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摄影机都是撒谎的,那么唯一真实的方法似乎就是拍一部关于拍摄记录片的纪录片。或者索性承认,人在镜头前"假装"的时间不会久,几分钟后,还是会变回自己。 |
|
还好没人在这个夏天举着话筒到大街上拦住我问我幸不幸福,从来就没想过幸福是什么,几十年来我唯一在想的就是如何脱离苦难。 |
|
对,第一个问路人“你幸福吗?”的不是CCTV⋯⋯这部Jean Rouch/Cinéma Vérité重要作品,最后五分钟的探讨特别精彩。Chris Marker《美好的五月》与之有诸多形似,却有根本差别。对照看,特别有趣。 |
|
专业人士必看,发烧友可看,一般人不必看的一部重要的影片…… |
|
让·鲁什离开西非回到巴黎和谁会学家莫兰一起拍摄一部“记录电影”,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的法国,工人、非洲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屠杀幸存者、学生、封面女郎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摄影机面前“扮演”自己,我们看到了工人与大机器时代的战争、看到了刚果和阿尔及尔独立运动引发的价值观之争、看到了移民的生活艰辛、在访谈后摄影机又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短暂的片段,导演还将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碰到的人聚集在一起谈话观看电影,“你幸福吗”这个社会学的终极问题也似乎有了些清晰的答案,有的人回避,有的人则有清晰的判断,有的人求助书籍,有的人不置可否,但在真实之外,有那么几分钟我们还是看到了主观的情感,那个大屠杀幸存者走在巴黎的街头,阳光明媚,但她身上的阴影却覆盖了她渺小的身体,摄影机开始移动,她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
|
“真实电影”的鼻祖,即使是“纪录片”,仍不免虚假的成分(拍摄形式、被访者的瞬间主观姿态等);全片亮点是拍摄完毕后,被采访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再次回顾,却发现无法再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能这才是当时回答“你幸福吗”的原因。 |
|
关于一部“cinema verite”拍摄的纪录片——二重奏:莫兰喋喋不休地自我分析,鲁什提问、大笑、聆听或长时间沉默;最后的点题道出矛盾:面对摄影机的表演欲与所谓的真实情感、表演或过分真实;所谓的即时性只会产生偷窥、而表演才引出“真实”?“真实”“电影”,一个不可能的产物。 |
|
这片子Rouch的印记可能还没有Morin的明显 和直接电影对拍摄本身的直接性强调不同 这部片子虽然在后期找了Brault来拍也用了同步录音但在剪辑中明显采用了多机位不同景别的连续剪辑技巧 谈话场景尤其显著 这种强烈的构建痕迹让DC的人感觉很不安。但这片子在延续了经典剪辑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发明对移动便携设备的新用法 一方面小摄影机缩短了跟被摄的距离得到了一系列更加亲密的特写 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更公共的议题讨论有试图将这些亲密体验变成某种公共的经验。这种矛盾关系在最后被摄观影会的一场达到了高潮,大家对相同的影片给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争执不休。这也直接导致两个导演修改并重新拍摄了最后在Musée de l'homme的一场评论戏 Morin坚持这片子能在不引导观众的情况下让大家直接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一种复杂性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成了新浪潮的风向 |
|
电影:一次人类学研究。影片结束于莫兰孤单的背影,他想用摄影机捕捉真实,但最终捕捉到的是差异,这是个证伪的过程,依然是宝贵的文献,当然,it's unnatural. |
|
3.5 这部跟《人类的金字塔》大概可算互文了,而它的题材更广泛(但我还是更喜欢人类金字塔,或许因为电影院的画幅还是错的),尤其最后还纪录了学生们观看“成片”再次讨论,甚至讨论影片发行。真实-虚构-成品之间微妙的关系,电影的视角,也许就是1960年夏天让鲁什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
|
探讨了影像作为现实生活加速器之可能性,行人的陈词滥调和自卫防御性的反应,暗示了随意的民意调查之肤浅。(居然是和埃德加莫兰合拍的我暴风哭泣 |
|
B+. 看似是对于幸福本质的讨论,实际上倒更像探索影像能力边界的操练,把创作思路和过程全部摊开,在结尾强烈的自反中达到趣味的顶点:所谓的cinema vérité,或许正在于承认影像与真实间的距离。通过不断强调媒介的在场,电影时刻提醒观众,这只是逼近真实的一次尝试,而绝对的“真实”是永不可达的——正如镜头前那些自得的、孤独的、压抑的、无力的人们,幸福和不幸有千百种,而我们口中的“真实”,永远是各自选择相信的那个。 |
|
技术进步、时代环境造就的真实电影,打动我的是最后陌生受访者们坐到一起重新审视生活影像及抒发个人感想的时候。自然流动着的、纯粹的时间。@资料馆,玛索琳娜·伊文斯交流 |
|
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因为自身的限制和特性 题材的选取就十分重要 但这部实在太无聊了 像是人类学研究生毕业转行新闻的CCTV卧底记者的尴尬采访 后面因为上头要求再次回访 史学意义大于美学 并没有脱出时代桎梏 极度boring |
|
(纪录片无评分)纪录片。1961年,鲁什、莫兰导演,2011年修复版。当纪录片对“真实”的再现被质疑时,这两位作者后退了一步,把这质疑也包含进了记录之内。嵌套了两层“纪录”的影像不能肯定地说对再现“真实”有更大帮助,只能说扩展了我们审视何为真实的视角。虚构的故事以“假”求“真”,所以它们用于刺激观众的手段不会被质疑。纪录片在外在形式上天然存在取得观众信赖的优势,却也埋藏下被人质问以“真”造“假”的祸根。那么对一段纪录影像进行再记录,也许就能在两段记录的共性中发现真正的“真实”所具备的某些特征?(P.S.私下打分8.5/10) |
|
5.5 “真实电影”鼻祖,结尾导演居然用实际行动将目的合盘托出~所谓“真实”并非“客观”(名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导演是记者,直接向着被摄对象发问;同时更像主持人,成为激发被摄对象“真实”特质的能动性存在。至此镜头下的法国小镇,夏日里人们的小情绪,给人的感觉是被激发的“真实”。 |
|
【观于《纪录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
与作者论、左岸派共同掀起新浪潮的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认为摄影机与麦克风是“真实”的“触媒”,全片贯穿了策划、表演、拍摄和放映全部电影过程,通过讨论、访谈和即兴表演穿透表象达到被掩盖的真实。其实《北方的纳努克》里已经包含了搭景创设,全片又和《持摄影机的人》遥相呼应,以及“新现实主义”的扛起摄影机,所谓后浪一定是有前浪的,这是纪录精神的一次迸发。 |
|
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纪录片,摄影机只要明显地介入现实空间,就具有欺骗性。【ROVERS/6.6G】 |
|
你是否自問過,我幸福麼?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麽?不管是或否,你是否都能認真且肯定?那麼,你是否問過你身邊的人,他們是否幸福?對於他們的答案,你是否相信?有誰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當他們述說他們的故事,或甜蜜或苦澀?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麽?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
8.5/10。①导演和他的团队到处街坊各种各样的路人问他们是否幸福记录他们的回答,并在之后让受访者看自己参演的成片发表评论。②真实电影鼻祖(直接电影是假装旁观地呈现现实,真实电影是通过纪录的虚假性去对现实发出提问与思考),制作团队入镜探讨创作思路以及结尾让受访者看自己演的纪录片这两点很有趣,但整体上影片并未捕捉到太多值得讨论的细节。 |
|
【2019年1月10日-北京电影学院-单万里老师课堂放映讲解】导演让•鲁什与埃德加•莫兰和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记者(尤里斯•伊文思的夫人)三者共同创作。不仅将采访拍出来,而且还将影片的准备工作和幕后创作历程也拍出来。用巧妙的幸福之问来影射表达当时社会问题的存在。整部影片的结构起承转合很棒。 |
|
你们幸福吗?能在太阳底下工作真的让人心情愉快,而且还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看得我想哭。
不过看来这真是部随性的片子,随机上街去采访,跟踪某个人的生活,茶话会,散漫的步行,直到最后演化成大家在夏日的海滩上休闲……啊,太美好了这样无意义的感觉。
最后的间离,一剑封喉。 |
|
#siff2021#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片头那个神片罗列和片尾的导演自述合起来确实有说不出的喜剧效果。 |
|
虽然明知不会喜欢,还是咬牙看完了。摄影机的在场并没有想象中尖锐啊。 |
|
hmm "our truth goes beyond daily truth" 年代特质重击到我是marceline说到自己的集中营经历。“你快乐吗” “这取决于你的哲学信仰” - 这逼装得太精法了。“要是给每个顾客都开发票我日子怎么会好过” 字幕吓人,种族歧视翻成性别歧视,卓别林翻成夏洛…但是英文字幕一个rent的时候,中文又翻出“房租6813法郎”…到底认真还是不认真 #SIFF2021# @艺海 |
|
其实还是有些过于个人化。。。无法体现社会性 |
|
I know it's great, I know it's sleepy. |
|
消解艺术创作的parergon(附属品,区别艺术品与惯常生活之物的东西,可理解为一幅画的边框之类)截然不同的一些巴黎人通过一部电影联结起来,彼此相互理解,在那个夏天获得了真挚的友谊。“你幸福吗?”至少被电影记录的这个小团体由此有变幸福一点~ |
|
论一部“真实电影”的诞生,与美国的“直接电影”相对应,把导演构思+采访拍摄+二次观看+演员评论+导演总结这些隐藏或直接的内容再现于银幕上,促成了一种具有纪实性和虚拟性相结合的综合风格电影。 |
|
重要的是纪录片理念上的革新——从要求被拍摄对象在镜头前表现如常,到用摄影机激发他们的超越性状态——有关“真实电影”的讨论实在地拓宽了纪实影像的边界;最后让所有出镜者一同观赏影片并发表观点,更是把电影的形式实验又拉高了一截。不过因为受访者各异,内容也包罗万象,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所以在素材组织上稍显混乱。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大吗”之问是消解掉“你幸福吗”在意义层面的束缚,而央视街采原封不动地借用和收编就是照猫画虎了。 |
|
你幸福么的出处 老师翻来覆去地讲这片儿 |
|
虽说是direct cinema,是cinéma vérité,但谁说就是要表现绝对的真实呢,反正又没有具体的“真实”这种东西,这部电影也只是开始意识到并表达出来了酱紫的想法,虽然这想法很重要,但还是玩得开心最好!反正看电影过程我的眼睛和大脑都是特别开心~ PS.《北京的风很大》的直接来源啊 |
|
街头追问你幸福吗的鼻祖,让鲁什和伊文思妻子玛索琳娜一同上阵采访聊天探讨真实电影的可能性,而她胳膊上犹太集中营的编号纹身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激发了面对摄影机的人到底有没有在表演是否和平常一样的争论,其中大多数话题的发言在今天来看还是很有共通之处,最后大家又看样片再次畅言。法盟修复版蓝光。 |
|
《纪实影像研究》重看,观感更差,仿佛在看一种比虚构更虚构的东西//法国真实电影。或许应该被当作一种人类学的影像资料来看待,整个拍摄过程都参杂着极度强烈的自反意识,作为观众恒久的处于被不断现身的叙事者所间离的状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视觉化的现实呈现。过度干预所引发的不只是关注焦点的游移,面对引导性谈话所带来的「真实」本身同时亦应该被有选择性的接受。结尾处被采访对象的反思更加指向一种实验性的尝试,而不应被简单的看作是记录电影的延伸。 |
|
20210616 SIFF No.18|比较滑稽的是,我是翻顶讨厌Cinéma Vérité的荷索的视频论文翻到这部的节选所以想来看看。字幕似乎比较差 |
|
3.5。24thSIFF SFC新衡山。1.所谓“真实电影”其实是一旦你被告知拍摄,即便是潜意识也会打上要表演的痕迹,尤其女性角色上街的独白镜头,纪录感很弱。2.夏日纪事里谈论的太多太多,黑人平权、性别平权、劳工权益、雷诺公司海边比基尼、阿尔及利亚战争等等,全是日常话题。最感慨的是那段对白,“你别看他人模狗样儿,其实也是个穷人”。最后的“破墙”聊天,才是真点睛之笔。3.据说侯麦特别推崇“真实电影”,然后和让鲁什一起合作了《六大导演看巴黎》。 |
|
真假标准人各不同。不可承受之轻里sabina觉得不用考虑旁人眼光时是真,男友却觉得走到人群中对外界诚实才是。如果说独自一人最真实,但没有外界参照也就难以理解,而要理解要走出去,观测本身又影响了被观测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跟量子力学似的。世上的「真」又多大程度上是对自我意识的肯定呢? |
|
以法国版的“你幸福吗”开场,延伸去了人生战争种族时代的大问题去,最后落点居然是真实与表演,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导演与观众,真不愧是法国人~其实幸福与否的部分,如果在祖国恰当的场合恰当的问法,大概能出现同样精彩甚至更有趣的内容~以及,某种意义上,除去历史种族,真是太阳低下无新鲜事~ |
|
comment vis-tu?
comment te debrouilles-tu avec la vie?
le cinema verite est un cinema mensonge, c est mensonge par hassard singuliere son vrai que la verite
est-ce que vous etre heureux?
etre vous maleur?
etre vous satisfait votre condition de vie? |
|
How dramatization turns "real"? What is real with the constant consciousness of camera? |
|
不是真实和虚伪,而是真实与更加真实。让鲁什所挑战的并不是电影人一直关心的那个问题。 |
|
这当然是一次革命性的电影拍摄,影片为电影媒介如何“捕获真实”的讨论开拓出了新的观念与可能,并延展出了关于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哲学思辨。影片以对肤浅的当代街采形式的预演为参照物式的开场,再以继承前作我是黑人中,被摄对象与创作者身份并置的结构特点作对比。让观众在人们对生活评述的再评述,对现实生活体认的再体认当中,挖掘出仍旧藏在表象之下心理的真实,这远比心理现实主义的修辞猛烈得多。如此下来,结尾的街采画外音骤然化作无形的小丑。|影片作为真实电影观念形成的标志,这个除了主动介入被摄环境之外,几乎就是直接电影的另一称呼。500 |
|
你幸福么之后的采访 跟后排座位的h睡了一个小时以后 同时醒来 后半部分好精彩 // 逼走了另一个小伙伴 |
|
1、“真实电影”的鼻祖。2、“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运动的形成,直接原因是因为在50年代末影视技术(手持摄影机、轻便的同步录音设备等)的进步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支持,让摄影师行动自如地记录下人物当时当地的言语、形态和表情。3、“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都受到了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理念的影响,前者主张“摄制者应积极参与被拍摄者的生活”,而后者则强调“将制作者的干预或阐释降到最低限度。”4、“真实电影”一词源于维尔托夫的《电影真理报》的法译。 |
|
这部真实电影与它之前和之后的纪录片相比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导演加入了大量影片主创聚集在一起的某些谈话,他们谈论的不仅是例如“你幸福吗?”这样的一种主题,更重要的谈论是影片的拍摄本身。这样,观众会明显地意识到电影的拍摄过程,而不像观看传统电影那样被镜头后面的导演和主创“欺骗”。 |
|
是非常经典的真实电影,也是一次影像实践的社会调查。摄影机的在场限制了电影对于观众本身而言的上帝视角,使得观众能够用平等的姿态与导演一起走进屏幕里的世界。在炎炎烈日下的巴黎,采访的问题从笼统的“你幸福吗”细化到不同背景的居民的所思所想,再集合起来讨论了诸如阿尔及利亚战争、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采访者也一步一步,不断地试图接近受访者的内心最深处。在最后影片反馈的环节,更是进行了一场关于真实与否的讨论。其实整部片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键,依旧是幸福。在技术文明来临的初期,人们会尝试去解答幸福与否,真实与否等终极问题,而对幸福的追问,也必将带来充满幸福感的价值确认。 |
|
2021SIFF NO.22 一种角色操演的“真实”:虽然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在开头抛出了一颗烟雾弹——低效的沿街随机抽样 让观众误以为进入了真实之域 但当摄影机转向室内的individual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和focus group 它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取景框内灌注作者意识 为了论证法国无产阶级在工作与下班后的两副面孔 他们用大量特写拍摄一名工人的一天 为了再现集中营带来的心理创伤 他们将受害者踽踽独行的剪影与凄怆的独白剪到了一起 拍黑人的采访则巧妙构图将采访者置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 打断、引导、灌输、说教 然而到最后的讨论环节 好像已经没必要纠结真实与否了 甚至连“真实”本身都更接近一个伪概念 重要的是体察自我、认识自我与重建自我的能力 |
|
比较多的艺术处理 创作者介入其中 以采访为主 摄影也有讲究 法国人拍东西都有股浪漫劲 |
|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信步逡巡,在无趣与热情之间往来折返,一种散漫的对话、一种自由的面貌,用生活本身来反观人们。 |
|
喜欢里面的对谈,前段关于工作,到大都市受苦,还没找到自己的世界,同时人际关系很少,很丧,也知道到底还是得坚持。
60年后还是如此,不知道又60年后会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