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星球上最容易崩溃的物种。 |
|
聪明的导演懂得适可而止。 |
|
人没醒过来可能就是音乐不对。 |
|
短小精悍,讽刺有力,波澜起伏,很有趣。一个层层反转的讽刺小品,又是揶揄上流社会的东西。好处还在于短,戛然而止。 |
|
太差了。形式我没意见:有限单一时段、封闭空间内、多角色之间冲突集中爆发的群像式表演,毕竟<八月奥色治郡>、波兰斯基<杀戮>、三谷幸喜<广播时间>、<完美陌生人>都珠玉在前。小体量也没问题,糟糕在台词技术含量太低,纯抖机灵,人设刻意,翻转生硬,什么节奏都想带,什么都想嘲弄,可什么都没说透。 |
|
居然可以让华语记者集体高潮?官方剧情介绍还保密得很,无非就是丈夫一个绝症和出轨的消息牵扯出上层社会亲朋好友他爱她,她爱他,她爱她的故事。批量生产的剧情,尴尬笨拙的幽默(比如放音乐),无言以对的结尾,远不如波兰斯基的《杀戮》,但还好拍得短。 |
|
此片选择黑白的智性意义在于,除了突出舞台光以外,还能把人物的人性底色清零,经过狗血情节反转,观众可自行为角色填色。可是到头来,观众却发现,自己无法为任一角色填上任一匹配的色彩,进而体味到人事之荒谬,以及影片的讽刺意味。导演很聪明,结尾也很ok。 |
|
好一出年度撕逼大戏!气氛越炒越热,编剧好似磕了药之后被伍迪·艾伦附体!还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撕逼最好看,你看他们坚定着自己的歪理邪说,身上虚伪的外皮却被一点点撕下,赤身裸体,癫狂应战。
结尾证明了一点:要想生活过得去,塑料姐妹情要有,头顶那点绿要有,给生活的那一枪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
|
Maria到底多有魅力?( ・᷄ὢ・᷅ ) 财源、政治、文艺通吃… |
|
短小好玩的舞台剧。对中产(?)阶级的无限调侃。元首:我不是纳粹【笑死我了】 |
|
议会制度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婚姻制度根本配不上爱情。人生的讥讽之处在于,我们活在制度下探寻永恒的自由。恭喜她成为卫生部长,却没人真正送上祝福;彼此相互欺瞒,却不能面对另一半的不坦诚。举起一把枪,射杀迟到的女人,门外其实空空如也。酒会上每个人都想射杀自己的生活,到最后变成纵情欢歌。 |
|
这几个(自带神经质气质的)演员放一起干什么我都想看! |
|
这个故事再次教育大家,EQ不高就不要搞party了。 |
|
#柏林电影节#实际上以外fantastic woman会是今年最喜欢的一部主竞赛了,然后就看了这部。英式幽默,真的是笑死了,结尾简直太妙,71分钟刚刚的,懂得适可而止更加powerful,不知道能拿奖吗,可就个人而言,还有两天结束,这部是目前最高分。 |
|
大型撕逼现场,不过有罗曼·波兰斯基那么高的标杆,这种话剧式的戏精片一比较就自动降一星。 |
|
收得好。 |
|
71分钟的竞赛片无疑是福利。初看片名时我就想,不会又是一屋子人吵群架吧,结果还真是。怎么说呢,台词很好笑,观影氛围也很好,但我并没有多喜欢,至少称不上大师杰作吧对不对?戏剧冲突的构建都很直白,作为密闭空间也没什么精彩调度,基本功有了,灵性仍不足。假如布努埃尔或波兰斯基来拍会怎么样? |
|
简单粗暴地归纳的话,像是《杀戮》+《完美陌生人》的混合体。导演此片功力不输罗曼·波兰斯基。张力,转折,冲突都拿捏得很好。一众演员也都到位。还有,此片只有71分钟,真难得啊。 |
|
中产阶级的室内剧,重在考验剧本,戏剧性是够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算是小亮点),但台词精炼度稍逊,模仿痕迹明显,结尾一个大反转容易提升好感;以一场聚会为契机,拆解众人不无伪装的生活,在营营役役热闹非凡的现实和崩塌失常分崩离析的真相之间,有一条绝望到荒诞的沟壑。 |
|
一个话剧本子,虽然试图用镜头调动赋予其电影感,但仍然还是话剧的底子,而且略显刻意。 |
|
戏剧化的英国讽刺政治剧。设定颇有舞台感,黑白色调。微观展现自由主义政治倾颓之下,个人生活中的荒诞问题。表演精彩,但格局不大。 |
|
让我们看看这个急需逻辑救场的混乱哲学《酒会》上都有哪些人物先后出场:沮丧的理论主义者、兴奋的女权主义者、刻薄的现实主义者、幽默的浪漫主义者、虚伪的女权主义者、脆弱的女性主义者、疯癫的男权主义者以及最后姗姗来迟却永不在场的理性主义者,而健康得以续命的解药无疑是来自现实主义者的自嘲。 |
|
欧盟影展@百美汇 又一部超精彩的小格局影片,中文名改成小聚会似乎更好,几乎开场十分钟就把人物角色性格软肋关系性向背景大部分交代清楚了,对话又愤世嫉俗又幽默风趣,看上去大家的生活都很光鲜,最终其实没有人真正开心,明明嘲讽劲儿十足,节奏也紧凑而有张力,但始终都有种特摇曳生姿的腔调 |
|
3.5 The ever so political Sally Potter! 舞台剧感太强了,黑白摄影,刁钻角度,大特写也没能justify电影感,但她聪明在永远过度,但从不讨厌。 |
|
升官party众友齐聚狗血不断,存在主义生死mixtape,逻辑理性被冥想神棍打败,三人成虎孕妇危机,银行家绿帽升龙拳,总想改变世界的老左理想主义自嘲,反转一枪指。好开心 |
|
结尾败笔,但是胜在短啊!才70分钟,一眨眼就看完了好吗?作为小品可以打四星,正经电影就只有三星了。看一群戏骨撕逼挺有趣的,娱乐小片。PS:The Party也是“政党”啊 lol. |
|
七位实力派演员的相互过招,在固定空间里的70分钟还涉及到了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思潮的广泛话题。三两演员一组的互相结合都很有火花(最爱Patricia Clarkson和KST阿姨的对戏),结尾收得很漂亮,精致的一出小品(突然想,要是再晚一点:或许顺带影射Theresa May+融入这两年的热门时政话题?) |
|
What a bunch of cynical cheating lying hypocritic upper class assholes |
|
People do change. 莎莉波特从完美的《奥兰朵》到这部缩水《杀戮》中间差了太多,并且还带出了一点厌女的表述。KST和Timothy Spall给了最完美的舞台剧表现,但终归就那样吧,喜爱抓马是大众本能。 |
|
一会儿感觉短小精悍一会儿感觉缩水,细节很丰富。 |
|
主线情节是我最厌恶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矫情的无病呻吟(婚外情),也有一些吸引人的地方:结构短小精悍,收尾干净利索,关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吐槽饶有趣味,人物虽然脸谱化严重却也个性鲜明,老戏骨们夸张飚戏,没有立道德牌坊或灌输价值观,对于此类人群全方位的揶揄也算是很豹笑的了。(63) |
|
Maryan成今晚最大赢家 非常想见识了 |
|
#2017SIFF#蛮欢乐的室内剧,一群狗男女。黑完政客黑知识分子。腐国男女欢乐多。就是太过于舞台剧化了。又是个双关题目。演技都不错。 |
|
party就是互相撕,讲了真话准完蛋,短小精炼看得过瘾,也是属于一次性观影很high的那种片已知结果的话回味不足。刚结束旁边不认识的妹子问这到底怎么回事,我又给她讲了遍人物关系,然后还说都完了怎么都不走难道有彩蛋吗,我回答没有的。欧盟影展百老汇。 |
|
西方中产的生活就是一部偷情史?男男女女男女,本来出轨的选项就有限了,还要内部循环,这些角色是没朋友了吧。建议导演冷静下来好好去看看波兰斯基的“Carnage”。俗不可耐! |
|
3.5吧 我觉得更适合搬上话剧舞台,比电影屏幕更带来戏剧冲突的张力 |
|
是目前看过的主竞赛中最好的片子,张力刚刚好,短小精悍。 |
|
最后几乎是个闹剧了,好处是够短。女主人坐在“盥洗室”里问好友,我的一生是否在虚妄中度过,应该是全片的高亮时刻吧。 |
|
如果想链接到人性/社会批判,都至少需要开一个与真实/现实连通的渠道。而这些死板的设计,则把这个渠道堵得宛如市中心晚高峰。题材的意义此时便被消解,只剩下看似一波三折实则死气沉沉的反转和自作聪明的开头/结尾伏笔。(但还是强过完美陌生人) |
|
出门听到八万个人讨论杀戮,足够开心,至少有八万看电影的人看过杀戮,这种开心。私心更喜欢这部,少一点不理智,多一些英国人。 |
|
实力过招很精彩,但话题完全没有展开啊,这不是意犹未尽,这基本上更像个梗概啊。 |
|
一台顶级愚蠢的语言类小品。当然揶揄GP和NHS也是很老派的梗。 |
|
基里安·墨菲又一拳撂倒一个,奇怪我怎么说又。 |
|
一出闹剧 |
|
如果是小说,也是蛮短小精悍的类型。全场爆笑。墨菲笑点担当。这么帅的人搞这么囧的处境……都是惯例,连结尾都能猜到,放在一起却很妙。大概能推理出那个未出场女人的性格。 |
|
你只选择你想看见的,相信你想相信的。什么生存与生活,理想与爱情,多数党与反对派,亦或是金钱至上大战文学未死,东方玄学大战西方科技,身处其中的人,不过如食腐为生的秃鹫,飞着飞着就丢了。导演大概也是墨菲迷妹,360度无死角的拍墨菲的帅脸,还让他脱了又穿穿上又脱好几遍,真良心。 |
|
短短七十分钟,出轨的的出轨,出柜的出柜,从政治、性别、婚姻到医疗,把中产关心的议题调侃了个遍。笑点密集却并没有话剧舞台腔。 |
|
好看到结束后迫不及待查还能不能在行程中二刷一遍 剧本话剧感完美 / 和《skylight》《Carnage》同类/ Cherry Jones完全本色出演 确实是一流的lesbian / Please make KST the minister of everything |
|
撕逼电影太好看了我爱撕逼电影。基莲太可爱了!颤抖的基莲是人类的宝藏!(。 |
|
结局貌似开放,但这是一部高度封闭的电影。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环境内部,展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困境。矫揉造作的形式,虚情假意的关系,互为表里。政治爱情性别信仰手枪毒品甚至神秘的东方和庸俗现实主义,所有的可能性都被牢牢困住。选择都是坏的,没有一个角色值得同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