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较1970年的电影没啥区别,作为翻拍片少了社会背景的刻画,深刻度也就大打折扣。时间变了,我们还是没变,同性恋还是一样的宿命,蹭各地的party,和姐妹撕逼,为爱情流泪,为容颜伤心,临时抱佛脚向神明忏悔,然后朝着红灯区一路狂奔。我们,无处皈依的我们。 |
|
基圈盛宴。孔雀还是很好看!真的太好看了!还露了白嫩的屁股!小白领都过去十年了,他感觉完全没有变老。我和基佬friend都表示非常羡慕CEO。 |
|
大段对话,话痨,都不是问题,用这样平淡无奇的手法直接演一场舞台剧一点不高明。退一步说,及时作为舞台剧,冲突点和最后人物的醒悟也是太牵强 |
|
把50年前的台词再背一遍,听着却更彷徨。合法了认同了又怎样。出柜的演员仍旧演不了直人,难看的穷的依然没性生活没对象,我还是恨自己。 |
|
或者影片想表达的观点在纽约已经过时,但在现代中国却依然受用。做什么样的人或者饰演怎样的角色都可以,不过确保自己接受自己。 |
|
孔雀真是永远不变的年轻貌美 |
|
无法跳出舞台剧的框架,拍得毫无电影感,算是比较失败的一次翻拍。最终就成了几个“中年危机”的gay念台词互相伤害,没有电影内在的整合感与肌理,导致观众能看到演员的卖力表演,但难以产生共鸣。另外实在想感叹,哪里去找Michael那样完美的公寓。。。。 |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有看过五十年前的老版才会知道新版缺少了什么。这是一份专属于深柜年代的刀光剑影,电影需要考虑的不是做新而是做旧。由全出柜演员来演反而缺少了那种刻骨铭心的自憎,大家就像吃饱了没事干就开撕一样。最心疼的是孔雀,美美的屁股白露了... |
|
全员演技炸裂,丧到地狱谷底,却又因纽约的夜而有了一丝诗意。不甘心呀不甘心,要是我们都没那么讨厌自己就好了。 |
|
我以为Alan最后会向Michael表白,但电影的结尾更有趣。60年代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原作的舞台剧就诞生于那个时代。 |
|
看之前不知道这是百老汇改编,难怪只是单个场景,也难怪剧作已经这么完满了。整片虽然大部分是对话,但剧情不乏高潮,也有很多情绪上的high点,算是今年看过最好的LGBT电影之一。还有一点可贵的是这部电影集结了好莱坞出柜的诸位男星,真是难得。 |
|
Emory那连续三声的Hello,真是让人难过。 |
|
姐妹們的撕逼大戲,刀子嘴豆腐心,又賤又暖。涉及的話題蠻多的,出櫃深櫃、種族、開放性關係、年少時的情愫、自憐自愛……70年代的故事,如今依舊不過時。出於個人愛好,特別關注了一下主角家中的裝飾畫,有Henry Scott Tuke海邊的少年,Thomas Eakinsd的游泳池,穆夏的Art Nouveau風格海報,Toulouse-Lautrec的劇院版畫,審美還真不錯。結尾部分,孔雀讀的那本書是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暗示出主人公想和無序的社會建立關係的渴望。Larry和Hank戲裡戲外都是情侶,難怪兩人之間的表現如此有化學反應。 |
|
舞台感浓重却无不适,人多戏满场景虽小,塑料儿姐妹情身份认同社会歧视种族私生活爱情观宗教一应俱全。孔雀77年43岁了朋友们,与昆图同年。 |
|
我就说怎么那么像话剧,结果就是舞台剧改变。这张力…… |
|
孔雀推开门的那一刻,应该放一首《时间煮雨》。。 |
|
经过这两天的事再看电影,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同志影史经典的魅力。九个男同在一夜之间经历两次战争,第一场是男同形象对男人本质的不同演绎,塑造了九个活灵活现的男同灵魂;第二场是男人外衣下男同内心的呈现,“要是我们能不这么憎恨自己就好了”,性取向如何让一个男同在挣扎中自我解放。这样的主题永不会过时,无论是石墙运动前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同性恋的自我认同是永恒的话题。 |
|
目不转睛。 |
|
如果是我,我会在那个打电话的游戏里打给谁呢? |
|
虽然靠演员强撑,但是看过如今纽约gay的生活之后难免很难再从boy band的故事产生共鸣。and很好奇孔雀会打给谁呢 |
|
我火速赶来。形式蛮喜欢的,特别是显然为电影版而加的闪回每个都是构图声音又精致又动情,有点惊艳。就是感觉有点太头轻脚重,以及精致感下我确实需要不时提醒自己这个故事的年份(typical贪漂亮不懂质感的ryan murphy,但不得不说除了他这里出柜演员真的好难找一线工作啊妈的) |
|
钱财,相貌,口才,尊严,在60年代末的挣扎面前原来都不堪一击,关于同志、年龄、肤色,只消一场所谓游戏,就煽得起心底最深的自卑甚至自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武器,一动情,都是先把自己伤得最狠。多难得凑齐这群从美剧就开始喜爱的同志演员啊,要是能掰成一部长篇美剧就好了。但没机会去百老汇看现场版,能有电影版的福利也很满足了。孔雀永远是美好的肉体担当。可算能够再见Quinto和Watkins演gay,格外心满意足。 |
|
舞台感挺重的,但是感觉挺舒服的。想象下在五十年前能去探讨同性话题其实是很勇敢的。而且我挺喜欢这本子对于主角和那个直男的描绘的。特别是那个直男朋友,太真实了。每个人心中都有断背山吗?不尽然吧。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倒是真的,和弯或者直没有关系。 |
|
我还是在找能把基本整个关在一个房间内对话(可以用niche讲吗?)拍好的导演(((( |
|
一年前ex和新婚的老公看的现场,看完兴奋发来散场后和孔雀的合影;一年后我只能对着电脑看网飞版。电话告白的戏实在是TIMELESS,若在剧场里怕是看得心惊胆战头晕。幸而当时,他有个他的手能握着吧。 |
|
从西区到百老汇复排卖的都是卡司吧毕竟剧本如学生作业般工稳(再看看谁害怕伍尔夫和奥色治郡之类的室内撕逼剧),我一度以为最后小谢要向直男室友表白呢,但并没什么,也对,反正左右一句话:不能自处的人是最可悲的 |
|
很不错 |
|
将所有stereo type集合到舞台上,呈现一出说教却也令人出神惆怅的身份纠葛苦难史。5/10 |
|
情绪和对白都饱满,能看出是舞台剧剧本,但是很棒。 |
|
开心麻花看到瑞恩·墨菲笑而不语,终于都是国际化的网大水准了。被全世界翻拍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就是借鉴了原版《乐队男孩》的梗吧,与时俱进把打电话搞成了看手机。这部新版把时间依旧定位在1968年,塑料感十足,既然去掉社会背景,为什么不把故事搬到当下,也与时俱进一下。人物关系的处理失衡,加上明星效应,让一个个熟脸大部分时间都很无聊当摆设,这么翻牌太鸡肋了,根本就没有翻牌的必要。 |
|
感叹这帮人要是老老实实做舞台版该能有多好看…能聚起来这些人其实也是不容易,每个人演技都在线,这样的大文戏也能做到张弛有度,真的很难得。想表达的主旨还是能看的明白的,这是一个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难题。但是新版电影呈现的效果如何,其实大家可能各有看法吧。最难过的是能代入Michael,他的挣扎,反抗和爆发,看了只想叹气。心情就很复杂,我们的现在又和那时的纽约有什么不同呢。唉…唉! |
|
石墙运动都过去50多年了,都市的同性恋drama依旧如此轰轰烈烈。 |
|
确实不如上世纪70年代的老版。 |
|
很人性化,感觉演员背台词应该背傻了吧! |
|
《乐队男孩》,这片名让我以为这是部音乐电影,结果看正片时感觉这是部话痨电影。(好吧!原来本片是根据马特·克劳利同名舞台剧和电影改编的。) |
|
感谢这部电影,让一直希望的事情成真了——这些美剧里有名的出柜同志终于聚到了一起!以及“直男”误入同志聚会这种场面终于有人拍了!突然发现他们真的陪伴我走过了十多年时光,又想起了那些追美剧的日子。电影本身也有些超出预期,反而也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剧本可以挖得更深,但已经不错了。anyway,孔雀牺牲好大啊… |
|
还是太舞台剧了,不够电影。虽然台词特别特别精彩,但既然是改编电影,还是应该做点减法的。 |
|
看多都是泪,昔时纽约gay群像的孤独告解。 |
|
可能这就叫“过时”, 放到今天没太多现实意义了 |
|
相比舞台剧意味超重的1970版,我更喜欢2020版,当然如果能做一个当代改编的尝试就更有意思了。话说一开始看的最出戏的Andrew Rannells后面真的很像会去表演drag show的同志。 |
|
舞台剧,小场景,可惜吉姆演的主角没什么值得深挖的纠缠,我总以为孔雀和昆图总得有一个应该跟他有点关系吧,结果有点失望。很好奇吉姆给昆图的礼物上刻着什么字,也比较感兴趣孔雀和吉姆是什么关系。没够。啧。 |
|
这本子的弱点在屏幕上被放大好多。还是更适合舞台。 |
|
后半部分完全走神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留舞台剧的感觉,从场景设置、角色到演员的表演都显得油腻不自然。 |
|
剧作本身是优秀的,但改编出来的结果还是舞台痕迹太重,空间小台词多表演戏剧化,尤其看到电话游戏的时候有种皆尽过火的感觉,本来应该感动的戏份也打了些折扣,还有比较可惜的部分是时代感不是很明显,明明当时保守的社会能提供给角色更大的阻力,可拍出来的还是讲不出口的爱这样的困境,吉姆·帕森斯太抢戏了,搞得戏份有些不匀,孔雀都没啥空间施展,当然肉体部分还是很可餐的。 |
|
“基佬密集恐惧症”。想要打破世俗惯有对基佬都是扭着臀部翘着手指吊着嗓子聒噪不停的刻板印象,全人类的同志们真的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
|
Michael、Harold俩作精
谁不想有只孔雀!~...
想起《酒会》、《慕德家一夜》,《杀戮》是天花板 |
|
可能是没看过旧版,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棒,开始很琐碎,差点弃剧,一个小时候渐入佳境,高潮迭起,结尾怀旧的配乐让人心碎。 |
|
扎克瑞昆诺最棒!他真是被埋没了 |
|
一部似乎什么都没讲却很有张力的电影。Jimparsons不管演什么我都拿不下谢尔顿的滤镜,以至于他的哭戏看得我有一丝尴尬。比较有意思的是“爱是唯一”和“我爱你但我也想爱别人”这两种生活态度的对抗,每个人生来都是偏执的,两种观点都像是道德绑架。「This guy is in love with you 」这首配乐选得太好了,始终想不起来在哪部电影听过,但我可能会记得一个突然下雨的夜晚,纽约的一个阳台生日派对。 |
|
舞台感极强。中年危机之下被特定的point刺激到,共情而发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