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见大的纪录片,内容看似略有点跳跃,却有着纪录片少见的诗意与深邃感。 |
|
和美国人的纪录片拍法不太一样,更像是学术论文的做法,各类科学的论据借用剪辑重组,然后阐述主题,这样的纪录片其实非常的主观,让你感觉导演时刻操控着叙事的方方面面。这部纪录片和【故乡之光】如出一辙,有着大量的隐喻符号,一切最后又都有政治有关,用剪辑重塑主题的过程很厉害。 |
|
秦前辈作业x2;看完这一部我想起我最初为什么给毕赣打得很低了,他用诗表达他感受到的日常的诗意,用诗写诗,而帕特里克用镜头写诗,用眼睛写诗,用声音写诗。恰到好处,让事物回归自身,宇宙万物一切都是诗的。 |
|
纪录片碰上意识流,政治碰上宇宙,一粒珍珠纽扣之中,以小见大,天地方圆。 |
|
从故乡之光到珍珠纽扣,每一颗沙,每一滴水,都会记得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都会记得永远沉睡在其中的人。 |
|
南美洲历史记忆的影像重述,和《蛇之拥抱》对照起来看,很有意思。 |
|
本以为是电影,候机时的消遣,原来是纪录片,大海的宁静,水流淌的美,残酷,人性。海底的生锈铁轨上有一颗珍珠纽扣。秃头白胡子老人说:“抛尸是双重谋杀,等于杀了两次。感到愧疚并不是这条路的结局,这只是个开始。” |
|
Jemmy Button |
|
重看。海洋/水寓意生命本源,由此为起点发散到历史政治的严肃讨论,以两颗纽扣为线索,一条引向失落的历史文化身份,另一条引向被掩埋的罪恶渊薮,深邃绝美的自然景象与简洁透彻的旁白弥补了材料的不足,态度的表达既有力亦不乏诗意。 |
|
天地人文皆水,时空的长河。诗意深远的纪录片,看的时候感觉和《故乡之光》很像,一查果然是同一个作者导演。这不是你们说的以小见大,这是万物同源! |
|
@ifc 水不仅有记忆,还有声音,它会记得巴塔哥尼亚原住民的独木舟,也会记得沉入海底的政治犯。和《故乡之光》一脉相承,挖掘自然的人性内涵,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残暴与贪婪,无限悲悯。最后一幕,发现了宇宙之中又一颗有水的星球,voiceover问道:不知在那个文明里是否也是这样恃强凌弱? |
|
画风变得太快我措手不及 |
|
漂泊在水上的灵魂 在宇宙的那一头 等待着前世今生的凝聚 残踹在地上的人们 在宇宙的这一头 洗礼着生命的未知 |
|
灵性轻盈诗意的讲述方式 深深质疑人类的暴力和所谓文明 |
|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的风格,听几位朋友的讲述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从宇宙,海洋到历史再到政治,导演诗意化的表达沁人心脾,很久没看这样清澈的影片了。土著人的悲惨经历,殖民者的入侵,何为文明,何为野蛮?片中因一枚珍珠纽扣卖了自己的人同后来锈迹斑斑的铁轨上的珍珠纽扣相呼应。如此巧妙的构思真是让我惊叹,这是现代罪恶的证据。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丑陋的掠夺。大海可以包容一切,但大海也有记忆,不意味着会隐瞒罪恶。 |
|
以水的记忆和声音为核心,以两枚纽扣为切入口展现了智利原住民古老的海洋文化并揭开独裁政治造成的迫害。 |
|
10/18/16 银幕重温,没有一句旁白与一个镜头是多余的,画面多数情况下既承载着对应旁白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饱含着象征与隐喻,如果不看其叙事层面的主观论点与围绕海洋与星空、智利土著与殖民入侵两个论述中心的发散联想,这部美丽精致的纪录片会很难让人觉察到它是一部论文电影。 |
|
空白从海洋上流过,人类历史是一部杀戮史,美丽的风景下埋着被蚕食的生命。 |
|
4.3 两颗纽扣,一颗是「交换」—— 殖民主义入侵下智利海洋民族原始身份被现代文明剥夺;另一颗是「沉没」—— 皮诺切特暴政下人性的没落。然而两颗记录的都是暴力与灭绝史,都是被历史吞没之人的最后遗证。「当你看着海洋,看着水,你就是在看着全部的人性。水是有记忆的。」 |
|
是怎样的教育和思想浸染让有的人看完发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影感受,我去爹个狗篮子 |
|
在Patricio Guzmán 这里,所有转折都是自然而然的。 |
|
以纽扣一意象的微观视点串联起人类文明史中的血泪,这一殖民历史与政治暴行的见证,被埋入蕴藉无垠的海洋,缄默却震动。以水为切口,辐射出有关自然、土著、语言、殖民等议题,探访进化史观中潜抑的族群与生灵,当土著语言的消亡无可回避地显影着历史的丧失时,镜头注视着一个个静默的面庞,而海水,用它的声音,沉默又有力地讲述。 |
|
在诗意的声画背景之下,深埋的残忍与罪恶更显惊悚无比。哥塔巴尼亚土著的人体绘画实在是太牛逼了 |
|
视听和素材的组织都很高级,但这不能让我对它所表达的陈词滥调感兴趣,而且太精巧显得设计感过重,只有巴顿的故事还算不错。 |
|
纪录片,略沉闷,还好主题是有沙漠大海星空冰川和原住民神秘的身体涂鸦的Chili |
|
7.古斯曼自智利政变逃亡后,从1973年至今,他的纪录片主题始终是关于智这场政变,以及这场政变后的肮脏战争,秘密填埋、逮捕等。纵观世界电影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导演终其一生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个主题展开,从而其作品序列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角度的方方面面的追问,作为强调一种“人民拒绝遗忘的记忆”的理念。影片有视觉诗、资料汇编、民族志纪录电影特点。 |
|
4+ |
|
北方沙漠的《故乡之光》过后,这次从南方的海洋和群岛,发现铭刻记忆的《珍珠纽扣》。殖民时代消失的原住民,对比独裁军政失踪的智利人。没有了《智利之战》那样的新闻可拍,就开始艺术化的赋比兴,从像探索发现的科教片进入到不能被遗忘的记忆,希望埋葬生命的海洋有着的记忆。即便记忆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被磨灭了,浩瀚宇宙也有更多承载记忆的液体。而智慧的原住民相信,死后灵魂会变成星星。 |
|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一部部的深入,一点点的揭开智利(南美)“神秘”而被刻意隐去的近现代历史,从人类与宇宙,与水的宏观与微观,是另一种角度的“百年孤独”。 |
|
他们说海水是有记忆的,相信它同样是有声音的。假如你靠得非常近,我们能够听到这个声音,听到来自每个印第人的声音 |
|
高度诗意化的口述历史。 |
|
以自然入手落到殖民史與原著民文化的消亡,作為紀錄片而言可謂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來「夾帶私貨」,頗為某種價值觀輸出增加新的表達方式與載體。 |
|
西瓜视频,4.0分。像在美术馆看到的那种文献媒介拼接的影像论文,但是主观之余沉静而悲悯。 |
|
前半段政治介入之前好得不行。Patagonia 的老妇人用即将消失的土语讲述从punta arenas 和家人划着船航行的时侯那一段眼泪漱漱地掉。她回忆着土语,说我们没有神,说我们划呀划呀,吃着海里的贝壳海鲜,有的时侯暴风雨,找到避风的地方一等就得三个月。。。 |
|
卡威斯奎语中一个个词语被对应念出,到神的时候——神?我们没有那东西。警察?我们也用不着。 |
|
这个编导就是制作《智利之战》系列的那位,40年过去了,他还在死磕智利政变这个题材啊……也真是服了。好消息是他的技术进步太多了,架构非常开阔,用海洋作为纽带,讲智利的殖民史、政变事件,也是南方印第安人的受难史,作为点题的珍珠纽扣的故事固然传奇,但我觉得可信度不高。画面也不错。 |
|
好多年前大略地看了下,今天仔细看了一遍。人类的残杀同类的能力真是让人发指! |
|
深情款款,人類的良心 |
|
影院呼麦大受震撼,遗憾政治部分重要但生硬。 |
|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即便难得有记录的真相,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过渡修辞,被遗忘。没有历史,没有记忆,就没有反思,只剩平庸之恶。所以,这样的纪录片美得像清澈凛冽的冰凌,像诗。 |
|
拍的真动人啊 |
|
提醒我,应该存些防暑降温的~冰山深海的纪录片豆列 |
|
水,生命,源头,无意识,墓地
我刚刚用了五个词语为同一件事物命名。 |
|
由智利绵延的海岸线讲道巴塔哥尼亚的原住民,海洋是陆地之间的纽带,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更是不同时空之间的纽带。 |
|
真会讲故事。 |
|
#柏林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纪录片。事后想想,三个部分关联有些牵强,但视听语言的对位弥合了其中的缝隙,让观影体验很享受。当然以严格的人类学纪录片去比附,美则美矣,但对视听追求多少掩盖了影片深度。 |
|
影片把发掘地球生命本源与南美历史变迁联系起来,试图探讨从宏观世界神秘美好到微观地域的人类争斗的对比。从南美传统万物有灵观念到入侵者的破坏掠夺,从智利原住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到侵略者对南美生灵的蹂躏残害,从智利争取民族独立的努力到皮诺切特军政府残暴的独裁统治,河流的语言、土地与海洋的博大里浸满了惨痛死亡的记忆,掩埋了多少血与泪、肉与骨。珍珠纽扣的记忆,有土著文明的衰亡,也铭记血腥屠杀的暴行。历史前行,当下的美好值得珍视,但不能忘却的是,包裹在岁月沧桑里无辜者的冤魂和正义者的牺牲。ps:摄影极美。 |
|
博闻强记
地球与海洋
3000年前的石英,石里居然有一颗水珠,个体与群体与历史,暂时与永恒的对抗
故事太多了,我没看完 |
|
#Travelling# 从自然风光入手,一度给人一种自然纪录片的错觉,结果逐渐转向关于殖民和独裁等历史人文的讲解。但衔接很不错,内容很充实。不得不说,智利真的太美了。 |
|
從地球與水的起源談到南美原住民和水的關係,之後是殖民歷史和獨裁時期的種種屠殺事蹟,台灣片名指出影片海的意像,原文片名則是以一個鈕扣串起印地安人和白色恐怖受害者的經歷,談的是智利也是文明的黑暗,和宇宙源起與歸處。畫面很美,情感真誠,但不確定敘事大跨度的跳躍與連結是否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