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遗传代谢病;02. 并没有确切证明小姑娘是什么病,莱姆病(艾薇儿就是这个病)看后续的对症治疗应该并不准确,只是多了治疗手段,而且还是幸亏小姑娘家在纽约;03. 海湾战争综合症;04. 极端罕见基因病,最后小白鼠了。小朋友可怜,但是这一集就是帮当妈的找认同,变相浪费了别的真正需要诊断且能够治疗的人的机会;05. Lisa给的诊断是反刍综合症,但是这个案例里最大的问题是母女本身吧,简直就像孟乔森搭配代理孟乔森(特别是病人自己都发推说“拥抱疾病”这种话)极度浪费资源,而且母女俩都享受疾病带了的关注,上电视反而更加满足病态心理;06.网飞故意安排这集和第五集背靠背的吧;07. 这个女病人适合用百度给自己看病 |
|
看了一集,医疗类的纪录片感觉都太悲惨了,不忍再看。 |
|
网络治病体验美国医疗难 |
|
医生也是人,他们不可能catch到所有的事。结论就是,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 A worried mom does better research than FBI. 剧过分强调群众意见的正面功能,有意的忽略了负面效应,有些偏颇。 愿景是好的。 |
|
想回复一下那位评价“大部分病患和家人都肥胖超重”的网友,没有研究/诊断说明他们所患的疾病和肥胖有直接关系。家属每天面对这样的疑难杂症压力已经非常大了,还要把重点放在身材管理上??? |
|
3.7 整体基调还是保持乐观的积极向上,谈到了很多就医的现实,比如说战争后遗症、医保诊费、医患关系。虽然鸡汤套路不可免(有时难免neoliberal),但疑难杂症真的很难确诊(尤其是触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上没有完全康复的可能。所以这些每日被病痛折磨的普通人才最需要鼓励和帮助,而且换位思考有时可以带来不同的疗法。 |
|
那个丹麦小男孩好漂亮 |
|
好几集都看哭,当面对一个难以确诊的罕见病时,有时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那个答案,而是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还有人与你并肩 |
|
刚开始可能还抱着house的观看方式进入,但不一会儿就发现明显的不同。相比于house中明显的戏剧冲突和节奏角色的集中,纪录片更好的展示了真实世界中,医疗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复杂性和时间维度上的分散性。 |
|
很精彩的医学人类学的剧。长期以来现代医疗帮助人们治疗疾病,但事实上对疾病的诊断(确诊)却处于相对考后的序列。而随着医疗的发展,治疗入手来简单化疾病似乎无法应对病患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片子从大众介入的角度实际上却是从七种不同分类的案例(病理性难断、社会性诱因、极端稀少病例……)告诉人们认识疾病比治疗更接近治愈本身。 |
|
Incredibly compelling and profoundly human |
|
看完更觉得现代医学还是刚走路的婴儿 |
|
这个罕见病纪录片有点像侦探片,强调了确诊的重要性和罕见病患者的沉重负担以及对这些人来说,找到同类的重要性。
EP1 是遗传代谢病;Ep3 海湾战争综合症;EP4罕见基因变异病(女孩突一天内瘫倒数次一次数秒)Ep5&7最为讽刺“患者”得到诊断后拒绝接受治疗;EP6告诉我们心理状态是如何影响生理:一个男孩经常性心脏骤停四处求医无法确诊,原来是因为……(心碎而死、郁郁而终不是传说而是确有其事)
;微博不少KOL每次说到医学和老年送终问题都让我感觉很幼稚,他们有几个贴身照顾过癌症患者和去过中国不同价位的疗养院?知不知道请护工最重要的不是价钱?明明现代医学还是婴儿阶段,就去相信什么120万一针了。(往往自己得的癌很大程度上是不适配的) |
|
倒数第二集尤其有趣,因为20岁的小伙的心脏骤停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控制自己的焦虑水平来极大改善精神和身体健康,而他果然在童年遭受过创伤,来自父母的创伤。与创伤改变大脑的研究不谋而合。 |
|
结合了医疗+寻找答案这两大我感兴趣的元素,都有点看侦探片的感觉了,描述病情,提供线索,排除可能性,得到结论,解决问题。“破案”的手段是热心网友,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即便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还能有“研究某种基因20年的科学家不知道facebook上有这种基因发生突变的病友小组”这种事存在。互联网让人们产生地球村的幻觉,但其实信息割裂和封闭还是很严重的。有意思的是除了通过网友得到满意答案的案例,还有病人无法接受结论决心继续自己找办法的例子。 |
|
大部分拍的病患和他们的家人都肥胖超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赶紧减肥吧 |
|
没有之前Food Hospital那么upbeat吧。大部分疾病没有cure,只有一个宣判而已。可能大部分事in general也一样。不是特别encouraging的一个片子。谨慎评估自己的偏好再看。 |
|
后面有些不算确诊吧 |
|
再没有比绝望中的一句you are not alone更激励的了 |
|
原来医生诊断这么这么像侦探,太有意思了 |
|
纪录片版豪斯医生。 |
|
作為一個一直沒有拿到過確切診斷的我看這種彩虹屁的感覺是希望觀眾能明白他們只是問題被解決的鳳毛麟角小眾患者。 |
|
什么时候才可以实现赛博格…… |
|
想象一下同样的场景搬到中国会是什么样 |
|
互联网寻医问药修炼指南。只要你遇不上李彦宏和那谁莆田系。 |
|
镜头给到诊断极少,没啥信息量。女大夫是Dr. House的顾问,她也想当一个无需听病患反反复复诉苦的神探大夫吧。 |
|
蛮有意思的实验,有几集还蛮感动的,特别是那个纽约的小女孩,没生病前那么漂亮。第五集的妈妈和女儿都好讨厌啊,妈妈就是个控制狂,女儿讲话好做作。最后一集也挺有意思,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让两个人有截然不同的心态。 |
|
看完的感受是: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上帝,需要的是桑德斯博士这样的人啊!
感谢网络的发达,感谢医学的发展。 |
|
主创是house的顾问,罕见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太大了。能上节目的都算是没有放弃的,相信很多是放弃或被误诊的了。anyway,医疗纪录片的另外一类 |
|
很难想象遭遇疾病却得不到诊断,是多么绝望痛苦的处境,互联网在医学中的这种应用真是很有益了,不只是寻求答案,还能够寻求共情与支持。 |
|
這部紀錄片完美詮釋了為什麼治療病患不只是一個科學問題,同時也涉及社會關係層面,既包含病患本身(患者對醫療體系信任、醫患信任關係),也涉及患者身邊社會網絡隨著患病所帶來的改變,加上整個剪輯起來有種看House MD.的味道(主持本身是劇集的顧問),非常值得看。 |
|
只看了两集 希望有生之年对心理疾病也能出现therapy |
|
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幸运的事好人会多一些。 |
|
1集偏見 正兒八經紀錄片 故事性比較弱 病例分析也沒有很全面 鏡頭語言也平鋪直述 |
|
七集,七个故事,七个奇迹。很棒的纪录片,记录了在医学科学上的“群众”建议的重要性。科学绝非是万能的,尤其是医学科学,更何况医学诊断学这门科学除了理论之外,还需要有效的经验才能够奏效,并且医生也是人,也会犯错,可是对于某一个病患来说,医生的一次犯错,就是病人的一次100%的致命……所以,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加油⛽️ |
|
与其说是医学类纪录片,不如说是人类学纪录片吧。感觉稍微放大了非专业人士的作用,但愿景是好的。立意和单纯作为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几无瑕疵。 |
|
互联网粪坑里找巧克力 建议跳过第五集( |
|
Ok this one is really good. |
|
人体真奇妙,能健康地活着是true blessing。 |
|
这么好的纪录片居然没有人看!!!可能是因为我自己身体也不好,所以特别能感同身受。看的有点难过,但是好在主题很积极。最大的意义在于,带给人一种希望。 |
|
Netflix英语地区拍纪录片真的很有水准!这部医疗向的纪录片再度更新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症得到了科学的验证认知,但也让我们认识到,还有很多的疑难杂症亟待科学的发展去认知,去解决。 |
|
非常好看。NYT的影响力太不一般了。 |
|
和《豪斯医生》比起来,真实世界中的诊断问题更多地涉及个人的境遇、家庭的关系乃至社会问题,纯医学问题往往是次要的。 |
|
希望我们处在一个时代拐点,当面对疑难杂症时,能不断探索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希望未来,面对现在的绝症、可怕的手术时,我们的后代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
|
网飞良心呢 |
|
大部分时候是虚惊一场的欢喜感动 |
|
感觉美国医生看病都从来不怀疑自己的。。。 |
|
上帝保佑有焊没有医保的美国人民 |
|
People deserve better than that. 这部纪录片最好的地方在于是从病患的视角去看待罕见病的。 |
|
很多疾病是基因遗传 有些疾病有地域性或者时代性局限,医疗水平也比不过临床经验 作为患者需要信任医生 而医生是否有在尝试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