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夏日纪事 Chronique d'un été (Paris 1960) (1961)

    最近更新: 2024-11-12 HD中字
    • 主演: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  /  Marilù Parolini
    • 导演:让·鲁什 (Edgar Morin) /  埃德加·莫兰 (Jean Rouch)
    • 编剧: (Edgar Morin)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61 
    • 更新:11.12
    • TAG:纪录片 / 黑白 / 新浪潮 / 社会 / 人类学
    • 别名:Chronicle of a Summer
    • 片长/单集:91分钟
    • 豆瓣评分 8.1 (4179票)
    • IMDB评分 7.5 (3,664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1%
    • TMDB评分 7.20 (热度:5.9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夏日纪事》的免费在线观看,《夏日纪事》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417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960年的夏天,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和让·鲁什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这部论述电影连续几个月跟踪调查的进行,也记录了主人公们的变化。调查中被采访的人最后在影片第一次放映的时候聚集在一起观看进行讨论,有人的赞同,有的人驳斥。两位导演通过这部真实电影,经历了既极具挑战又充满乐趣的体验。   &q......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纪录片】夏日纪事.Chronique.d'un.ete.(2)【480P】

    作者:小美洞察课堂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91.62分钟 测试时间:2024-11-1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796 时长:91.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2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百度云盘 蓝光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080P

      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 1080p BluRay x264-ROVERS [6.56GB ] 详情
      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 1080p BluRay x264-ROVERS [6.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Chronicle.Of.a.Summer.1961.1080p.mkv.torrent 详情
      Chronicle.Of.a.Summer.1961.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Chronicle.Of.a.Summer.1961.1080p.BluRay.x264-ROVERS 详情
      Chronicle.Of.a.Summer.1961.1080p.BluRay.x264-ROVERS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 720p BluRay x264-ROVERS [3.28GB ] 详情
      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 720p BluRay x264-ROVERS [3.2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Chronicle.Of.a.Summer.1961.720p.BluRay.x264-ROVERS 详情
      Chronicle.Of.a.Summer.1961.720p.BluRay.x264-ROVERS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960年的夏天,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和让·鲁什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这部论述电影连续几个月跟踪调查的进行,也记录了主人公们的变化。调查中被采访的人最后在影片第一次放映的时候聚集在一起观看进行讨论,有人的赞同,有的人驳斥。两位导演通过这部真实电影,经历了既极具挑战又充满乐趣的体验。"In the summer of 1960, Jean Rouch and Edgar Morin investigated the everyday life of people living in Paris. ""Are you happy? How do you live?"" These are some of questions they asked young people on the street in an attem...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7.7 HD中字
      Titicut Follies
      1967
      纪录片
      美国

      提提卡失序记事

      Titicut Folli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因为侵犯病人隐私,而被禁,1968年所有影片的拷贝被召回并销毁。1969年,导演上诉,美最高法院拒绝受理。这是美国史上首例以“有伤风化;不道德;危及国安”以外的理由,被禁止放映的影片。1991年,多数被拍摄的病人已经死亡。最高法院准许影片发行,但条件是:导演在片尾加注解"拍摄后,精神病院的状况有改进"。导演把法院的要求作了说明,也照做了。1992年9月,在PBS电视网播出。历经24年,重见天日
      • 法律还是太窄了,生来就是有变态的基因,你能把他怎样?里面有一个絮叨汉,一直不停的说,说的不是空话,全是思想,不重样,对世上的所有东西都批判一遍,说的停不下来,跟洛特雷阿蒙似的,是个症。
      • 我发现这部电影的短评反而是最正常精彩的。精神病院歌舞剧,寻找病友的良方。这部居然曾经是禁片,现在看来没什么可禁的,无非是进入精神病院拍了点儿说不上是否特别残酷的东西。
      • 1966年,纪录片在玩跳切,精神病在分析越共,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 the nose-feeding scene is shocking, especially the montage
      • 总之,一定有人精神有问题
      • 【上海电影节展映】60年代美国精神病监狱纪录片。监狱的警官护工几乎将病人当作囚犯,毫无人性尊严。怀斯曼的处女作即贯彻直接电影的理念。无旁白无交流无交代,摄影机不撒谎。从题材到内容都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囚》。弗拉基米尔的状况与傅明刚惊人的相似(但大刚的变化更加惊人),不知马丽是否有所参考。即使是情景再现都演不出来这种神态与话语。莫非真是冥冥之中穿越时空国度产生的如出一辙的呼应?以欢乐歌声左开头结尾实在讽刺悲凉
      • 会让我想起想田和弘说的,摄影机是一种“暴力装置”,在剥削拍摄对象的身体和面庞。创作者如何突破这种道德感?进一步地,如何消除这种摄魂术的可怖与“可耻”?比马莉的《囚》冷峻许多:是把他们当做景观,而不是平等的人;是一种(无差别地)扫射,而不是同在。因为无需深入和跟踪,已经有足够多现实浮出表面。人被动物化——这就是某种现实,记录和建造后的现实。尖锐的剪辑是为了揭示真相,是为了刺伤观众,但问题是,银幕前的你,可以直视这一切吗?这是怀斯曼的处女作,他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所有言说。让我们在一首歌里黑屏并让思绪蔓延。
      • 7/10 精神病院就像个小型专制社会,失序也代表一种重建,但怎样才是真正的“序”?重要的不是管束和治疗,而是人权的合理施受。最残忍的是“正常人”有时比“病人”更滑稽更远离灵魂。
      • 哎,可能因为没耐心看长片,所以只能崇洋媚外了。同样是对准精神病院,怀斯曼怎么就能做得那么简短有力,又把被拍摄对象的状态真实地砸到观众面前,而马莉的《囚》怎么就非要事无巨细地拖到近6小时!?当然,你可以说不那么病人戏剧化的时候,才是生活的真相,可以认为《囚》把作者态度掩藏更彻底。可至少在各类互联网视觉疯狂冲级的当下,我更愿意接收怀斯曼这样剪辑整理好了的“片刻真相”。
      • Physical and mental prison and punishment. It is extremely radical and I was shocked. How did Wiseman get access to those crucial moments and ugly abnormal personalities (I mean the officers, not the mental disorder people)? It reveals the hell for human freedom and rights.
      • Jim的跺脚 政治犯的演讲 Malinoski的眼泪 Vladimir的反驳 Albert的香槟 Have you ever been lonely Have you ever been blue
      • 歌舞联欢与不被当人看的日常并置有种荒诞的恐怖。对于这座精神病监狱的管理人员而言这些人首先是囚犯其次才是病人,狱卒医生在镜头前毫无收敛之意可见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这状态当时律师不敢辩暂时精神错乱吧…我觉得他的第一个摄影师不如现在这位讲究
      • #纪录片#怀斯曼第一部影片,虽然是直接电影旁观的方式,但镜头的取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三星半。Folly:荒唐事,疯狂事——「失序」是修辞降级了。早期怀斯曼题材更生猛(这部1967年的电影与1974年的《灵长类》更接近),但相比近期三小时体量的长片,视角比较单一。《提提卡失序记事》其中一段关于生死的平行剪辑比较出彩。ps. 和平影都的散场楼梯仿佛永无止境的环绕下坠,意外地呼应了这部精神病院纪录片。
      • 首先对人权这种东西没什么概念,如果强制裸体就是侵犯那殴打囚犯都该是什么了?其次“直接电影”本身要求极度客观,所以并没让人觉得抗拒。监狱里确实有认识水平超高政治演说家,也有看上去完全被误判的可怜病人,但也不排除真有病的。怀特曼到底要表达什么?也许他什么也不想表达,他想表达的是真实。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处女作,美国一精神病监狱的纪实录,可以和飞越疯人院参照来看,只是这一部更直接,对社会的批判性更强
      • 总算有鸟中文字幕....怀斯曼真是牛得没话说~~操作主义心理学害了多少人啊
      • 经过几十年的争斗才得以放映,到底是谁有难解心病?直接电影完全真实纪录,中间几个唱歌片段成了难得的令人放松的场景,也是病人少有的能够穿上衣服体面面对世界、展现笑容的时刻,给全程冷峻的黑白影像披上一层薄薄的温度却在歌声结束后更显残酷。插管喂食与整理遗容的交叉剪辑最撼人。//第一部怀斯曼
      • 那个名叫Al的人把整个身子埋在水里,吞吐着泛着泡沫的洗澡水。他说,"The water is so special, like champagne"。Tube feeding 那段有几个Insert打乱了节奏,恐怕是因为无镜头可用了。
    • 豆瓣 8.5 IMDB 7.6 HD
      Nanook of the North
      1922
      剧情片
      美国

      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能从片中很明显看出有很多场景是摆拍的,去除这一诟病,仍然不失为一部很神奇的片子,纳努克一家生活场景的“真实”体现,纪录片的开山鼻祖
      • 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于1989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记录册”。
      • 虽然这个纪录片有表演的成分,不完全纪实,但是真的很有趣。
      • First one showed in doc class. Can't believe they made such a good doc in the 20s.
    • 豆瓣 8.3 IMDB 7.6 HD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1927
      剧情片
      德国

      柏林:城市交响曲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年代的柏林浮世绘,影像作为媒介,媒介即讯息,现代性与历史性、机器大工业与世俗百态,交响乐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记录一场惊心动魄的城市漫游记。
      • 4.0。1.没赶上2002版,就回味一下1927版吧;纵观柏林变迁,两个时代的对比应该会更有意思。2.五个乐章讲述柏林一天,为后世城市影像奠基。3.八卦一句,沃尔特·鲁特曼曾是里芬斯塔尔的助手,参与了[意志的胜利]拍摄。
      • 画中人多少今还在?流动的城市,早已灰飞烟灭的人,不想说,沉默。
      • 第一幕工业,机器流水线真是太震撼了,非常先进,还具有工业美;第二幕忙碌的一天昂扬向上,大家早起各司其职;第三幕车水马龙,别太多了;第四幕饮食更底层忧郁一些!展示了报业危机、谋杀、股市金钱,通过过山车及珠宝贫富差距,暗示未来的风雨飘摇,还有人跳河。镜头记录了河水,船只,孩子,小车,游泳赛马等体育项目,意图暗示柏林的繁荣。第五幕夜生活,看电影,舞团表演齐格飞女郎,杂技;冰上表演,冰雪运动,拳击,舞厅,夜班,车水马龙,酒吧。通过这部片子,一方面是柏林工业先进与发达,城市街道的干净,车辆多热闹且拥堵;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底层人民日子并不好过,因此社会动荡不安,股市很危险,但同时很多人依旧在纸醉金迷,完全没有危机感,也考虑不到别人!黑白加重了柏林灰蒙蒙压抑麻木的气氛,预示了金融经济的崩溃和纳粹的到来!
    • 豆瓣 9.0 IMDB 8.4 HD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1929
      剧情片
      俄罗斯

      持摄影机的人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酷!! 单在配乐方面 电子 后摇 军工 噪音 bigband 20时代出现这些元素实在是难以置信
      • 这些历史名片常常很惊艳,不止是历史上说的那点最主要特征。很多亮点和潜能啊,维尔托夫自己就玩起了电影魔术,表明这可以是电影记录现实的手段,后人却整出个真实电影来...音乐很激情,摄影机勇士
      • 狭隘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完全由影像决定的电影,影像是最大的主导也是最深的基底,通过超越时代的剪辑与后期制作和更为凌厉的蒙太奇技来展现这些无序的、非线性的片段。在此,摄像机不再是死物,而是一只好奇的眼睛,摸索、推进、回想,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摄像机透过镜头看着我们。
      • 记得第二章镜头突然停下来的那一刻,几幅画面后,摄影师和剪辑师对观众打起招呼,打破第四堵墙的同时再打破第四堵墙(又名打破第十六堵墙),真劲儿的配乐与鼓点,玩叠影玩蒙太奇,在城市交响曲式的叙事之上再加上爱玩的天性,实乃默片时期最酷最现代的炫技之作,纯影像的杰作。
    • 豆瓣 7.9 IMDB 7.7 HD
      Salesman
      1969
      纪录片
      美国

      推销员

      Salesm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概是受《铁西区》的影响,直接电影一直是我最认同的纪录片形态。1968年的《推销员》,2003年的《铁西区》,在各自的时代和国度发出了强音。然而,时空变迁的浪潮中,摄影机不会安于做一只墙壁上的苍蝇,它会是什么,一架B52轰炸机吗?我不知道,但我不会停止对它的想象。
      • 直接电影代表作,真实而沉重。难以想象在那个胶片昂贵,摄录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导演会选择记录普通人的日常工作,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什么叫远见卓识?这就叫远见卓识。
      • 4 salesmen sell Bible, or capitalism sell religion, or whatever. From Boston, to Miami. The filmmakers pretended they weren't there! They're the flies on the wall? Or the elephants on the dinning table! [Direct Cinema]
      • 直接电影当然是个相对的概念,真实也是相对的概念。这种纪录片已经算比较真实了。镜头设计也在加强导演的表达,剪辑也是在梳理导演的思路,所以还是挺主观的。难得推销员走进的那么多家庭都无视摄影机,那么自然。推销员自带戏,自带不少幽默。他们的生活虽然没有拍,但是在出差推销的过程中也都有侧面的一点反映。甚至我看他们抽烟的、穿的衬衣领带、开的车子、屋子里的家居装修都是很有意思的。
      • 被摄人对摄影机的存在如此不受影响,让这片子看起来就好像一部feature
      • 太好看啦。说它是直接电影(纪录片),内含的各种冲突真不比任何故事片少:主人公是卖圣经的,对象是虔诚的教徒,而他们的公司有着很典型的企业管理法,每个人在会议上大声喊出今年的目标,不管自己信不信;完不成任务的推销员会陷入焦躁和愤怒,而这一刻上帝大概和任何人都没关系
      • 60年代的纪录片[推销员]里有一种伟大悲剧的气息,更为难得的是,这种悲剧深深扎根在真切的现实之中,可见现实本身就最为骨感和诗意。这种美感一部分来自于真实性,一部分来自梅索斯兄弟浑然天成的叙事体,推销圣经这种试图资本化灵魂的行为因此变得寓意深刻起来,这正是社会向自由资本转型时期的问题。
      • 推销员是尴尬又无安全感的职业,焦虑是如此容易,生存压力与欲望如此简单明晰,彼此间的安慰如此动人。销售大会跟你谈信仰,你真谈信仰,他跟你谈销售,对顾客满嘴跑的推销火车如果扯上宗教,就变成微妙的政治逼迫,落入凡尘的圣经被包裹成精致工艺品,在双边面包需求面前不堪一击。在满口理想的老板手
      • 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推销员只是找不到更好的饭辙了。推销员是典型资本主义的产物
      • 好像在讲推销员的两难困境,又像是暗喻基督教的困境,一群到外地巡回推销的人晚上在motel交流以及公司动员大会上的情节都写实的一塌糊涂,和50年后的现在也毫无区别。影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股被宗教“绑架”的气质,他们居然能让推销员在家里介绍1个小时,你能想象自己也做出同样的事吗。
      • 尽管收获的只是一个名字Paul也会用一整首欢快的歌儿去面对。销售注定了是一项艰难但又伟大的工作。
      • 有点像《美国往事》那样的美国帮派电影,兔子、公牛、獾,成员以动物相互命名。帮派头头们摩拳擦掌,在神圣力量的庇护下奠基丰功伟业,在“劫富济贫”的教义里牟利。他们处在一种表面的、主题性的悖论里。只有男主角(Paul)置身事外,身处与一方面想要达成销售业绩的现实痛苦,以及与之相反的“不愿相信已经被生活欺骗”的高贵命运交织的深层悖论中
      • 第一次看所谓“直接电影”,这大概是最真实的纪录片,虽然也是大量镜头后期剪辑而成,但毕竟每一个原始镜头都是真实的,没有预期、没有重拍,没有采访、没说解说,不带任何拍摄者的主观色彩。
      • 理论上看这种片子应该会犯困,但神奇的是没有,导演选择推销圣经为生的推销员,非常有趣,圣经是信仰,而推销员们利用信仰来谋取商业利益,也许,这就是神普爱世人吧,呵呵。
      • 百种滋味,自己体会
      • 8.5/10。挨家挨户推销《圣经》的推销员们的工作日常(焦虑、不安全感、尴尬、同行互相安慰等)以及透过他们的推销现场去观察一些美国家庭的状况。影片既想做直接电影又想做传统故事片(从剪辑/叙事方式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 看得心累啊,推销员哼的歌、推销头头的成功学演讲以及圣经公司传销式的组织都让人嗅到铜臭。而推销员的疲惫与绝望、购买者不同的反应和态度都诉说着资本时代“中产阶层”的苦难。据说电影调整了事件发生顺序,以便更好让观众理解。
      • 以上帝名义,从容推焦。
      • 7/10。以神的名义将梦想和尊严作为商品反复推销,却屡遭拒绝的尴尬正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摄影机捕捉了被摄者最不愿意展现的本真,开场保罗用文学价值、给丈夫回家的惊喜来卖力说服顾客,但女主人的无奈和小男孩不小心碰到琴键,显露了保罗内心碰壁的声音,另一个段落保罗慌乱地感到自己在向一个卖吸尘器的同行推销,把圣经塞回包里,在眼镜男微笑的目送下离开,独具匠心地让同行笑看消费信仰的把戏。镜头静态观察着会议场景,推销员个个穿戴得体,用沉默的表情欣赏这出百无聊赖的励志演讲,转场时保罗开车的独白和销售受挫后回到酒店模仿爱尔兰口音的自嘲,嘈杂的现场录音和顾客漫不经心的托词,尖锐的声画关系从而产生了疑问:既然信仰是必需品,为何要用昂贵的价格令底层接受?结尾保罗解答了疑问,奔波数年是为了养老金,信仰却无法维持生活所需。
      • 据说人都是有意思的-09/15/14 at 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太粗砺了-02/13/16 at MoMI
    • 豆瓣 9.0 IMDB 7.7 HD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纪录片
      法国

      拾穗者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尔达的电影也探到了装置艺术的境界,媒介自反,以及电影的发生。看似随意,实则剪辑极为精细,缓缓推进主题。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的关注并行,片中说唱音乐是老太太自己唱的!心形土豆是点题之笔。没有指针的座钟绝对是本片最亮的一点。
      • 怎样才是一部好的纪录片?DV记录,瓦尔达说这些新式小巧的摄像机,数码相机,稀奇古怪的样子,他们的效果就是频闪观测仪,自我陶醉。她拍自己梳头的样子,还有她的手。不不,这不是精神错乱,这不是失望,我的敌人不是晚年;即便是在晚年,我的朋友还活着。我的头发和我的双手告诉我生命已到尽头。-然后是我的手,分享它可怕的皱褶,感觉自己像动物,却糟糕的不知道是何种动物。很多卡车,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我们超过它们盯着它们看,在路上捕获它们。只需要把事情大量拍下来,加上逻辑剪辑主题自白。像心型马铃薯一样简单。
      • 被迫拾荒的人值得怜悯,主动拾荒的人令人尊敬。而最可爱的还是瓦尔达本人,这个老顽童一样的老太太。
      • 瓦尔达少女心爆棚,真的太好玩儿了~ 极富人文主义关怀,试问现在哪个导演还会去拍捡垃圾的,就算拍了,谁会把他们和艺术扯上关系,就算扯上关系,谁会拿拾穗者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称呼他们?
      • 像用电影来写散文,法国好像随处都是风景,随地都可以用来作画!电影是想象的艺术,纪录片是当下的发声。如果认为生活很无聊的人,随意找个主题拍纪录片应该顿时会有趣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你愿意和扫垃圾的人握手吗?
      • 本条目下的长评第1篇写得很好,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只有热爱这片土地及在上面生活的人民才可以使得自己的画面更加充满感情,而不是单单通过展现自己的反骨来博得美名,毕竟抱怨总是轻松的,如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才是更有意义的。新千年的瓦尔达奶奶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拍起纪录片来更加游刃有余,用拾穗者来比喻各种拾荒者已经无比浪漫且充满情怀了,心形土豆和没有指针的时钟更是神来之笔,处处透露着一个顶级导演的审美视角。更重要的是,瓦尔达没有局限在对贫穷的拾荒者简单的记录而获得那种廉价的悲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多形形色色的拾荒者,或者说拾穗者,捡起来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艺术品,还有各种趣味,也没有陷入对消费主义的低级批判,反而尝试与农场主超市法官等有产者进行沟通,相对全面地展现和表达,难能可贵。
      • 开始放映之前老太太先说明了自己出镜的原因,大概是不想让观众觉得她躲在摄影机后有一副“救世主”的怜悯面庞。谁知道影片里可爱的老太太出镜如此频繁,红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手,用手作圈框住车窗前一辆辆的卡车,用漏水的天花板作画……这样精怪的片段冲淡了拾荒者悲惨严肃的理由,成全了导演的意图
      • 弯腰或许是为生活所迫,或许是艺术创作,或许只是一种喜欢;拾起的是古朴永恒的物质,是不经意流逝的时光,是人生的景致与况味。“与具象事物相处的能力是人类学会如何与自身世界相处的起点。摄影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生命的打捞、重建与救赎。”何惧一双残损的手掌,只要心灵涤净,马铃薯堆里有一颗颗心。
      • 阿涅斯对边缘人的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反对消费主义主导的生活方式,鼓励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主旨又绝对没有局限在“环保”这种陈词滥调上。素材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依循着阿涅斯独特的精细的逻辑。由名画《拾穗者》展开,镜头略过流浪汉、艺术家、拾荒爱好者、社会活动家,格局逐渐扩大,深刻又避免了乏味。通过弯腰捡拾这一动作,不但重新赋予了被废弃物价值,也重构了捡拾者自身的生活。
      • 所有领回家的东西不管人还是物,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所带来的新的possibility!!! 风中凌乱地自然光下看那副画真是神级moment,又那么轻盈自然,哎。Gleaner这个切入点真是太犀利,可解读性太强悍;也因为是Varda踏上的这段旅途所以才这么轻盈有趣。能不能把Varda拎回家?
      • @FLC Varda Retrospective. 能捡的土豆,不能捡的葡萄,严格规范下的苹果,灰色地带的牡蛎,juxtaposed; 拾荒的吉普赛人,拾荒的失业者,拾荒的艺术家,拾荒的教避难所移民念字的高材生,拾荒的社会活动家,voices heard; 艺术史中的拾穗者:成群结对的和在暴雨来临前逃散的,made visible. 数码摄像机令她兴奋,跳动的镜头盖纯属意外,童年的卡车被一个个捕捉,怪物般苍老的手与伦勃朗的自画像并举。此外还有心形的土豆,无指针的钟,月蚀般的碎裂电视机屏,以及抽象画般漏水长霉的白墙。Information delivered, forms given, connections built, a masterpiece made.
      • “把东西捡起来就不会有浪费了”那些不是垃圾,不是废品,是晚餐、是生活来源、是乐趣所在、是艺术品、是杰作;他们会是真正的环保者、改革家、创造人;那位有硕士学位的车站卖报人素食主义拾荒者边拾起水果蔬菜边啃的场景和他为难民免费上课;雨刮器雕塑、娃娃房子、心型土豆、带拳击手套的狗、无针钟
      • Glean的本意和隐喻的使用指涉两方。Junk is possibility.
      • 油画中的拾穗者,是生活困苦的拾荒者,她们弯下的腰是对生活的妥协,而骄傲的神情是她们的态度。除了她们,其实我们都是拾荒者,也许是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也许是游戏的终点、艺术的开端,又或许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瓦尔达也是拾荒者,她捡拾的是影像、是记忆、是在胶片中不会腐烂的心形土豆。
      • 随缘而遇,随性而行,如一个捡拾影像和故事的拾穗者,一路上不知会捡到被谁抛弃或遗忘的什么,又会留下什么,被什么样的人捡起。背着DV的瓦尔达像个拿到了新玩具的小姑娘,浑然不觉地拍摄着镜头盖的舞蹈,在我眼里就是“萌”字最好的代名词。(可后来注意力全被生物学硕士的职业前景吸引了…
      • 人,本身不过是上帝的弃民,不过,好在有人喜欢把我们捡起~我看过最好的一部记录片!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叫《收藏家们》
      • 内容和形式都是米勒《拾穗者》的现代版。拾荒从一种生计、政治经济的边缘,演进出伦理、艺术乃至生活方式等其他属性,好在并未淹没其政治性。老太太如此主观的表达方式太奇葩了。
      • 拍摄纪录片的人需要博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惟其如此,才能在大悲大喜面前平静淡定地陈述,而他本身对主题关切之情的表达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恰如本片结尾时,米勒的《拾穗者》从博物馆走向天地之间,那一份无声的震撼,会在每一个敏感的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 三毛说:“拾荒的趣味,除了不劳而获这实际的欢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钟里,能拾到的是什么好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谜。”虽然我没有拾荒的爱好,但从小却很喜欢穿别人不穿的衣服,用别人淘汰的东西,这也算是拾荒的一部分吧。/采访中有位阿姨被问起爱情故事,她说:“谁会问这些啊,不过有件事得向你坦白,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我遇见他的时候,感觉像被电击了一样!”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开始吧。/田野里的男律师,街头的女律师在片中讲解着法律。这样安排太棒了!不知道在这儿合不合法,爷爷也经常会在工地拾一些宽木板在街头拾一些长树枝之类的。每每回家都要被奶奶训斥一顿。/用废旧品作画、做手工,冰箱展,心型土豆,无指针钟,瓦尔达奶奶的rap,一切的一切都太美好了吧!
      • 瓦尔达太好了,她的纪录片不仅有很强的作者性,并能强烈感受到她对生活里有趣的人事物有超敏锐的发现和感应力,还有善良的同理心,及平等对话的态度。一边玩着尝试,一边拜访用不同面貌和方法生活的人们。瓦尔达把废素材变着法儿用上。心形土豆真是太衬她啦。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