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片名《走出西柏坡》,还以为是以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为主要场景,以毛泽东及其中央领导集体为主要角色,以七届二中全会以及“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为主要内容了,实际上这些只是作为本片的一个大背景了。毛泽东身边警卫员、解放后天津军管会主任耿涛和他的老战友、战斗英雄、民生煤矿军代表马宝山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发生地主要在天津和民生煤矿。实际上,发生在西柏坡和民生煤矿的事件有呼应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题之一研究建国方针与处理好新政府与资本家民营经济关系相呼应,主题之二“两个务必”与军代表受糖衣炮弹影响铸成大错相呼应,编剧和导演用心了,但一般人一上来还真不一定理解得了。2001年了,技术手段还是偏弱。领袖人物有些脸谱化,说普通话不太适应。5.5分。 |
|
跟毛相关的内容很少,主要拍天津解放与恢复生产,剧情烂的不得了,都怀疑是上影厂外包给香港人写的剧本。尤其是码头抢快艇,拍得什么玩意。 |
|
2011.5.7@厦大建南大礼堂。1,百废待兴。2,糖衣炮弹。3,狗急了也会跳墙。天津资本化改造。富人家的家庭关系。再提一点:老式的保龄球哦,鲜见^_^ |
|
我们要保护私有财产。领导:这个老大哥几十年都没这么干过! |
|
以小见大,寓意深刻的电影。历史上,走出西柏坡,就是进京赶考了。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不多久就败退,身败名裂。共产党会不会是第二?所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有远见地提出了“糖衣炮弹”,并且预言,许多铁骨铮铮的英雄,会倒在糖衣炮弹下,要全党警惕。电影就是通过一个干部接收天津的故事,讲城市工作,讲另外一个战场和资本家战斗。有人守住了,有人被诱惑了,后悔莫及。片尾寓意深刻:毛泽东把孩子们抱上象征先进力量的大卡车,让卫士载着他们去兜风,驶向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希望在于明天,在于未来呀。充满象征意义的电影,许多人看来是脸谱化,可是传递的思想却是深刻的。 |
|
为了那一个建设的主题多给一颗星 |
|
初中放映过的片子,对“糖衣炮弹”这个考点再也不能忘怀了。 |
|
打扫干净,准备进城。 |
|
剧情立意深远,节奏安排得当,人物塑造出彩。虽然带有很浓重的时代色彩,但是仍然不失为一部客观反映两个时代现实的佳作。 |
|
那个姨太太风情万种,简直不能忍。 |
|
影片中教员的普通话配音令人不习惯,观影预期是领略伟人风采,没想到剧情却只是以走出西柏坡作为背景,讲的是天津解放、接管的故事。陈云的出现我想起八十年代他的经济观点。片中毛与刘讨论如何对待资本家的对话,可与后期分歧对照。蛇蝎美人、糖衣炮弹确实是资本家的利器。人工保龄球今日看起来新鲜。还有男主那句这不是土改!倒让人联想,那么土改就可以这么简粗? |
|
劇情很狗血。孫海英是有演技的。剪輯也比較懂節奏。 |
|
以主角引出,战斗中的英雄也可以是建设中的罪人,建设要用心。。 |
|
看到开头的陈云以为会讲接管沈阳,看到中间以为会讲刘少奇天津调研,看到最后发现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前突击营营长擅自越狱在码头上演恩怨情仇游艇枪战港片,一整个大无语。煤矿究竟是怎么开工的,劳资双方是怎么协调的,并没有拍出来。部长又是怎样突然转变了态度,决定批准贷款的,也很突兀。 |
|
学校曾组织集体观影。 |
|
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在会上意味深长地说的那句话“我们的许多同志 在枪林弹雨中走了过来,却被敌人的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击倒了 |
|
片名和内容不对,话题很大,视角层面小。太多破绽,生硬;主角演得夸张、脸谱化。简直是高级黑的片。 |
|
影片讲述了党在革命结束前夕的故事,毛在西柏坡思考革命胜利后如何将国家建设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外,影片以革命的历史主题与反腐主题相互呼应,表现了一位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英雄,在和平年代险恶的斗争环境中误入歧途的蜕变过程。 |
|
立意很好,资本家对经济生产的作用同马列的剥削理论以及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三重矛盾很尖锐,电影对这个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入研讨。 |
|
一开始想看古月饰演的毛主席,后面发现主要从警卫员故事切入,最后首尾呼应,引出西柏坡会议所传达的精神。
戒骄戒躁,谦虚低调。不能被糖衣炮弹所诱惑最终断送前期辛苦打下来的基础。
还是喜欢湘口音的毛主席,普通话少了味道。
里面两位女演员都好漂亮。 |
|
情节完全不记得,只记得里面毛主席的扮相~~ 啊哈哈哈,dionysus~~ |
|
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那个女的有一段色诱孙海英的戏被剪掉了! |
|
其实还好 就是剧名和故事之间的联系牵强 还有就是我觉得主角有罪,但罪不至死 |
|
本片宏观指挥的部分较少,主要是透过小人物的经历来阐述解放大城市后既要维持城市运转、留住部分民族企业家,又要抵挡住藏在暗处的糖衣炮弹的必要性。当然有些战场上的英雄在城市建设上吃了败仗,是很有可能的,只要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认为是可以从宽处理的。可惜并不是方言,从观感上来说有些不太适应。
“明天,我们就要进京赶考喽。有人问我,共产党能不能不做李自成,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我说肯定有办法,到底怎么样,要看以后” |
|
以小见大,可见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
|
7.5以上是吧至少 |
|
披着革命历史外衣的孤胆英雄穷途末路记。 |
|
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布置竟然真的还原虎皮了呀 |
|
补录 |
|
文不对题,确切的说应该是题不对文,感觉像是拍好了后改的名字。主旋律喜欢突出佚事,所以特别容易结构松散而无层次,这部做的就好一些,孙海英用主角戏份演了配角,聚焦在民族工商业保护和对抗这一个小问题上,电影落尾在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上,合理猜测大概孙海英最后是要被枪毙了。 |
|
基本上是80年代敌特片和战争片的类型杂糅,接管城市变成了城市如何接管军人、军人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被分化,分化如何被解决。叙事层面基本是割裂的,把开头结尾的宏大叙事作为不可讨论的“历史”,为中间两个小时的“叙事”抹除裂隙,事实上反特片的叙事逻辑被90年代大陆知识分子的文化逻辑挪用:揪出坏分子就天下太平,但49年建国初期的城市斗争并不是靠揪出坏分子完成的,批判90年代市场化的弊端也无法靠这种自欺欺人的叙事完成,于是只好在开头结尾架设一个“历史”,召唤革命党人的幽灵来到城市,扫浊扬清。 |
|
各种碰撞各种矛盾
关于这段历史
能评价吗?
从西柏坡出来的排长要搞城市建设
走你们去哪?
从古至今仁义之师
叫唤了两声后
全剧的风向就变了
群众里有坏人
英雄成了罪人 |
|
伟人的描述真是机智,你要留着母鸡慢慢吃鸡蛋还是直接把母鸡宰了吃一顿? |
|
名字很响亮 |
|
分偏低了,影片已经尽可能做到了以小见大,就是领导人说普通话太没氛围了,尤其是古月版本的,方言才有那个神韵。 |
|
马宝山魔性的笑声。 |
|
毛概课补标
不能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打倒 |
|
基本就是把《开国大典》里“进城”的段落放大了,但是跟资本家斗争的情节简单生硬,没什么意思。水准比《开国大典》低不少。 |
|
补记 学生时代看过 |
|
还挺客观,一点也不含蓄。 |
|
bilibili |
|
傻狗狗 你也该回到穷人队伍里了 10.15 |
|
军训回忆啊! |
|
拍摄很真实,情节也很不错,演员很正规 |
|
呵呵… |
|
还可以 |
|
走还是留?走的好。 |
|
立意还是可以的,一个长期走农村路线的党即将进入城市,而党接管城市面临的问题很多,这剧里反映的也是一部分 |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这电影可以的,在冲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