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丽川有一部小说《贱人》,说的是一群年轻人闲极无聊,跑去超市偷东西,不为钱只为刺激。这部《白痴》也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装白痴为了反抗主流价值,有人为了寻找快乐,有人为了逃避痛苦……于是凑到一起,相互温暖相互抚慰的一群人,但最终他们还是要各自分散,回到孤独悲伤压抑的生活之中。 |
|
Lars von Trier的电影最大的特质是对深刻人性的探讨,真实的、极端的压抑感无时不在,道德是不存在的,只有本能,观众和电影中得角色一样没有安全感,一样赤裸,演员在电影里装白痴,导演在电影行当搞革命,不打灯,不配乐,镜头永远在摇晃,一切都反着干,生猛极了。
|
|
Dogma#2:我估计哥本哈根 Freetown Christiania 可能真会有这么一群人,再说道格玛 本来就是一场没有否认作秀的运动(也没否认有商业目的),更不是个人风格的运动 毕竟95年是丹麦电影最坏的日子 前期的道格玛步子迈得确实很大 |
|
真是反电影反倒彻底了……无数次被拉斯冯提尔的糙逼摄影挑战极限,你露个杆露个麦也就算了,光不接也就算了(你敢拍两个光接的镜头么!),你丫把B组摄影师也露出来就太牛逼了,比片里露鸡巴还牛逼。这片真够生猛的,看来Dogma片儿要按顺序看。另,修改后的结尾导致本片违反十诫“不许配乐“一条 |
|
让非白痴者扮演白痴,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反抗,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最后一巴掌,便是对此类避世者的沉重一击。这个社会哪里有接纳自己的地方呢?无法向上攀爬,也无法向下兼容,自生自灭早已是注定之事。本来很好的一个概念,被Dogma95的教条弄得乱七八糟。麦克风和摄影师毫不忌讳地在镜头中穿帮,说是试图打开电影回归本体之路,反好莱坞,也反个人主义的作者电影,但所呈现的效果却十分粗糙,哪方面都不占优势。口琴插曲和片尾曲的出现,甚至更离谱的穿帮摄影师所举着的数码相机,完全在违反他们自己所定的教条,可见遵守这“十诫”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时不时插入的采访间离了观众,无所顾忌的裸体展示成为片中的最大卖点,反传统和反人类都很生猛,可这场呐喊终归结束,依旧得重新走上主流的道路。 |
|
4.5。“道格玛95”的戒律是对抗好莱坞为代表的通俗电影作法,用粗糙、剧烈的影像痛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属性。当《侏罗纪公园》等特效大片席卷全球之时,疯蹄儿用“绝对真实”的影像捍卫电影艺术的创造力。这也与“白痴”们的行为形成呼应,对世俗世界、文明阶级的戏谑性嘲弄,就像通俗电影对观众的蒙骗/戏弄,露杆、露麦、露摄影师仿佛是时刻提醒观众电影的陷阱,使其间离出来独立思考。结尾白痴们接连被裹挟回现实世界,正如同大多数逃离未果的囚徒,依然被困居于囚笼。而女主是被社会所驱逐,想要回归却只能浪迹的悲剧性角色,成为真正的“白痴”也是何等的悲凉。 |
|
严格意义上的反人类电影,反理性,与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文明、制度、阶级、权力,一群人甘愿选择放弃理性回归原始,拥抱纯粹满足动物性而获得的确切快感,片子里“理性”出现的场景几乎都与粉饰、虚伪和冷漠挂钩。但他们终究必然无法获得快乐,他们的安排选择亦是“理性”之决断,他们的愉悦快感大部分源自对理性构筑的社会反抗,没有理性他们其实也毫无意义,这可能跟dogma95一样是个悖论。 |
|
“道格玛95”第二号作品,讲述一个装疯卖傻的小团体的故事。同为反中产社会秩序之作,可看性不如《家宴》的中产阶级家庭撕逼戏高。手持拍摄非常粗糙,还有各种跳跃剪辑。中途多次插入事后访谈段落比较间离,拉斯冯提尔受布莱希特影响也不小。结尾戛然而止。装疯当然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冲破社会网罗的方式,仅仅是自欺欺人。或许,唯有精神分裂才是逃离符码之策,只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而已。PS:道格玛95本身也是一种极端控制,而且让影像变得乏味单调了起来。此外,即使如本片这样的“标准作品”,也并未100%遵守教条——影片不止一次使用了非画内声源的配乐(同片尾曲)……(7.0/10) |
|
刚和朋友谈到《牺牲》,之前也记得讨论过拉斯似乎完全“不像”他所崇拜的名导们,但我个人一直觉得诸如德莱叶伯格曼老塔对他的影响是深深嵌在内核中的。像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之于《破浪》的人物再现,《白痴》可能就是他心目中《牺牲》了,甚至要更深入一些。中产阶级物质生活的叠加,人的自然状态——“白痴”成为奢侈体验,这是内核相近之处
而拓展的地方在于自反和暧昧的视角,“扮演白痴”这种重塑行为,是从一场从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抵达的归途,看上去是在理智投机的利用白左思维勒索绑架,物质生活继续叠加,罪上加罪。在自证中不堪一击的实验失败了,过程丑陋不堪,但是拉斯又不吝于展现人性联结自然而然的产生、给予受难者严肃的注目,这就是他早期作品中存在的模仿和拓展——在渎神行径中重现神性存在的可能,在猥亵形式内寻得宗教情感所在。 |
|
1.此时此刻的我,多想不负责任地成为一名白痴;2.印象中还是第一次看到名导作品里面,露杆露麦还露B组摄影师,真是惊到我了,还有各种超烂自然光镜头,反倒那些性器官、群P、裸奔是见怪不怪了。 |
|
“白痴的形象是这帮人的精神面具,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种种越矩行为的盾牌”;切入点准确犀利;凯伦一抬眼,恩,拉斯·冯·提尔的电影里总是有这样天真眼神羞涩面容的女孩儿,黑暗舞者中的塞尔玛,破浪中的贝丝,以及狗镇中过于漂亮的妮可·基德曼。 |
|
冯姐真是爱尼采到骨心里,以痴癫疯狂来面对虚无、狂怒和个人痛苦,酒神之歌撕扯下道德的遮羞布,毫无希望,满地呻吟,本质上十分垮掉派作风的一群人,用杰克的话来说:“我们的心灵都疯狂了”。 |
|
stupid........ |
|
在电影里装白痴就好像挣脱现代文明回归伊甸园的尝试,而它注定会如那些完美的理想之花一样在绽放后被现实碾得粉碎。这群“白痴”体验到的快乐常人无法企及,因为那需要非同寻常的痛苦厌恶悲伤和勇气。dogma95的拍摄手法将原本不可思议的事件拍得如家庭纪录片一样真实可信,观众始终拥有置身事外 |
|
我第一次看电影看到进入强烈的晕车状态,到后20十分钟要不停地闭眼休息来抑制我恶心的冲动。逗马宣言后的肩扛拍摄导致画面的剧烈摇晃,在大投影屏下让人极度不适……篇子一开始的欢心愉悦很快越来越沉重,人,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也不过是一个疯子了,但很多时候,疯狂不能把现实给掩盖,即使你多么痛恨现实。 |
|
即便是道格玛95也没有阻挡住拉斯·冯·提尔的惊世骇俗,相比于同一阵营的温特伯格,冯·提尔的自我标签远远鲜明于前者,当温特伯格还在使用道德议题做文章的时候,冯·提尔却早已使用高概念来探讨人性了,这一习惯——另类事件引起的人物转变——也延续到了他以后的作品之中。但他电影中令人诟病的一点是,确立高概念引出的议题总是略有牵强的味道,在看似对照的情况下,其实是文本铺垫人物动机上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冯·提尔片中的主角必须依靠行为以及表演方式的出格来纠正中和那份偏差,以此弥补这份逻辑上的缝隙,但这依旧不能阻挡观众对电影中人物行为动机的吐槽,为此,冯·提尔祭出了大招——这个主角脑子有问题,当然在本片中没有使用,但在“良心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之中,当主角戏份成为唯一主线的时候,这个招式就打到了观众的眼前。 |
|
话说小时候竟然能在电视上看到集体裸奔一幕,家长也在,好囧……再过很多年,看到了完整版,有种恍然的惊喜。电影倒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处处“为难”观众。忘得差不多了。三星半。 |
|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refer to this behaviour as "spassing", a neologism derived from "spasser", the Danish equivalent of "spaz" |
|
冯提尔描写了一个无耻的诈骗集团,这种正常人却扮作残障的荒谬设定极端地讽刺了这些人群凭借好奇心做借口去侵犯他人的作呕行径。正是这些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变态状态,让人认识到人类性格的复杂和多重性。而最后家庭成员的出现终于让人明白这种变态的另一种方式也同样侵犯着本质善意的心,终成白痴。 7.9 |
|
完全的道格玛拍法,加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观感复杂到无以复加,又煎熬又惊叹。 |
|
四点五。触到本质的主题,触到皮肤的元素,追逐情爱,天生的爱人战胜天生的政治家因为他遇见突然不怕死的,这个时候影像合理起来。前半部分不行。另,根据瓶子的转动决定电影的走向,着实有些真实的材料。这是最美的爱和性之一,破碎,但自己是打碎自己的力量,然而如此大的力量我也只是轻微破碎,我很强……还有一个傻事,什么道格玛,有什么讨论的必要,小孩子玩的东西,过了二十岁再不抛弃你这辈子也就完了,拉斯冯提尔回忆起来也觉得怪脸红的,和小女朋友一块放荡放荡得了,什么规则签什么字,幸亏天才够给抗了一点,不然人还不是丢大了 |
|
我给你根儿烟,你给我签个名儿~ |
|
完之后说不出是什么感觉,难道导演想把观众当白痴,还是他自己想做一个白痴...
我突然想改变对次影片的评价,其实导演在探讨此片的价值意识的时候给了观众足够的空间,而且这种现象真值得我们去思考,而镜头中的大量滥交场面其实是由深刻指向的... |
|
装疯卖傻以满足对社会的逃避,最终却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拍摄手法很记实。拉斯冯提尔一直都是这么走实验主义么? 那我会更喜欢后来的改变。 |
|
《破浪》取得辉煌成功后,冯提尔居然去拍摄了一部如此“另类”的电影,完全是实践dogme的离经叛道之作,更是一个深刻有趣的社会学寓言,电影中大量的长镜头纪录着演员的即兴表演,而冯提尔也抛弃了制作电影的规则,用自然光线和手持摄影去表现真实,“白痴”是在这个封闭环境中的身份,他们在社会中也扮演着正常人,这更像是一种中产阶级的发泄和游戏,当白痴的身份要溢出既定的边界时,也注定了实验的失败,扮演白痴似乎获得了某种特权,在他者的同情、厌恶或可怜的目光中,不用付饭钱、嘲笑技术理性、逾越规则,但这些向规训的挑战注定是可耻的,就如同电影中真正的智障人群来到时,那是假的白痴们最尴尬的时刻,他们感受到了谎言的可耻,他们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来获得情绪的价值,肆意地发疯宣泄,做出种种违反常理的事情,因为有傻子的身份掩护 |
|
将题眼落在“白痴”之上,意味着它更趋向于一种对主流世界的挑衅,因此人物并不会为了纯粹的玩乐而扮演,而是逐渐陷入于另一种陈规中。事实上,冯·提尔对社会学实验毫无兴趣,唯有影片拍摄自身以及演员呈现出来的状态,才暗示了真正自由的可能性。 |
|
发人深省 反中产阶级 |
|
反抗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群交\自由\对抗这个世界\但这是不可能彻底的\没人能否定劳动和生活的价值\讨厌白痴,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诗金公爵 |
|
看白痴们装疯卖傻吵吵闹闹看到我想吐的时候,他们回到了现实。回到现实的人们继续想做白痴。
就像孩子容易被原谅,傻子也容易被原谅。来,我们一起来逃避世界吧~ |
|
藏了好久才看,最后还把封面给扔了,现在看来露这点算个啥嘛 |
|
Lars von Trier是一个色情狂 |
|
刚开始看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后来看着看着就无聊恶心了。不过导演这个伪纪录片么?是伪山寨吧?连采光、剪辑等最基本的都懒得弄,镜头全手持字幕也是写在地板上粉笔字,估计给我个剧本我也能拍这么个最低成本伪电影了 |
|
1998 拉斯冯提尔 DOGME95二号作品 连麦克风都露出来了!!完全不顾光的连续性。看起来糙的不行。可是这个反中产阶级又反电影的电影我真心喜欢。够了卡伦,我们走吧。 |
|
http://board.verycd.com/t67100.html |
|
如果看这种片子的有三种人,我应该是第三种,慕名而来,莫名而去~这个片,老实说,不敢恭维 |
|
人的疏离和冷漠,也许只有白痴才会开心一些。 |
|
8.5/10。①一群少男少女各种装白痴反抗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以及一个家庭主妇试图学习他们却被丈夫扇耳光于是只好作罢。影片和《家宴》一样依然属于传统故事片的范畴(从表演模式、整体的叙事结构、对戏剧性的倚重等可看出)。②用自然光+粗糙的画面质感、大量空间上的突兀跳跃/手持、一些摄制团队入镜的片段等营造类伪纪录片式的纪实感。③对纪实质感的着重也牺牲了一些传统故事片本可以有的影像力量;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结构的起承转合处理地较乱。 |
|
道格玛九五搭配这样一个充满反叛的故事实在太真实太震撼了,你可以装疯卖傻找寻本真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无法接入现实生活的,有点类似嬉皮士生活,甚至更极端。纪录片质感给人带来惊讶,难受和恐慌 |
|
也没看出什么门道来,也只是注意到了“大JB特写和群交”,但我却挺喜欢的==~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装的还不够傻,因为没看到鸡奸,看来你们还不傻嘛,还考虑到大众普遍的接受度,所以,三颗星,因为不是真的敬业!难道...本片是拍给白痴看的?只有白痴才能看出好来?呵呵,开个玩笑~~~~~~ |
|
最后你已经分不清,他们是演出了白痴,还是就是白痴,或者是内心是白痴,或者是装白痴。 |
|
适应这个节奏会觉得很有意思! |
|
白痴中所谓的乌托邦。挑战中产阶级。
索性不顾一切,也算是无声中的抗议。 |
|
对道格玛倒没什么感想,但搞缺德点子你永远可以指望拉丝,这部简直乐死我了……叭叭叭地释放各色缺德能量。访谈片段听声音就知道发问的那个人是拉丝本人,简直太坏了哈哈哈哈 |
|
道格玛宣言代表作,制作粗糙简单,内质却无比真实,富有魅力。一部可以让人自问:电影究竟是什么的电影。“白痴”的伊甸园是饱含永恒快乐的,而人,作为社会的个体终究得回归社会,再见识了社会的复杂之后,干脆回归白痴吧。不足之处是认为不应该为遵循某些原则而不在乎镜头穿帮 |
|
弱智儿童欢乐多,但弱智儿童却偏要假装自己很深刻就贻笑大方了 |
|
那个什么提尔上世纪90年代的黑暗之见良心的三部曲之二。装《白痴》的群体是用业余时间换个身份在街头巷尾装疯卖傻地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如果换在中国,恐怕城管就能搞定他们的存在。很久前看的,四星给导演。 |
|
好一群蛋疼装B入戏的中青年 = = 看他们的行为烦躁,但Jeppe真是让人怜爱的存在。拉丝苦逼三部曲第二。看了下IMDB,原来群教那场用了替身…… |
|
果然不是我等凡人所能接受的 |
|
都说快乐来之不易,装疯卖傻能获得快乐吗?
都说装疯卖傻不容易,为什么又要装疯卖傻? |
|
Dogma 95的人行为本身就有点装疯卖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