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十多年啦 |
|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
|
很优秀的国产情景喜剧,广式幽默看着也很赶劲。 |
|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
|
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啊。。。。。。。。 |
|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
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
|
这个才是真爱! |
|
从小学果阵第一次系听表弟阿成推介话睇,第一次睇系阿娇噶豆豉鸭果集,真系好搞笑。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都变成大学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样陪住我地成长了。。果种情怀,果种用粤语噶氛围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会明噶。虽然依家可能觉得距已经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终都系一份情怀。。 |
|
广东小孩的童年回忆了,地位等同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了。 |
|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
|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
|
借用豆瓣点评,"在广东没有看过这部剧,等于没吃过猪肉"。可惜的是,阿宗走了之后,"猪肉"再也不香了。 |
|
每一集都是特别短小精悍 |
|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特点。 |
|
哇!这是我广东人的童年回忆啊!! |
|
小时候看过一点,很搞笑三观也不歪,为何现在不能有这样扎实平凡的好剧? |
|
短評裏面有一條寫得太好了,沒看過這個等於不是廣東人! |
|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
|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
|
最长的电视剧呢,天佑都长大了,而我变老咯 |
|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
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
|
老广看到这样的剧情简介,泪流满面。郭旭之后,再无外来媳妇本地郎。 |
|
韩国有《搞笑一家人》,中国就给说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儿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传》也同样经典,但作为合家欢情景喜剧,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国产家庭伦理情景剧就是这部了。
创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国人真实生活环境状况和一些小市民情节都有表现,这就像反应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应了韩国人民的生活一样。
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妈妈偷偷给自己闺女叫到屋里塞鸡腿,就为了不给另一个有钱亲戚小孩吃,小市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
另外就是闹鬼那集,画像那里还真是被吓到了,一般会涉及这个题材的情景喜剧中国大陆还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续集》番外有一集记得是这个,现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网友哪天看到这里能告知就好了~ |
|
尽管以前几乎每期必追,但老实说这部剧的质量非常低,观看的价值价值也只得剧集个中大屋文化以及粤剧戏骨的表演了。 |
|
这个……已经一千多集了,好像还在拍╯_╰ |
|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
|
六年级刚开播的时候,真的是一个经典。无人唔睇。虽然越后面越弱智,但係,曾经真的带来过欢乐。 |
|
每周末饭后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打开珠江频道看外来媳妇本地郎。只可惜自从阿宗走后,一集不如一集了。 |
|
混豆瓣的人就没几个广东的么!!这个不能再经典啊!! |
|
为童年周末天气预报后的快乐时光打五星 |
|
套用剧里面的台词标签🏷️每个角色 北菇香兰 番薯光 山鸡辛子 鹌鹑耀 墨鱼宗 鱼腩蝉 虾饺休 |
|
这部剧竟然还在播…当年刘涛演的时候看过,所以当她演还珠的时候第一反应诶这不是那个演过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嘛。但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说哦原来刘涛还演过外来这部剧啊。这就是年龄差异。康老二去世了,以前印象很深刻。没有去过粤字带头的任何地区,对广东的印象全来自于这部剧。 |
|
如今已经是为拍而拍了,感觉就是编剧没带智商或者说你当观众都是没脑子的。
因为情怀多给你一星。 |
|
生仔未必就系福要草心抱要分屋老屋飞来啲外来雁鸡同鸭眼睩睩眼睩睩噢噢噢噢噢 |
|
很久远的情景剧了,在b站上翻出来看涛姐cut,最后几集离别之情铺垫和演绎的挺感人的——2001.7.14 第145-146集 求学东瀛,2001.10.2 第195-196集 彩云追月,2002.9.7-8 第343-346集 千里难婵娟。 |
|
一直听不懂啊一直听不懂··· |
|
伴随成长 |
|
以前每次中午放学都要看几集,不看完了都舍不得出门··· |
|
作为东北人,很难领略广式的地域文化!所以很难评价。不过一部片子能连续拍这么久,电视剧拍了4000多集,是一定有他的经典之处的。
另外说一下,我曾经因为好奇,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又看了三千多集。
我发现第一集和第二集是完全看不进去的,因为和我们这边的现实生活距离的很遥远,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很难接受。不过看到3000多集的时候,发现和我们这边差不多,有一种生活的认同感。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随着这部剧的10多年,国家不断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不断融合,已经逐渐的缩小了地区风俗差异。
中国很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小,这很有意思。 |
|
伴随着童年,充满了情怀。
但是,我现在却基本不会再去看。
没有了西关大屋,住在所谓的康家旅馆中,原本的广州风情被钢筋水泥取代。
原先的主角,戏份越来越少。增添了不少外来人士。
剧情渐趋俗套,所说的人生道理也不如以前的有内涵。 |
|
越来越无聊,现时更沦为和谐社会宣传片…… |
|
阿宗走左之后就。。 |
|
每周六七点十五分准时收看。阿宗去世时还在上小学。周一会跟同桌讨论剧情。隔壁班的一个长相甜美(误)的小男孩去客串过一集。 |
|
进入 21 世纪,
一部《外来媳妇本地郎》让观众看到了传统西关家庭在新时代中精彩而温暖的生活故事 |
|
极为经典的剧集,小时候经常看,里面还有不少美女,还走出了刘涛这样的美人。作为地方台的剧集,能有这样的成功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二哥的离开是一个转折点,至今想起我都有点怅然,而且觉得之后的剧集质量都下降了,后来有时候看一两集觉得也不怎么精彩了。现在应该还在拍,但是不清楚演员们都怎么了,毕竟我都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了,物是人非啊。 |
|
太牛逼了!全3808集,从2000年拍到2020-06-07 。。。看了几集,刘涛出道不久参与的,后来为了发展请辞了,年轻的时候样子和后来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貌似其他演员大都是几十年参与电视剧拍摄,没有扩展其他事业???或者我没有留意吧,不过国内这样这么久生命力的剧,也是厉害!之前没有留意,真是不错,很多优秀的演艺工作者一直也在认真的工作着呢,虽然豆瓣点评人数不足万人,依然是广东人的记忆吧,伴随着00后的成长,一直到成年。。 |
|
童年回忆,有条外来妹几靓女,记得 |
|
据说拍了超过四千集了,现在还有在播吗?05年去广州,正巧酒店电视里在放,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几个晚上,很家常很放松的情景剧,居然看得挺乐,应该是有字幕的,否则粤语一句不懂的我不可能看得下去~~ |
|
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些时候的搞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追着看这部剧,市井平民,最简单的生活琐事。 |
|
十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这部本土短剧。虽然自从五年前宗哥离开后外剧已经没有过往的风味,但是依旧经典。公共台最近在重复十年前的旧剧集,让想起曾经每周六日守在电视机前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