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乐,熟悉的德味英语旁白(虽然能听出他老了)。令荷索着迷的很多题材都不吸引我,但他的片总能吸引我不断地看下去。感谢创作不休 |
|
11.14 老赫新片。好久没听他的声音了。还是能看到很多细节,展示环境,让对方说话,镜头怼脸。重点不是 fireball,重点永远是我们自己。 |
|
我是巴伐利亚人,荷索逗死个人儿。 |
|
陨石是上帝给人类的电邮?
微陨石如同一颗大尘埃,是有磁性的。
陨石改变了很多人类的历史。
漂亮的微陨石。
准晶体。
DNA可以在太空中保存很久。
地底下的细菌可以蛰居几百万。
加入了耶稣会的陨石学家兼宇宙学家,也很幽默。
陨石将亡魂送到其他地方。
南极高原上找陨石。
男子草裙火把舞。科学跟人文结合得很好的片子。 |
|
2021-01-08 Fascinating universe @849 |
|
陨石是宇宙的信使,带来毁灭和新生,联结着生命的灵魂。从墨西哥到南极,从玛雅文明到夏威夷的天文台,赫尔佐格再次为了这个题目跑遍了世界,纵贯了文化,带给人无尽的联想,这关于宏大和渺小的想象恰恰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图景。 |
|
确实凑数无聊,还要介绍出场人的衣服兴趣个人经历,我是来看陨石的啊 |
|
天地无情,仰望星空的是人,俯瞰大地的也是人,有人观察世界,而赫尔佐格在观察他们。其实有些赫尔佐格缄默不语的部分是稍显沉闷的,可只要他操着那副辨识度极高的德味英语一开口,片子的味道马上就不一样了。 |
|
展现世界各地陨石maniac众生相的轻松小品,收集宇宙尘埃(?)放大后拍照居然这么好看,还有美国哪个大学收藏室的主任的热情令人难忘XD 末尾跟着韩国的南极科考队去大冰原扫陨石,话说荷索已经是南极常客了吧 |
|
赫尔佐格的镜头下总有那么多充满兴趣和热忱的人,让人感到纯粹的快乐。We’re all stardust,我们都是星尘。我很喜欢这个想法 |
|
荷索太适合做科普类纪录片了 自己的兴趣提问和一些傻傻的旁白解释 而且依旧有两三次镜头捕捉上的独到性 |
|
荷索的極地「石頭」記,資訊量巨大,而且不時有壯麗得近乎奇特的畫面;如果大銀幕觀看,有些段落應該頗震撼;只能在串流平台觀看,即使是4K也有極限。 |
|
当流星如火鬃的烈马驰过天际,它们死去的光芒中仿佛有神明在诞生。是关于陨石的纪录片,素材驳杂,人物众多,话题不拘,想起哪出讲哪出。天地冲撞的镜头震撼,微陨石的照片惊艳,连新近的泛星计划都有介绍,科学家也可以套上超级英雄的光环。旁白很逊,主持人很怪,顶着刚睡醒的头发,穿着皱巴巴的衣服,一边采访一边旁若无人地掏出手帕擦鼻子,很讨喜。 |
|
去山上找陨石。 |
|
陨石的迷人。不知道还原这些陨石的故事的过程是怎样的科学背景,但确实很适合浪漫化。 |
|
科学和神话对未知的解释都是复魅,电影既一样也祛魅 |
|
果然,荷索绝不满足于走遍全世界,上天入地亦不遑多让,寻遍大大小小的陨石坑,与来自“另一时空”的星尘“对话”,仿佛凝视永恒,这当中的时间落差让人着迷,就好像人类短暂的生命偷窥了永生的涵义。 |
|
陨石们忙着来到地球,人类却总仰望天空。毁灭,创造,死亡,新生,意外发现或踏破铁鞋,陨石和人类,比故事更离奇,比现实更真实。 |
|
我们也都是宇宙的尘埃,不用大惊小怪 |
|
赫尔佐格的作品,晚年的导演似乎对神奇的地球,充满了好奇及探索精神。陆续看了好几部这样的纪录片,不过大多不是特别有趣。好在此部影片带大家去观看了地球上陨石撞击、坠落之地,尤其是尤卡坦半岛与印度的陨石坑,令人印象深刻。 |
|
讲述陨石。 |
|
我一再被赫尔佐格带领,窥见人与永恒的交手。 |
|
【CPH:DOX 2021】 |
|
冰川那段加上壮观配乐太感人 |
|
4k hdr |
|
从远古传说到现代冲击 天外来客在荷索的陈述下 成为了科技进步和文化互融的重要媒介之一;主旨留给了科普向 不过冰原漫步和偏远小岛搭配吟唱乐声 足够打造出最熟悉的荷索拿手款 |
|
凝视镜头的眼睛和陨石坑接起来。虽然看起来像摆拍,但的确是他发现的哈哈哈。南极,徒步者的终极空间体验。 |
|
每个科学打工人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赫尔佐格般科学浪漫情怀是存在的,也是意义。。。(和b第一次约会看的就是赫尔佐格!) |
|
陨石的故事~ |
|
这位解说不是纪录片解说中最生动的 但一定是最有趣的 |
|
A new documentary from Werner Herzog about meteors and come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ncient religions and other cultural and physical impacts they've had on Earth. |
|
有些无聊 |
|
宗教还是科学在这些动辄以亿计的星体面前没啥意义,所以老赫的杂糅自有可取之处。降世瞬间带来“融化积聚”时,本就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文明)混合在一块。当后来者用高倍显微镜放大无数倍,会在星尘的纹路间看见:我是巴伐利亚人(为这句加一星)。 |
|
不喜欢这种自然➕故意搞深度(深度还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比如信仰等)的纪录片,像是AI批量生产的颁奖季自然纪录片 |
|
我可能是看了太多伪纪录片喜剧所以看到类似镜头的时候很难不代入一些荒谬感挪威和梵蒂冈那两趴着实给我很民科和有刻意讽刺的感觉……而且Clive Oppenheimer这位哥面对镜头讲话的方式和一些嘉宾的叙述方式也常常给我这是在做走近陨石恶搞版的错觉(是因为手机普及之后人们太习惯面对摄像机了吗,对比昨天看的07年那部采到的都是一些很腼腆的科学家🤔),尤其是Clive拿着明显是赫尔佐格写的问题问人家的时候,喜剧感太强了实在是 |
|
寻找天坑陨石,外太空带给人类和世界景观和精神象征,我们会溯源反问源自宇宙奥秘的思考,也会惊讶发现其变成“图腾崇拜”式的宗教信物浸入,依靠自然力量带给人类精神的联系 |
|
完整看完了 |
|
给到老爷子的热情!晚年也要走遍世界 |
|
从巧合地出现在车载记录仪的画面中起,“火球”,这位来自矇昧时代的天体幽灵便持续在场。在物理意义上的气化后,赫尔佐格捕捉到了它们身体的残骸在文化结构上留下的投影: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我们都将它奉为神秘的圣物,为其创造出肢体与装置的组合仪式。现代科学将陨石解构为天体物理学、矿物学、化学的亚学科,借助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在陨石携带的信息里发现了奇迹(准晶体以及其宏观对称性),在视觉成像中,这些信息表现为几何结构与色彩,这些信息也被我们的感官视作奇观。在南极大陆上,发现陨石的科研人员兴奋地挥舞双臂,探索与发现的惊喜与错愕外化为最原始的肢体运动:面对宏大的奇观,人类患有亘古以来的失语症,来自永恒与无尽的divinity,在这一时刻使理性到达了它的尽头。 |
|
背离舒适宽敞温暖的科考站徒步走向南极冰原深处的八个科考队员好像赫尔佐格前作中那只著名的企鹅。来自外太空的文明启示唤起能够感知时间存在的人类对于生命本身最极致的幻想。 |
|
赫尔佐格2020年纪录片,关注陨石下的人与生活,一种无法排遣的放逐。 |
|
走马观花 科学文化信仰处理不太好 就是猎奇展示这帮狂热分子(傻x)眼中的闪光 一说起陨石跟打了鸡血一样 但也是特别可爱迷人 带动力 |
|
3.5 前段比後段好,赫爾佐格越老,配樂越有幽默感是怎麼回事哈哈哈(旁白冷幽默還是挺招人喜歡的,以及「我不是星塵,我是巴伐利亞人」那裡笑死了)疫情下還能到處飛行拍攝真是讓人羨慕,結尾強行尬舞(信仰與科學間的關係在遠赴羅馬那位教會大叔身上有著很有趣的表現) |
|
虽然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世界各地的风景展很过瘾啊 |
|
“我们都是星尘” |
|
关于流星,不止是偶然划过被人催促许下心愿的信物,也关于这个地球不曾为人常探寻区域的不可名状之美。围绕着火山而起的神明崇拜,抑或尚且未知的自然奥义,在这段旅程中始终被镜头引领着,感知那些有些恐惧却充满兴趣的事物。但整个切换也实显匆忙,无论是随意在学科里的跳跃,抑或地理区域的飞速转变;美是真的,但累也是真的。 |
|
5.5/10
散乱,取舍不当 |
|
我就是一颗尘埃… |
|
熟悉的声音~嘻嘻 |
|
三星半。影片跟随剑桥大学教授克里夫·奥本海默的身影,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火球”的出现及地质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沃纳·赫尔佐格独具个人特色的巴伐利亚口音英语解说下,影片氛围唯美又闲适。出现在影片中的科学家,也完全不是“社交障碍的男性”这种固有偏见形象,众多美女科学家幽默的谈吐与冰冷的石块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