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登堡除了黛德丽和打光之外还剩什么? |
|
黛德丽比嘉宝有范儿多了... |
|
开头裸泳被强看段落颇像七仙女的故事,加里·格兰特和玛琳·黛德丽的恋爱也是各种搭。丈夫回来后黑化(帽子的阴影遮住了眼睛),利用国家机器对母子的追索(侦探还是在嫖娼中被Helen告之的)。男人说自己贱卖了一生的工作来还女人的钱,可女人难道不是更廉价的出售了一生?结尾的团圆略弱。 |
|
反正我是想不通那个给他钱看病,过后嫌钱脏,要把儿子从老婆身边抢走,走的时候毫不留情,还要教儿子忘了他娘的人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黛奶这样的人白手起家两次都能栽到他手里也是绝了。加里格兰特好帅,不过角色也太ATM机的感觉了吧 |
|
一个半小时的屏幕上充满了一系列可爱的图像-精心组装的细节和富有想象力的构图,并用异常敏感的相机拍摄。海伦打扮成一头猩猩的样子,是否意味着歌舞厅女性本身物化为生物界雌性(只剩下交配价值)的地位?让人想起韩松的一个关于狩女俱乐部的科幻小说。为了让约翰尼镇定下来,海伦开始唱一首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她以前每天晚上睡前都唱给他听的,就此而言,也是跟海斯法典的折中,家庭价值与女性价值,丧乱与忠贞,白色的舞女服饰与黑色的家庭便装,一种超出了表现主义的两极化的色调对比。玛丽安多恩专门分析过这部影片中的维纳斯如何从动物黑猩猩的套装中钻出来,这是一个脱衣舞的场景。 |
|
从当年那部戏梦巴黎里看到eva小姐妖媚的模仿就惦念着要看原版!#vic观影日记#第二女神黛德丽当年虽是一个冷艳的花瓶,但是在冯•斯坦伯格的灯光下依旧美到不可方物。最喜欢的镜头是开头的森林裸泳。女性的侧影淡淡在水下掠过,黑白片时代海斯法典不让露点可是不知道这样才最性感么? |
|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能够用如此精致考究的镜头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连今日人都未必能达到的对爱情与忠诚、名利钱权的取舍与交易的复杂关系,人心永远显得那么难测,深入看下去你会发现其实谁都没有对错,谁都只是各取所需,怨不得谁。 |
|
开头裸泳真有梦境般的朦胧美,黛德丽白西装出镜的那一场戏弥补了她整部电影中作为花瓶的不足。可如果说要表现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爱与责任诸如此类复杂问题,剧本就太过欠缺,欠缺各种情节过度。夫妻二人的情感缺乏过度,让女主角的态度暧昧起来,让人开始怀疑究竟是因为爱还是仅仅喜欢被爱。看似独立的表面将前一半段恩爱夫妻感情瞬间抽离,一切都那么不真实起来,Marshall饰演的丈夫又何其无辜。 |
|
玛琳美美美!突出的现代交通工具影像让这部看似静止于局限空间的电影同时有了一种跨地域的运动感 搭配上横扫换场剪辑让影片很有全球化的现代感 虽然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联结了世界但却联结不了人心 男主的遭遇真的很让人心痛 你永远不知道你爱的人爱的是你还仅仅是被(任何人)爱的感觉 但让人费解的是两个人甚至都没有去尝试复合就照着剧本对立了 情节走向立刻变成了tug of love 表面的独立将内里的情感完全抽空了 从剧本来看前后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动物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大猩猩到农场卧室的鸟和鸡 到小朋友的泰迪/结尾团圆却实际痛心 |
|
mary ann doane世界电影史第一课,非常好看,除了结尾为了海斯法典硬加上的核心家庭结局,意识形态、性意识也很复杂暧昧,反写的《神女》? 女主角玛琳·黛德丽美的惊人,同时表现无辜的慈母和充满越界魅力的femme fatale的表演也是精彩之极,目前在黑白片中见过的第一女神 |
|
谁会放着加里格兰特不嫁去回归那种渣男的家庭?!这种老派好莱坞真的看得我眼睛冒火。玛琳黛德丽的男装让我发洪水,jjcw。 |
|
闪耀着母爱光辉的黛德丽,那小孩子好灵~还有她老公比格兰特有气质多了嘛! |
|
约瑟夫·冯·斯坦伯格和玛琳·黛德丽合作的影片之一,故事讲的是黛德丽为了赚钱给老公治病,回到夜总会表演,成为了所谓的“金发维纳斯”,结果她被加里·格兰特扮演的高富帅看上了。这种角色估计是格兰特最擅长演的了吧,不过他最后充好人了居然,让黛德丽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
|
女人的异域化他者化和色情化太明显了。虽然玛琳黛德丽演得不错。 |
|
一个漏洞百出的家庭爱情故事,仿佛为了达成某种宣传目的又或者达成“婚姻圆满”的指标,结尾有很强硬的转折。否则这样一个早前因为不幸而千疮百孔的家庭,不知道要如何治愈和reunited。影片的结尾,Helen有三个选择:留在巴黎做个独立女性继续自己成功的事业,投入有钱有事业并且爱她到甚至能做出诸多妥协给她全部自由的Nick的怀抱,回到那个窄小的家牺牲一切只为了丈夫和儿子;然后她做了个最自我牺牲的选项。这以一个当代人的价值观来审视,真的完全无法认同。除了黛德丽一如既往的美,当然格兰特也很帅。 |
|
比如,在斯登堡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必须在一个白色的、闪光的、冰冷的双性人与一个恋爱中的甚至已婚的女人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只能明确出现在某些时机中,而不是普遍出现在任何作品中……斯登堡的选择主要反映在感性方面,是精神的选择,不逊于德莱叶或布莱松看上去超感性的选择。……《金发维纳斯》反过来又通过抛弃白色找回亲密关系价值。//吉尔·德勒兹.电影1:运动-影像.[M].p181-182//奥逊威尔斯在和亨利·雅格洛的午餐时说冯·斯登堡绝对是个讨厌鬼 |
|
it's all good...for my cinema course
...one must decide which life that she/he truly belongs in. |
|
依然是冯斯登堡为黛德丽量身打造的情节剧。虽然在转场和镜头调度设计上都要逊于《蓝天使》,但剧本的文学性和舞台场景还是延续了前作优点,黛德丽在这部片的许多演绎也很有cult片气质。故事虽然开始于颇有恶俗倾向的“卖艺救夫”情节,结尾也是保守的莫名其妙,但是整体上居然可以算做一个1.0时期的女性自立故事。也因此还是可以把开头结尾分别当作一种反套路和商业需要来理解。(ps 查资料发现《戏梦巴黎》还致敬了里面的舞台场景,一点没印象了 |
|
6/10。戴德丽的美是由服装、灯光、表情和手势的细节,来决定表演的成败。她的身份流动、易变,第一眼给人忘恩负义的印象,却最后做出高尚的牺牲,她饰演的海伦先是以湖中嬉戏的裸泳姿态进入画面,受到内德偷窥狂式的追逐,当她成为一名忠诚的母亲和光芒四射的表演者时,被迫承受身份裂变的痛苦:她可以用甜美的摇篮曲哄床上的男孩入睡,然后去夜总会求职,冷漠、高傲地脱掉大猩猩套装,穿着一件臀部周围布满羽毛、胸甲类似于亚马逊风格亮片的泳衣,双手叉腰,勇敢地调情。她用从仰慕者那里拿的支票,送丈夫内德到欧洲治病,因此,丈夫无法原谅她的不忠,并通过夺走他们的孩子来惩罚她,海伦沉沦为风餐露宿的流浪汉,逃避将孩子交给恨她的丈夫,但在火车站被追上了,她干涩的眼神闪过泪水。惯例确保她结尾回到自视委屈的丈夫身边,是那个时代剧本的遗憾。 |
|
93min|前重看《Voyage au bout de l'enfer》140± |
|
斯登堡这部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乍一看是深刻的道德困境,但实际上女主角似乎只能在自由的职业女性与受禁锢的人妻身份中二选一;一旦成为丈夫的拯救者、成为闯荡事业的女性,紧接着就出现出轨行为。她依然要借助男性自救。最后的结局是她最大的妥协。(不过我从这部片第一次真正get到了加里格兰特的帅点。。。) |
|
比蓝天使要有趣得多,比如歌舞编排,叙事也连贯。MD就是一尤物阿,多么细致的神情变化,Cary Grant怎么那么萌 |
|
先看了cary grant中年时的样子(north by northwest)在看他青年倜傥的样子 kind of wierd 不过年轻时真帅啊 |
|
金剛變美人, 沒中字, 大銀幕依然震憾, 結局峰回情轉.... |
|
Fetishization of Marlene Dietrich: even the last sequence in Paris is only a female appropriation consented by the narcissistic male director and spectators(E. Ann Kaplan). |
|
黄金搭档约瑟夫•冯•斯登堡和玛琳•黛德丽合作,继1930年的《蓝天使》和《摩洛哥》后再度延续歌舞女郎的魅力形象,不过这次在爱情戏码外赋予了黛德丽母亲的身份,让影片成为带有公路元素的家庭伦理剧。故事情节丰富波折,对于婚姻责任和内心抉择的话题有着深刻探讨。斯登堡运镜考究、打光柔和,镜头下的黛德丽不可方物。褪下大猩猩戏服,露出“金发维纳斯”更是影史最为奇异的一幕。(在夜总会界东山再起,想到了《春风秋雨》)加里·格兰特真真高富帅啊,结尾的“有一种爱叫作放手”太理想化了。 |
|
Josef von Sternberg真的是第一个让我每看一部都更加讨厌他的电影的导演 那一时期的许多作品 现在真的难以下咽 当然也与导演在某些方面的功力密切相关 非要必要说的话 光像纱一样罩在她的身上 她的气质实在是太独特了...想到Marlene Dietrich在老年被采访的时候说到《Dishonored 》又俗又难看 在早期 很多影片正是女演员们无奈的生计 在一个依然是被男性主导的行业 影视业 想必女性自然话语权少之又少... |
|
被简介误导了,硬生生把一个情感故事变成了复仇……
继《蓝天使》后,再度知识分子与歌女结合,再次被出轨,再次歌舞片段。玛琳男装表演不光是hold住全场,更是hold住影史啊。
开头通过浴缸与水池串联起初遇与生子两个阶段,后面又用给孩子讲故事补叙两人相恋过程,叙事顺序安排很有新意。
看的时候想起了《神女》……带孩子逃亡拍的有点流水,结尾忽如其来的大团圆,把加里格兰特那个角色在全片的定位弄得很尴尬,单纯就是推动剧情了……
玛琳风韵与英气并存,加里格兰特年轻时也是蛮英俊的。 |
|
什么乱七八糟的阿 打歌服《摩洛哥》里是不是又穿了一遍 |
|
(豆瓣劇情簡介完全錯誤) 女性有待覺醒自強的意識濃厚, 最後重返老公的結局看似團圓但更能反應那個年代女性一旦結婚產子便再無其他選擇. 被男人看過自己的裸體後便從此被困, 拒絕煙酒是給丈夫面子提醒自己應當良妻還是真心不喜歡? Indecent Proposal的原型, Marlene 的角色設定太值得借鏡學習角色構造. |
|
old fashioned film seems endlessly long... |
|
一部制片公司与监管机构争执许久的电影(斯登堡先后交出了三版剧本)最终在女性欲望和一夫一妻家庭制之间获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当然相对于嘉宝在《灵与肉》之中死亡的结局,黛德丽以母亲的身份逃脱了这种惩罚。 |
|
奔驰的木马让你忘了伤。婚变后最后一幕戏以儿子作锚,将此前二人“夫妻”的矛盾动态(即使一直在争夺孩子)重新校准回“父母”的矛盾解决,以一种刀得不能再刀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撕裂开自己的伤口。亮点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父亲接走孩子时Faraday被木框锁定只得注视疾驰离框的火车:开放式构图卷走了自己的亲属关系,徒留一人在封闭式的方形内风中凌乱。诶对了,说到方形,女主中途cosplay猩猩下台互动那段是方形原型吧哈哈哈… 丈夫行为动机莫名其妙、大团圆也不乏粗糙,考虑到时代局限性私心给个满分因为太爱了~ 巴黎重逢夜,悄然覆盖的手掌和公然沉湎的注视…哎哟我的天哪… |
|
恋爱过程几分钟就一笔带过,重点在婚后,女主为救丈夫而与富家子发生感情纠葛,历经波折方得破镜重圆。黛德丽在舞台上身着裤装,帅气逼人,造型和歌喉都令人迷醉。女主见丈夫时,面部高亮白光,丈夫双眼却是全黑打光,对比鲜明。片中儿童随母到处流浪,睡干草车、衣服脏乱、吃不饱穿不暖,其他影片中较少出现类似场景。 |
|
电影课公开放映影片No.9 Mise-en-scene衬托角色的典范 看完了N by NW再来看Cary Grant年轻时候真是什么年纪有什么年纪的帅法阿 |
|
結局不太完美,但在三十年代只能說是神作,佈景和實景都精心設計,Dietrich細膩多變豐滿的演技,對女性真實誠懇的刻畫,並不是那些刻板的事業愛情二選一,每一個人物的心理都沒有故意討喜,由於時代所限,還是製作了一個無瑕疵的完美形象。 |
|
高富帅、学术男加上一位歌女,偶像剧的剧情。最可圈可点的是三场歌舞秀,黛德丽标志性的“胸衣”外穿,裤装西服高帽,包身拖地礼服。斯登伯格的电影叙事不是最精彩的,但是打光永远考究,黛德丽的脸在灯光下忽明忽暗,高高的颧骨和躲在帽檐阴影下的鼻梁、深深的眼窝蝴蝶一样的睫毛,美! |
|
不考虑ideology的话影片的美感十足,Marlene Dietrich的歌舞秀更是经典中的经典。In terms of ideology,好莱坞的爹味是真的令人做藕 |
|
FILM2601 Cinema Today: Traffic in Moving Image Week 3
三观不是很正 |
|
Maternal melodrama and female deviance, ellipsis and indirect representation working for and against the purpose of censorship |
|
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再穷也还是白美范儿; |
|
Ugh…为什么还要在一起?跟Cary Grant不是好的多么?? |
|
3.0/5.0 #film理论课例片15# 一直不同意在影像中基于特征化的人物去识别动机这一论述,银幕中的人物作为“embodied illusion”实际只是作为整体叙事里的部分“集中化”(或者是“自动化”)的关系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事物具有更多发生方式,动机的“指示”在考量时更应该被理解成“关系”的演化,前者只是这一演化进程里(错误的)子集。 |
|
斯登堡镜头下的黛德丽总是带着令人目眩的迷人光环,这部电影表现了她以往影片中没有的美感,就是身为母亲的一种特殊的美。 |
|
这个剧情 实在是 有点无语,不过在当时或许还是很少见拍成电影的或许。但是玛琳 加里格兰特都是年轻貌美的时候呀。马修古迪 侧面真是和加里好像 |
|
斯登堡的技术水准还是铁打的,可影片剧本明显受到了审查制度的限制,有些桥段的衔接实在是生硬,不过还是很值得一看,黛德丽的表演和风度都很迷人,导演的打光和场面调度基本可以算是同期好莱坞里最复杂和丰富的。 |
|
2004/05/25@影資館 |
|
??结尾是什么东西??从我的21世纪/millenial perspective太一脸懵逼了 |
|
用一部电影的长度展现玛琳黛德丽的无死角魅力。荷里活式结局缺乏说服力。 |
|
Dietrich's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 in this movie but the storyline is very much forc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