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部世纪末的孤独,让人安心。人会失去形状、失去重量都是因为孤独。海滩的发问和瘫倒都让人想起两年前的真心为你或者9年后爱的曝光的名场面。两人之间平静的生活与平淡的关系让人羡慕向往。不光男主会变得透明,唯野未步子跳楼和滚下床的时候也是没有响声的,但是你听到她喉咙深处发出的声音了吗? |
|
男女主角用各自的方式孤寂着,却又能够共同经营着一份爱情,黑泽清把准了现代人逐渐疏离的脉搏,并用虚妄的幻想将这份避世情结放至最大,被周遭声音吞没的寡言的人们念着能令自己消失的咒语,只有预见到那累累白骨时才会惊出一身冷汗。 |
|
世纪末的焦虑,在无法游走的逼仄空间中相互角力,一对夫妻尝试缝合彼此间的疏离,却发现了孤独的永恒性。一则形而上的都市寓言,表达出当时日本社会的锐敏气质。构图精准,“海”“桥”“阁楼”“窗户”等空间的精妙选用,加之有层次的声音设计。风声、鼓声、波浪声、声声入耳。孤独的黑洞,无力拯救。 |
|
影片原名《大いなる幻影》无疑是对雷诺阿《大幻影》的致敬,可以说对现实的厌倦、逃离亦是一种“越狱”。所有的情感都被摧毁在机械性的日常中,即使是快乐的情感也被描述成空洞、贫乏的,如在公园的气球游戏。爱情和革命都被脱去了神圣性,它们既是精神鸦片,也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黑泽清在影片中有意无意的展现着日本文化主体性的丧失,酒吧,快餐店,随处可见的英文宣传牌,随风四散的花粉症是这种侵略性流行文化的象征,选择抵抗它则不可避免地陷入贫瘠,即“不育”。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消失(死亡)既是必然的结果,也对现实世界主动的脱离。夫妻二人的尝试并不为了修复情感上的连接,而是为了修复传统的,未被现代社会重构的价值体系,是在僵死、机械的长镜头中寻找突破的可能。 |
|
突如其来的自杀场面以及潜在的暴力总是出现在电影之中,在黑泽清的影片之中,往往如同新浪潮,是无因的,也是非政治的;正如同影片的结尾,黑衣蒙面的帮派成员闯入女主人公的工作场所——作为60年代的穿越者。在《荒凉幻境》中,黑泽清同样尝试创造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感,不同于同年侧重叙事的《自视性幻觉》,在《荒》的末世感之中,作为对空间=情感的支撑,“无用的”叙事退场,仅仅剩下零度的科幻设定。在这个空间之中,灰尘过敏的人物疏离于世,因为孤独而闪烁,而他们的闪烁同样暗示了在这个机器媒介号叫作响的空间之中,人即将消失。
Moreover,我们可以在《荒凉幻境》以及黑泽清其他的影片之中发现一种“不存在的机器”,如同酒吧之中的嗡嗡声,以及机场一幕中,摄影机的向左平移令人物有如突然开启的传送带。 |
|
越来越看不明白。黑泽清你不是一般的晦涩!但你绝不故弄玄虚,所以导致人迷恋。 |
|
6/10。表现都市人际关系冷漠的题材居然能被黑泽清拍出怪力乱神的气息,情节一如既往的缺乏完整性。有像看台湾青春片的感觉,同样的孤独暖味,同样的固定镜头,只是我不接受太零碎无意义的叙事,而且本片既无趣味又无矛盾点,似乎连爱情也看不到,总之什么都不够。 @2014-03-27 18:15:24 |
|
末日片,阴翳的质感,永恒的孤寂,僭越时间与空间、肉与灵。“到最后不都是这样吗?跟这具骸骨一样。”奔向大海与高楼坠落,本质是同一件事。 |
|
黑澤清這項偏好是怎麽來的?我每回都想到Anthony的歌,“在這一刻,讓我于高處跌下而無懼怕”....可是.... |
|
幾年后想起想重新看的一部片 看的第一部長鏡頭又具實驗性質的電影 從此走上不歸路 |
|
淡淡的近乎无色的色彩,透过纱窗帘和毛玻璃变化的光线,郁绿中溶解的人,窗外飞舞的花絮,静谧而不安。身处末世快要消失,至少有人拉自己一把 |
|
95min |
|
跟王家卫《堕落天使》时期一样的神经质,自言自语,莫名其妙,但就显得不那么耐看。但明显王家卫那就讨喜多了。足见,镜头之重要,音乐之重要。 |
|
黑泽清的晦涩和平静令人窒息,极其精简的对白,淡淡的忧伤,年轻夫妇麻木缺乏生机的生活疲态,对命运不济的无奈和自卑,如同与世隔绝坐等死神降临的行尸走肉。情绪化的内容处理的冷静,反而让人发怵。 |
|
意识流....我一定心理很健康,不然我怎么没有被伤害到= = |
|
这部电影最强的地方在于从开场就开始不停地构建一个又一个超现实场景,超现实主义般的酒吧(除了主要人物其他人全是背景板,甚至很多人都不怎么动,就好像着色过后的安东尼奥尼电影)、人坐在床上会若隐若现的卧室(这种恐怖片情节以及廉价布景完全吻合黑泽清电影的气质)、女孩突然跳楼的阳台(而且这一幕被全景展现后,紧接着女主迅速跑回房间回到床上,高反差更加说明女主被吓到了,心情复杂到难以说得清楚)......通过构建超现实、捕捉神秘来保持神秘,塞进日常生活的角落里(反过来也可以说它们完全是源头),劣质DVD画质更是加强了超现实感,因为你看不清楚也说不清楚。我认为可以把这样的构建方式称为“黑泽清touch”。对于观者而言,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并不重要,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那是属于你的恐怖,而恐怖存在于日常。 |
|
共在的灵体,彼此相望,只能等待世界不断地更迭:我们消失或相依。 |
|
邮单的日期2005,消失在地图上的日本,是黑泽清站在世纪末对新千年的假想,构建了一个泛文化乌托邦。镜头调度技术依旧教科书级 |
|
过度充盈令实在消隐,于是虚妄显现。然而“过度充盈-繁华”也好,荒凉也好,都是幻影,是人-此在忘却自身的有限而妄图从虚空出发经营此世的恶的魅影。黑泽清和青山真治好基友哦,游走于两位影像上的“无的去蔽”很相像。 |
|
有一些震颤的时刻,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叠加使用。两人如黑白无常般在玩气球的场景很有灵气,无意义却蕴含无限。去除些现实里正常的部分,便能进入另一个世界,进入幻境。更像点子的记录本。 |
|
看不懂 |
|
消え 消え |
|
世纪末孤寂。 |
|
在一个固定镜头中,角色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他的存在被CG技术从观众眼前抹去,接下来在正打反打镜头的交替运行中,观众站到了他消失的身体所在的位置,代替这个消失的角色被凝视,但很快下一个正面镜头再次揭示出“没有任何身体存在在那里”的事实。如此一来,在视线的“折返跑”运动中,“这里”和“那里”的绝对区分坍塌了,视线的主体性被一再质疑。正打反打镜头之间的时空缝隙催生了恐惧,视线的另一端不再完全可知,甚至于看的行为也面临着观看者自身人格解体的危险。 |
|
半透明人生,将一切都打印成黑色,闹铃响起追捕开始,跳楼面包机,抗过敏异类,海中骷髅是结局,群鼓代替球赛,棍棒敲击脑门……逃不出这里,但这里又是哪里?“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 |
|
看不懂 |
|
Be transparent. |
|
很实验,全片都在描绘各种各样消失的形态,黑泽清大胆地进行着光影与符号的冶炼,为之后拍《回路》调试最恰当的参数。影片的副产品似乎是世纪末日本的图景,空荡的空间内部,原子的不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在后来的《回路》与《藏尸楼》中呈现出可被描述的规律。 |
|
超现实主义 |
|
几乎没台词,却满是焦虑感 |
|
第一遍看真没看懂 |
|
没几句台词,但充满了很多符号化的意象,又一次出现了无因跳楼的女人这一经典元素,并让女主角成为目击者,不知道为什么黑泽清喜欢这样的情节,他本人说过没见过别人跳楼。 |
|
世纪末的电影,世纪末的荒凉与孤独。或许全片可以由末尾处那场男女主角在海边的戏所归纳——长镜头、凝视、奔跑、声音(飞机的轰鸣声、鸟叫声、海浪声、风声)、突然伴随海浪从海里浮现的人体尸骨、对当下的茫然、对未来的担忧、孤独感... |
|
22/3/18 |
|
跳楼与吐司弹出面包机的剪接。非常个人化的影片。 |
|
私にはどうしても、二人の愛は永遠であるように思える。だが、世界はその永遠性を保証するのに、生殖や結婚といったシステムしか用意しない。このシステムを拒絶した二人にとっては、おそらく愛はひとつの不幸だ。やがて自分自身をも見失う。愛こそが二人翻弄する。それでも二人は永遠の愛の中で生きて |
|
依然是日常生活的异化,声音、行动的异化,把尴尬具体化的恐怖,所谓社会性死亡,不同于以往的客体幽灵,《荒凉幻境》与后来在法国拍的《暗房秘密》都是假想主义,幽灵主体幻象构成的不确定形制,都市人与自然景别的"透明"融合,达成一种边缘人意识上的返璞归真,暴戾作为一种调剂平衡职场与社会矛盾,落点是有爱的,顺下来是个小世界的故事。黑泽清把镜头固定在城市中,却也拍出了《归园田居》 |
|
黑泽清在此片前后十年的所有技能一览无余。 |
|
好晦涩的黑泽清……活着是巨大幻影,“我们到最后都会变成那样吗?” |
|
不管时间如何跳跃,都逃不出世界末的虚无,重复的喧嚣,机械的行为,一切毫无意义,了无生趣,疏离冷漠成为城市的注脚,有时想要消失逃离,有时想要努力相拥,孤寂让人化成透明,爱让彼此凝固为实体。 |
|
反情节、跳剪,沉闷,一头雾水。两人都在服药,是否都患上抑郁症/躁郁症?主线情节就是两人的分分合合、抑郁,加上幻觉。喜欢的点:发呆时会变透明,成为空镜中的物件;下雪时公厕中突然出现医生;幻觉中吵闹的仪仗队(想到红辣椒);跳楼的女人;最后抢劫的消失又出现,画外仪仗队的声音 |
|
太文艺,for me.... |
|
孤独和无聊是一种传染病,到最后只剩幻境和声音 |
|
游走的击鼓队实际上和安东尼奥尼《放大》里的小丑的位置,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角是疏离感,不断在弱化人物,看的也心不在焉,但整个城市带来的感觉,和他人的不友好,压抑感呼之欲出。 |
|
绝对不是安东尼奥尼也绝对不是台湾电影 |
|
8 +。妈捏。 |
|
九十年代最美的电影之一。前五分钟,每个镜头都大胆得吓人。太喜欢黑泽清的塑料美学,邮政窗口像是阴道,拆包裹的恐怖让人想到Jean and Christo的Parcel系列。《回路》中的电视呼应Videodrome,屏幕不过是一种塑料包膜,随时有真家伙会冲出来。当塑料皮肉都蜕尽,剩下一具骸骨,也是不能承受的荒凉。 |
|
一个想要消失的人,透明度缓缓变幻几回之后总能恢复实体。一个想要离开的人,没法顺利办好登机手续。一个创造音乐,一个机械重复盖戳打包,但孤独百无聊赖是一样多。蓝墙面搂着一角黄色,黄墙面心头空了一块不够圆的圆。收下不知何处寄来的鬼灯草种下,究竟意同花语虚假的爱还是为跳下天台的女子和为海边骷髅点灯引路。意象多,话少。疏离,焦虑,极其寂寞,几乎失去对世界做出反应的能力。但他们还在相爱。 |
|
8.7 |
|
似乎是黑泽清生涯第一部完全没有类型片元素的作品。Eurospace制片走的纯艺术电影路线,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但导演生涯中不断磨炼、有意与类型惯习交锋的荒诞感却有所丧失,反而变得有些“安全”。一个比较惊讶的发现是前几年去世的青年学者御园生凉子做了本片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