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布莱希特了解并不多,所以真的是因为汤姆·希林的首映才凑个热闹,虽然对后者也没多少感想。 |
|
Brecht geht vor Recht! Tom Schilling是要把二战后柏林重要文艺人士都演过去吗?但是这个电视剧比Werk Ohne Autor像电影多了hhhh 难忘初恋表白”du bist jetzt Bi”把我和奶哥笑劈叉 |
|
布莱希特本人比电影有意思,他和中国文化居然也这么深,看家里挂着中国画,好像还有一个孔子画像。有空得好好了解一下这个人,之前只知道 陌生化理论,顺便一提的是他的《四川好人》,不知道某个人的电影名字是不是模仿了 |
|
传记电影的重点是他如何变成他,这一点这部电影做到了。而且诚实,布莱希特的狂妄、野心和所谓渣男本色。真正好的传记电影不是写伟人名人,而是关于人。 |
|
在长时间不看德国电影之后
猛然看三个小时真心觉得德国电影是洗尽铅华的存在
我仿佛度过了一生
结束的一刹那顿时泪流满面
…
天纵奇才的一生
看完之后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上一部给我如此感觉的同类型电影是玫瑰人生)
好纯粹的传记电影
…
汤姆希林简直全世界少年感典范男演员,36岁可以把20岁少年全方位表现得毫无违和感(或许他60岁还可以演少年) |
|
和布莱希特自己的理念一样,一种剥离感和第四堵墙。看这部片子,观众确实知道那个GAP。第一次知道,原来写出大胆妈妈和四川好人的布莱希特桃花运这么粗😂……回头把高加索灰阑记给补了。ps为了希林小天使看的这部电影,啊,他真的三十大几了还这么好看,不知道下一部会接什么新电影呢……真的如某条评论所说,该演的站前战后德国作家画家戏剧家士兵都演了哈哈哈 |
|
纪录片 和戏剧 的传记形式 照片 采访对比戏剧情节事件 |
|
对布莱希特并不了解,但是这种形式的传记片还是第一次看到,演员的演绎结合对布莱希特亲朋好友的采访实录,再加上当时的影像资料和书信来往,很有意思,对想了解布莱希特生平的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第一部分的布莱希特简直是个风流才子,汤姆希林演绎的太棒了,感觉摄影师对他格外偏心,拍摄的太好看了吧! |
|
第一段和第二段,虽然时过境迁的沧桑与沉重丝毫未有掩饰,但是电影的表达一如既往,不让任何别样情绪喧宾夺主的同时,利用虚构的、非虚构的情节或者讲述,给布莱希特两段人生上了色,填了边边角角。无论是休闲西装呢裤子在声色里驰骋的纨绔,还是借一句评价他人的proletarian pighead所被嘲讽的顽固,又或者是他生命中近乎不能被概括的种种际遇与承受,场场别离与复识,都让人看见布莱希特作为人的多彩和黯淡。那个湖畔漫不经心打趣着刮胡子,时不时对唱片机里的古典音乐嗤之以鼻,但又能随时起舞的大男孩,慢慢地为一处剧院拼死拼活,为一隅留存精神的角落呕心沥血,历史就此碾过。汤姆希林像是要演遍德国的文化名家,还蛮欣慰。片子里面好些场景,真的如照片般留存了历史的片刻风味,思绪一下子抛开,忽远忽近。 |
|
上半场是一个片叶不沾身的浪荡才子故事,资料基本作主观镜的外景呈现;下半场被连绵不绝的采访裁得碎,感觉光顾着摆盘没炒熟。弹吉他、双人对话和审视排演的很多镜头很感性,就算是跟美女同框,打光、构图和烟也在引导观众看希林,感受到摄影师浓浓的爱了,这种情绪和美感下半场就很少,下半场就算特写,眼神也时常被镜框挡住,帽子常年投脸部阴影三角,基本无情绪,难道是因为其后期DDR政治理念特意不为观众营造认同?Kätte那里倒让人觉得轻盈美。游乐园悠悠船拍青春爱情大赞,主观镜荡到天是兴奋,渐停拉远是恬静幸福。与剧场主人探索剧本 + 被打字员粗暴按摩,平行剪在一起激情澎湃。Mack the Knife 原来是Brecht写的呀!柏林电影博物馆。 |
|
90.37+95.4 |
|
这类电影怎么说呢,要说内容多好多好其实也没有,但就是特喜欢这种拍摄手法和场景,形式太对我胃口导致我不那么在意内容了…. |
|
朋友:看来他们要在歌德与席勒(雕像)下面给你腾出个位置。布莱希特:没错,我是下一个,德国最后一个诗人,德国最后一个天才。思考是一种生理欲望。我们就像溺水者抓住稻草般相信自己的天赋。真实影像+人物采访+剧情演绎+创作/排演/舞台,哈,这很间离,做足功课的传记片,原来《大胆妈妈》的灵感来自高尔基/普多夫金的《母亲》。《灰阑记》舞台上母亲拉扯孩子与精神病房医护拉扯病人并置。影片对风流才子的态度暧昧,想以情史夺眼球,又想迎合当下支支吾吾,对布莱希特的呈现应该像《伽利略》,是谴责是辩护,观众自行判断。魏格尔:你可以搞女人,但不可以质疑我作为演员的专业度。他死在了排练舞台上,她砸碎了他的死亡面具,他们永远是最好的拍档。 |
|
#Berlinale Special# |
|
还行,视角比较客观的传记 |
|
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追求的是人的最大自由与解放 |
|
无字幕 |
|
世界读书日看打卡的第二个作家传记。真不愧是大戏剧作家的传记啊,拍摄手法确实很戏剧。虚实结合,上部是希林的年轻版布莱希特(话说希林把画家,钢琴家,剧作家都演过了诶),主要讲述了他年轻时的诗歌戏剧天赋以及和几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下部是二战后的布莱希特,可能导演觉得希林太瘦了就换人了,但下半部分比起第一部更有纪录片风格和戏剧感,演员也演的惟妙惟肖,代入感超级强。其中中国观众最熟知的作品《四川好人》剧中并未重点描述。很喜欢剧中的一句台词“——他们在歌德和席勒的手下为你留了一个位置。——是,我会成为下一个。” |
|
此片又名:你到底有几个好妹妹? |
|
啃机翻还是蛮痛苦的 part2直接睡过去了( |
|
看到33分钟左右 纪录片和电影结合的形式 |
|
Eisler戏份太少,被Weill笑到 |
|
柏林电影节第三部。意外地好看的传记片。 |
|
拍得什么玩意 对得起这么多观众的三个小时吗 看得我连连点头 好几次眼皮撑不住 改名叫“你有几个好妹妹”“做人不能太布莱希特”得了 两星半不能再多 |
|
彻夜谈论布莱希特和卢卡奇。一灯如豆,更深露重。 |
|
Brecht geht vor Recht! 是 Germanistikstudenten 的心声了没错! |
|
Tom的演技依然传神到位,但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半纪录片半表演的电影。 |
|
不了解那个时代,会对为何要产生史诗局、陌生化效果知之甚少。结尾令人引起恐惧情绪,瞬间明白流亡,在当时不知何时结束的流亡将意味着什么…… |
|
毫无预料的仨小时。五条线同时进行: 过去真实的戏剧影像,对应着影片中重演的戏剧影像; 戏剧中的人物(演员),对应着现实人物采访; 这四条线都被揉在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Brecht的故事中。 |
|
用剧情演绎串起了布莱希特的情缘和才能,自然地融入了文字和信件,很棒的纪录片与戏剧的结合。 |
|
汤希🥺🥺🥺🥺🥺 |
|
p2看的好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