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机器的冰冷与它的无能永远是相得益彰。。。 |
|
我有过一段非常宝贵的做基层干警的人生经历,所以我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福柯所说的个人权利潜移默化的流失。这部纪录片有些地方挺值得诟病,导演个人意图表达的太明显,用狗和人拿来映射,用实用主义看被杀的狗和残喘苟活的狗,用平行的镜头看失败的退伍军人和留在军营的老兵,这样明显的显线使我觉得太 |
|
油管不小心看到的。。可能因为审讯占了大量篇幅,大多数时间镜头对着的是被审讯者,只有开头和结尾对着边防警。。不知道是导演的处理还是镜头的力量,我作为观众确实自然而然认为特写镜头中的人是主角而更容易发生共情,而这里镜头下的所有人物也确实都令人印象深刻,哪怕没有表情的脸也可以表现出各种情绪。。不敢轻易判断导演是否客观中立,也有一些没交代的镜头,但片子还是可以一看的。。另,英文字幕翻译得非常好,对帮助观众听懂不那么清晰的东北话很有帮助。。 |
|
如此荒谬的国度里,凝视与被凝视的精神病人们,不外乎都是体制的耗材。人权和尊严,是什么狗屁东西。小时候我就很困惑——现实里的警察为什么和电视里的警察不一样呢? |
|
这个赵亮也是牛逼……悲兮魔兽弄自己差点出不了境 |
|
说好听的是维稳机关,说不好听的就是权力的爪牙。东北那几年都什么样了,没工作没饭吃,不偷不骗不抢老百姓怎么活?最后狡兔死,走狗烹才是点睛之笔。 |
|
电影虽然表达的内容很黑暗,但是手法还挺有趣的,看电影的那个小房子,简单的有点破破的,但是我喜欢啊,粥我也喜欢啊 |
|
“为什么辱骂我们公安机关?” |
|
给精神病患做说服教育(闲的);拿聋哑小偷没办法(无能);为难收废品的老人(欺负人)…………片子里的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在各自领域里都是底层,何苦呢,底层闹剧,上头看戏。 |
|
非常好的切入,几个案件和最后一段的发泄,很好的勾勒出了大体制下偏远地区的种种冲突对立,真实记录的同时还意外的产生了种超现实般的黑色幽默感。不论是犯罪者还是执法者,在某个层面上其实都一个样。8.0分★★★★ |
|
对北方人来说,揭露的还不够深,看得太多了 |
|
当绿衣人的手狠狠地抽在嫌疑人脸上时,我想起曾经历过的警训,那是我人生中最没有自由、尊严、人权的日子。所以我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看完了影片。几乎和影片里一样,穿着制服叠方块背的土匪用尽各种手段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侮辱,甚至有时发自私人的情绪,而人性的胆怯、对公权力的恐惧、生命中的软肋让我不得不打消反抗的念头。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思想造就什么样的人。在这里,regime完全压倒在个体之上,有权者高傲自大,其使用的公权力不时越界,荒诞乱象丛生。导演的立场是暖昧的,人就像狗一样苟活着,充当待宰的食物,一旁的幸存者兴奋地记着一只狗的死亡时间。殊不知与他们惺惺相惜的退伍士兵已经ingame,成为时代洪流的牺牲品。我的立场是鲜明的,这部影片是历史的罪证。 |
|
2016117 派出所养的两只狗,被喂食“照料”,却在绳子的束缚和警棍的威严下整日呻吟,最后亦逃不过被宰杀享用的命运。是民与警,也是兵与X。 |
|
很写实 写实得讽刺 居然是无心之作 但就是这种日常弥足珍贵 导演问答也很棒 电影本身4星 问答加一星 |
|
五分大概是打给自己在那里度过的两个多小时,选阳很应景的在前面播了自己的作品,后来再想想,我倒觉得自己似乎加了自己的镜头在《罪与罚》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是否看到了导演之外的东西。选阳的那部短片倒是适用于每一个用心的制作者和观众。最喜欢最后那个镜头,那不是用安宁或幸福或什么这样的词语 |
|
素材的编排和镜头都推拉很有作者性,几个符号的使用也很有代表性效率也很高,拾荒老人被为难的那几分钟的脸看得我数次落泪,最难得的是拍到了这个题材最需要拍到的镜头 |
|
《悲兮魔兽》:穷苦的人民、被破坏的土地、被污染的环境、尘肺病……联想起蒋能杰导演的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罪与罚》:为了标记同赵亮导演无豆瓣条目作品而顺便观影,然后,同样关于中国警察的纪录片,周浩导演的《差馆》《差馆Ⅱ》更让我开眼界。 |
|
【新亚洲影志】东北边防派出所的日常。几起普通案件揭示基层民警的素质和嘴脸。对嫌疑人拳打脚踢、抽大耳光把脸抽肿,画面生猛直白触目惊心。而民警与嫌疑人唠家常,以及被复员时一副失败者的不甘和牢骚,又展示了人性的多样。以被警察杀掉吃肉的狗/被吓呆的狗,指喻警官-罪犯-百姓,很硬很黑很现实 |
|
野蛮地域中普遍存在的野蛮规则,法治制度下是无法的执行者,可笑可悲。 |
|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摄影机关掉,他们也晓得打人不能拍下来,咱依法办事,咋能骂咱呢不是,看乐了,口口声声法律却不依法办事,审讯能力不够就靠暴力,入狱照后头咋没身高线,怕被举报就罚点钱还能留下偷伐的木材,可笑,应该能赚点给孩子买过年礼物,无论是犯人还是执法者,其实都身处底层不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给狗狗好吃好喝原来是为了杀掉吃唷,由于版本不算清晰,最后基督教堂顶十字架宛如悬于空中白雪映衬下红得吓人, |
|
我感觉赵亮的态度是中立。碰巧看到两位友邻的短评,一说立场暧昧,一说意图张扬……拍纪录片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可怎么有效传递就得多花点脑筋想清楚了。
|
|
边防派出所灰度事件合集 |
|
中国的精神病患者数量太惊人 |
|
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需要敏锐/敏感。赵亮导演说,他看到那两只狗,觉得隐隐有联结,就经常去拍它们,后来知道警察是要吃它们的肉,就告诉警察杀狗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警察把一只狗残忍杀死,另一只狗看呆了,多么形象的象征,普通人也是,仿佛在说,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你。赵亮是一个很会思考的导演。 |
|
如何定罪——怎样惩罚——一出出荒诞戏。 |
|
ICA/Opencity/Q&A。4.5 |
|
穷是罪过,罚是权力。双方都是国家机器的牺牲品。机器自然是冷冰冰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检修员。现实问题是,罚代表的是甲方,永远没有罪。 |
|
名字是“罪”与“罚”,拍的是“红”与“黑”,“绿”色的狗真是全世界最牛皮的狗,把我这只废柴看得不敢吱声。最后十几分钟格局打开,既然大家都是狗何必非要装成人的样子呢,到头来狗还是狗。最后一分钟的空镜头记录出了超现实的浪漫。 |
|
官兵、罪犯、狗。受赵亮自身非常西方化的思想影响,三个小故事组合而成“小说集”形式,结构规整,所蕴含的中心条理,从西方的哲学层面出发,探讨一个在此语境当中,两重地位高度与立场的他们,各自的“罪与罚”。最后赵亮标志性的极具设计感的“摆拍式”场景,契合标题论调,艺术效果上升,回归到宗教化的主干。 |
|
三星和两星之间纠结 结尾的太仓促了 都没交代清楚 |
|
有的有罪没有罚,
有的罚了却无罪。 |
|
4 “差馆”连通的是巨大的外来务工人流,边防派出所则与被跨越的图们江相望,最后一个镜头让人想起《流浪者之歌》,围绕着罪与罚的双方实际上有一种更大的失落,不咬人的狗是要被杀的,穿着衣服、手握暴力也不见得就成功,应该说面对哑默、辱骂、以及贫穷根本毫无成果,于是那种暴力如此可笑。 |
|
才发现赵亮和王兵同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果然风格很像。 |
|
那两只可怜的小黄狗,被人整日圈养在阴暗的角落里,绑着他们的绳子缠绕在一起,越缠越紧,没有人愿意去帮他们解开,他们无数次的去幻想自己活着的意义,就在某一天因为人馋狗肉了,一刀划破脖子的那一刻他们真的明白了,也晚了 |
|
这种题材的纪录片真是很现实,很难得。还有就是感叹赵哥的朋友确实多啊。豆瓣上没'悲兮魔兽',挺让人遗憾的。 |
|
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当某些人头上有光环的时候,他有的也只是光环,而光环随时都可能消失,本质上你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并不会因为光环的存在就比别人更高级。 |
|
要论现实主义,在中国,故事片永远拍不过纪录片 |
|
警与民,可爱又可恨,生活不易。荒芜的社会角落,正常的、傻的、残疾的,小正义与小邪恶都透露着黑色幽默。不知道这样的警察放到《盲山》里是什么效果。农民的女眷喊着“打人犯不犯法?!”找警察理论,沉默的男人令人动容。 |
|
抱歉,我實在沒辦法堅持看完。紀錄片就排斥剪輯了? |
|
完整而成熟,充满艺术技巧。 |
|
有人没罪,有人没罚。不止是边境地区,这样的地方太多了,而被施虐者也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权利。 |
|
8/10先不谈从纪录片制作的层面这片子好不好,当年能留下这么多素材作为后人解读时代的珍贵切片。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会变成《海贼王》里空白的*十年。 |
|
给赵亮导演发邮件要密码,没想到真的回我了 |
|
带有少许荒诞色彩的纪录片 |
|
文艺吗?不觉得,真心不懂的片子~流水账一般的电影~ |
|
不管你是谁 迟早都会面临罪与罚 |
|
对于权利机器无情的展现,人类的智商永远被高估,欲望却永远被低估。哪怕再小的权力 这东西都会让人欲罢不能,不停把玩,尤其还是最底层的人穿上了最大的公权的皮,那么它对于其它底层的优越与侵压更是直接而狂热 |
|
我不信导演没有立场,不然最后拍杀狗干嘛 |
|
最后木材拉走了 我tm裂开.“赵亮你别拍了”以及那两只狗...2020.2月疫情未结束期间观看 |
|
基层权力也是可怕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