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终会归来,时代挡不住 |
|
就为了最后那一幕,就为了《秦淮景》,也要给四颗星 |
|
不论别人说什么,老媒子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中国导演 |
|
到目前为止,拍抗日战争,最成功,最具张力,艺术价值最高的片子。中国抗战了八年,六、七十年来却没有写出过一部像样的战争文学。同样,抗战片铺天盖地,却没一部真正深层次去挖掘,拍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美。今天,这样的电影终于在中国产生了。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堪称一部完美的片子。打10分。 |
|
你们这些打一星的图的是什么?你们连妒忌都说不上。 |
|
不带这么给红十字会做宣传的。 |
|
黑老谋子的人就是多啊~~ |
|
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好道德审判的,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这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顺带一说,敢把这种题材往贺岁档放,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主义吧。 |
|
张艺谋的看片会比高考现场还严,就差没安检了。影片相比原著改动很多,合理的解释了十三钗牺牲的行为。玉墨的扮演者倪妮气场够强大,与汤唯颇有几分神似!最后的那首合唱《秦淮景》太凄美,太惊艳!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只是略显沉重。。 |
|
因为看过原著而对电影预期不高。没错,这是一部各个元素都刻意往“好”的方向靠拢的“心机”电影。为了商业化而放大的战争场面,为了通俗化而削弱的群戏,为了贝尔的演出而彻底改头换面的角色设定……但是当看到豆蔻与兰香被抓那段跟拍长镜头和十三钗一排齐唱秦淮景的场景,真心觉得还挺有心。 |
|
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我觉得要是戈达尔肯定又要开骂了,因为它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哗众取宠”!可我很喜欢这片子! |
|
并不像之前讨论的屠杀或是大屠杀电影,战争更多是个背景。影片强调的是冰冷中的一丝暖意,或是绝望中人性的回归。可惜总是觉得故事推进的太平缓、且非常压抑,情绪没有释放开。缺乏情节的推进力,看久了会觉得很闷。不过有几处慢镜头写意处理得很棒,玉墨的演员倪妮应该能红吧。 |
|
一半凄黯,一半哀艳。在神的栖身之所,神却永远缺位,从彩绘玻璃中穿过的子弹,不是神的旨意,而是神的袖手旁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相互的救赎和牺牲,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很多人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还要更高尚一些。
很多意象:最后一个军人的死与那只小鞋子;歌女与翡翠耳环,琵琶琴弦——命若琴弦。有颜色的只有两样事物:教堂巨大的玻璃窗,与妓女的衣裳,一个最高洁,一个最浮艳。但最高洁的无法救人,最浮艳的却自我牺牲。
关于战争关于人性其他人已经说了太多。很打动我的一个则是少女书娟,她的自尊,她的嫉妒,她微妙的爱,以及略带稚气的生命意志。书娟和玉墨在花窗中相互窥视,暗自羡慕/嫉妒着对方的人生,彼一如我。 |
|
很震撼,很。。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倪妮的旗袍装真的很美很有风情 |
|
這部電影的價值觀是可怕的,那種在凜然大義煽情的表象下,一種對女性理所當然的剝削,一種根深蒂固的身份歧視。以偏見中的“低賤”去交換“高尚”,所制造的感情是偽善的。為何在我們的電影中普世價值總是有問題?就和《南京南京》中讓孩子上戰場一樣。那這樣的感動,不是廉價與罪惡,還能是什麼? |
|
切入点很小,这对张艺谋来说确实难得。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南京南京》+《集结号》,看完电影不得不称赞这是中国的《钢琴师》+《辛德勒名单》。十三钗们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段,感慨万千。全新视角的南京故事,可以说是张艺谋自《英雄》后最好的作品。 |
|
她们赴死,我希望是站在姐姐的角度保护妹妹,而不是因为自己已失去所谓的贞操所以比起贞洁的学生她们无所谓被谁糟蹋。 |
|
真心实意的向老谋子致敬!好故事!好电影!战争、煽情、人性许多该出现的都准确地出现了,从画面,细节,情节,到人物心理的丰满的处理,毫无挑剔之处。 |
|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讲述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倪妮很惊艳。 |
|
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
|
妓女救女学生就是好片?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
|
一部女性感性的战争片,女人、服装和摄影依旧张艺谋,几组父女关系的角色命运对比和开放式结局上也很扎实,如果最后少点煽情和压抑,多点合理的情感释放和情感升华,有缺点的角色性格最后可以有合理的让人信服的转变,这片子就绝了。细节上确实很好莱坞,叙事手法倒是很中国——煽情到滥情。★★★ |
|
张导你是要爱国呢还是要爱情呢?怎样我都没有被感动。也许是故事先入为主,看到十三钗壮举,竟然也不感觉有多动人。女主跟贝尔完全不在一个戏路上,气场太弱,没有惊喜感;另外,乔治和约翰才是官配好吗!!! |
|
这片儿,充满北宋靖康耻卖后宫帝姬抵债后加倍讲究贞洁牌坊的找补感。仿佛首都被屠之耻中最痛的就是处女被奸污,于是要有一批早已失贞的女子自愿为保护处女而死,至于她们的生命,因为一膜之差,是不值一提的、用这次替身牺牲洗净了风尘罪孽的。于是广大观众被安慰了,夸赞几句“有情有义” |
|
金陵风月浓缩在教堂的地下室内,咿咿呀呀的吴语小调唱不尽的都是旧时繁华。瑰丽的教堂彩色玻璃投影下,妓女与少女两个群体彼此憎恨到和解,构成了屠城乱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十四位金陵风月人缓缓走近的画面真的太美。一次电影的献礼,尽管意图太过明显,但是对这段历史先天就触动泪腺,无药可医。 |
|
依了戈达尔的历史无法复制只能表现的观点,《辛德勒的名单》都是对历史的亵渎。张献民早在90年代就批评张艺谋拍《活着》是伪农民的伪创造,他现在又来伪历史伪人文关怀了。 |
|
这片子真的非常恶心,用“脏污”妓女来交换“纯洁”的女学生,男权社会特别喜欢给女人标价,妓女是残次品,女学生则是高价品,不容玷污。妓女本来就是被践踏最被瞧不起的社会最底层,还要让她们通过自我牺牲来得到男权社会认可,完成人格净化,找回尊严,“虽然身体脏了,但是心是干净的”,吐了吐了。
在视频网站还看到好多恶心的弹幕,为什么要渲染男权加害女人的每一个细节,虐女文化根深蒂固,女人的苦难,男人的伟哥
严歌苓,一个吃男权饭的女作家,避雷了。
|
|
十分动人的故事,拍摄与表演都基本达成了预设的高度;但故事的设定却过于戏剧化,相对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腻展开,辅助人物的心态转变太为迅速统一。对大屠杀的侧面刻画十分可取,有限的正面描绘却流于廉价暴力。学生的回忆过于单薄,结尾没达成情境升华。 |
|
导演很聪明 情节都非常有指向性 从不一语道破的感觉 一贯的视觉盛宴 在这个时代 看到的角度 爱大过恨 步步摇曳的勾栏美人 道地的南京腔 褪去浓妆华服 群祛包裹的只剩爱和气节 欢笑与伤痕一并走来 一并离去 |
|
看完很不舒服。十一个妓女都心甘情愿,令人难以信服。小蚊子不想也得去,这不是道德绑架吗?就算不至死,妓女就活该被强奸?她们本来已经过得很惨了。所以女学生不可以自杀,但妓女就该赴死?我看不到伟大,只看到不公。 |
|
一个殡葬师,十二个妓女,十三个女学生,一个小管家,一个狙击手,这场青楼宣传片还挺完整。不过却是一整场的口水台词,两个多小时里每个角色基本只说同一句话,贝尔:it's gonna be alright; 头牌:你闭嘴;小丫头: 当时的南京。。。小管家: No!you can! 没怎么说话的佟大为是最好的部分了。 |
|
我是不爱看战争片的,因为看完战争片之后会压抑很久。微博看到《秦淮景》片段视频很惊艳,所以去补了电影。3星给电影+1星给玉墨 |
|
要不是蝙蝠侠在中国这个题材吸引了我,金陵十三叉这个名不副实的电影我会给它打负分。后半段像舞台剧一般,不知道是不是陈凯歌半路加盟 |
|
心疼战争时期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女人更是艰难!为她们的节气赞美👍 |
|
一言以蔽之,一个漂亮的故事被他拍得庸俗而廉价。打一星我心里是有气的。我知道这片势必好评如潮,轻易就能戳到某些人的民族仇恨和对暴力色情的G点。这一部装逼片倒是很好的让我放弃了对张艺谋的幻想,他早已经不是把《活着》或者《妻妾成群》拍活了的张艺谋。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东西是成不了史诗的。 |
|
Bale怎么瘦成这样了。女主角整个照搬汤唯,张艺谋不学李安会死么。好几个背景女声清唱外加慢镜头煽情太造作了,从我的父亲母亲就开始用这招也真不腻啊。 |
|
老谋子这回没让我失望,关于南京的历史中国导演应该一人一部。 |
|
侮辱女性的意识形态 |
|
电影改编得很好,很细,很用心。但这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行,不能看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电影。 |
|
《金陵十三钗》——不适,一边是妓女,一边是处女,最后还要她们做烈女,这些词我都不喜欢,更何况悖论有时并不等于深刻。导演是无法作出这样选择,编剧无法,原作者亦无法,作为观众之一的我更不愿意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两难的困境之中。我只能为我的目光随着老谋子的男性凝视这一行为负责:即使是倪妮和赛金花一样被封为“九天护国娘娘”,她无法拯救我,更无法拯救这部电影。总之,要让一个妓女先被“汚化”再被“圣化”何其难也,我只能在倪妮的眼波顾盼之中迷失,继续迷失。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摩梭语言里没有处女、贞节、处女膜、失贞、寡妇、妓女、荡妇等概念。如果按照这个路子去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也就对了。 |
|
这小说故事文字只适合想像,不适宜拿来做剧本,即使写了,也尤其不适合拿来拍成半似大敌当前、半似南京南京却又全无中国韵味、找不到半点秦淮风情的诡异调调。说穿了那小说,情节简单到离谱,全靠琐碎细节来伸张;及片,虽冗长,人物却安于“此时”,无法丰满完整,便显纸片感、显虚假,散得不成体统了 |
|
看完后偷偷躲到楼下的小广场上大哭一顿 |
|
愤怒难过压抑伤心这就是我看这个电影的感受 |
|
不喜欢后面的十三个妓女换十三个学生的安排,尤其是里面借某位姑娘口中说出的“小鬼子不就图个快活嘛,姐姐就干这个的”。不管是妓女还是女学生,大家都是人,不能说妓女之前已历人事,就觉得让她们再去牺牲一次自己的肉体没什么所谓(何况这肯定不止牺牲肉体)。不管受害方是谁,伤害就是伤害,带来的痛苦都是一样的。希望妓女和女学生都能记住这一点吧…… |
|
有关战争,有关人性,这部片子不错,里面的倪妮很美。 |
|
摇曳的自怨自艾,艳丽的自顾自盼。 |
|
本是严歌苓的中篇,作者也说普普通。电影把它往假大空了改,把原著细腻敏锐的优点全丢了。小女孩的旁白写得极烂。导演依旧在讨好美国人,各种标签往上贴,和女主的屁股扭得一样假模假式。不过算合格商业片强过自己的烂片和陆川。ps这类片的杀戮镜让我感到不舒服,不知该用怎样的眼神去凝视这种悲痛 |
|
3* 妓女的民族气节在战争叙事不算新鲜 可惜秦淮女的献祭无论在性别阶级还是族群秩序上都注定走入历史的死胡同 小说歌妓与女学生被严格区分为成人和孩子的世界 但片中多次出现的“贞操”让她们直接沦为了外族男性与女学生眼中的性符号 最后藏玻璃的举动更是让人合理怀疑:她们的大义拯救的到底是女性的生命还是处女膜?即便硬扯为成年人拯救有知识的年轻人(民族希望) 也不过确证了影片的东方主义色彩 操着一口流利英语、虔诚信奉基督教的上流社会的女儿作为西方他者视野的现代人类 占据了主导视角 而我们的历史母亲——秦淮歌妓则沦为了西方视野下悬置的廉价肉体 她们在已经全面溃塌的人道主义旗帜下自觉进入历史地窖 肉体牺牲也丧失了真实的历史意义 亦或说 张艺谋隐秘倒置了母亲牺牲的国族逻辑 让中国母亲反成为西方文明延续的牺牲品 |
|
一群当兵的男屌丝和一帮女失足为了一群白富美的处女膜拼命赴死,外加一个外国人来对此行为进行普世价值肯定,什么东西,还不如看爱情公寓呢,看的老子要吐了 |
|
老张要是肯认真拍,还是能拍好片子的。但是冒死拿琴弦什么的,又有点煽太过了,对白其实也还可以再精细一点。在南京的票房肯定很好。以及,单眼皮就是比双眼皮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