头的展示意犹未尽,对李小龙脸部表情的特写镜头又多又长,真是有点搞不懂 |
|
初中那年看过。。。这是最喜欢小龙哥的片子了~~故事完整,情景跌宕起伏,小龙哥帅爆了~~ 镜迷宫的打斗太精彩了~!! |
|
奥逊·威尔斯泽被后世,又见“镜渊”影像的打斗,李小龙的好莱坞之作,“复仇叙事”,李小龙和成龙的双龙会,李小龙的个性打斗魅力四射。 |
|
假手和镜子的设计很前卫,但因为技术原因,假手其实很限制动作戏的发挥,导致最后的打戏几乎变成“纯挨打”,白瞎了这么好的场景;剧情方面属实一般,没啥特别之处……3.5⭐️
(PS:感觉在这部电影里李小龙没啥演技,倒是有点目中无人,即使是面对大师也一样高傲的表情……) |
|
7分。有时候真要感叹,时间是把杀猪刀啊。看完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真不是部B级录像厅向的电影么?剧情放在电视电影里都嫌太简单了,而场面等等也不能和现在的制作相提并论。还好有李小龙的凌厉打斗,双截棍那段非常棒,可惜其他就没太多看点了。PS:看的是英文版,听方丈讲英文好奇怪。。 |
|
这部电影李小龙没的说,就是除了李小龙外其它人的打斗场面看着不过瘾,两个男二其中黑人还行,另外欧洲白人那个动作太一般了,直观的感觉他就是半路随便学学的那种,动作生硬又难看,还有大反派石坚的动作也不满意,查了一下资料他的功夫底子挺厚的,觉得是因为他在片中角色的约束(一支断手可以接很多武器),感觉笨笨的,那支断手接的武器明显能看出就是拿在手里面的,好出戏哦,没觉得他是个武打高手,鉴于以上这几个缺点我一直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这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第一部李小龙主演的国际化功夫电影,很多国外观众是从这部电影才开始接触到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的,还有一点就是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好莱坞当主演的国际化电影,具有开创的意义,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为以后的中国功夫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非常大基础。 |
|
至今看过的李小龙片最好看的一部。吴明才早早领了便当,元华林正英换装不断上阵。茅瑛穿街走巷那是成龙的最爱,碎玻璃前景的主观有力。坚叔反派风头不小,最后还变身金刚狼打了一场。老外的前缘已经很了啰嗦,李小龙的更罗嗦,回忆嵌套回忆(盗忆空间)。小船风浪整蛊老外好看。花姑娘进房间,门后的镜子就是铺垫,到大战真是很巧妙的影像风格。李小龙的确独特,身材适中,技击多,花招少,拳脚打的是剑戟片的感觉,又在暴力注入癫狂忘我的表演。电影里武功哲学不近女色,现实中仍是明星身份。 |
|
李小龙打斗比较精彩的一部,故事有点像楚留香之蝙蝠传奇。 |
|
华纳与嘉禾共同打造,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世界,北美票房2500万,全球票房9000万,而成本只有85万,赚得盆满钵满。李小龙正式晋升为国际巨星,首次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中国功夫和武打场面,自此中国功夫也成为了名扬世界的一种文化。可惜李小龙在拍摄完影片后一个月猝然离世。故事极其简单,矛盾集中,李小龙负责清理门户,除恶扬善,熟脸奸人坚饰演反派。李小龙除了展示拳脚,双截棍、长棍、短棍也是样样精通。这里面成龙打了酱油,出场几秒钟就光荣狗带。 |
|
大量主创和技术部门都是好莱坞人马,所以这应该算作是嘉禾投资的西片。故事就是007模式的过关游戏,大BOSS是金刚狼,国仇家恨,民族自尊,香港水上渔家风情,穿插李小龙最新的武学理论,对礼数的坚持,简单,天真,也高度符号化。比较有设计感的场面是最后李小龙与石坚的镜屋对决。 |
|
整个闭关锁国+鸦片充斥的设定真的很清政府了,而且电影流露出了一种粗糙的cult片质感,如果没有李小龙的真功夫,恐怕此片只能沦为满足西方观众猎奇心理的烂片,结尾镜子运用算是亮点,石坚的反派实力一般倒是假手换得很勤,李小龙教导董玮一段蛮有趣,两代武指的传承。 |
|
李小龙真的成也时代,败也时代。如果他晚生二十年,他的电影喝动作场面会远比现在精彩,寿命大概也会延长。这应该是李小龙生前演技最成熟,完成度最高,故事性最好的电影。他的电影以现在的眼光看,大概只能算是半成品,但这依然不影响他的高度,他的传奇和我的津津有味——女子跑酷巷战,镜子屋决斗,金刚狼式的金属爪(金刚狼1974年首次登场),这些都是这部电影当年带给观众的新奇感受。 |
|
现在的人看此片感受可能不深,但是在此片上映的1973年那个国人垂丧自艾的时代里,李小龙横空出世的精悍、凌厉、智慧的银幕形象,就像一道光,刺破了重重的黑暗暮霭,带给国人无与伦比的温暖与激励。 |
|
【B】李小龙作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动作演员几乎完全撑起了这部平庸而邪恶的电影,每一场有关他的武术对决都迸发出极致的肢体之美。但一到一对多的动作戏,就又沦落成毫无逻辑性的廉价感官刺激,笨拙的演员与笨拙的走位共同造成了视听上的笨拙。但结尾那场镜像迷宫之战可以说是本片仅有的导演意识占上风的段落,在「写实」的语境下生成强烈的「写意」体验,绝妙,哪怕脱离李小龙,这也是绝对优秀的影像表达。 |
|
看老电影的有反而有一种新奇的快乐。会看到一个不是很久远的从前,但是仍然很不一样的香港,当时的人们和我们一样乘着飞机去香港,但又和我们不一样,会乘着手摇的木船去到岛上;还会看到已经是传奇的历史人物,但是又有鲜活影像的真实的李小龙,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真的会做出标志性的动作,喊出啊~打~,有一种认识了他很多年,但终于见到了的感觉。李小龙在影片里展现的那种自信和从容,即使在祖国已经繁荣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都不一定在国人身上看得到的,他耍双截棍的时候真的超帅!真的挺开心的,感谢上海电影节,让我能有机会在大荧幕上看到那个我还未曾出生的年代就已经存在过的时代的印记。 |
|
竟然没有看睡着。李小龙真是又帅又萌又傲娇 穿夜行衣真是身轻如燕飞檐走壁啊。镜阵斗室那段好迷幻好赞 2013/12/29@电影资料馆 |
|
还是不爱看,布瑟里的感觉总像是一条嗜血的癫狗,和他其余的片子一样没有丝毫的港片气味 |
|
6.9 又看一遍,前半段太长,角色太多了。李小龙电影里的打斗通常都很无趣,基本都是碾压式的,印象里顶多开始打的时候象征性挨两下打,哪怕这部浑身爪痕,也不觉得有费多大力,反而是他的那种天雷滚滚表演风格,才是真正带劲的。 |
|
看香港電影節的節目單才發覺我竟然忘記了這部電影。初八日,驚蟄,終於在大銀幕看了這部電影。最後的鏡子真經典。 |
|
功夫+特工。这部成熟许多,包括影像与人物设定。在场面调度上利用影子与镜像,片中多有镜像上的设计,可惜没有统一。惨烈场面留在画外。影片透着隐忍诡异的氛围,狱中酒鬼抓住看守的细节不错。也有些情感的眉目。李小龙追求一招制敌的速战技巧,有实战意义,却也阻碍了观赏性的呈现。片中对手太弱。 |
|
严格来讲,这才是把李小龙功夫和电影叙事结合的作品,《唐山大兄》和《猛龙过江》都还只是在传统戏剧矛盾(中外、正邪)下,对其动作风格的简单利用。这部尝试加入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影像互文。虽然最核心仍是李小龙的功夫(例如刻意安排时机让他脱掉衣服秀肌肉、秀双节棍),但情感动机更富人性。 |
|
2021.03重看。李小龙的电影,从不以剧作取胜,表演除了李小龙的个人特色外,也乏善可陈。甚至,李小龙的电影,从制作的角度看,都可以归入B级片。不管是在当年,还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李小龙电影的最大看点,都是李小龙。没有李小龙,这些电影必定会沦为二、三流的作品。 |
|
故事很像007之诺博士,主角进入神秘岛,反派Boss收藏古董爱好,手套之下假手都完全翻版。有美女也有阴谋。国际化制作,为了提票房加入黑人、白人同行,反而弱化了李小龙的功夫表演,打戏不如之前那样精彩纷呈,牺牲给B级片式的奇观趣味。 |
|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略显平庸,但在当时是动作电影的里程碑,吊打成龙加一星。PS:这部电影公映的时候李小龙已经去世一个星期了。2014.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