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波拉冷门作品。似音乐舞台剧。夸张的用光很难不联想到《阴风阵阵》,色彩表意确实有意思但是科波拉用得可比阿基多差多了……运镜和大量前后景转场很是有趣,可见大师功力,但无奈这个破故事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啊什么都没有…… |
|
这片摄影跟加斯帕·诺的真像,大段大段的爵士挺好的,其它方面都太平庸了(甚至可以说是差),形式大于内容;这部电影是个分水岭,质量下滑得厉害... |
|
剧情请乏善可陈,倒是和大本与洛佩兹的感情差不多:不管和谁睡过,兜兜转转又回来了 |
|
被埋没的杰作!转场的梦幻感太美妙了 |
|
大师的香艳。尤以灯光色彩为重点,摄影棚场景,充满美感的剪影,花哨的转场,可惜故事不够出彩,倒是那段舞蹈非常精彩。 |
|
浪漫的影像小诗。交叉蒙太奇分别建立了两人各自独属的时空语境,又在两个空间转场时采用戏剧式的灯光明-暗叠化调度,连接着两人情感的思念与共有的忧郁。继而在两个时空中延展出类型语境,于是霓虹与歌舞蒸腾出的梦幻感变为可能,并与“现实”形成间离,使得飞升至不切实际的歌舞氛围与跌落触碰内心酸楚的情感真实在一场戏中的相碰也变为可能。影片由“假”转向“伪真”,在“伪真”中重构情感逻辑,然后在拉下帷幕后退回了“真”,像是声明着影片的“假”,但观众已不愿从这令人沉醉的电影梦幻中抽离。 |
|
人工痕迹好重,有点难看啊,估计老科波拉自己玩的挺高兴。两星给可爱的金斯基和汤唯的原声带。 |
|
这才是《爱乐之城》真正的灵感之源吧,整部电影几乎完全模拟舞台剧的形式,叙事让位给了灯光布景和Tom Waits的歌声,后两者共同营造出一个绚丽迷离的夜都市。 |
|
故事是弱了些,但几近一镜一场的长镜和转场,搭配出神入化的棚光和调度,完全以视觉超越了叙事,而更以视觉本身的基底结合茫茫多的镜内蒙太奇,进一步拓宽了那个本可能也不需要多厚重的结构维度,这样一看故事也许也正羸弱地恰到好处,类似米三顶厨随手捏了个豪华海鲜手抓饼,所以遗憾也就遗憾在科波拉的态度上了。 |
|
就这片子成本居然要2700万,毫无道理啊,几乎追平银翼杀手(2800万),远超星战Ⅴ和夺宝奇兵(均为1800万),ET才花了1000万,凭什么,就为了追求非真实感的舞台效果?怎么想都是被坑了吧,而且还是4:3分辨率!旧爱部分很好,尤其前景变黑+后景透明度叠底的剪辑效果很赞,有了新欢之后感觉都不对了。 |
|
天呐如此浪漫感伤雅致 前50分钟如痴如醉 遗憾情感内核差了点 选角不好 福瑞斯特虽说是科波拉老卡司了 但真不适合这角色;摄影转场开眼界 汤姆威兹歌声太性感 科波拉的小片儿(虽说预算就没小过)很有意思 Twixt/造雨人/旧爱新欢的感觉都太独特了;文德斯这个阶段和科波拉好紧密啊 合着德州巴黎金斯基&斯坦通的卡司从这来的 |
|
一个本来就糟糕,到后面来又要“装逼”弄得更糟糕的剧本,靠着导演精巧的场面调度以及剪辑,给盘活了。不过也只是盘活而已。有好几处摄影,确实五星水准,但是过于超现实的场景乃至剧情发展,着实让人吃不消,是cult味太辣人了。(当然,演员的演技也是糟糕的)ps,或许美国人会觉得很亲切?毕竟梦幻般的场景,配上比肥皂剧还肥皂剧的撕逼和冲突。 |
|
显然剑指《日出》,然而Murnau在城市流动中活化了身体,活化了爱情,Coppola在此时却将Las Vegas的灯火视为一种干扰。最后客厅的晃晃白灯亮起,象征了秩序的复归。可那是多么丑陋的灯光,几乎有一种情景剧般的反讽在里面。科波拉以一种诡异的方式重铸了一遍美国神话。他想做的事情或许PTA在Punk-Drunk Love和Licorice Pizza里做到了。 |
|
1.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主要作品。
2.俗套的剧情,迷人的拉斯维加斯风情。恋人不能少了风趣和激情。
3.拙劣的布景,霓虹灯,玻璃转场,小舞台,恋爱的决绝。 |
|
科波拉1981年电影One from the Heart,算是歌舞爱情片,剧情比较狗血,但明晃晃的摄影棚感蛮有意思。将第二男女主角异国情调化以突出第一男女主角的“美国性”也是有趣的问题。发现“La La Land”开头车阵及两人舞蹈场景有可能受其启发,非常相似。 |
|
#1080p#NastassjaKinski原来只是配角,失望😔本来想看个美人放松一下,唉:-( |
|
这电影恰好说明:电影是讲故事,而非讲道理。 |
|
科波拉施展造梦的魔法,沉醉在这爱情的周旋里。好像纱网相隔,又似雾气氤氲,一个愤怒的男人转场一个受伤的女人,再对焦一个痛苦的男人。上一秒是光影划过的主街欢庆,下一秒就可以是被蓝色灌满的登机长廊。同居的小屋见证下一切,从初见的狂风骤雨到重逢的雨过天晴,离开又回来,浪漫发生过。 |
|
7.5/10。一对矛盾重重的情侣分手后各自找了新对象,却发现还是原来的彼此更好,于是最终复合了。迷离/华美/梦幻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各种歌舞(包括有配乐但演员自身也不唱歌的情况)段落(调度/运镜/配乐等)处理地很好。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剧情逻辑过于荒谬且表演模式过于舞台剧化。 |
|
科波拉《现代启示录》后就是这部,此后再无好作品。本片是灯光美术课典范,是对《卡萨布兰卡》的致敬。 |
|
LALA LAND的祖师爷?这场景这拍法还有这从头唱到尾的抒情慢歌,看得出都颇具用心,可惜都不对胃。 |
|
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后拍摄的这部电影同样在投资与回报上成为电影史的经典毒草案例,但这也属于新好莱坞特有的权力吧,自此之后再难得见,《旧爱新欢》是美国梦的集大成,在拉斯维加斯的国庆日的一天,小人物经历的情感悲喜剧,男主是修车的,女主在旅行社工作,飞机和轮船的意象,在电影中科波拉不断地重复着“自由”的价值,它能让我们离开也能让我们重聚,当然Tom Waits的原声惊艳,但也不是唯一亮点,科波拉设置了让人惊叹的布景,在霓虹灯的映照下,光线的自由移动,如一缕清风拂过人物,探戈、桑巴与华尔兹,人物穿梭在一个个颇有梦幻色彩的空间中,镜子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并制造出景深效果,不管是打光还是配乐与镜头都是在为人物的心理服务,叙事成为了敷衍的对象,我们无法从这个毫无逻辑的剧情中找到任何的因果联系,这就是一出人造幻 |
|
几乎每个成名导演都时不时要来一部自我沉溺的作死作品,科波拉从这部开始甚至生涯巅峰直接一去不复返。有趣的是,中间有两分钟一眼《爱乐之城》名场面,相似到没有借鉴这部不可能。 |
|
虽是Francis的人生一大遗憾,却已足够华美与敢梦。精彩的调度与美术,音乐剧和剧场的初心,梦中的精灵般的女孩儿,如今能有平反之日,也算是老天开眼。在其中或许我们能窥视到《亲和力》的还未成型的模样。 |
|
画面很美,音乐很棒,全部大牌,情节很废。
据说这是科波拉欠了别人钱拍来还债的~这俗到掉渣的剧情还是在TOM WAIT的音乐和漂亮绚丽的灯光里镀上华美的旧日色彩。 |
|
很难想象是科波拉派出的影片,狗血淋头的剧本,简陋的室内布景,不讲道理的爱情,只有叠加的镜头才略微彰显其才华。 |
|
完全使用棚拍摈弃实景让这部片子失去了电影所常有的生活感,取而代之的则是戏剧式的华丽与梦幻。或许这样的决定给了科波拉更多随意发挥的空间,也因此这部片子无论是在灯光、色彩、画面构图、剪辑、音效音乐等方面都做到了一个相当优异的境界,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作品。但本片故事所存在的唯一价值却似乎仅是为这一系列炫目的视听语言提供一个展示的借口,显得薄弱又幼稚。虽略显遗憾但我也觉得无伤大雅。 |
|
—
科波拉通过大量炫技来升华这俗套又做作的故事也是绝了 |
|
强调塑料感,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起被色情地提炼为歌舞动作,科波拉的《瑟堡的雨伞》,除了剧本太男以外没什么缺点。斯托拉罗给电影加分最大的一部。 |
|
好莱坞传奇补遗;影片以拉斯维加斯某对同居5年的恋人为主角,因7月4日该天发生的情感争执,引导两人试图改变现状,追求崭新的“理想生活”。1、科波拉通过交叉蒙太奇将男女双方各自面临的处境及其心绪演变历程进行勾连并映,以同一情态下不同时空的相似遭遇展现恋人分离的酸楚滋味。近乎灼眼的霓虹灯光运用/高度舞台剧化人物走位及与物件-置景-群配的互动关联/如梦若幻的歌舞氛围+倾诉式对唱一齐构筑了两性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2、视听共演-声画并奏的交响盛宴想及大林宣彦后期。3、平常通俗剧模式完美诠释好莱坞造梦宗旨:苦难现实的主角进入电影艺术所创设的绚烂奇境,借由一系列夸诞体验实现与自身缺陷的认知-蜕变-成长,最终回归-拥抱苦难现实(对接弗莱明[绿野仙踪])。4、摄像机恣意运动+室内空间透视。5、Tom waits+Kinski+Storaro。(9.0/10) |
|
4K restored reprise version. 科波拉美學光影真的很美 顏色也很美 節奏快 流暢 最後you are my sunshine的時候我默默感動了(同時我也反省我為什麼要感動) 可是最後女主角重回男主角身邊我又覺得太nueng了 |
|
像游戏里的生活 符合幻想的漂亮 又单薄平淡 |
|
“现场电影”的雏形,被科波拉称之为“过早到来的电影”同时也是科波拉对数字技术关注的产物。《现代启示录》没有造成科波拉的财务灾难,但是《旧爱新欢》的失败却给了导演致命一击。 |
|
即使这样,也有优秀的实验!!!
但也要给2星。 |
|
that's very long to be with the wrong one 然后结局你告诉我他俩又好了???果然是同流合污 |
|
3.5 《舊愛新歡》裡男女主角分手後各自情感的愁緒與思念彼此牽引,其夢幻感的鏡頭運用,跟《光之女》中kuriko和yoshino打電話交談時有層次感的舞台劇式轉場很相似,一個是戀人分手後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連繫,另一是素不相識的兩個女人因掛念同一個男人而互相吸引、建立起的情誼,而這會否也暗示了哥普拉和相米慎二之間存在著共通點:毫不掩飾電影本身的「虛假」與造夢,相反,從對舞台、對虛構的過曝和調度來重構情感邏輯,繼而通往某種理想中的真實(擁抱生活的苦難;回歸田園夢鄉)。 |
|
也是不记得什么时候下载的了,大概也是在美国的时候,跳舞音乐剧场性什么的都挺具观赏性的,本来看了冗长的片头和一开始的部分还挺不想看的,但其实本身还可以,就是男的为什么能吸引那个德国女孩是令人诧异的,但归根结底是一个挺温柔的片子,也就更理解为啥后来coppola会做制片人拍shrader那个关于三岛由纪夫的片子了,这帮人的命运也挺实际反映新好莱坞的哎。片子本身其实用光感觉还是有点夸张了,但真的是缺点什么还是什么别的评论我是给不出了。 |
|
8.0 / “September's reminding July. It's time to be saying good-bye. Summer is gone. But our love will remain. Like old, broken bicycles out in the rain. ”科波拉浪漫起来是最醇厚的葡萄酒,五颜六色的闪光灯汇聚在fourth of july的那一晚。 |
|
豆瓣居然那么多人说好?除了歌舞场景几乎一无是处。这种爱情歌舞片多少需要一点主演的明星魅力吧,找两个素人当主角图什么?写实深刻?剧情就是各种俗套集大成者,尤其结尾的两人破镜重圆,太烂尾了吧,活该当年扑街啊。 |
|
这次科波拉玩了特别多的形式,这些个色彩和调度,华丽的让人喜欢。难免让人去联想爱乐之城和这部的关系 |
|
对科波拉存有期待,结果这部有美女露点、画面较为明亮的影片因为落差过大而扣下了不少印象分。转念一想,正因为是科波拉执导,才会有一窥这部30多年前烂俗爱情片的欲望,这似乎是个矛盾。如同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现在恋着一个人,心里想着一个人,兜兜转转到最后,时间的沉淀战胜了新鲜的热恋。 |
|
斯特拉罗近年来搭档伍迪艾伦,依然在延续这片子的视觉风格,俗气了 |
|
大银幕4K修复版。2024.2.14号@PCC |
|
3.5 愈发证明了他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电影制作,犹如小男孩在玩自己的火车玩具,就倏忽由此进入了另一个宇宙,小时候拼积木,长大了就造片场,最后一行字是造梦者的骄傲。 |
|
很纠结呀,如果最后真的是分手结局就会让人搞不清电影的意义所在,现在拍成复合结局又叫人搞不清复合的原因,躁怒男追妻到底有何爱情所在,科波拉匠气这么足,色调艳丽,剪辑转场花招百出,还有一两场大型场面调度,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种形式拉满内容很空的片子适合拍歌舞片 |
|
色彩、灯光、音乐令人着迷,很多场景像是童话一般。男女主分别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不同空间场景的嫁接切换太妙了,每一次切换,或许就是彼此想念的时刻吧。只找到了无字幕版,但也没影响理解剧情,唯美的画面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讲着情爱的醉生梦死与愁肠寸断。爱,是离开的毒药,也是回归的解药。 |
|
4K HDR reprise cut一刷。最喜欢Teri Garr tango那场戏 |
|
編劇,導演技巧純熟,所以即使很多地方就是舞台劇也沒有覺得刻意。但是內容平庸,沒有說到什麽,如果考慮到加了那麽多的歌曲的話,寧願將之視為一音樂劇。科波拉是爵士,流行音樂發騷友,這一點很美國。 |
|
我有时候真不明白科波拉到底想说什么,这个片子,真的很单薄,作为歌舞片音乐和舞也很不够意思,这个棚拍的想法和样子,我也只能接受到一半,实在是有些超现实了找不到切入口。不过能看出查泽雷也跟这部片取了经的,带走了这部片的灯光,色彩,和故意做假的舞台化夸张化的背景板,还有棚拍,哎不过这些在黄金时代就已经是歌舞片的重要元素了,灯光除外,其实也不稀奇。只是看多了歌舞对lalaland有几层看法的变化,一开始很喜欢,后来又看不惯,再到现在觉得,能这么集大成也真是不容易,多少歌舞片的影子在里头呀。 |
|
科波拉真是一个骨子里浪漫到死的人。极致的棚拍美学与纯粹感性的故事相结合,自然在任何时代都很难被主流所接受。不过如果能坚持到底拍成一部真正的歌舞片,或者能换成两个具有非凡明星魅力的主演,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