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达的电影也探到了装置艺术的境界,媒介自反,以及电影的发生。看似随意,实则剪辑极为精细,缓缓推进主题。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的关注并行,片中说唱音乐是老太太自己唱的!心形土豆是点题之笔。没有指针的座钟绝对是本片最亮的一点。 |
|
本条目下的长评第1篇写得很好,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只有热爱这片土地及在上面生活的人民才可以使得自己的画面更加充满感情,而不是单单通过展现自己的反骨来博得美名,毕竟抱怨总是轻松的,如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才是更有意义的。新千年的瓦尔达奶奶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拍起纪录片来更加游刃有余,用拾穗者来比喻各种拾荒者已经无比浪漫且充满情怀了,心形土豆和没有指针的时钟更是神来之笔,处处透露着一个顶级导演的审美视角。更重要的是,瓦尔达没有局限在对贫穷的拾荒者简单的记录而获得那种廉价的悲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多形形色色的拾荒者,或者说拾穗者,捡起来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艺术品,还有各种趣味,也没有陷入对消费主义的低级批判,反而尝试与农场主超市法官等有产者进行沟通,相对全面地展现和表达,难能可贵。 |
|
怎样才是一部好的纪录片?DV记录,瓦尔达说这些新式小巧的摄像机,数码相机,稀奇古怪的样子,他们的效果就是频闪观测仪,自我陶醉。她拍自己梳头的样子,还有她的手。不不,这不是精神错乱,这不是失望,我的敌人不是晚年;即便是在晚年,我的朋友还活着。我的头发和我的双手告诉我生命已到尽头。-然后是我的手,分享它可怕的皱褶,感觉自己像动物,却糟糕的不知道是何种动物。很多卡车,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我们超过它们盯着它们看,在路上捕获它们。只需要把事情大量拍下来,加上逻辑剪辑主题自白。像心型马铃薯一样简单。 |
|
瓦尔达少女心爆棚,真的太好玩儿了~ 极富人文主义关怀,试问现在哪个导演还会去拍捡垃圾的,就算拍了,谁会把他们和艺术扯上关系,就算扯上关系,谁会拿拾穗者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称呼他们? |
|
被迫拾荒的人值得怜悯,主动拾荒的人令人尊敬。而最可爱的还是瓦尔达本人,这个老顽童一样的老太太。 |
|
很同意短评里说的 瓦尔达的纪录片是有爱的电影 只有以爱为出发点电影才能真的-看-到超越拍摄者自己的世界 只有爱可以打开自己放下自我去让世界和他人进入影像。这是很多自诩独立的纪录片导演没能做到的 更多人要么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把自己的情绪伪装成影像 本质上都是巨婴与无脑叛逆青少年。你会发现 爱与童真很可能都需要后天养成而绝不是人生来就有的 把童真叫做童很可能是成年人为自己的糟糕心智之成长所找的借口 把一个自己没能习得的能力归为所有人都会丢失的过去。另外 瓦尔达的特质让她的可爱举动与物件选择避免了小资文青的腻感。她不拾穗而拾拾穗人 |
|
开始放映之前老太太先说明了自己出镜的原因,大概是不想让观众觉得她躲在摄影机后有一副“救世主”的怜悯面庞。谁知道影片里可爱的老太太出镜如此频繁,红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手,用手作圈框住车窗前一辆辆的卡车,用漏水的天花板作画……这样精怪的片段冲淡了拾荒者悲惨严肃的理由,成全了导演的意图 |
|
像用电影来写散文,法国好像随处都是风景,随地都可以用来作画!电影是想象的艺术,纪录片是当下的发声。如果认为生活很无聊的人,随意找个主题拍纪录片应该顿时会有趣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你愿意和扫垃圾的人握手吗? |
|
我不知道瓦尔达如何做到的,但她的纪录片永远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魅力,来自她宽厚悲悯的胸襟、谦卑和煦的善意和孩童般充满创意趣味的视角。她有独特的节奏,走在现代快节奏的后面,走在贩卖焦虑的反面,她的影片捕捉和呈现一种“成功模式”外的生活状态,让被当代物质焦虑捆绑的人,看见这背后的冷漠和出口,放下焦虑和驱赶:物质不是本质,生活才是。 |
|
弯腰或许是为生活所迫,或许是艺术创作,或许只是一种喜欢;拾起的是古朴永恒的物质,是不经意流逝的时光,是人生的景致与况味。“与具象事物相处的能力是人类学会如何与自身世界相处的起点。摄影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生命的打捞、重建与救赎。”何惧一双残损的手掌,只要心灵涤净,马铃薯堆里有一颗颗心。 |
|
@FLC Varda Retrospective. 能捡的土豆,不能捡的葡萄,严格规范下的苹果,灰色地带的牡蛎,juxtaposed; 拾荒的吉普赛人,拾荒的失业者,拾荒的艺术家,拾荒的教避难所移民念字的高材生,拾荒的社会活动家,voices heard; 艺术史中的拾穗者:成群结对的和在暴雨来临前逃散的,made visible. 数码摄像机令她兴奋,跳动的镜头盖纯属意外,童年的卡车被一个个捕捉,怪物般苍老的手与伦勃朗的自画像并举。此外还有心形的土豆,无指针的钟,月蚀般的碎裂电视机屏,以及抽象画般漏水长霉的白墙。Information delivered, forms given, connections built, a masterpiece made. |
|
瓦尔达在[拾荒者]里真正做到了艺术的民主化。镜头里的拾荒者们富有尊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归功于镜头外她好奇的眼睛,通过自省的旁白,她把自己也摆在了拾荒者的位置上,为她的艺术捡起一枚枚委弃在地的谷穗。这样一来,艺术与现实真真正正获得了平等的地位。电影来自于生活,也终于为生活而服务。 |
|
所有领回家的东西不管人还是物,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所带来的新的possibility!!! 风中凌乱地自然光下看那副画真是神级moment,又那么轻盈自然,哎。Gleaner这个切入点真是太犀利,可解读性太强悍;也因为是Varda踏上的这段旅途所以才这么轻盈有趣。能不能把Varda拎回家? |
|
丰富得难以想象。构成这种丰富的,是数不过来的故事、风格、元素,以及种种难以描述的切入点。瓦尔达的自由和收放自如已入化境,其观察的敏锐和表现手法的丰富自不待言,拍的却并不只是观察和呈现,而是带有鲜明个性,极度风格化,不遮蔽导演的在场,随意强力介入的纪录片。这是她首次以DV拍摄,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贴近力,可以尽可能地囊括她想到的看到的遇到的听说的种种拾穗行为。她且加入拾穗者行列,呈现她的认同。至于平等和升华是一种水到渠成。片中拍了很多穷人和流浪者,但丝毫不见居高临下感,甚至我们可能以为必不可少的同情或悲悯。那对中年依然漂亮的夫妻关于初识的故事看似与拾穗无关,其实何尝不是另一种捡到宝?妻子当年第一眼见到丈夫时似遭电击,因为他戴红棉帽,穿绿衬衫,着深黄色裤子和浅黄色帆布鞋,还系着条花腰带,哈哈哈。 |
|
阿涅斯对边缘人的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反对消费主义主导的生活方式,鼓励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主旨又绝对没有局限在“环保”这种陈词滥调上。素材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依循着阿涅斯独特的精细的逻辑。由名画《拾穗者》展开,镜头略过流浪汉、艺术家、拾荒爱好者、社会活动家,格局逐渐扩大,深刻又避免了乏味。通过弯腰捡拾这一动作,不但重新赋予了被废弃物价值,也重构了捡拾者自身的生活。 |
|
我太愛瓦爾達了,我覺得全人類都應該愛瓦爾達。她是人類最美好的一些特質的集合體,她的作品又總在私人和普世之間找到最完美的平衡。她能從「撿拾」這個動作看出人與大地的回歸原初的連結,看到學會從消費主義過剩社會中profit的邊緣人群;不管多自我表達的東西在這裡都能找到價值,心形土豆,忘了關相機所以拍下了鏡頭蓋的舞蹈,在高速公路上用手握住前面的大車,沒有指針的鐘錶和她自己的說唱。看完又開始反思自己每天都要浪費多少東西,一個默許「拾穗」的社會或許在本源上沒法解決過剩和貧富分化的問題,但也算是一種消極的溫情,一種在我的國度十分陌生的人性。 |
|
人,本身不过是上帝的弃民,不过,好在有人喜欢把我们捡起~看过最好的一部记录片!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叫《收藏家们》 |
|
随缘而遇,随性而行,如一个捡拾影像和故事的拾穗者,一路上不知会捡到被谁抛弃或遗忘的什么,又会留下什么,被什么样的人捡起。背着DV的瓦尔达像个拿到了新玩具的小姑娘,浑然不觉地拍摄着镜头盖的舞蹈,在我眼里就是“萌”字最好的代名词。(可后来注意力全被生物学硕士的职业前景吸引了… |
|
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从小也是个爱捡破烂的人,虽然每次都会被我妈骂个半死。第一次来法国的时候是2011年,见到各种二手商店古董市场什么的,简直开心的要命。我骨子里有囤积癖的基因,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任何东西都得来不易,然后看到各种浪费也觉得实在触目惊心。和发财晚上出门遛狗的一天晚上,我看到路边有两袋过期面包,就领了一包回家。每次看到巴黎街头那么多被人扔掉的东西堆在路边,都忍不住要细细打量一番。很惊喜看到精神分析师laplanche,一个老师说他是法国最伟大的精神分析理论家。片子最后那个小伙,有硕士学历却卖报纸,捡市场上的剩菜水果为生,免费为外来移民在地下室里上课,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也可以不卑不亢地活在这个社会里。这让我对人类重新有了一点信心。 |
|
“把东西捡起来就不会有浪费了”那些不是垃圾,不是废品,是晚餐、是生活来源、是乐趣所在、是艺术品、是杰作;他们会是真正的环保者、改革家、创造人;那位有硕士学位的车站卖报人素食主义拾荒者边拾起水果蔬菜边啃的场景和他为难民免费上课;雨刮器雕塑、娃娃房子、心型土豆、带拳击手套的狗、无针钟 |
|
【沈阳城管执法开出第一张罚单:严禁翻捡垃圾废品】4月15日,沈阳市皇姑区执法分局北塔执法科执法人员在辽河街巡查中发现,有人正在辽河街15号一单元门前的垃圾堆中翻扒垃圾袋。这位捡拾人员姓于,是一位58岁的常住居民,常年在皇姑辽河小区等园区翻捡垃圾,捡拾废纸壳等物品。执法人员依法对当事人进行了简易处罚,现场处罚20元。据执法人员介绍,通过宣传教育,当事人知道了翻捡垃圾带来的危害性,表示以后绝对不再翻捡垃圾。目前,各区已累计劝阻翻捡垃圾废品人员1579人次,集中救助41人。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http://t.cn/A66Bs8Ds |
|
三毛说:“拾荒的趣味,除了不劳而获这实际的欢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钟里,能拾到的是什么好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谜。”虽然我没有拾荒的爱好,但从小却很喜欢穿别人不穿的衣服,用别人淘汰的东西,这也算是拾荒的一部分吧。/采访中有位阿姨被问起爱情故事,她说:“谁会问这些啊,不过有件事得向你坦白,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我遇见他的时候,感觉像被电击了一样!”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开始吧。/田野里的男律师,街头的女律师在片中讲解着法律。这样安排太棒了!不知道在这儿合不合法,爷爷也经常会在工地拾一些宽木板在街头拾一些长树枝之类的。每每回家都要被奶奶训斥一顿。/用废旧品作画、做手工,冰箱展,心型土豆,无指针钟,瓦尔达奶奶的rap,一切的一切都太美好了吧! |
|
好动人,又好机敏。在荷兰朋友也捡过路边的椅子,买5欧的咖啡机的时候,家旁边vintage shop的老板还送了我杯子。唉我也是骄傲的gleaners! |
|
瓦尔达太好了,她的纪录片不仅有很强的作者性,并能强烈感受到她对生活里有趣的人事物有超敏锐的发现和感应力,还有善良的同理心,及平等对话的态度。一边玩着尝试,一边拜访用不同面貌和方法生活的人们。瓦尔达把废素材变着法儿用上。心形土豆真是太衬她啦。 |
|
瓦尔达以持摄影机的人和拾穗者的双重身份,摒弃了旁观者的姿态而融入被记录者的日常轨迹。拾穗的身影各有故事,和拍摄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挡路的羊群、忘记扣上的镜头盖、没有指针的座钟)共同构成一种此时此地性,即生活的本来面貌。人的生存状态如此复杂,能够诚实采撷一点已经弥足珍贵。 |
|
A. 真是无比有趣又治愈的电影,既是瓦尔达在展示社会边缘的百态,又是她在邀请我们分享她看待世界的可爱视角。“拾穗者”堪称绝妙的比喻:从拾穗到拾荒,再到艺术创作,都是在从世界收集被人忽视或遗忘的碎片;而电影好像也正温柔地提醒我们:永远不要浪费,无论是食品、物件、善良,还是对世界柔软而敏锐的感觉。好想像瓦尔达奶奶一样热爱生活。 |
|
内容和形式都是米勒《拾穗者》的现代版。拾荒从一种生计、政治经济的边缘,演进出伦理、艺术乃至生活方式等其他属性,好在并未淹没其政治性。老太太如此主观的表达方式太奇葩了。 |
|
我是天生的拾穗者:从不介意吃掉在桌上、地上的美食,最爱用残羹淘饭。疫情时,同楼的住客匆匆离去,每天守株待兔,捡来咖啡机、空气净化器。朋友毕业后把带不走的东西留在我家,至今还背着他们的书包和电脑行走天下。我爱昨日的老旧,爱逛二手书店和市场,爱普通人不在意的、过时的破败。为省钱,也为厌恶浪费、对经传承的、有历史的东西有特殊的眷恋。他们经过我的亲手筛选、亲眼见证、亲身经历,有分量。
99年,新的时代,瓦尔达却用镜头拾起了时间的残余、历史的遗物,以对话、物像、人物、几何形态、心境、情境等多元的方式组织素材,生成新的意义,这何尝不是拾穗。艺术家潦倒,源于他们“采集”而非“生产”的本质。艺术家充实,就像那位生物硕士,采集是为了创造、是另一种生产。
99年12月,瓦尔达开始拾穗。同月,作为拾穗者的我产生。 |
|
刑法典 26章10条:从日出到日落允许拾遗 拾遗应在收获期过后。1554年11月2日道令,允许穷人、可怜的人、缺少食物的人进入田野,一旦收获工作已经完了的话。 |
|
【2019年1月10日-北京电影学院-单万里老师课堂放映讲解】
单万里老师讲了许多与瓦尔达奶奶的故事(2012年来北京时参加影展以及去瓦尔达奶奶家做客的故事)。
拾荒者是对大地的致敬。收集心形马铃薯的可爱,以及影片中穿插的Rap,独特富有情感的视角。愿瓦尔达奶奶长寿。 |
|
拍摄纪录片的人需要博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惟其如此,才能在大悲大喜面前平静淡定地陈述,而他本身对主题关切之情的表达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恰如本片结尾时,米勒的《拾穗者》从博物馆走向天地之间,那一份无声的震撼,会在每一个敏感的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
|
指针退位的钟,指望把多给的意义搬空,一种看法过滤而串通,氧化成铁锈般的红,迫不得已和迫不及待接龙,弯腰挡下破俭而出的总攻,撑腰等上节伴而来的现充,还会漏水的墙真是够了唤我听懂,生活的别处就在哪弄,图没盗用,片被撬松,苍老的手搭乘在心形的形容。 |
|
油画中的拾穗者,是生活困苦的拾荒者,她们弯下的腰是对生活的妥协,而骄傲的神情是她们的态度。除了她们,其实我们都是拾荒者,也许是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也许是游戏的终点、艺术的开端,又或许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瓦尔达也是拾荒者,她捡拾的是影像、是记忆、是在胶片中不会腐烂的心形土豆。 |
|
创作者要隐蔽,瓦尔达也不能例外。另外这部用DV拍出来的东西能明显感到瓦尔达一直以来对新设备的把玩爱好,可惜他老了,玩法比年轻时差了不少,仍然在玩,但玩不出精彩了 |
|
“拾”的原因,可能来自贫困,可能来自艺术创作,可能来自一种人生态度。艺术就是整理,瓦尔达的这部短片就可以视作一种整理。很少看到有片子真正让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们在镜头前平等示人,这部片子做到了。
我是在备课时偶然发现它的,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观看,让他们了解观察哪怕一个动作可以有多少个不同视角。
瓦尔达捡回家当装饰品的那个无指针的钟真是太艺术了,也想搞一个,太刻意了不好,真搞一个更不好,抄袭是艺术的死敌。
结尾那幅赫多伊恩的《暴风雨来临前的拾穗者》,网上查不到图像资料,不知道能不能求助万友。 |
|
瓦尔达本人的频繁出镜稀释了纪录片本该具有的上帝视角,一个又一个的拾荒者仿佛真是我的朋友,与我反复交流着,他们有些是生活所迫,有些则是出于主动意愿,大雅之堂的艺术,机械冰冷的消费主义,都是这部大型vlog探讨主题的无心插柳,却又在巧合中达到了极致的平衡,在影像中发掘无人所知的角落,我似乎也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拾穗者。 |
|
瓦尔达的纪录片总是充满人文关怀,因为她直接就跟拍摄对象走在一起,和他们交谈,听见他们的声音,与他们做相同的事,而她每次又都比记录本身走得更远,她总是将记录的母题和内容素材形成新的艺术作品,简单直接而又非常有力量,是一种纯粹、直观、玩耍同时又善良的力量。太难得了。她从来没有想让谁看不懂,但是依然会有人因为“看懂”而轻视她(这都不是她所顾及或者根本不care的了)。任何媒介都能成为她记录的手段,而那些题材的发掘更是暴露出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并对大众保持着悲悯,这种悲悯还丝毫不是居高临下的。所以说,她和大家并肩而行,但又走得更远。真是太爱她了。 |
|
心形的土豆 没有指针的时钟 法国的乡村和城市 不同拾荒者的动机和状态。反正现在在伦敦我和我老公依然是gleaners 经常在街边捡别人不要了的东西 我们不要的东西也会放在路边让别人捡 每当这时我才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社区存在的意义 |
|
没想到最终是吃了村上了这发安利 十分美妙的观影体验 阿涅斯的确有趣 其实拾捡也好盲目购物也好收藏也好 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罢了 相反地断舍离的本质其实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和生存无关 其实一切也都可以成为艺术 艺术本来就是又大众又私人的东西 换个角度想其实很多所谓的艺术品不就是“垃圾”吗 因为它们令人满足却又对脚踏实地的生活并无用处 而我们又不当远离 阿涅斯这种顽童的拍摄方法也是一样有趣 也是一种方式 |
|
配乐与剪辑让那些庸常的废素材都熠熠生辉。这种对于“废物”的重新组织也贴合上了“Glean”的主题。在拍摄过程中,Varda本人也在不断捡拾,从而消除了与被摄者间的距离。电影末尾,那些心形的土豆已经腐烂,而没有指针的钟表被拼凑成装置,这样悖论地抵抗着时间。 |
|
如果纪录片对应的文体是议论文,那《拾穗者》一定是那一类最出色的文章了,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温存之光。 |
|
I wish I could live like those gleaners. Completely free, without any desire or needs. |
|
满分的感动。我想起刚来美国时,曾为了省钱而在二手群、同学群里收过不少人搬家时免费赠送的用品,那也是一种拾荒吧。广义地看,凡是接受过他人的善意的,都是某种类型的拾荒者的经历;这么说来,我们有何种理由去鄙夷拾荒者呢?人的价值,如何能被金钱狭隘地定义呢?一如那些心型的土豆,那只没有指针的钟,那些墙上的霉菌,那段忘了关机拍下的废片,在瓦尔达手里,都熠熠生辉。 |
|
7.0 在创作中,找寻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Varda或许在说,最棒的素材往往不在高处,而在最日常却少有人注目的地面上。我们要用身体贴近(捕捉与参与),才能将它捡拾起来。老奶奶真是太可爱啦~ |
|
6/10。突然漂浮出叙事节奏的离题部分才是瓦尔达的影像核心,在勃良地葡萄庄园的拍摄旅程中,她首先想起了博物馆的画作《最后的审判》,穿插和讲述完画中的故事再转回葡萄园,这种离题总是游戏般存在于纪录片中,她有时直接跳出来,在镜头前扛起大捆的麦穗,弯腰摆出拾穗者的姿势,有时突发奇想,把手伸到拍摄的公路上做抓握卡车的游戏,还有时是无意间捡拾起自己衰老的时光,她捡起失去指针的时钟,当她回家打开旅行的手提箱清理纪念品,刻满皱纹的手在《萨斯基亚》的画片上抚摸移动,在讲完拍摄初衷后,转而面对镜头梳理自己稀疏的红发,让观众看到其中掩藏的白发,代表永恒的时钟和铭刻着灵魂的皱纹、白发体现了她的自我思考。瓦尔达采访和了解拾荒者的生活、爱好,这是对当下排外主义的政治担忧,一如她手持DV拍下反对极右党领导人玛丽·勒庞的游行。 |
|
地上的麦穗、土豆、苹果、葡萄……都是太阳赠予的能量,太阳源源不断地赠予从未停止,一定是过剩的,于是一定会吸引来能消化它们的生物。太阳源源不断照耀,主流社会却活成了零和游戏,是人类的虚荣造成自己内卷;时间的痕迹很迷人,我们不愿撒手;导演最有才华的时候可能就是拍五~七的时候,原来老了真的会变得无趣(……我不是杠……年初看脸庞村庄时就觉得她已经没办法挽救自己的无趣了);看着捡拾的过程很舒服,这些人们是愿意抛弃“偏见”收获本质的人,他们“收养”了本就平等的“生命”。有时断舍离后更有专注力量~有时积累,长期也许也会有惊喜——有人疯狂断舍离,于是有人跟在屁股后边疯狂捡拾,这两类人也许不见面——人类的参差却形成一曲联动的和谐 |
|
瓦尔达拍电影的过程本身也是拾穗;其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拾穗:从世界中捡起你本来缺少的东西,虽然像在疾驰的车上握拳抓住旁边的卡车一样易逝。 |
|
太好看了😂看了很亲切,因为俺现在在沟里就在朝拾荒发展,捡二手家具,捡田里的果子、玉米棒子和柴火,去水库钓鱼,等冬天过去了还可以去拾野菜,捡葡萄自己酿酒 |
|
不是很纪录片的纪录片 但是连拍摄过程都记录了纪录片 很有意思 增加了很多拍摄者主观感受 元素很丰富 有艺术 历史 即时事件 不同的生活方式 田园风光 充满人文关怀 一部很特别的法国公路旅行纪录片 |
|
faire de l'art c'est de mettre de l'ordre a la fois dans sa tete et dans ce qui entoure
peinture de Francois Millet, les glaneuse
蹭字典的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