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须去电影院受死。加斯帕诺已然成为影像暴君,他再一次强X了我,我瞎了,literally. |
|
加斯帕·诺的新作是字面意义上的“闪瞎眼”,炫目到极致。元电影+元叙事,探讨电影片场的各种风波、囧事与乱象,以及对女演员的剥削与控制(宗教——猎巫与片场人员对女演员施加的酷刑相并置)。片头与片尾分别用了10多分钟时间强暴观众眼睛——单色屏闪与三基色快速交替的屏闪,催眠与致幻效果超强。中间部分调度十分复杂,在正常单屏、二分屏与三联画式分屏间切换轮转,左右分屏中的叙事影像既有相同场景不同机位的镜头,亦有不同空间的平行剪辑内容。声音上相应地(承袭自罗伯特·奥特曼)也有大量重叠交织的对话,甚而连语言也做了交叉处理:一边说英语,另一边讲法语。在各个维度上,加斯帕·诺都试图让观者眩晕迷茫,左右为难,经历高烈度的感官与头脑刺激。(8.5/10) |
|
肤浅、低级、无聊,要吹的人就继续吹吧,同样的题材看看法斯宾德是怎么拍《当心圣妓》,蔡明亮是怎么拍《脸》的。这不是风格与形式的问题,是到底会不会表达、表达到哪个层次的问题。 |
|
酷刑是《永恒之光》里的核心动作,它分三层为片方都演员的酷刑,电影制作对从业者的酷刑,以及电影对观众的酷刑。但不论主题做各种更替,对于加斯帕·诺的电影来说,主题永远只是形式的载体。其创作核心永远都是视听影像通过各种更为激进实验的方式来完成表达和对观众冒犯。于是在本片里,导演将传统影像解构为最原始的红绿蓝三原色,在频闪的灯光下,加斯帕·诺创造了属于现代社会的“烈焰”。这种光电化的设计,成为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是传统西方火刑的一种改造,终于与主题实现了闭环。因此《永恒之光》更像是一场影响实验,而加斯帕·诺则是光影意象表达的发明家。 |
|
3.5 加斯帕·诺的《摄影机不要停》。开篇即是对基督受难在经典名画构图的复制与瓦解后引入多色闪光,奠定了全片的形式感。之后分离并置画面,指向电影本体叙事的虚构性:演员在镜头前表演之后,由影像与观众双向塑造观点。最后又回环至开头,砸来性别关系。但以上的诸多讨论有效吗?反正我不信。归根到底,大概算是个灯光秀,以闪瞎双眼为目的那种。(就说一点:如果真想建构有效的女性议题,事关她们被电影的剥削,开场就不应采用基督之死的图像引入。因为自这一引用开始,就是在说“偶像破坏的姿态被证明无效”,它很快被转变为潜意识里对牺牲者在牺牲路上的刻奇,乃至扭转成诡异的一种“对上刑的崇拜仪式”。果不其然,结尾上演了show time,雷人程度不输瓜导的《阴风阵阵》。) |
|
从德莱叶、冯提尔、法斯宾德,还有其他著名导演作品中得到的灵感启发,臭名昭著的加斯帕·诺再次以惊世骇俗的影像风格震撼观众。从中世纪的猎巫传说到拍摄裸露场面的趣事,再到混乱不堪的拍摄现场,以及控制欲强大的导演,创作时期的焦虑感与对女性演员的剥削成为影片突出的重点。分屏和变形屏幕首次出现在加斯帕的作品里,最后10多分钟的灯光闪烁效果则是他最出色的作者标签。 |
|
生理与心理,精神和肉体,一场极端宗教仪式化的控制、受戒、虐待、献祭,并最终预见邪恶的究极神迹。电影为何让人沉迷陶醉,又为何让人掩面窒息,拍摄打开了药物的胶囊,分屏让我们灵肉解离,片场的混乱有如失衡到沸腾的内分泌系统,影像和毒品,二者谁又会是谁的真相与本质。一路冲向闪烁的高潮,我们被钉上了十字架,如同过去每一次黑色房间中的经历——接受新一剂银幕注射,并短暂的具象化喜悦和痛苦,用实体丈量承纳,让超我去漫游奇遇,作者成为教主,观众成为信徒,之间维系着的,是唯心主义下的集体虐恋症候。 |
|
过于粗暴的一种比拟,拍摄=猎巫。把白色拆解为RGB,再试图以高频找回白色。算是一种影像手术吧。 |
|
5/10 太烦了,虽然有些想法。女人们不断地抱怨嘶叫,一开始便提醒癫痫症者慎看(想起Tony Conrad的《Flicker》)。睡了几次。观影于戛纳电影节。05/19/2019 |
|
对演员的剥削、对制作者的压制、对观众眼睛的虐待。 |
|
#72nd Cannes# 午夜展映,年度十佳Mark。影片虽然只有50分钟,但是信息量超大,影片故事结构跟前作《高潮》类似,最有趣的技巧是分屏,主要是1:1画幅的左右两屏(拼起来正好2.35:1),很多时候分屏是用来代替交叉剪辑技巧的,基本也都遵循了30°剪辑的规则;另外一些时候分屏则是强调了片场纪录片的不同影像材质。因为分屏技巧的使用,必然包含了重叠对话技巧,在声音上有着相应处理,但字幕也比较有趣,左右两屏分别都有字幕,法语对白英语字幕,英语对白法语字幕,看得有些眼花缭乱。视觉高潮则出现在背景播放的火焰被不知什么原因地换成了红绿蓝三色光的屏闪式切换,此时使用了基督教三联画式的三屏构图。就是在这一段被闪瞎狗眼的,而且音乐音量很大,自带4D效果……一定要在影院看!!! |
|
剧组吵架太真实了,分屏拍摄让我想起Ilya Khrzhanovsky年初在巴黎的沉浸艺术展Dau,感觉他俩应该认识一下,毕竟大家都这么变态,这么色情。Gainsbourg的剪影最后消失在闪烁的色彩中,我想是导演把观众当成真正的处刑对象了,那么每一场放映之后都终将无人生还。 |
|
猎杀观众 我tm瞎了 |
|
四星半。影片以拍摄一部女巫被烧为题的影片为契机,展现制作过程中每一环的焦虑。演员全部本色出演,纪录与剧情揉合,分屏、变屏、戏里戏外不断变化,影片末尾长达近15分钟的屏闪和嚣叫,令人极度不安。而这只是加斯帕·诺想表达的浅层内容,对于电影人所应身负的责任感才是其探讨核心。 |
|
万万没想到是加斯帕诺扛起了今年戛纳行业批评的大旗 |
|
电影对观众的谋杀,片场对女性的剥削。 |
|
+ |
|
两星半。很多电影可能适合在书店在咖啡厅放,这部电影可以在夜店里放,那么频闪就是加分项,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蹦迪,形式不应该只成为形式,还有和别的形式相辅相成的实用,再加上这部电影里涉及的宗教和吵架,太让人沉浸。片场的矛盾做得也有点浅显,感觉大多数导演拍自己的行业好像永远都没有耐心做实做深,我都不是很欣赏,《爱乐之城》就是面试方玩手机,《中场无战事》就是制片最后还是个骗子,这种标签和印象太欠缺思考,只有娱乐,这部电影除了第一部分的讨论,后来就形成了用这样的情节去讨好属于它的那一类观众,和煽情、撒狗血、虚假的节制一样,失去了本质的艺术形式就仅仅只剩下导演的一种技巧性的对于观众情绪的操控,这部电影甚至是对自己。 |
|
加斯帕·诺的拿手绝活:癫痫影像。 |
|
【D+】对于影像的探索方向是契合主题的,但,已经耳聋眼瞎。 |
|
电影是光一秒闪烁24次。开头15钟的“essay”《The Art of Filmmaking》是方法论,RGB和W切割挪用的历史影像,揭秘电影宗教。后50分钟的《永恒之光》是对前者的meta-narrative,分屏关系灵活(视角/蒙太奇/评论/时间并置),高潮部分仍处处透出典型的GN式的幻觉感。 |
|
9.0+ 永恒之光,闪烁着的。因为有类似的分屏创作构思,把这片反反复复看了三遍,终于把左右的台词画面全都听清看清了,实际上不仅仅是色彩美学的狂欢(第一次看只感受到了影像的魔力),空间调度和剧本构建也是极为出色的。短短50分钟就能完成对电影圈各方面的讽刺并缔造愈演愈烈的混乱,戏里戏外都存在着影像暴君,都在“强迫”着观众感知痛苦,与之共舞。不过私以为没必要过分强调摄影机的不在场属性,完全可以增加更多“recording footage”来避免因为藏拙所带来的空间错位。anyway,加斯帕诺终于找到了自己该拍些什么,晃得恰到好处,晃出了美丽的韵律。 |
|
6/10。导演恶作剧般增加了前15分钟的短片,将耶稣殉道的旧片与原色重叠,加速闪烁而制造白光效果,眼中被闪瞎出泪光的观众感受到模拟癫痫的体验,之后导演从德莱叶的《复仇之日》取材,在中世纪因精神病症被视为女巫摧残、焚烧的女性,很可能是维护男性权威的牺牲品,这与电影业对女演员的各种剥削行为形成互文。在分屏共呈的休息处,女导演和女演员就拍片经历进行讨论,投资人则密谋撤换导演,慢慢谈及了演员压力、身体暴露和投资人的独裁问题。意图寻找导演失职证据以顶替她的摄影师,认为把女演员逼疯才能获取最佳的拍摄效果,于是在背景电子屏故障/彩色光线的闪烁中,火刑台上夏洛特越是挣扎、求助,操纵摄影机的男性就愈加亢奋,被剥夺指导的碧翠斯在各个布景中穿梭、发怒,最后因无法停止的频闪而崩溃之际,观众也转入女性的立场被实施视觉压迫。 |
|
连续15分钟的高频闪烁,震碎了视网膜。 |
|
闪瞎了我的眼啊!加斯帕诺这个影像暴君,审判了他的每一个观众。 |
|
三星半 |
|
6.5/10。加斯帕·诺每每出手就是革新,闪瞎我的狗眼。我甚至怀疑演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各种层面的剥削电影。影像魔力延续到了观影后,眼前的现实在晃动。(我在想有没有一部电影把演员扒光绑在柱子上八小时) |
|
竟然没有人看到吐简直太棒了 |
|
有趣。真的被闪瞎…… |
|
“加斯帕首次采用分屏和变形画幅的手段,要么同时展现两个不同场景,要么展示同一个场景里不同角度的拍摄,两台摄影机的拍摄使这个局限片场内的叙事空间变得复杂,同时也捕捉到拍摄时台前幕后混乱不堪的状况。在高潮的一幕,更采用“三联画”的镜头设计,呈现出女演员与男演员、摄影师并置的构图,彻底暴露出女性处于男性凝视中心的本质。而这种富于宗教意味的画面构图也呼应着宗教故事里耶稣受难的经历,透过讽刺宗教的口吻再次强调女演员遭受剥削这个主题。”(摘抄于影评,忘了出处dbq) |
|
1小时左右的这个体量对于加斯帕·诺来说几乎是刚刚好的,虽然你不得不要求自己去原谅他时不时的幼稚,哦,这个该死的又永恒的矛盾体。 |
|
jajajajajaja简而言之癫痫患者勿入的saint laurent广告片 |
|
虽然被闪瞎了!中段的戏足够四星,做短片反而更好,闪屏的存在让这部电影更适合在美术馆,而在电影院观影似乎对观众是种虐待性行为。 |
|
Literally Production Hell. 眼睛一直不停地向左向右看,不停歇地争吵和跟拍摄影制造的焦虑感是十足的。最后的闪烁带来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画面仿佛从2D转换成3D。在红绿蓝的世界里我看见了每秒24格的地狱。 |
|
虽然是关于创作焦虑的,但是我喝得特别放松看的好开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显然是影院专属才能呈现出最佳体验 小屏的炫光反倒令人不适 |
|
《不可撤销》的翻转,《遁入虚无》的伪一镜到底,《高潮》的俯视,《独自站立》的击打声,《永恒之光》的闪烁,加斯帕·诺在用视听挑战观众上从来没输过,可以想象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人的绝望,眼角膜还健全吗? |
|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外部侵略 内部撕裂 judgemental flash from the eternal witch… have to be there. Bold bold ysl hell yeah |
|
无他,强奸观众尔。 |
|
分屏拍摄 信息量非常密集 猎巫和演戏时的审判 粗暴对比 |
|
+ |
|
开篇就祭出一段陀思妥耶夫斯基来为自己的癫痫美学正名,女导演与女演员杀时间探讨片场内外性闻,混乱剧组各色关系户混入pitch项目采访骚扰,电话家中女儿受侵害而自己在拍摄现场受剥削,跟戈达尔混的DP将十字架对准女巫摄影机不要停,然后是十来分钟纯折磨观众晃瞎眼的闪屏酷刑,“感谢上帝我是个无神论者。”…… Gaspar Noé 的反人类戏中戏小电影,保持质量 |
|
3.5 星,从西奈山到耶稣显荣的神学文本奥义地定义了白光闪现乃是超凡入圣之灵的独有属性,凡属土有罪的亚当后裔皆不得近前否则必死。加斯帕诺显然将这层审判机制形式化生硬地搬挪实施到了电影工业丑恶生态中。 |
|
贪婪的人渣遍地的世界女人是祭品 让我给你做做纯色的激光净化治疗 |
|
坐在荧幕最左边几乎不知道右半截屏幕发生了什么,焦虑感爆棚之后就瞎了。 |
|
无法承受这闪瞎眼的绝招,要是在电影院看太可怕了。 |
|
7.8/10 #2020观影补标 多层意义上的剥削,将电影本质上的“光”与“场地”倒错成一种刑场,去对位圣经典故,只是最底层的对“观众”的剥削似乎让人恼火,但是若不是此,也不必再是加斯帕诺。 |
|
电影里面处处都在剥削。眼睛已瞎,小朋友也被这电影剥削得不清。 |
|
操 ni 🐎 |
|
猎奇影像,荒诞、别致、另类,特立独行。闪烁的黑白画面,搭配红、蓝、绿三原色的插入显得光怪陆离,自由缩放的画幅,像是在表达不受制于世俗限制的倔强情绪,嘈杂不清的呢喃,宛如沉睡时分的梦呓诉诸着压抑的痛苦,而这一切迷幻表象的背后,是一场纪念耶稣死亡的残酷仪式,黑夜将至。从两人间的愉快交流到一群人的混乱现场,摄像机暴露在了镜头之下,争执、混沌、错乱,人物和影像一同迷失,现实世界的秩序被遽然打破,从外向内的崩溃,自下而上的攀升,直到画面的最后,女巫和十字架融为一体,时间静止,耶稣“重生”。电影的实验性大于观赏性,打破了常规的线性叙述,融入一系列别致的画面,将人物放置到虚构空间中,双屏的奇特,三联画的奇幻,晦涩的古老寓言,在一次次的频闪、迷幻和癫狂当中,逐渐沉浸和消散,生命之音在凋零,永恒之光在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