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
|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
|
政治永远也泯灭不了人性。如同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奏会一般,电影的开场太过凌乱松散,直至最后的十五分钟才真正进入状态,也因为这段高潮把影片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 |
|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
|
这部电影居然没有被拉黑,让我深感意外。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一堵高墙;我们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到音乐的力量。 |
|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
|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
|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
|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
|
破例推荐一部五星影片。不仅是为那两小时的酝酿、最后15分钟的喷发,不仅是为那执著的热恋、30年的等候,也不仅是为那来自灵魂来自血管的梦想,哪怕只是和那影片的高潮、情节的高潮、音乐的高潮一起飞向最后的和弦!“柴可夫斯基在你心里,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敬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
|
在纠结了1/3的时间他们到底是在讲俄语还是讲法语之后,终于释然不管了,虽然说不是原声可惜了。前半部分就是在好笑和好哭之间反复横跳,为在历史洪流中失掉生活体面的音乐家和知识分子们。爷爷的信仰、犹太人的根性、吉普赛人的才华。后面还是有点流于俗气了,始于Op.35,真的是老柴审美体系里俗气的集大成者了,然后这么个寻亲故事,然后跟我说这么个不会拉琴的女主、开始校音不准的乐队、动作过于做作的指挥,能拉这听上去就很累的华彩并最后救回来?可能是我太苛责了,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的,至少音乐是生活的桥梁和指引的方向,比其他类似题材下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至少丰富好玩多了。放在当下就是,你禁俄罗斯艺术家好了,没有他们小丑才有市场是吧 |
|
2015.3.21第三次.柴小协的癫狂.几乎让人无语:杂牌乐手,黑社会婚礼,无理而强硬的俄罗斯人,荒谬的犹太父子,开着救护车到处办私活,所谓的贵党复辟…不过,不过,为了达到最后一个和弦,Andrey,Lea,Anne-Marie,还有昨晚的Julian Rachlin,都可以疯了,不是么?BTW拉赫林比Sarah Nemta更炫技第一乐章更紧凑. |
|
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
|
看这片子,你看前面其实很平常的故事而已,真的很普通,从辉煌跌落低谷,各自过着各自窘迫的人生,再到最后重新聚首一起辉煌,这样的故事不能说出奇,《少林足球》差不多也这桥段,但是最后的那场交响会真的是太太太精彩了,通过这推动整个故事走向高潮,关于梦想,关于记忆,关于坚持叫人着实泪流感动 |
|
东施效颦。俄罗斯的大喜大悲法兰西永远不懂。 |
|
做为学俄语的看到这个电影有不少的亲切感 ,但是其中对俄国人由于物质匮乏而沉迷与购物甚至把音乐会都不当回事的夸张描写又有些老套和伤感!这不象是描写现代俄罗斯的电影,而象是回到了五六十年代. |
|
徜徉古典音乐,轻松励志小品。t3cf38c64e(亵渎电影) |
|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
梅兰妮太美了~~! |
|
又一部让我哭得不堪的喜剧片(上一次是《1966》)。在历史这条肮脏的洪流中,我们作为个体注定卑微,好在还有老柴。 |
|
可能是我看过的关于音乐的最棒的电影了,剧院经理很幽默,说谈判就像骑自行车,学会之后就再也忘不了啦 |
|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
|
还可以,最后很感人,melane非常漂亮,本来可以更好的,可是电影很多时候都太罗嗦,有些地方完全可以删掉,还有,讲犹太人的地方是不是也太多了??? |
|
So scared.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这场音乐会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揪心,也会安德烈和安娜的关系和身份疑惑,就是如此设置情节,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才能让人不计前面情节的不瘟不火。 |
|
Everything preceding THE CONCERT ITSELF is cheesy and asunder, but damn those last 30 mins, what a pull-no-punches rollercoaster ride! |
|
很欢乐,很感人,很励志。30年前的指挥大师、新生美女小提琴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精明的犹太商贩,热爱音乐的天然气大亨、以及救护车司机假证制作者等等大小人物,为了一个目的—— 一场音乐会走到一起来了。虽然电影中部有些乏善可陈,人物情感转变有些突兀,但看到最后的场景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
|
一直都很喜欢跟古典乐有关的剧情电影,什么时候我也去去剧院受受熏陶 |
|
音乐的力量,彻底打通了国家、民族、政治乃至时空的任督二脉! |
|
啊,去年生日当天,在飞机上看的。之后就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今天终于找到了,哇哈哈哈太开心了,特别牛逼的电影~~~~~特别感动 |
|
法式幽默或者俄式幽默? 稍有共鳴, 但說實在的, 還是好萊塢式戲劇比較符合我的胃口. 一些俏皮的政治玩笑偶爾令人莞爾. 整個故事其實仍然是脫胎于很俗很普通, 稍微脫離現實的誇張喜劇題材. 但在黨和柴小協之間的矛盾動搖讓, 沉重中還蠻多感慨. 最後的演奏高潮很棒, 沉醉于柴小協的憂傷搖曳中.
|
|
对结尾到没什么太大感触,反而觉得有点拖。前半部分指挥家辛苦的找着他以前的同事以及同事有着非凡才华却被生活的艰辛给覆盖。鼻子一直酸酸的。机场里吉普赛小孩排着吃西瓜好有爱啊~~ |
|
中后段拖得有点长,尤其是结尾处的高潮段落,不断地对剪男女猪脚的特写镜头,堪称全片最大败笔。不过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幽默动人,热情励志,尽情尽兴。感谢电影,让我们虽身处这个黯淡无光的时代,却仍有坚持最初梦想的勇气。 |
|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果然很适合作为影视配音,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动大多数观众。除了这部电影之外,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选的也是柴的D大调。整个电影印象最深的还是演奏会滑稽的开场与首席小提琴的鲜明反差。值得一看。 |
|
一群在苏联时期被冰封和扼杀的音乐人“冒充”现乐团成员跑去巴黎开柴小协的演唱会!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故事背后对音乐、人生的真挚热爱和追求更是动人心弦,尤其当结尾美妙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滔滔江水流转回旋起来时!喜剧处理略有过头,结尾CP大会居然没有下文,影片还是有点表面化。 |
|
最后那段柴可夫斯基的小协太好听了。故事好生中带点好玩的乐趣。只是整部片子节奏还是有点太慢了。中间一段和抄手奋斗结果我完全没认真。不过后面就很不错了。 |
|
俄罗斯与法国来个柴可夫斯基大拼盘。之前的乱哄哄都是铺垫最后乾坤大逆转。听到女提琴家的琴声立马掉泪。在柴的音乐中与离世的母亲交汇。差点以为指挥那位是生父。一群三脚猫流浪汉音乐人奔赴巴黎还塞纳河一日游。每人目的不同有来建党有来贩卖有来赎罪。皆为昔日的音乐之名。柴的小提琴协奏曲真好听~ |
|
他们坚信,他们信仰,他们所有的灵魂 |
|
男主角和女主角,我喜欢,古典音乐魅力所在 |
|
时代阻隔梦想,恍而一去经年。终于在这次,就像School of Rock里那帮孩子兴致勃勃又偷偷摸摸跑去参加摇滚大赛,就像复制贝多芬最后一刹那恢宏乐章一泻千里喷薄而出。斯拉夫味道的冷峻与幽默,不温不火,音韵永恒。 |
|
WX-D9《音乐会》 DVD放进机子里,就不想按PLAY了,因为菜单时的电影插曲实在太好挺勒,挺了一个钟头,才开始安Play,, |
|
原来小A片是这么配出来的……音乐,音乐赛高;30年可以让人疯魔,也可以让人重生,结尾虽然皆大欢喜,还是觉得故事很沉重。那些借机非法移民到法国的人、犹太父子、早已过时的共产党员,坚守的只不过是他们最想要的,看起来特现实,而为柴可夫斯基献身的清洁工、身世传奇的小提琴手,只有电影里才有 |
|
有点常识的人都晓得不排练就没有好的音乐会。更不要说是30年不碰乐器,那简直就是武功全废的。但是这片子依然触人泪点,看着真诚的样子,其实也都是音乐在作怪吧。我个人给剧情打个65分,5分是看在前面有钢协片段得分上,还像是贝五皇帝2mvt。 |
|
始终对怀揣梦想的苦人翻身无抵抗力:中间看那些遭极权迫害的可怜人儿,在困苦生活中仍那么昂扬并有尊严地演奏,便已经招架不住;结尾的柴可夫斯基华章简直是一着毙命的终极催泪弹,30年的国恨家仇啊人生起伏啊,都在那一曲道尽了,怎能让人不感同身受啊! |
|
矛盾啊。前面讲述故事太过冗长无聊,并且头一回看到又谈论社会主义又谈论犹太人的。但是最后音乐会的剪辑实在精彩,虽然夹杂了一些狗血。 |
|
所有沉闷的前戏,只为最后的高潮——柴小协,太激动了! |
|
不论人生多么落魄,多么猥琐,音乐都是人生最后也是最坚强的希望。最后那段交响乐好听,一气呵成。 |
|
前半段生机勃勃,后半段集中精力只讲父女相认和克格勃妄图复兴了。小姑娘太象当年金司机了。结尾虽然大煽,不过还是不太接受完全不排列的乐队就直接上台这样的“电影情节”。总体完胜《海角7号》。 |
|
音乐家玩什么,也不要玩政治!!!
|
|
一个天才式的落寞英雄因梦想之名召集了一帮看似乌合之众的NPC,一堆笑料轮番轰炸之后,终于在结尾应梦想的达成而将电影推向高潮。再熟悉不过的剧情,但是这回主角是个古典乐指挥家,众NPC是犹太和吉普赛人,最重要的是高潮是柴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挡不住,谁能抵挡得住一场震撼的古典音乐会?! |
|
小人物的爱与梦,以闹剧的手法尽情夸张,俄罗斯、犹太人、GCD什么的脑浆子都被黑出来了,等到最后长达12分钟的一曲,暗色调的俄国,黑白色的回忆,冷色调的西伯利亚,暖色调的音乐厅,多场景的穿插,一小段不算揭秘的独白,一群人物形象的变化,真是high爆了 |
|
故事简单,冲突有些刻意。不过足够令人感动。但是需要明确,这只是安慰失败者的电影,事实上,没有对音乐足够的虔诚和热爱,没有长期持续的苦练,没有人能够顺利完成一部交响乐。年轻的朋友最好少接收这样的神话,多埋头苦干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