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剧情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了……苏军在德国烧杀抢掠不假,但绝无可能为了女人发生内讧——这种行为的严重程度可是远远超过强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当回事了?抹黑苏联是欧美一贯的风气,然而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尔战俘营里的德国俘虏数量可是远远超过苏联战俘营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维基考证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说辞,事实上剧本的出处只是一个俄国杂志上刊登的故事,没有任何文献和档案可以支撑它的真实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吧 |
|
(9/10)本片改编自同名俄国小说,同时也是取材自真实事件。这个故事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的关键片段是发生在德国投降之后。8个苏联红军没有死在80个德军的炮火下,却因为意外得罪了上司而遭到处决,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荒诞。 |
|
红军和纳粹联手对抗红军,只因为一群认识不到四天的妇孺。抹去了战争的是非定性,只有人性的善恶绞杀:以孩童视角讲述战争是人性的炼狱,这才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
|
看到最后气炸,真想拿把冲锋枪把该死的苏军少校给突突了。八人苏军小队的头儿上尉是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国人投降的德军残部头儿中校也是好人,他们都想和兄弟们活下来,战争已经结束,他们本可以活下来,结果来了个人渣把一切都断送了。船和生的希望给了妇孺,而本来不该死的人却牺牲了。 |
|
战争的残酷性,有时竟然不是战场的血腥。有谁能料到,在德国宣布投降后的四天,德国一个海边小镇上仍然发生了非必然的牺牲。前一秒还在欢庆,后一秒就是莫名的杀戮。最后德军和8人苏军小分队,共同抵抗80人苏军的攻击时,我们只能看到荒唐与愤怒。 |
|
很好的故事。
当战争结束,还有什么值得流血牺牲?当战争结束,什么才是分辨敌我的根据?
——这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
|
2016.05.24
有的人利用战争的掩护尽情释放人性的恶,可也有的人努力让自己在战争中依旧保持人性的善。 |
|
战争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终极阶段,居然已不分阵营,只为人性,只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她们,自己却英勇赴死,闪烁着无限的人性辉光。但,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人性世界里,往往会屈从于阵营,屈从于权力,屈从于上下级关系。那里没有反抗,只有服从。本片也强烈抨击了前苏联的各种荒谬。 |
|
短短四天,男孩彼得面对失败、失望、愤怒,在二战尾声的日子里,颠覆了世界观,了解了更多人性。他终于明白人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是懦夫,明白视为敌人的人也会保护自己一方,明白威风的大英雄其实也有一段斑斑血迹的往事……最后几名俄军和他们一直想抓的80名德军为从浑蛋俄国军官手里保护福利院的妇孺而携手战斗...小彼得最后望着那位保护自己的英雄消失在硝烟中,或许这便是他成长的丰碑。善恶不分国界,战争、运动这类东西只会让恶的更恶、有恃无恐借机发挥肆无忌惮,而善则更孤独高洁、弥足珍贵。 |
|
有人说和十三钗比,我没看过后者,不好评价。但导演身为德国人,能从大肆酒后革命强抢民女的苏联红军中找到积极因素直至并肩作战,难以想象会有中国导演能在总急的审核及英明领导下做得出来。当然,片中还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饰的强烈伤害的群体,政委嘛。 |
|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赢了,却在人性的善恶战争上输了。 |
|
4.5. 小男孩对对战国的憎恨,对爱情的嫉妒,到最后,最后半小时的悲壮。德国人一直不进攻。BTW上尉曾经两次被捉进劳改营,这群人其实即使活下去也逃不过古拉格的命运。 |
|
战争结束了又怎样,这个世界依旧会有枪声炮火。 |
|
四天的人性考验,这一次,“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春日影展徽章get) |
|
豆瓣搞了个什么春日影展,有勋章,为了这,我也是拼了。确实冷门,事件的表述未尽其色,战场的混乱却属实精彩——小b崽子与无规则少校是脆弱生态的平衡破坏者,以此切入战争反思,很有想法。 |
|
最近为什么净看五星好电影 |
|
好剧本 |
|
战争永远不是一方的胜利 |
|
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干净的战争,以及如此干净的士兵,以及敌人!?不可能。
没人能够回到家。德国士兵回不去,苏联士兵回不去,所有人都回不去家!
战争也远没有结束。战争是人类史上最愚蠢的事情,就如同人类的愚蠢一样。 |
|
一种热血一种激情一种仇视一种分裂 战争 最不该被放出的罪恶 一个避开战火的视角 善与恶并立 |
|
这片儿真赞啊! |
|
大人看小孩的愚蠢行为,会觉得笨的可爱。
小孩看大人的愚蠢行为呢? |
|
都是啥跟啥啊,要是这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个苏联的头子早死八百回了,作死的不要太明显哦。这么多年的老兵不知道当兵最重要的是服从?不过打敌人要坦克没有,打自己人坦克立马到这个情节我信 |
|
为保护无辜妇孺免糟蹂躏,8个苏军与80名准备投降的德军由敌化友,联手抗击苏军坦克师。人渣不分国界,血性亦然。 |
|
3.5/5 确切地说,并不是一部能以战争视角去看的影片,因为作为和主角上尉发生的冲突的少校这一人物在影片的大部分时候是缺失的,并且最后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的战争’服务的也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的主题,是跳脱到‘反战’之外的;但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代入了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把这个苏联小队在战争结束前后几天的人物状态和遭遇串了起来,达成了主题和剧情上的一个统一 |
|
战争反思是成熟理性的结果或者动因,在孩子身上却几乎不可能发生,战争给孩子留下的可能就只有伤痛或者仇恨。讲述二战结束前德国的一个海边小镇发生的故事,最后俄国人和俄国人打起来而且还是激烈枪战,感觉还是又点铺垫不够。 |
|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 |
|
真实故事改编,故事本身是有趣的,一只苏联八人侦查队入驻德国西北海滩准备接收俘虏,但本地德军是要渡海去丹麦向英国人投降。角色性格也算鲜明,主角小男孩身上既有继承长辈遗志的纳粹作死立场(捡武器和军装对抗苏军,煽动德军跟苏军干),又有性成熟期的破坏性(喜欢比他大的姑娘,因姑娘勾搭苏联兵发火),苏联上尉是个坚守人道和现实立场,强硬沉默的守护者跟父亲的形象。于是一边是苏德军人在小镇上怪诞的对峙,一边是异国父子(误)的互相影响,有不少略残酷或有趣的设计,比如苏军以孤儿院孩子为筹码,炮击德国船什么的。但上尉对姑娘的态度有点模糊,容易让人误会他是想成全小男孩,剧情还是应该挑明了。最后苏德联手对抗违纪的苏军部队,小成本也做出燃的感觉,战斗场面未予表现还是有点遗憾,另外为啥不让德军保护妇孺逃走而选择硬刚? |
|
这真切是一部反战题材应有的长相,何况还是真人真事。我们的历史教材里,充斥着脸谱化,对CCCP人描绘成伟光正,对第三帝国军人全都妖魔化。这部片子用还原历史的方式做了一轮打脸,伟光正的光环下,躲藏着很多阴暗嘴脸,而战败者的队列里,也辉映着人性的某些光辉。战争的另一面,其实是善与恶的交锋。在这个层面,不分敌我。 |
|
8 如果苏军里多一些上尉那样的军人也许我如今会更尊重他们一些 可惜的是人渣如少校才是它们的主流 |
|
真实故事改编,大约是我看过最让我震惊的二战片了。善良终究被追忆。 |
|
主人公显然属于俄国文学中富有人道主义激情的理想人物,很像《岸》中为德国孩子捐躯的中尉,取材自小说的背景,还是强调了戏剧情境的逼迫和人物不得已的选择,一种自始至终是个人的、道德的选择。如要上升到历史国族层面去评价,则不可避免地失焦。其争议点,其实始终在电影之外。 |
|
战争幻想曲。编剧美好的愿望 |
|
矛盾的产生感觉有些突兀,铺垫也缺乏力度,没太看进去。制作上是不错的。有一幕男孩处在光束之中,,背景音乐配的钢琴曲,仿佛是男孩以光做弦,这段太棒了 |
|
军人不惜死,但要知道自己因何而战。 |
|
名字不引人入胜,却讲了个好故事。这个世界很乱,有些人很癫狂。但人性犹在,只不过悲喜难料,都沉在了宿命里面。 |
|
战争结束了,他们想做好人,却因此丟了命……所以德国人宁愿向英国投降,就是不投俄国。 |
|
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不管是哪方,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对所有在战争里的人,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花还是一样开,
鸟儿自由自在,
一只小老鼠我想养一养,
遇见架钢琴我想弹一弹。
但同样也意味着
真枪实弹,断壁残垣,
就算此生再没机会归乡,
我也要守住最后的人性。 |
|
天方夜谭。。。只当是我大白天看见圣诞老人了。。。也算哥儿几个都没白忙活 |
|
弥漫着对战争的疲倦,福利院与海滩看似的势不两立,实则维持了平和,残留的只有小彼得的狂热,德军的淡与苏军的善浇熄这一撮小火苗的时候,战争露出了它的狰狞一角,友变成了敌,敌又与友并肩,这不可理喻的战争真面目,给彼得上了残酷一课。 |
|
他们在长期与敌军的交战中幸存下来,不料却因得罪了想作恶的长官而引发内战,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却是敌军(为救妇孺)前来帮忙作战……前面的些许情节让我联想到《沉静如海》(不过二者的故事差异挺大),后面苏联军+德军一起对抗苏联军的战争戏份倒是少见。……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他人死活引发战争的长官再次验证了罪恶人性的可怕,而小男孩的某些行为让我想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然而这句话现实生活中的人(包括我在内)都没有人能完全做到。P.S.:在看1958年《悲惨世界》前偶然看到「★豆瓣高分电影榜★ (上)9.7-8.6分」豆列里有这部《五月的四天》,因片名为赶在五月结束前观影就优先看了此片,为此还下了优酷视频并用限速流量观影…… |
|
夺妻之恨 |
|
真实的人性不应该被阶级和国家所遮掩! |
|
真正的战争最应该是善恶之战,正义和邪恶之战。而不是不同政治下的杀戮。同样题材的还看了白色严冬into the winter . |
|
没死于对手,倒死于友军,为了一群陌生妇孺,只为坚守最基本的人性。7.7 |
|
好惨烈的结局。 |
|
虽然西方一惯地抹黑苏联,但苏军军纪差也是人所共知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骑兵军》中有不少描述,这可以苏联随军记者的半纪实小说。
当然美军在欧洲也好不了那去。
德军还是聪明,知道向苏军投降没有好果子吃,坚决向英军投降 |
|
故事挺好的,拍的一般了。 |
|
他们坚持到了战争的胜利,他们寻回了音乐,他们找到了爱情。他们却没有躲过自己人的枪子儿。
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坚持人性至善,他们都是英雄,不分民族国界。 |
|
原来开头的一些镜头语言是很对我胃口的,觉得应该是个不错的片子。结果高开低走,各种崩坏,虽然不明显,但是看的电影多了,就真的很容易看出中间的那点儿猫腻。德国俄罗斯联合黑前苏联的基调下,各种魔幻设定,哎,中间那两位童男童女去海边泡澡是因为穿越过去知道自己一定不会有事可以随便玛丽苏吗?最后是全面的崩坏。再到豆瓣一看,哎,容易被煽情的人还真是多呀。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