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是谈希区柯克,马丁斯科塞斯谈了不少干货,其他人不过尔尔 |
|
来,先点名。大卫芬奇,到!黑泽清,到!阿萨亚斯,到!韦斯·安德森,到!博格丹诺维奇,到!保罗·施拉德,到!由课代表马丁·斯科塞斯为大家拉片《迷魂记》《惊魂记》两个章节,希区柯克必修,考试自行挂重点,特吕弗选修不计入总分。 |
|
在膜拜大师的同时,韦斯·安德森少爷的采访一出现,我立刻捂住嘴整个人变成了粉红色。(重点错了…… |
|
片名其实有误导性,在希区柯克面前所有大导演都变成了小学生,包括特吕弗。看完第一反应是直接去买那本书。 |
|
#SIFF# 用名导访谈+希区柯克/特吕弗采访录音/同传/照片+希氏电影footage来建构一个作为艺术家的希区柯克(而不仅是悬疑大师):用镜头书写、用影像思考、处理空间的大师(学工程学)、更看重电影本身的结构而不希望演员发挥、深谙默片时代的表现手法。纪录片本身不够厚重,但作为迷影纪录片看还不错 |
|
关于一位导演的纪录片有很多,关于两位导演的纪录片好似不太常见。片子拍着拍着,特吕弗后来就不见了。然而,围绕希胖作品的分析和大咖评论音轨,真的很精彩——尤其是围绕电影这项艺术的热情,先辈后人的无限求索,真有一种惊人的迷恋与冲动。 |
|
希胖的真粉如我,看得精精有味。特吕弗只是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但是没有他的探寻,我们又会如何得知希胖这么多内心世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
没看够!后半部分大导们评讲太精彩了!(特吕弗:所以我捏……) |
|
标题也是糊弄人,实则是找一堆导演来谈希区柯克。不过字幕要给满分。 |
|
该片主体是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影像化。书我读过,但书中细节已经忘记干净。看完影片,我感到自己真的不算希区柯克的忠实粉丝,因为观看的过程中不时会有陌生感。影片还请了一众大牌导演加持——始于特吕弗,希区柯克一步步从娱乐片导演变成了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这是他应得的。 |
|
very insightful but too short |
|
James Gray 说这个片子就是拍给迷影人Porn,果然如此。看的过程中充满了观众的大笑或者是会心一笑。虽然早知道特吕弗是希区柯克大粉丝,片中无数名导敞开谈希区柯克还是挺好玩的。 |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65813091/ |
|
其实可以学术一点,最后还是靠爱撑场。 |
|
哔哩哔哩纪录片今日20:00限免直播。希区柯克的电影语言非常有结构性。希区柯克对表演和剧作要求非常苛刻,不允许有超出剧本和他要求的东西出现,但是特吕弗比较随意,不喜欢按照剧本一成不变的拍电影。戏剧性没有希区柯克那样精确和强烈。 |
|
索引式的纪录片。讨论不算深入,但各位导演讲希区柯克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如何极力避免这种影响,还是挺有意思的。采访的部分斯科塞斯和芬奇比重最多,从剪辑的角度想,并不一定是其他人说的少或者不好,可能是因为他们讲的能够更贴合地服务纪录片本身的架构。 |
|
觀眾和加利格蘭英格麗褒曼在玩3P, 希大師直說了, 在那個長吻長長吻不停的茄倫鏡頭里, 我也趕快招認, 是的, 我當時確實跟她倆在玩 3P…… |
|
匠人亦或艺术家的身份纠结,最失败的叙事与最成功的诗意,两个不同世代不同创作理念者的互相欣赏与理解,还有一众后辈导演的胡说八道,挺好 |
|
160611 SIFF2016 @ SFC上影上海影城店 |
|
希区柯克是一个很主观的导演,他是一个用镜头在写作的艺术家,他的分镜头太棒了,以前只会傻傻看电影,完全不懂欣赏,看着一堆导演作为希区柯克的迷妹分析每一个细节,很享受。作为导演他可以掌控整部电影,不需要演员的发挥,虽然这在后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依然是一个很伟大的导演。 |
|
希区柯克说话的语气神态都像一个巫师,一切尽在他掌控之中。说希区柯克是特吕弗的精神上的父亲,且希区柯克去世四年之后特吕弗也去世了这一段让我哑然。他说电影是导演自己的,是导演本人恐惧迷恋欲望的映射。太短啦可以拿来当这本书的intro。 |
|
【2019年9月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文艺精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
没怎么看到特吕弗,更多是看到各路大导,看着一群高冷导演的迷弟相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对于我这个门外汉,看着导演们的分析,真的恨不得把书和希区柯克电影全部刷一遍。ps,黑泽清到底说了个啥? |
|
里面众导演采访很好玩,老马和芬奇谈电影如果拍成两小时也也值得看。但是,中间“希区柯克对话特吕弗”这个背景消失了近半个小时,内容是听Marty和David分析迷魂记与惊魂记…… 作为一部纪录片拍得一般。 |
|
《希区柯克论电影》一书的视频导读版。唯一残念的是缺少电影史学家或者电影评论家的视角。 |
|
影片重现了悬念大师与法国新浪潮发起者这两代导演之间一周的电影讨论,强调了前者以纯视觉形式展现悬念的尝试。除1962年的原始采访录音和大量影片片段外,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和大卫•芬奇等十位当代导演也谈论了特吕弗著作及希区柯克本人对自己和电影的影响,着重分析《迷魂记》和《精神病患者》。 |
|
纪录片最后谈及了希区的两个困惑,其实不必纠结,他即是娱乐家也是艺术家,他的类型片哺育了所有类型电影。有股想立即重看《迷魂记》的冲动。 |
|
一堆当代知名大导狂捧胖希,领军人物当然是最为推崇他的粉丝楚浮,他们都是法国电影手册所称谓的作者导演。北影节资料馆。奇遇电影注解字幕重看加一星。 |
|
#202210资料馆# 主要是希区柯克,特吕弗只是个小弟记者...看完之后不怎么想再看希区柯克了... |
|
作为Hitchcock的影迷看得还是很过瘾的,尤其是给了最多时间的谈论迷魂记与Psycho的部分,看得心满意足。 |
|
一部水准一般的纪录片,其中一些关于大师经典拍摄场面的分析解读,也已不算新鲜,斯科塞斯、芬奇、林克莱特、安德森等十位导演的出镜评价,显示出一拨拨电影人对光影的热忱,有人说该片适合那些对特吕弗和希区柯克有自己看法之前的人看,赞同 |
|
各位导演的迷弟访谈很不错,也讨论了希胖最重要的两部电影,又产生了补希胖的欲望!但是整体来说,相比两位巨巨的履历表,八十分钟的电影实在是太短了,不如去读原作。 |
|
希区柯克和特吕弗无疑都是大师,同时也是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2位人物,特吕弗对于希区柯克的崇拜,对电影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这也使得特吕弗区别于戈达尔、伯格曼等传统欧洲大师级导演,成为名副其实的“最不欧洲”的欧洲电影导演之一。能看到这么多熟悉的希氏电影片段,以及众多导演畅谈,真好 |
|
那个翻译都比特吕弗有存在感。 |
|
一众大牌导演甘为希胖门生,从专业角度和自己拍片的主观经历分头畅谈几部经典之作,即使重温过数遍,这些经典仍一再勾起重看欲望,不愧教科书级别;倒是特吕弗出场并不算多,标题党;书已入许久,该开读了。 |
|
没多少新东西,不过看看十来位大导大谈特谈希区柯克也挺带劲,顺便某种程度上重温了[迷魂记]和[精神病患者]。(7.0/10) |
|
特吕弗原来是希区柯克粉丝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原本人是没有面部的,只有光打上去以后才有了人脸;原本是没有线条的,只有在光和影交汇时才产生了线条。” |
|
星星眼!!导演们都好有气质啊!!特吕弗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哦!!!完全把持不住自己!!片中提到的老希的电影基本都看了,感觉这个人和我想象的出入不大,就是纯粹的天才感,特别知道观众的心理,并把观众的心理玩弄于股掌之间!了不起!! |
|
大粉去见面会,小粉看大粉repo,路人粉(我)看热闹。希区柯克值得!!(胡言乱语😅 |
|
还是看书吧,书名叫《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
|
两位风格截然不同的导演进行的一场伟大对话,回顾希区柯克以影像征服人心的各大瞬间,以及还有斯科塞斯等导演的评论,大家在希胖面前都不吝溢美之词。 |
|
和预想的样子不同。还是需要系统的看过希区柯克再来看吧。不过看喜欢的大导演们这样投入兴奋的谈电影,也是让人兴奋的事。 |
|
合影那段笑煞旁人😄 |
|
#LFF2015# 名导聚集分析希胖电影里的分镜 有趣而且非常长知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导演说希胖的镜头总是会无缘无故痴迷某样物品 一个手包一副刀叉 这样的镜头为整部电影营造了梦境般的氛围 因为正如做梦一样 梦里出现的各种东西也是毫无意义的 |
|
白日梦比较重要 |
|
希胖好欠打 |
|
想学习如何写影评,但不知道如何开始。后来想,看看导演们的纪录片吧,可能会有新的体验。
如片尾所述,希区柯克是一个用镜头写作的艺术家。
很多故事源于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更愿意拍摄道德困境。
|
|
露脸的全是如今中流砥柱的导演,着重分析了《惊魂记》和《迷魂记》,大导演拉片的即视感。 |
|
对空间结构的掌握&镜头语言(给观众)讲述故事;对演员的绝对命令(也许表现并不出色的演员也是让整体和谐的因素?);天主教/宗教感(上帝视角);梦境感(梦中的意象在影片中的表现)。重头戏是《迷魂计》和《惊魂记》。看到短评吐槽翻译都比特吕弗存在感强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