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花了很长很长时间去记录和制作。看完以后 我觉得我不是它的目标观众。有一个点有点不太理解,故事纪录者的男朋友抢了银行被关进了监狱,纪录者不断的控诉美国的司法系统,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她一个月才能看到一次男朋友?我个人觉得哪怕是因为各种原因 比如走投无路而去犯罪,既然犯罪就要接受犯罪所带来的后果 必然会失去许多。大家都是成年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后果 把监狱当家吗 想探望就探望? |
|
1. 说实话 拍plea documentary 还不如拍fictional 配乐不错 摄影貌似还是主角自己摄的?2. Criminal justice 有几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deterrence(貌似对女主角是做到了) retribution (女主角判三年半男主角判60年开始没有假释肯定不合理) rehab (貌似女主恢复的更成功) 这么说来女主的斗争也不是不合理 何况无论你觉得合理与否这都是她的权利而且她赢了 但电影无暇考虑这些理论 不过就是一味煽情 一味煽情 3. 女主角还是挺假惺惺的 而且有些话说的真是不讨人喜欢 4. Unusual and inhumane treatment 对hard模式地区人多了 女主还能生小孩呢 |
|
6.5 60年的处罚很难说和肤色无关,但是影片只有一种态度实在很难说足够客观,全片亮点在结尾处,那种回到最初始的时候,拥有彼此,一同生活,是时光被记忆,影像雕刻了。ps:几个孩子的基因都好好哦,都是能吸的 |
|
不知道想说明啥... |
|
"Desperate people do desperate things."
也许是我过于保守和安逸吧,这句美化犯罪本身的托词于我听来,毫无触动。 |
|
影像资料蛮珍贵的,我就没有。前两天手机嗝儿屁了,照片视频笔记什么都没了,我也没觉得着急。以前会急的。 |
|
口说无凭,真假难辨。对抢银行事件的模糊交代,缺失了判断刑罚是否合理的根据。—— 有些想看的影视因时间精力有限等缘由还未观看,如今却因补看奥斯卡提名作品的习惯而观看了一些不太感兴趣的片子。2013年第85届→2021年第93届,今年以后这个习惯打算就适可而止了。 |
|
他们在自由中狂奔 亲吻。观众在时间的倒带中嚎哭。 |
|
明明就还好啊,不就是一纪录片加文本诗歌嘛,就赢在政治正确和黑白影像? |
|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在此荡然无存。失去的时间(其实时间怎么都会失去的对吧)与错过的陪伴竟然成为无罪的申诉。即使用剧情片与诗意化的拍摄方式也不能抵消客观的犯罪事实。本该老老实实谈论时间本身,可惜努着劲被主人公上了(严重歪曲的)价值。但是对VHS的媒介使用很有思考,倒带放录功能是VHS自身的特点之一,在片尾成为使用与观看者作为时间性这一存在的证明。 |
|
「时间」不断被证明只属于「私人」,一旦进入公共视野与印象必然存在「误读性」,而从中寻找某种真理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观众,只剩下一地鸡毛了。 |
|
??? 有病吧 |
|
李在赣神魔。 |
|
出于立场不同,没觉得主角有太多可以苛责的地方。但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耽于抒情,当下的片段和过去时间的记录并没有很好的形成编织,缺乏力度也缺乏思考。 |
|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女主角与她的丈夫并不是没有悔意,她也没有用race card来为他们二人争取无罪。她的目的是:为丈夫争取更为宽大的量刑,早日恢复自由。这一点,是罪犯最基本的诉求与权利。更不要提,在同等的罪名下,针对有色人种的量刑比白人要苛刻严格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女主所投身的事业,不仅仅是为自己的丈夫谋求公正,还是为当年自身头脑发热所犯下的错误赎罪。有些评论者指出该片的所谓伦理问题,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创作者真正做到了把subject当做一个人来呈现,纵然有强化主题的段落,但是并不阻碍观者走入人物的内心。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其实也是挑战我们对于“犯罪”、“监狱”、“服刑”这些概念的理解,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很显然,善于霸占道德制高点的评论者是不可能放弃他们阶级伦理固化思想的。 |
|
不能简单用“你穷你黑你有理”来挖苦电影和电影中人在理性眼光中有明显逻辑漏洞的观点,女主亢奋的控诉更像黑人在遭遇漫长的不平等待遇和不公正对待后遗留的应激性的不信任,他们本能的排斥法律本身,当法律的惩戒超越了他们的承受范围(惩戒或许合乎法理),法为恶法的错误印象就会得到印证和加深。即使黑人权利被视作绝对的政治正确的2020年,还有“I Can't Breath”的社会悲剧,倒也就不难理解席卷美利坚的无名怒火和黑人群体看似抱团的“胡搅蛮缠”,这事儿搁谁谁都得矫枉过正啊。少点嘲笑,多问为什么,问题出现了要解决问题嘛,叫人家“暴徒”问题会迎刃而解吗?不会 |
|
一语双关的“Time”,让这牢笼与煎熬延伸到了监狱("do time")之外,然而作者动用素材的方式极不敏感,私影像和面孔自带的时间力量最终被稀释在过分抒情的配乐中(何时才能再在美国电影中听到真正的声音?),看到这些原生影像的威力却一定要搭配上美式电视纪录片的坏品味,真是可惜。 |
|
[Made in NOLA] 非典型性抨擊現有監獄體系和懲罰型犯罪控制的紀錄片。對象是路州 Shreveport 一對黑人情侶創業失敗,腦子一熱搶劫銀行被捕入獄,被無良律師欺騙決定放棄辯訴交易,發現律師跑路後,慌不擇路私下找到陪審員訴說悔意,結果罪上加罪,男方被重判60年。女方 Sibil 在被提前釋放後,鍥而不捨21年為丈夫減刑奔走,同時自我奮鬥成為成功的汽車經銷商,培養三個兒子一個 Xavier-LA 畢業繼續攻讀牙醫、兩個入讀Tulane,自己現在則積極投入監獄改革事業。電影著力在 Sibil 在這21年間情感和思緒的點滴流露。不太了解美國監禁體系背景的會抱怨只是單向敘事、煽情過度。但這樣的角度其實恰恰是總是喜歡假裝也姓趙、心中天平金光閃但其實和 Sibil 夫婦一樣普通的我們更需要的 |
|
借用最朴素简单的家庭录像形式,炮制了很是震撼的情感回响。时间—这一极为抽象的概念于Richardson意味和承载了太多。她手无寸铁,却靠着爱与信念不断支撑下去;他接受处罚,出狱已是另番模样。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为当时年少的错误开脱粉饰,也不全然集弄炮火对抗制度性歧视…它展示着一家人如何对这件事虔诚、相信并且保持愤怒,也力图捍卫着他们所珍视的所有东西。 |
|
非洲裔固有印象(犯罪行为、信仰与福音、美国社会对有色人种的不公平)与新的颠覆(类比“假若比尔街能说话”,除了相对“温和”的叙事和风格化视觉处理,时间为载体(服刑时间、成长时间、现实世界时间)的空间创造了为伸张正义/平权控诉发声的永恒状态) |
|
【3.0】 |
|
噱头大过于成片 |
|
情感和意见鲜明,但是内容翻来覆去就这么件事,很多footage也在反复使用。因为filmmaker和subject直接特殊的新密关系,她似乎没有办法关注其它对象、包纳其它视角和声音。这套方式有自己的原因,但我不太喜欢。 |
|
#LFF2020# 在对“时间”的感受无比明确的今年,今年看所有和时间有关、“雕刻”时间的电影都有种别样的滋味。《时间》中用了很多剪辑手法(倒放、慢速)对“时间感”做了很多的修饰,让整部电影除了核心故事之外,多了很多在画面上的丰富美感。仿佛“时间”在这当中有了自己的情绪,时间时而感性,时而有着哲思的深度。这当中故事核心的女主人公有着非常charismatic的个人魅力,让人无法不被她20年的坚持感动。 |
|
片子很美、基调黑白体现题材的沉重➕近二十年的时间。配乐钢琴小调。只是对于整部电影的第一个论证点我就不是很理解。因为抢了银行、女主角一直在争取丈夫减刑释放,同时把这种长期服刑比喻成仿佛奴役奴隶。抨击社会服刑法治系统等、sorry 第一步是不是要把抢银行这事儿的三观矫正下再去说其他的。 |
|
歪果仁看到的是对种族歧视的控诉,我却因为犯了大错的人依然能有尊严地生活、发声、把二胎养成有出息的人并最终家庭团聚而为这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化感动。 |
|
视角的变化带来介质、分辨率与画幅的变化,一种将时间高清与标准化的过程。可惜对于素材组织的能力实在欠缺,除了末尾倒放还能看到一点对时间的处理,其他几乎只是将生猛粗粝的原始家庭影像标准化后嵌入到现有时间线里,形成一种温吞的抒情范式。表达也十分受限,大概就是——二十年就是两个十年啊。 |
|
这电影傻逼程度超出我容忍范围
我黑我有理,抢银行被判刑就是白人在复兴奴隶制?
女主角从头到尾大喊大叫说着毫无逻辑和可信度的诡辩,简直太好笑。三句不离上帝,听得我脑袋都要疼了,女主角知不知道她这种抢银行的人要下地狱的,还天天上帝。她孩子好惨,被她妈用不正确的三观洗脑二十年。
她妈有句话说得真好“上帝总说恶有恶报,但实际上并不这样”果然恶人没恶报,片子最后抢银行的男主人公竟然被释放了
想起纪录片《沉默的证人》里受害者的家人在案发几十年后,希望问一问施害人当年的做案动机,却只换来施害人的诡辩。
恶人永远是恶人,沉溺于自己编造的谎言,还以为上帝会宽恕他,还以为自己不会下地狱
其实这片除了傻逼主人公、傻逼记录主题、扭曲的三观之外,配乐、剪辑、摄影、形式都上佳
不过还是要给1星,不能纵容这种傻逼片子 |
|
有点平庸且无法认同 |
|
3.5;LOVE = Life's Only Valid Expression |
|
纪录片本身拍的很感人,配乐也非常出挑,而且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这部片子至今拿了这么多奖,甚至是颁奖季的大热门,简直是耻辱。为了抢银行而入狱的男友控诉司法系统,然后拍了一部记录时间流逝的纪录片感动观众,没有基本的伦理做支撑的纪录片,拍出来再好看的片子,也都不应该给任何奖 |
|
91/100 |
|
作为六个男孩的母亲,丈夫被关监狱二十年,她一直为丈夫的裁决奔走,把这作为穷人和黑人的区别对待,但事实上他们确实抢了银行,西珀被塑造成了一位坚韧的黑人女性,而丈夫二十年后的回归被渲染成了人间温情,黑白的影像似乎告诉美国当局颜色不该这么重要。 |
|
生活段落的篇幅比母亲的抗争事业少了太多,整体还是拍太短,21年的混沌无助被压缩得过于紧密了。 |
|
制作挺好,三观不正,奥斯卡是拿这个片子讥讽黑人的吗 |
|
对于家庭录像的使用 |
|
不太懂,是我看漏了什么信息吗。这里的Time如果是指被监狱占据了人生的时光,那么不是应该着重讲解一下司法或判决的问题出在哪里吗。而不是听口才伶俐的主角没完没了的煽情甚至宣讲,摄影配乐也是这种风格。 |
|
纪实非景观纪录片能有这样的取景和美感不常见,在客观纪实和主观影像美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有点意思。主题是美国一黑人妇女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同时争取入狱丈夫的获释,牵涉到美国的监狱系统,对黑人的歧视,底层黑人家庭如何生存等。从主题出发,纪录片并没有太深入展开,影像资源非常有限的,关注点主要是这位女性的出发点。也因此反问纪录片的重点到底应该是个啥,隔靴搔痒当影音艺术,而是应该为了客观事实而服务。 |
|
优点:打乱时间线性叙事,通过主人公不同时空的状态,彰显主题关于时间的静水流深;几处空镜很好看,穿插其中,颇有些天上一日人间经年之味。缺点:全片焦点不够集中,分散在母爱、对丈夫的坚守、事业有成几个方向,过于符合政治正确女性可以独立且有成就的表达,抢了时间的戏份,对夫妇犯罪和丈夫狱中生活的刻意忽略,造成了生活全貌的缺失,对主题的表达是硬伤害。 |
|
Aesthetically appreciated. Didnt agree with its value at the beginning but it successfully changed my mind at the end(empathizing |
|
很有意思的女性纪录片,非常“不讲理”(甚至去掉了任何对司法系统问题的描述),感性的非线性剪辑、情绪化的镜头和追求事实的男性纪录片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女主的身份注定这部电影不会是一部单纯的私人电影,而它的公共属性也是与观众的另一个重要连结点。 |
|
NYFF2020 |
|
又一部美帝迷惑电影,居然是今年奥斯卡顶头大热。这部片为什么要拍出来?控诉司法不公?案情分析,审判过程分析一丁点都没有。 |
|
黑命,被深南方唱诗呼喊上帝后,就更贵了。由于宗教的巨大隔阂和刑罚体系的巨大差异,要想让中国观众对故事主角产生共情,估计真是天方夜谭了,甚至无法忍受这个本该在自洽逻辑里被同情的女性。关于时间的那几句光阴的故事,倒是说得有些动人。 |
|
7/10 |
|
了解了新的群体,关于监狱的人权,切入点过浅,几个儿子都巨可爱。 |
|
如果说海报中这两人打劫银行了,基本上就没人想到这部纪录片拍的是这些内容。 |
|
3.2 煽情很猛,最后的镜头很动人。但作为司法控诉片,没有一点司法相关镜头有些说服力欠佳。 |
|
冒犯却动人地触碰着纪实的伦理边界;导演将时间概念置于DV功能之中的理解与诠释饱含诗意、极其出彩,电影在最后的倒带中焚毁而又诞生;生命的停滞与坚毅地跋涉,精神维度的关乎爱与家庭的点滴之诗。凡此种种都指涉出时间的绵延与其惊异的复原性,个人话语的书写形式得到了大跨步的拓宽。 |
|
单纯作为纪录片来说其实拍得还不错 但恕我直言 听女主说话只会觉得荒谬 而不会有其他共情或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