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起来是阿涅斯对好莱坞成熟但古板且导演受到来自资本方干涉创作的吐槽,但她同时作为一个欧洲人来到新大陆的那种好奇心,对美国嬉皮士们自由追求、包容又异常欣赏,想观察、融入其中。女人可以同时做几件事,而且有很多话要说,不一定围绕一个中心啊!这是阿涅斯.瓦尔达。 |
|
《幸福》是甜蜜,毒药;《5点到7点的克莱欧》是客体时间,主体时间;《狮子、爱情和谎言》是历史事实,谎言(电视),神话癖,好莱坞。 |
|
Once upon a time… Agnès Varda in Hollywood |
|
雅克·德米在60s末得到了去好莱坞拍片的机会,瓦尔达也跟着去了。置身LA这样的地方,可能瓦尔达也忍不住要思索起“电影”、“媒介”这类概念本身了。整部片子于她自己其实挺有突破性的,这大概是她第一次有意地大量使用间离手段去模糊纪录/剧情、现实/影像之间的界限,她展示了自己在图像装置方面的敏感和想象力,当然也可见她坚守一生的入世姿态。雪莉·克拉克的相关戏份都很有趣,聊电影,看电视,她身上的作者自指,“阿涅斯,我演不下去了!”。。。那些真真假假的道具、布景,那些符号化的明星海报、周边商品,甚至包括制片人那些冰冷冗长的对话,实际上有关“电影”的一切都很有趣,不过嬉皮三人组的波西米亚风生活,就跟开头结尾的戏剧一样,显得有点不明所以了。三星半吧。 |
|
连表面上的安分守己都不在了,嬉皮时代的到来,药物让表演变的即兴,生活就是各种的体验,(拥有孩子,拥有宗教,等等)瓦尔达还模糊和戏剧和现实,多次和演员互动都留在了成片里,当现实的强度到达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肯尼迪的死),三位嬉皮身上多少出现了改变,(不拉窗帘,整理家,主动做早餐),至于片中的那位女导演,看上去并不嬉皮,她无力的和制片人角力,展现了艺术和资本的矛盾。瓦尔达对政治的态度比起戈达尔要温和的多,只是不断出现的电视里的新闻,结尾处孩子抽烟的戏多少有点怪异,不知道是不是寓言新一代的嬉皮的诞生,整体上,无意间,瓦尔达拍了一部早期真人秀。 |
|
自由爵士般的时代影像(嗯瓦尔达一点都不摇滚)——从阿尔法城到洛城,野雏菊的画外低语,越战枪击死亡。狮爱谎,一个词 |
|
lion or liar?永恒的三角关系,肯尼迪、安迪沃霍尔遭暗杀的六十年代,他们用颓废对抗颓废,用性对抗性。有时候你做某项投资,只是为了铺路。纸质摄像机,大长腿钟摆,女演员罢工瓦尔达上场。女演员说受够了总是全裸和被强奸的戏份,她用3分钟的沉默反抗,瓦尔达说,继续,继续,这是电影史上最女性主义的时刻。 |
|
无所事事,昏昏欲睡,奄奄一息,这就是两男一女窝在一张床上连咖啡都懒得去弄神经出了纰漏的真实又迷离的写照,没有犯毒瘾,却跟吸了毒一样犯瘫,时而谈谈人生,赋诗一首,又在肯尼迪的死讯中游走,好莱坞盛极,难免纸醉金迷,瓦尔达还现身试戏。 |
|
不过你们玩得开心就好,五彩缤纷的“自由万岁”风情画,所谓“真实世界”只存在于电视中。 |
|
看着演员的表演,就深感觉得是没有剧本,演员全凭自己自由发挥,说着没营养没意义的台词,有点尴尬有点可笑。瓦尔达真的就是玩电影,在电影里面拍电影,在虚构里不停加入真实素材,甚至还会出现演员临时不想出演一个片段,而导演亲自入镜的段落,玩得太溜了。 |
|
6分,DTS 1ch/10.2G 已删 |
|
#台北电影节#瓦尔达回顾展
看完当下的反应是:我看了啥。
很难评价,因为这样的拍摄太自由了,没有剧本,全靠即兴,演员演不下去了瓦尔达换上衣服自己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了,我只能说是跪了,真的。 |
|
7.这是一面放置四海而皆知的时代的缩影。影片结合了当代造型艺术、波谱文化意识、时髦的新浪潮技巧,再一次上演了一段纪实与虚构交融的影像游戏。达尔达用她那既不激进又不保守的态度,借由一组忠实于嬉皮士文化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去表达、评论、甚至见证了美国60s大片场制度解体后的电影创作现状,政治历史事件、意识形态流变和城市生活风尚。有趣的是,这里多少做了一个以媒介(电视节目)区隔现实生活和外在事务的小小讽喻,那些脱离实际的宣传片、政治作秀、名人逝世和世界动荡新闻,对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来说就像是用来给生活解闷的调味料,就像电视节目一样。这或许就是她在60s出走于美国后对个人生命经验的一次诙谐再现,这也难怪大波波称之为颂扬好莱坞反文化潮流的轻松之作。 |
|
好莱坞电影梦,最意外的镜头是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亲上阵”,虚虚实实,到底是“现实呢”还是“拍电影呢”?但整体有点无聊,时长也比较久、、 |
|
1⃣️剧中雪莉这个角色像是瓦尔达本人:一个欧洲导演因受不了好莱坞僵硬模式下的束缚而选择吞安眠药自杀。雪莉初次拒绝出演这一片段就像是瓦尔达自己在对自己吐槽。其中瓦尔达也出镜了并更换上同样的衣服,更像是自己对观众的暗示,也是自己对好莱坞的吐槽。但最后二十分钟瓦尔达向我们展示了灿烂的好莱坞文化,这何尝不是她自己对其的欣赏呢?2⃣️瓦尔达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传统影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以至于我一度分不清瓦尔达是否在叙事,影片整体而言实验性非常强。(若不是结尾最后几分钟,我真就当这部影片是纪录片了,我爱瓦尔达~ |
|
La liberté créative de Varda se manifeste par ce joyeux collage des images oisives tournées à la légère (apparence trompeuse ?). Un passage hollywoodien parsemé de délire, d’utopie, de hippies et de télé. |
|
瓦尔达的几部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系列都让我有些难以招架。感觉有很多实验性的部分,就比如这部片里第四面墙不仅被打破甚至有时候墙内外的人物还会短暂置换角色。同样的导演摄影还有摄像机的“乱入”到了80年代的Jane B. par Agnès V.就变得流畅且充满灵气。总感觉这是她在试图打破传统拍摄与演绎关系、叙事方式的一个探索阶段?再者瓦尔达是真的很喜欢嬉皮士文化了,不好说是爱屋及乌又或者很认同一些精神与处事方式。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其实占了影片很大的比重,但这对我而言作用最多就是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再多的就解读不出了。3.5/5 |
|
瓦尔达真是太自由了,可以随时自己入镜参演,又让演员自由发挥,虽然这次背景换成了好莱坞,但百无聊赖的二男一女和法国新浪潮代表作里的男男女女有着微妙的共通。除了对六十年代嬉皮生活的展现,瓦尔达不忘吐槽好莱坞对电影创作者的剥削,当然片子更重大的意义是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记录,历史通过电影这种虚幻的艺术呈现,很是特别。 |
|
随同德米拍摄《模特商店》时产生的创作灵感,却比丈夫的作品精彩得多。
分不清伪纪录片还是元电影,瓦尔达真的很擅长打破镜头和人物的秩序。非常多的迷影梗(我甚至更想只看瓦尔达对旧坞的纯粹记录)。 |
|
OMG “Just breathe for one minute”(天哪好多问题好需要各种背景和答案(前面觉得好难熬但渐入佳境,看电视各种评论笑死 p.s. Andy真的活该。入镜和自我吐槽的瓦尔达可爱死了(≧∇≦)(题外话想说好久了Paradise的放映预告简直太神奇Mitski配德米瓦尔达!太天才了吧😱 |
|
Rétrospective Agnès Varda à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séance présentée par Rebecca Zlotowski. 介绍人说这部片子展现了瓦尔达对好莱坞的印象,可以看作是瓦尔达的《日落大道》,我觉得更像是瓦尔达的《中国姑娘》……记录大事件(肯尼迪遇刺、沃霍尔遇刺……)与风潮的同时,更是对那个嬉皮时代的情绪与审美的夸张而精确的再现。瓦尔达本人几次亮相,有一次是突然换上一个演员(Shirly Clarke本身就是个导演,在这部里演一个导演)的衣服要替她演吃安眠药企图自杀的场面,特别好笑。这剧本里外镜头前后真真假假玩得也算是尽兴了。片中Shirley Clarke刚从纽约来到洛杉矶时提到了一句法国的形势:“他们说是Langlois引发了革命。”后来还有Eddie Constantine短暂出场耍酷,也算是向法国观众致意了。 |
|
She’s a magician of manipulating time and space. And she’s a radical. Best film ever and will definitely rewatch. @2024-09-30 10:20:05 |
|
Feb 25, 2014, LACMA. I like the other title better, Lions, Love and Lies. Viva is really pretty. |
|
瓦尔达记录下的有趣的自由的随性的嬉皮时代的好莱坞 |
|
好奇三位美国演员在剧场时以及未来很多年里对这部电影内外的一切又是什么情感。随着肯尼迪的死亡、雪莉吞安眠药,电影对我的作用变了。我开始看电影时,我也就是在接受三个人的balabala,除了能用“理性”标记我又还能想到什么呢?可事情发生后,我身体的感受就变了,这是通过导演的“迷惑”办到的。牙不疼了,人就不考虑牙了。那导演花这个时间,它就不是坏牙(垃圾)。一个人倘若“不知”,ta的爱是爱吗?若这部电影说“爱优先”,这也是知啊。“什么是真理”,人说这话的时候挺享受的。 |
|
简介误导严重,实际上是罗伯特.肯尼迪参议员遇刺(肯尼迪总统弟弟),片子还联想到金博士(King)、肯尼迪总统就是K.K.K.,影射了一下美国的政治阴谋;此外随处可见的嬉皮士风:韦斯.威尔逊迷幻字体海报,Jefferson airplane的插曲,加州风光,游行的青年与警察;即兴表演、解构人体的钟摆、描摹性器官的连体衣、巨大洗手盆式剧场的即兴话剧...加上新浪潮式剪辑、布光和色彩,应该是瓦尔达60s最实验的电影;三人为早餐咖啡谁去点推托半天,最后得出结论make love no coffee,以及女演员罢拍,瓦尔达任性上镜接替,未免过于可爱!粉色电话也很有少女心啊!
P:吉姆.莫里森并没有参演 |
|
5+ 背后的Jim Morrison, Frank Zappa和Jimi Hendrix是父子灵三位一体,60年代的守护神。而我喜欢的人总是不得好死,遗体在电视上换着色调变个角度论斤售卖,圣诞节大促,躺在可口可乐和金宝汤罐头边上。活着的都是死人,而死人在电视上活着,安迪沃霍工厂刷刷印美钞,雀西女郎从荧幕里走出来,赤身裸体。一切都假,假花,假鸟,假女人,假电影,my fake plastic love。有那么一些时候你不得不去享受塑料制品、好莱坞电影和从床上爬起来煮tmd咖啡,总不能为这种事吞药。(这就是为何嬉皮失败了) |
|
你要先爱上瓦尔达,你才会爱上她关于电影的一切。艺术的自由,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位导演身上体现得比她更彻底,只有瓦尔达! |
|
这部片子的牛逼之处在于全方位展现了演员们的«vérité»和“true self”,模糊了Documentary和Narrative Film的边界。几段三个二逼青年improv的情节非常有趣。 |
|
瓦尔达:“总之,影片的主题是明星、电影、自由恋爱、剪辑自由、加州的树、电视、青春的终结、塑料花、政治英雄、游泳池、红眼镜、好莱坞出租屋、咖啡,以及谁先起床煮咖啡。” |
|
#AIFF2-3# 这片简直是太新浪潮了,在创新和颠覆的表达中怀旧,在对社会议题的评论中保持讽刺和戏谑。戏剧、电影、生活的彻底模糊,界限都被撕裂,揉碎。摄像机和阿涅斯反复出现在电影中,借演员的台词和动作强调现实对影像的干涉。“有时我分不清自己在拍电影,还是在电影里。”阿涅斯拍导演——导演拍演员——阿涅斯和演员打破第四面墙,嵌套中又互相融入,合力构成随心所欲的彻底重塑。 |
|
https://www.douban.com/event/24083324/有这个活动哟! |
|
LILFF第十四场。阿涅斯特有的絮叨与俏皮,神神叨叨的嬉皮士三人组,随性神经质。电影中的女导演就是阿涅斯的化身,演不下去的时候,来,把衣服脱了,老娘自己演给你看hhh无视电影的第四堵墙的规定,导演并不隐身于镜头后,似幽灵不经意出现在旁白里,出现在镜子中,以及演员的吐槽口吻中,同时也如上帝一般对电影有着绝对的掌控。这是我的电影,我想怎么拍就怎么拍。阿涅斯有着她独特的自信和乖张,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逗乐你,用精彩的蒙太奇剪辑震撼观众,但也可以在最后让演员独白只剩下呼吸,与观众共呼吸3分20秒,电影屏幕的界限就在这一呼一吸中被打破了。瓦尔达的电影真是轻盈且自由。 |
|
01:01:30弃,没文化也没耐心的外国人太多不懂了,Sry |
|
像磕嗨了 一直肆意放大情绪 三个人的生活不断被打扰 动荡和稳定相辅相成 是理想的生活状态(……)//原来沃霍尔和肯尼迪的枪击离得这么近吗 |
|
布里叶的“掏出你的手帕”更具有爱而贝托鲁奇“梦想家”更具有性,瓦尔打的三人关系可以回到幸福(Le bonheur, 1965)找到缘由;从实验电影角度去看,任何的逻辑均可假设为不存在逻辑,影片最重要的试验内容在于“声音”,这完全不同于其前期中运用古典乐(如莫扎特)来控制节奏,从开场背景乐影响演员的情绪,至画外音和游离表演之外的对话背景,瓦尔达电影就此已经完全改变了之前的韵味; |
|
瓦尔达拍美国反文化,当时有的美国人得知这不是纪录片大吃一惊,也不知真假,有部分伪纪录片的形式,tv录像,还有唱的旁白,跃动、青春的调性,对于人物引经据典、表达观点的不着调、没啥逻辑的台词我不太摸得着头脑。反复的肯尼迪去世,拜拜 |
|
从一开始就打了"观看"的底子,之后几个人与电视里也形成了观看的关系,随着瓦尔达亲自打破影像的真实性,整个"真实"都变得虚幻起来,而最后viva的长凝视不仅再次建立此层世界与观众的关系,也是其全片作为真正主体的女性凝视。
瓦尔达玩的很前卫,一层层的观看解构想起了前段时间七人乐队里徐克那一部分,在这种解构与重建中真实和虚假的关系变得极其暧昧,最终又回到影片里关于政治关于嬉皮关于整个反抗时代的视点。 |
|
看完这个片名可以自动用Viva语气播放 Such a Warhol girl... 也可以改名为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 那时的瓦尔达是极度向外汲取任何素材的 |
|
太好看了!Love!Love! |
|
新浪潮阿涅斯,好莱坞“真人秀”,喜欢俏皮的清单系列,向往自由的嬉皮士生活…片尾凑数沉默1分钟是在学戈达尔吗,阿涅斯和戈达尔才是真cp |
|
好爱瓦尔达,如同爱那个充满梦幻的电影世界,如同爱随意颓废的现实生活,如同爱毫无逻辑不修边幅的梦境,如同爱自由自在的唯心人生,因为你,才会感受到那些爱。 |
|
瓦尔达对城市的直觉捕捉力太强了。 |
|
可爱的友邻赏了资源。瓦尔达的这部作品算是非常放松写意吧。 |
|
导演和摄影机出现在影片里,使得镜头里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的阻隔在这一刻消失。摄影机不是一个把导演头脑中的构思实体化的媒介,而是纯粹一个记录者,一双眼睛,就像是电影眼理论所倡导的一样。
同时,在片子中讨论的内容和如何表达自己(包括拍电影,包括做艺术)相关,絮絮叨叨的论文以一种嬉皮的生活和聊天来展开,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就等于展示了一套理论,并且在展示理论的过程之中应用了自己的理论,有一种局中局的感觉。 |
|
有对影像主客体的反思与实验,现实时空版好莱坞往事,演员台词表演全部来自即兴,结果就是真的好难看呀…… |
|
瓦尔达在好莱坞。主角三人组是“永恒、传统的三角关系”,法系绝活儿。一层是无意义的表演,对应当时的嬉皮士,一层是现实的政治,像个伪纪录片,一层是文艺纽约客大战好莱坞制片人,讽刺电影流水线。瓦尔达自己夺衣上阵那一段太可爱了,各种即兴演出,以及最后结局一段,形式玩得太嗨了。 |
|
非常轻松欢乐的三人行 我才不信克拉克盖博会变成蟑螂 |
|
一样都在看风景,但他们在电影里,我不在。真的不在吗,界限模糊,好像谁都可以跨来跨去。看他们躺着,我的呼吸也舒缓下来…… |
|
看过的最难懂的一部瓦尔达,电影和现实的界限已完全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