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在执着于把一部电影“看懂”,用一种贯穿始终的逻辑去解释它。但老塔本人其实是反对破解他的作品的。在他看来:<镜子>=艺术品,既无思想、寓意、情节、发展、结局,也不该滥用象征。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因此任何对电影的解读,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投射。情绪直觉的触动与接近就已足够。 |
|
与黑泽明最后一部《梦》一样,这是一部极其私人的电影,它是拍给自己看得。乡村随风起伏的树丛,城市公寓破败渍水的墙壁,镜子中一张张沉默的脸庞,被塔氏的诗歌和配乐晕成一幅幅如油画般的镜头。我们只能从中找到极小的一部分关于自己,剩下的属于千万影迷。 |
|
我认为这是最美的电影,像诗集,可以常常拿出来翻看。 |
|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行人经过此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波德莱尔 |
|
父亲死于35年的“大清洗”。大火象征戰爭。成年后的“我”始终没有露面和父亲的缺席不谋而合。片头少年失语和片尾我的吶喊相呼應。风代表父亲,無形卻強大,聯係之後父親的夢中歸來,凱歌高奏。母亲是水,聖潔,卻被玷汙。西班牙内战,悲涼的苏联飞艇暗示社會主義理想的破滅,二戰,核爆,文革…… |
|
2024-8-31三刷;发现很难不想起《野草莓》,一个打乱时间的死之将至的倒叙合乎回溯一生的脑内迷宫模式,所有情感都关乎父母——与《飞向太空》异曲同工,尤其是结尾,梦回父母相爱的时光,想象自己出生之前,飞升与落下的意象反复交替出现。
因而全然不必计较碎片的情节,这是一个人泅渡记忆之海的痕迹(我们只需随之漂浮其上),于是童年木屋尚未沦为废墟,牛奶反复打翻,水的气息和火的热度自梦境穿来仿佛可感,神秘扬起的风吹进余生,犹在镜中,如在梦中。
个体成长与历史进程的同步(大事件叠加),撑起广袤时空,雨滴里的微观世界映照无垠宇宙;目光流转过的静物储藏、折叠、隐匿了空白未交待的大段生命,通常在光线明灭、人物转身的瞬间就发生了时空的迂回或快进,桌上快速流失的热气遗迹就是时间逝去的速度。 |
|
同样拍记忆:伯格曼的介质是意识,是由内向外的。浓重的混沌感,灵魂出窍,情绪是受感染的;塔可夫斯基的介质是环境,是外界本身。流水、烈火、镜面,氛围澄澈,光影绝佳,情绪却是难以捕捉的。我能欣赏美,但美并不都为我所爱。这类电影就像窥看他人的记忆,我能产生耦合感,一样也能产生排斥感。 |
|
叙事结构与色彩转换都自成一派,不过诗意影像本身比条分缕析的阐释尝试更具直击心灵的力量。风吹草浪,气球,消逝的热气,崩落天花板,小鸟抛上;浮空,火屋与奶罐倾倒同[牺牲]。| 老塔惯用元素总结:长镜,极慢推镜(常至特写),巴赫,骤雨&漏雨,水沼&水草,燃烧的纸/叶/房子,马,狗,苹果,镜子,神迹。(9.5/10) | 20241201大银幕重温,属于极少数几乎每一个镜头都瑰丽无比美妙绝伦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也会是我准备扩充到的个人影史30佳之一。老塔真正将风、水、火、光、木等自然元素运用到了极致。片头以催眠治口吃也是绝妙段落,还有缺席的父亲形象、印厂镜头和翻达芬奇书。而最厉害的一点则是,尽管全片都是非常私人化的意识流影像,却能让不同时代不同国族的人产生深深共鸣、激荡起情感涟漪,因为它所讲述的是“深切而永恒的人类情感”,以及至爱与愧疚。 |
|
4.5。草场那一幕太美了,仿佛风与心之所向,不同身之所往。当记忆、梦境与此刻交相互文,灵魂得以充当唯一的真实,而自察就是这首以镜为题的诗。—“语言无法表达一切感知,它们太苍白无力了。”—是啊,所以你需要电影,所以我们需要你的电影。【在豆瓣标记的第2000部电影】 |
|
黑白与彩色的闪回代表了战争与真实的残酷也有如彼此镜像之影~世界是镜像的也是虚幻的。矛盾的螺旋,心结的未解。没有人带你回到过去,没有人陪你老去,镜子里重重悲哀。 |
|
你说不复杂可我还是很费解. |
|
看了等于没看 |
|
醒着梦遗。 |
|
電影中老塔的自傳元素並不能輕易地被按圖索驥。相反,這些自傳元素在疊加,交錯等穿越手法中,宛如鏡子的碎片一樣,需要觀眾去拼湊。另外,蘇俄前衛派Edward Artemiev的音樂跟電影中風起林響的場面結合得太完美了。PS:電影里有個穿幫鏡頭,難道老塔沒注意到? |
|
108分钟的老塔电影简直太良心。 |
|
前苏联语境下塔科夫斯基的自传性电影,有些人做事就得有更多的人害怕,然后镜头就转向了墙上的斯大林。历史即镜子,水与火碎片似的不同时间黑白彩色交织的影像梦语,中国的片段也是一种对照,何况还有好多后世作品被影响对它参照的影子。北影节资料馆胶片版,每一部分的色调都不一样,巴赫的曲子配乐。2021北影节深影4K修复版改五星。 |
|
导演不是导演,电影不是电影,是意识流的海市蜃楼,是灵魂跳出躯壳的一场梦,是最最飘逸的诗集。塔可夫斯基像行吟诗人般翻阅自己的记忆,这种沉浸态度真让人着迷。 |
|
又看了一遍。伯格曼所言“宛若奇迹”,通片均是此感。依然只能仰望的作品。看到第三遍,终于明白了大概,忏悔的基调,伟大如斯! |
|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诗意。老塔把父亲的诗转化成了影像诗,其实和「索拉里斯」讲了一样的主题,时间与记忆是人类永恒的命门,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人类还要做很多错事。可回首一生,与自己生命相交的一切组成了一生的记忆,这记忆无论清晰或者模糊,终究如同镜子中的一切,可望不可即。所以可以笑着流眼泪,所谓悲欣交集。 |
|
诗性往往是表达未经言明的状态,所指越含糊、复杂、抽象,能指就越丰富、开阔、无定。已知意义的镜头语言就是死亡的非诗性语言。关于童年,关于母亲,我们无法在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里简单的找到幸福、慈爱、坚毅、牺牲、善良、含辛茹苦等等对应的公度和通约的预设意义,它的表达在寻常理解之外。而这些提炼过的、很不日常的、无指向性的对话、情绪和画面,恰恰塑造了电影的诗性。 |
|
真正的诗影像:对意象的终极呈现,一次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向意识深处的挖掘。如果“需要重看”是一种电影属性,那么《镜子》无疑拥有。塔可夫斯基用一部电影囊括所有东西(没有野心却达成效果),包括混乱的私人记忆、俄国的文化与历史。他提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传体,方法是建立一套无懈可击的美学系统,而它最终表现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无法复制的梦境。电影在形式上非常自由,探索表达的边界、自我的存在——自我表达到极致并不表现为自恋,反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普遍性”。尽管画外音在念诗,但语言还是为影像让步。镜头成为电影中的幽灵,游走于整个时空。我感知到的是一种力,而非故事、人物或情感。它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因而难以描述。观众再次陷入迷宫,却无意寻找出口。理性之门紧闭的时候,知觉之门洞开。面对电影这面镜子,我们将看到什么呢? |
|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一个终极的梦,无法诠释。 |
|
真正的大师之作,无法逾越的巅峰。色彩的运用、镜头的控制、诗性的释放,开头结尾,纪录片段,无一不感人,无一不散发着哲性光辉。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又为整部片子套上了一个繁复精致的神圣外壳。太棒了,太棒了。2021.09.28 塔可夫斯基受俳句影响真的很大,从这个角度上说,跟小津有同一种侘寂,只不过老塔又有一种骨子里的超自然力量。 |
|
绝对是塔爷最晦涩的一部。16个段落完全是把时间与记忆,完全以梦境和思维流的逻辑呈现出来,对纪录片的素材引用指向某种论文电影的方式。影片与[飞向太空]的主题和气质最为接近,有许多非常作者标签化的用法。 |
|
没有肉体的灵魂是有罪的,如同衣不蔽体的肉身没有思虑,便无所作为,没有灵感,便没有诗篇一个谜,永无答案:在那无人为伴地方舞过,谁还能归来?我梦见了另一种灵魂,它有着异样的装扮:它一边奔跑,一边燃烧,从猜疑奔向希望,它纯洁而透明,像燃烧的酒精,转瞬即逝只留下桌上那枝丁香:永存于记忆中 |
|
黑白彩色分隔了过去与当下,梦境与现实,也传达了老塔对于记忆的感知状态。借助父亲的诗句外放情绪,用相同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镜子便成为了一种象征拼贴散乱琐碎生活点滴的介质,面对镜子的倒影,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被赋予了静谧的诗意,在轻风拂过的原野化成了永恒的眷念|若曾共舞寂寞,谁还愿归来。 |
|
坚决一星,电影不是用来为难观众的,永不再看塔科夫斯基。 |
|
时隔385天再次走进纽约的电影院,找影厅找了七分钟甚至迟了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去影院看电影好像就变成了一种需要重新捡起的习惯。我坐在最后一排正中,四周的椅子被封印起来,没有谁的头肩遮挡我的视线,在黑暗中所有人与所有人保持距离,但在这个和陌生人共享的时刻,我却又感到熟悉的独处的快乐,以及久违的与虚空的亲近。特意选了一部非常电影的电影来标记这次重生——影院在我生活里的重生,必须伴随着林间有风、屋内有火、雨里有人、墙上有镜、影中有诗、梦外有梦。散场后边走边听巴赫的管风琴作品,片中的 BWV 614 配合阴云压境,我感到神圣、感到自己的生活在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回归,感到以往作祟的怀旧之情此刻都被证明不只是因为软弱。 |
|
第一次看,很懵,场景的切换和情节的演进是遵循塔可夫斯基私人的体验行进的。母亲淋湿长发从水盂中抬起头,天花板的白灰在暴雨中扑簌簌落下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尽管还不太理解,但这一幕给予我内心很大的摇颤。影厅里有个傻叉大声叫嚷让别人闭嘴,他最应当闭嘴,傻叉如果你是豆瓣用户的话,看到这记住下一场闭上你的嘴。 |
|
老塔迷人的“自传”电影,更是繁复炫技的巅峰,电影殿堂中的究极艺术。我在电影院前前后后看了四五次了,愣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明所以,真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典范。老塔就是电影导演中的李斯特。电影资料馆2022.4.22 |
|
昨天看着看着睡着了,然后感冒了。 |
|
没有人比老塔更会拍风。风乍然间就来了,大而温柔。人也好、物件也好,就那样柔弱地滚落。掉在地上物件静止,人也不会马上起来,而是深情地将脸贴近地面,好像他们生来就是那样的姿态。 |
|
在没到中年之前还是不要再看了。。。 |
|
把它想复杂了,其实是抓住了玛德莱娜的瞬间完成跳跃的故事,跳跃本身就已经是记忆和回溯了,而记忆的内容,其实更多的是画面里直接的美与冲击。 |
|
惊讶于这样普通的影片如此之少。好比在我家这个盛产橘柚的地方,看见塑料的橘柚挤满了市场,而真实的橘柚却从树上落地烂光了,只孤零零几颗被少数人捡了起来。
我始终不喜欢那种也许动人但纯属虚构的有完整剧情线的东西,更对周遭那些仿佛人类意志以外噪音般的事物感兴趣:屋檐流水,风吹树叶,人造板上不被设计却也存在于那儿的纹路…它们不是什么的象征,而就是我情感的身体。当然,比那还大。
最喜欢的镜头都是又枯燥又动人的。看那些东西,让人好比站在一个你说不上是喜欢的地方无法离开,周遭的一切都很鲜活,你是不多喜欢它们,但依然能感受它们。这是它们对你唯一的强迫:看见它们存在。而你在看见它们时存在。 |
|
诗啊何必要看懂,用辞(镜头构图)、节奏出来韵味能“震颤心灵”就是好的。母亲坐在篱笆上的背影,风吹起的绿浪波涛,鸟儿飞过悬浮的身体,墙上贴着安德烈卢布廖夫的海报,镜中看到的现在与过去,在巴赫旋律里随影像自由穿梭。WG影像无论何时何种方式出现都是惊悚的极致。老塔若拍恐怖片肯定也是大师。|老塔展映后谈:镜子,无所不包,是记忆与历史的总和;结尾三重母亲,成为宇宙整体,也是镜子的喻体;老塔喜欢拍土壤岩层,那是大自然蕴含的记忆。 |
|
摊手.无奈ing. 2016.4.24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全片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都被分散成各自反照的破片,皆是为最后一幕而蓄力——一个大远景,摇过了空间的深邃,游走于时间的隽永。 |
|
来自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Dejavu构成的生命感受表现为从时间延伸到空间的在场,于浩浩汤汤的生命长河中泅渡的生命冲动,而唯有作为“永远略高于能指”的语言突现的诗歌才能比拟这种冲动。当轻风拂过草地、牛奶凝缩消失,思想从肉身囹圄中逃逸,攀爬回忆与想象边野漫溯,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 |
|
11th BJIFF No.25@万国城百老汇。塔氏的私电影,埋藏了他母亲的往事、父亲的诗和他最核心的意象,最私密的情感。为证明母亲不朽,而发现时光之可雕。记忆构成了人类的本质。叙事离散是普鲁斯特确证过的必然,唯此才可俯拾记忆零落,才可捕捉瞬间永恒。寻找答案不如凝望美。有哪一个镜头哪一格画面不耐一看再看呢?最喜欢的是结尾那一段,不同时间维度的母亲在夕光里穿过树林和田园,有时间长流,生生不息的哀伤与坚韧。 |
|
火与雨,雾与光,温度与湿度,绿色与红色,彩色与黑白,缓缓而来。 |
|
狗翊极力推崇的一部电影,点开以后断断续续坚持了七个多小时愣是还没看完。终于坚持到片尾结束然后登录豆瓣,面对着 8.9 的平均分和 9.3 的友邻评分,我感觉自己不配做电影人 [挥手再见] |
|
只说配乐,老塔很喜欢用巴赫,这里有旧岁已逝BWV614;约翰受难曲BWV245, "Und Siehe Da, Der Vorhang", "Herr, Unser Herrscher";以及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XII, Quando Corpus Armen. |
|
【A-】对于这部电影,老塔并未对其做出过多的诠释注解,相反,他所留下的只有极度个人且纯粹的情绪与感受。在这种多语态的诗意影像中,老塔以一种大道至简的复杂来处理自我的梦境。而在摄影机运动中每一个景别的置换,每一位角色的凝滞,每一块镜面的映射,都带有至纯至高的圣洁之感。摄影师仿佛是在与耶稣的足迹进行交流。其中尤以木屋一家发现火灾的长镜头最为突出,当镜像与空间被角色的移动所打碎,又被通灵的运镜重新拼合,老塔不仅仅只是被“电影之神”附体而已,在那个时空澎湃的瞬间,他就是真正的电影之神。 |
|
镜子映照女人和少年遁去的第二面,镜头揭开创伤的同时也治愈了它。看完第一部塔可夫斯基,说不上被折服但是有几组足帧的空长镜头确实够惊艳!在随风荡漾的草波中踟蹰不定的侧影、在疾雨中奔跑跳跃的动人身姿、桌面上依循自身节奏而收干的水印、放射状路景带来的的视觉至心理撞击以及几处为缓冲激烈情绪而短暂停留的慢镜头都让我有一种被吸到画面里去了的感受。还有触动我的是塔的面部特写,说话者所说的内容被接收者全部置换到了脸上,主角光环立刻放大了数倍,从而对角色的内心世界能产生快速且主动性的共情,掐断观望喘息的间隙,一定程度上也减淡了晦涩成分。很喜欢穿插在首尾两处的诗篇型旁白,似一个第三视角的阐述,增加了影片的厚度。/能表现出自我与个体的关系,使个体分裂出的另一个自我保持独立存在:一个是“镜子”,另一个是“摄像头”。 |
|
就是一本加密的日记本而已 |
|
一面被打破的镜子,每一个碎片里都盛满了情绪,就仿佛每一缕被藏到记忆宫殿里的小事,其实它们都不同寻常,因为是它们决定了你现在的模样。只是影片里的记忆都有些压抑。如导演所说书籍不是工资簿,而是一种宣言,诗人的使命在于激起心灵的火花而不是培养偶像崇拜。他的电影不是娱乐而是重现梦境。 |
|
北影节马拉松收官战,又名尔等还不速来跪舔我逼格没有没有人家才没睡着呢呵呵 |
|
“塔可夫斯基用自己的电影,使一家人在这部影片中实现了精神团聚。”(20200513)有些电影只适合一个人看吧,就好像与另一个人对话,或者像是在看一本书?你在思考,也许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它自己有很多内容,但电影不是表现,而是呈现,它需要你去感悟,感同身受的流下眼泪,感时花溅泪,看进去了,也就懂了。电影的内容是由你的感受决定的。 @2013-12-29 10:27:07 |
|
三代人时空交错,历史与家庭,腐朽与新生。最后一个长镜头太好看了。享受大银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