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是没有赵涛就会更完美一些…… |
|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因为里面有娄烨1999年的《苏州河》,贾樟柯向他致敬,拍了一段几乎同样剪辑和镜位的致敬段落,展示了2009年的苏州河。《海上传奇》是彻头彻尾忠于自我的作者电影,在一个以世博名义下运作的作品,拍出这种风貌,实在是令人惊讶 |
|
这应该是最令人发指的一次加涛了,一部讲述上海传奇人物的纪录片,为什么也能强行塞入一个穿着湿到透明的T恤、白色胸罩勒出腋下赘肉的涛?这换成安妮宝贝我都多少能理解一点啊 |
|
为什么给五星?因为他用影像的笔记录下了历史。这段历史,正离我们一步步逃逸。 |
|
苏州河+红柿子+海上花+中国+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飞正传……借力用力,还有什么比这种影像组合来得更感怀的事情?要知道,你是在院线银幕上看到这一切 |
|
第一次见到贾樟柯...那么的近...那么的近...喜欢他的头脑...喜欢他的思想...喜欢他的视角...很矛盾...希望有人可以拍出替代他的作品...这样我可以看到更多的好戏...希望没人有能拍出替代他的作品...这样我对他作品的心牵、心动、心荡...可以一直延续~ |
|
总体很不错,点找的也都很到位,之前买的《海上传奇》的书也成了不错的导读与补充。喜欢苏州河两年内的对比,喜欢对安东尼奥尼《中国》里上海茶楼的再现,喜欢韦伟的爆料和黄宝妹的谈话。缺点:赵涛的出场纯属多余,韩寒最后的谈话也和上海毫无关系,搞文艺的人偏多。 |
|
成功阶层和文艺界人士口述的碎片上海历史,各个故事参差不齐一些,不过总体感觉还是可以。就是总觉得弄堂口搓麻将的阿婆应该更有话说才是…… 另外赵涛的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 |
|
我喜欢潘迪华的那段。再就是,一段苏州河就展现出娄烨比贾樟柯更文艺啊。 |
|
因为赵涛,这片又生生成了一部半记录,贾要想突破必须甩掉这厮。总体比24城好,没那么别扭,不过赵涛还是比较烦人,做电影的,自然对电影也更关注,弄了那么多经典片段。 |
|
最后韩寒说的那段是老段子了。 |
|
装什么装啊!!无逻辑线索,散落的片段访谈,赵涛一路像女鬼一样串场,我去买一期人物周刊也能比你说得深刻啊!口述历史是你这种搞法么 |
|
装置艺术 摆拍美学 游走 沪语 以及赵涛的湿身。 |
|
比二十四城记好多了 |
|
大爛片一個!時間線完全是混亂的!趙濤完全像女鬼一樣在鏡頭前走來走去!侯孝賢不知道幹嗎要出現!沒有中心思想,太過隨意的拼貼各個採訪段落!失望到我都沒有去看導演見面會就走掉了,不想他浪費我更多時間!還浪費了我45大元! |
|
娄烨《苏州河》侯孝贤《海上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中国》费穆《小城之春》王家卫《阿飞正传》,陈丹青起头韩寒收尾,角色口述娓娓道来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一如既往的贾樟柯个人风格凸显的作者电影,画面和配乐依旧美丽,还有他的新婚爱妻——赵涛小姐~~~居然还湿身了······ |
|
去年上影节跟踪贾导夫妇逛碟店签名感觉他对上海还是了解至少有自己毒到的思路和角度,这座城市对于许多人既是避风港又是中转站,映射到的台湾香港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能让人产生一种假设,在世博的语境下能讲成这样是种本事。致敬大量电影,冷静讲述的韦然,出不了戏的李炜,再也追不到的韦伟,而新上海呢只有钱。资料馆。 |
|
我所知道或不知道的上海,星星点点,浮光掠影,一览无余。 |
|
相比三峡好人这种让人无语的,24城记和这个看起来都很舒服,最后韩寒那个好像书里都写过嘛. |
|
算是一部不错的上海宣传片 |
|
所有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传奇都是人的传奇。 |
|
说我认真看完了那是骗人的 |
|
討厭趙濤那些造作的戲中戲! |
|
中国的历史,文化,点点滴滴,看了很感动,,,有些东西是经历,是财富,,, |
|
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一出现,上海马上给我一种三线城市的感觉,气场太大了,真不愧是御用女演员。 |
|
沉稳,辽阔,大气,怀旧。韦然的故事很动人。韩寒的故事很搞笑。 |
|
那么多上海籍的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和这个城市历史的契合,努力的讲乡音,捣腾不过来换国语,不达意再加进去英文词,奇妙地呈现出一种乡土文化的断舍离,最后韩寒出来用普通话讲了个跟上海完全没有关系的自传小品,彻底了断了……就像片中的工地背景,历史就是不断的“拆”和“迁”。 |
|
发现韩寒确实不是一般的幽默!捷达是东北出租车,桑塔纳是上海出租车,富康原来是他妈北京的出租车!哈哈 |
|
哼! |
|
赵涛,有急事,找城管。要情深深雨蒙蒙,请去车墩外白渡桥。
|
|
如果由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来拍可能会发掘得更深。另外,赵涛的出演完全没必要,贾樟柯这次show爱妻太不合时宜了。 |
|
2010 7.2 没看的别去看了,巨差 |
|
1个小时前刚看,广州岗顶的电影院 |
|
除了打酱油的赵涛,还不错 |
|
除了看到几个经典老片的段落激动了一下之外,其他无感。贾导真是装逼的典范。 |
|
虽然影迷们普遍不待见“涛”声依旧,可要说她的每次出镜毫无缘由只为晒妻,那肯定是严重低估了科长的企图心。他主要还是想借助她无声的着装神态与反应情绪对刚刚过去的那个访谈对象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追忆去表达某种可能碍于压力不便以旁白直言的态度或立场……想想广为热议的“湿身透视”一幕出现哪个故事的后面? |
|
上海往事的一些片段。其实这也是我喜欢上海的部分原因了。片尾采访知名青年作家,作家说了句“他妈的”,字幕里没写。 |
|
前段还会 看到后面就不行了 贾樟柯也在媚俗了 打到一个谢晋 捧出一个贾樟柯 结果是一丘之貉 装逼得不得了 |
|
除了不知道赵涛为什么老是在片中愁眉苦脸的走来走去以外,这是一部好电影 |
|
我相信海上传奇不是上海的传奇,是上海人的传奇。第一次看贾樟柯的长片。纪录得很安静。第一次听韩寒说话,怎么那么娘啊…… |
|
x |
|
相信被删了很多,贾樟柯的细腻,有文字的气息,片子象篇散文,那种时间的脉络…都很好,我很喜欢,但我对这种鲁豫有约浅藏辄止的访谈有所保留,另外,赵涛为何总是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四处寻找?找什么呢?蛋疼? |
|
比《二十四城记》好,但是一定要走这个路子么?我喜欢韩寒! |
|
“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近期都对“拼贴”感到很疲惫,可我真喜欢潘迪华那段。也很喜欢新老电影影像穿插组合形成的文学调性和“电影传奇” 的那部分~总体来说,挺好的。比《24城记》要成熟很多,但,还是好怀念《站台》啊,哎... |
|
阿拉也是上海人~~ |
|
不知道导演版会不会是给观众看的 否则走来走去的赵涛实在难以理解 命题作文不好写 |
|
上海人看应该更有感觉吧 |
|
很一般。 |
|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奇 |
|
似乎贾樟柯的眼中上还是一个忧伤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