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右下角突然出现个小屏幕继续叙事,大屏幕放纪录片,这样的形式还是第一次见,还是50年代的 |
|
最后一星给后半小时 |
|
纳粹罪行令人发指,但这里犹太女医生与她的纯血丈夫之间的爱不太令人信服,于是只能看到集体的加害者,集体的受害者,比较难以在控诉之外对个体遭遇感同身受。。 |
|
因为纪录片和叙事片的交织,也因为一些画面的分割,多线故事的并行,故事连贯性上有一定的减损。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集中营故事的回避,并不会让这个故事本身的残酷性有所降低。3.5/5 |
|
Berlinale Classics 4K修复。穿越噩梦的地狱之旅。纪录影像作为大背景,个体故事在分屏中缩小变大,如同被焦点不断变化的眼睛凝视,是全部世界也是沧海一粟。 |
|
2020.7.31 @SIFF 苦难真的孕育艺术 历史的真实与荒诞并列呈现 压得人根本喘不过气…… 非常喜欢暴雨中前进那一段 尤其是那个乐队 梦回《地下》和《大街上的商店》;本来想给最后太过正统的结尾扣一颗星 可是走出国泰 淮海中路的华灯初上车水马龙给了我不真实的眩晕感 宛如穿越过一条漫长、黑暗、恐怖的隧道回到人间,有些感叹,加一颗星,电影真好 |
|
看过留脚印 |
|
雖然不如夜與霧 |
|
为什么这么玛丽苏?! |
|
将纪实素材与编剧段落相互交错叙述,放在当时很具新意。在纪实素材里呈现纳粹军队的强势威压,在虚构剧情里表现犹太人的悲惨境地,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的自由,看着在小小的空间里竟不断涌出密密麻麻的人,他们在欢呼,但屏幕外的观众只会想到他们在狭窄的空间里拥挤着,如蝼蚁般,毫无尊严,生不如死地顽强生存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05 |
|
单看每场戏都不错,多变切具有冲击力的取景角度,虚实结合的影像拼贴等等,但是这份拼贴感也延续到叙事中,在表现个体在战争中的挣扎时少了情绪的凝聚。 |
|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The Remains of the Day. 3.5 |
|
电影节第四场,历史如此真实而又恐怖。 |
|
剧情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真实彻底的恐怖行为。 |
|
一个人的生命之旅只有一次…… |
|
是纪录片多过故事片。镜头语言恰如其分冷冰冰。令人胆寒。女主穿白大褂煞是好看。#SIFF2020# @国泰 |
|
本来是siff抢不到大热的第二落点,结果意外好看!一点也不沉闷,上来就是小胡子举手怪的资料画面。50年代的转场画中画技术震撼。犹太人战前生活的精致,从家中客厅的大理石雕像可见一斑。但一旦落魄了,连《美丽人生》里的集中营都显得过于整洁;被党卫军训斥完可以毫不犹豫叼着水桶膝行爬开;完全就是蝼蚁的生活。医生职业还是多少受优待的,当年的白大褂居然有伞型高腰线。 |
|
已经分不清现实和电影了 |
|
好几段令人吃惊的镜头调度 |
|
叙事和记录的结合。 |
|
最后半小时太强了! |
|
很好的电影 |
|
比《钢琴家》和《辛德勒的名单》要好,在纪实性上,没有任何的煽情。其实这部电影和《美丽人生》有一个共同的优势,两位导演都是经历过集中营之劫的人。片中不少动情之处,不是局外人凭想象能创造的出的。 |
|
真的一般。上影节。 |
|
太散;运用纪实片段 |
|
纪实电影,对生活在战争中的人来讲,是一段非常非常漫长的旅程。电影军队与城中生活的犹太人做交叉剪辑,军队的气势愈演愈烈,犹太人的生活却愈加艰难;反之,战争结束了。不过当战争结束时,活下来的人又该如何面对这断壁残垣?小窗是真的丑。 |
|
4.0 雷泽唯一一部 ,你懂得! |
|
片中有些情节令人费解:如一开场的外科手术助理与女主的对话;女主试图自杀时与男主的相见是真实还是幻象;男主为什么多次突然出现。
女主的行为不合理,可能那个时代的犹太人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合理的。做出重大决定时只粗浅的考虑自己的感受不多做思考实在可耻。
突然发现,这是明白此片的关键——也就是外科助理医生的那一番话,女主的存在是为了观察这整个犹太人的遭遇的实况,这是她的任务,但既如此为何给女主设定有父母妻儿的身份呢?这是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报告吗?那么好像故事变得可解,但这整个片子还是乏味了些,真实境况也不够深不够广,而且丈夫的行为还是不可解,尤其是按照上面的说话,整片视角应为女主的第一视角,不存在男主的独立视角。 |
|
最后瞎燃啥?很没劲啊 |
|
故事叙述不免有些混乱,但对犹太人被拘禁的处境刻画十分有力。 |
|
音阶还可以这样用 |
|
为题材和捷克电影史价值加一星,纪实画面与以汉娜为中心的犹太人的遭遇交叉剪在一起,作为电影显得比较形式化,如果对奥斯维辛等历史稍有了解,很容易能看出有些地方处理仍然留有太多“余地”,几个场面印象较深,大雨里行进的乐队“伴奏”下的仿佛送葬的队伍,敲击钢琴震耳欲聋的自由预告声;原来犹太民族结婚也讲求“碎碎平安”,只是婚礼上即便他们已意识到阴霾来袭,可也仍然不能想象日后他们遭遇的惨绝人寰的经历 @长宁来福士 |
|
一些魔幻镜头(在拥挤的店面购买犹太物品,给行进的犹太人现场演奏的爵士乐)非常精彩,摄影和配乐很厉害。 以前还不知道有这种ghetto形式的中转营,而且还有staged的音乐表演;刚看完时还以为音乐彩排那些是编的,查了一下没想到是真的,而且孩子们唱的歌就是历史上在那里唱过的 https://encyclopedia.ushmm.org/content/en/article/theresienstadt-red-cross-visit |
|
6/10
98分钟DVD版 |
|
这个主题已经成为了我的必看主题。电影技巧方面倒是只能作为实验与历史方面的价值 |
|
所有屠杀电影都是恐怖片 |
|
3.5。为受害者献上的悲歌。documentary+fiction的用法不唐突,有些段落甚至出奇的好,但也仅限于此。50年代技术层面能做到这个地步真令人吃惊,运动镜头与调度几乎完美(虽然有些过剩的嫌疑)。 |
|
电影与现实交织,让痛苦的更痛苦,让残酷的更残酷。 |
|
三星半;1950年的电影,镜头语言非常丰富、手法相当超前,倾斜构图、画中画转场、犹太富商跳楼的长镜头调度都展现出导演在画面上的创造力。女子跑回集中营大声疾呼自由的一场戏为全片最佳,极富感染力。情节衔接上有些问题,看起来会有些小别扭。历史影像和虚构的画面交错,再想想这是二战过去后5年的作品,这种真实感是现在的二战片无法比拟的 |
|
气氛营造得很到位,中转营室内的立体感好绝,鉴于拍摄时间,不会是还没来得及拆就用于电影了吧 |
|
纪实性的集中营电影,画中画,叙事很散,但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真实的恐怖,这是那些故事为重的二战片做不到的。几个运死人的镜头给我印象很深 |
|
惊悚的历史 纪实一样 丧钟为谁而鸣!医院里有一幕的摄影 很惊悚 |
|
有段练军场面,颇有小里芬斯塔尔的气势。还有小窗播放 |
|
最遥远的旅程其实就是通向未知的路,ps:导演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
|
集中营的残破和纪录片交织在一起好真实 |
|
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痛诉历史。用纪录片插播的形式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有点惊艳。表现力度颇强! |
|
每看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暴行,都会在悲愤哀伤中沦陷。历史记录中极其黑暗惨痛的迫害、掳掠、残杀,在此片中只表现出中等强度的冲击,黑白影像的视觉表现、或凝重或惶惑摇晃的镜头还是与主题很契合。配乐强悍:忐忑的惊惧、屠杀的恐怖、发泄的狂喜。。。 |
|
20200726CGV白玉兰 4K 108min |
|
双线并行,纳粹记录片影像穿插在剧情中,出现画中画,从而增强了剧情的现实感。影片讲述捷克犹太人被运送到各个集中营的历史,跳楼自杀、集中营生活等很多场景极有感染力。 |
|
SIFF 百丽宫长宁来福士店。讲述手法太生硬,但第一次巨屏看到希特勒和集中营尸体堆脊背到抽凉气,心生痛苦。想起《夜与雾》,抽空再看一遍。 @2020-07-29 00:1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