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个僧人举起棍棒,他便不再是释迦牟尼的门徒了。最可怕莫过残忍带着慈悲的面具,谎言批上仁爱的袈裟。 |
|
這位Buddhist Terrorist令人作嘔,所以應該全面大力支持世俗化和政教分離,否則,這些野心分子和狂人就藉著作為教團長老的權力秩序來煽動事情,人類歷史的輪迴,真令人沮喪。 |
|
可怕…脑残不分宗教… |
|
白左拍给白左看的纪录片。片面,把错误归结到一个煽动仇恨的僧人头上,这是小学生的逻辑吧?没有真实存在的火苗这煽得起来么?不从历史政治原因剖析毫无意义啊。 |
|
激进佛教了解一下。 |
|
倘若我们将《尊敬的W》语境下的 “性策略” 置换到一种非宗教的语境当中,那就是狭隘民族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对于人的愚化和异化。施罗德一边让信奉《错误的玫瑰经》的W在镜头前表演和布道,一边展示着其教义滋养出来的恶果。然而就像《第一归正会》那样,影片的怀疑视角推翻了人性背后的神像,但不知如何通过人性寻觅神性。 |
|
佛门一入深似海!在大师的心中,此海想必中南海 |
|
以西方白左视角阐释缅甸宗教冲突,影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向平和的佛教开始反穆?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这位尊敬的佛教领袖W看了一本关于种族灭亡的小书。在世界因为难民问题和极端势力整体右转的今天,第三世界的右转显得更加暴力,但是当涉及到自己国家的行为却又集体失语时,你们虚伪。 |
|
蠻警世的一部作品,我們都應該警惕這樣的野心家。導演對素材類型的運用很廣汎,從内部PPT、散發性宣傳DVD、地下刊物到各種生還實況映像。 |
|
第一次看到有关2017年罗兴亚穆斯林被缅甸军警和佛教徒鼓动下的暴徒烧杀驱赶的纪录影像,国际社会称之为种族灭绝并不为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个披着袈裟本应该口吐莲花劝人行善慈悲为怀,却大放反穆斯林厥词煽动仇恨暴力的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缅甸的本拉登”的僧侣维拉图,其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佛教教义。无知大众被蒙蔽蛊惑情有可原,可恨是昂山素季政府却有利用他所代表的缅甸佛教激进民族主义获取政治利益之嫌,shame on you!
|
|
#Cannes! 2017# B.O声优!前重看《一日情人》(加分) |
|
非常猎奇的纪录片,其中对人性的描摹,不是“法左”“白左”即能概括的,亦是一种警世恒言。# 2018 香港电影节 |
|
拍的是在无聊。 |
|
尊敬的毒瘤 |
|
没有姿态和立场,venerable或许就是vulnerable。从最开始关于宗教和种族的冲突,变成了罗兴亚的危机。发无尽慈悲,或许足以浸润整个世界;也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困境。 |
|
冤冤相报何时了。 |
|
UGC DANTON 16/06/2017 "La haine ne mettra jamais fin à la haine. Seul l’amour peut le faire. C’est là l’ancienne et éternelle loi" 真讽刺 |
|
如果5.7不是马卡龙... |
|
CPH:DOX2018第一日观影,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但是限于主客体之分似乎还是无法理解“为何如此,何以至此”的问题,W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政治与佛教不冲突【滑稽】 |
|
实在无法认同片中“僧侣领袖”所倡导的教义,那绝对不是佛法。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佛子们,警惕呵~ |
|
主要是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都是有信仰的人,也都是前现代的人。落后的根源 |
|
虽然是个纪录片却不无聊。跟时事有一些关系。只可惜因为缅甸的国际地位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一些事,导致片里讲述islamphobie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忽略。活生生的关于bigotory和hate speech的例子,看的实在是令人背后一凉。关键是,人民对于这些煽动全部买账。。。 |
|
尽管绿绿很讨厌,但是举起屠刀杀戮他们的佛教徒也完全称不上高尚;不信神的善良凡人不应该下火狱,真正要下火狱的是那些打着各种旗号宣扬种族仇恨让不同肤色、信仰的人自相残杀,自己和小团体偷偷私下数钱那种所谓宗教领袖,坏的从来不是宗教,坏的是人 |
|
#fnc#可惜了那么好的素材!旁白在随意引用peace love的心灵鸡汤来反对W的激进话语真是傻逼到了极点。刻意把背景乐调的和悬疑片一样渲染不安和恐惧气氛是极其不恰当的。导演估计没把这部片当纪录片了,纯属用自己的西方视角cliche来展现自己想要的观点,就恨不得直抒胸臆了。 |
|
从一开始拍摄W,就明确是远超怀疑论的批判态度。在这一先入为主态度影响下,利用W(也或许是彼此利用)的话语和大量屠杀素材,来替自己的观点找到看似准确的合理性,而在缅甸20年来的民地和宗教冲突中,这些对W批判性的论据,显然是非常片面的。 |
|
虽然有些片段没有说清楚,有些细节比较粗糙,但,真是一部好电影!信息非常明确!很有利于反思我们当今的世界。 |
|
后看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
|
本來都還可以當成一個了解議題基礎的入門資料片。
但以一個虛構的緬甸女童作敍述者,說出老土﹑無力的「只有愛能勝過仇恨」,令人無法接受這種淺浮離地。 |
|
缅甸的Buddahist Terrorist,非常之猎奇。于水果店。 |
|
竟然忘了标注 |
|
归因成一人之恶,是否过于简单?想起斯里兰卡的内战和长年的民族宗教冲突,科伦坡19年的系列爆炸,发生在多座教堂和高档酒店,“ 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我的国若属于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 ” |
|
后背发凉,有一天,僧人在策划种族清洗,僧团都是恐怖分子……“即使佛陀也会为了和平而从政”,他不会,他刚开局就逃出了皇宫。 |
|
在一个匪夷所思的议题“佛教徒清洗穆斯林”之下,最终竟只得出“用爱化解仇恨”的结论。影片呈现了一种用媒介造神的可能,从纸质的书籍/宣传册,到自拍影像/宣传视频(强奸事件),乃至借用对立者素材重新阐述,直至社交网络上笼络起大批拥趸。然后又回归到最初的“集聚布道”之上。 |
|
3.5,在2017年文化战争高潮语境下上映的《尊敬的W》是对于川普主义以及欧洲难民恐慌的寓言,但施罗德却采取了兰德称之为“大教堂”的立场倾向性,全片弥漫着一种“影响的焦虑”,即恐惧直面维拉图及其仇恨思想对观看者具有煽动作用从而适得其反,因此,每当维拉图的言论之后,总是需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明示其思想的错误,特别是布鲁·欧吉尔的女声画外音作为另一种情动-政治的规训,她的acoustic在影片中获得了超越性的地位,将事件情感化,但这种本不应该存在的声音恰好是对影像的不信任,导演无意对佛教的黑暗历史或Evola等人的“误用”进行考古,也没有剖析文化战争中两边的敌我同源,而是强调一个符合其自由主义教义的“正统”宗教存在。正如维拉图擅长通过媒介进行宣传,大教堂也通过纪录影像积极参与文化战争,而不是退出。 |
|
hkiff 2018 |
|
有立场,没焦点 着实是刻板印象 套那个人身上也好用的 你们对于“佛教”的观点也太狭隘了些 |
|
如果能从历史纵深分析一下就更好了 |
|
从纪录片的拍法来说,就一般吧,只是拼了几个采访和一些素材,也并没有什么深度的探究。主题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吧,至于缅甸社会罗兴亚人的苦难,以及残酷的宗教矛盾,国际社会也给不出什么答案来。 |
|
尊敬的恐怖分子 |
|
爱可以让仇恨终结,但仇恨让爱无法生发。于是暴乱,死亡,流离失所无法停止。很难相信在如此近的201x年还会发生genocide。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充满仇恨的人们还是会相信假消息,还是会被激进的煽动所吸引。最令人难过的是,恶行都是男人犯下的,他们却以保护raped women/women为借口,将仇恨进一步激化。我似乎在看到w.在提起与👩相关的话题时的表情不是愤怒,而是兴奋。纪录片中还暗示了w.可能与authorities有牵扯,可能与若开邦的潜在石油有关,当利益凌驾于生命之上,谁又能逃多久? |
|
LFF2017/ 整个片子很明显是按照西方人思维剪出来的 有些VoiceOver真是煽情的不行 |
|
textbook ethnic cleansing |
|
媒介优势 - 发DVD |
|
末法时代 |
|
人物、題材都很好,去到某處還捕捉到他沾沾自喜忍不住笑的那個表情... 可是導演立意太明顯,一看就是已經有前設。肯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左膠拍給左膠看的。 |
|
电影本身的议题很吸引人,但是影片缺少令人期待的深度展现,采访都浮于表面 |
|
VIFF.2017. |
|
单个人物只是一种表象呈现,背后必然有巨大的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在影响。 |
|
天真的西方人,爱怎么可能可以化解仇恨呢? |
|
从一部电影的完整性角度,或者一个作品价值观的深度,不够。 从议题来看,还是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