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能量都是拿来骗人的。负能量才是最真实的社会表现 |
|
我真想問了她,所以,妳不回來參加我的葬禮了嗎 |
|
奇怪的是,一个将死老人的所有情绪,我竟感同身受 |
|
值得提的还是独白写的很好,内心细节非常棒以至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配乐真的好悠扬诗意的丧,节奏到剧情也是一气呵成的拍完。如果让我修改的话,可能我会在机位分镜上下点功夫(想到了哈哈哈) |
|
突然之间觉得功成名就也好默默无闻也罢,人这一生努力的找寻活着的意义,其实到头来又哪里有什么意义。活着然后死掉就是全部的意义。 |
|
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作知识才智 |
|
一个人会不会感到孤独,是心灵有没有和这个世界有所连接,不然就算是妻子和亲生女儿,也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行至暮年,名声和金钱更是帮不上忙,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处,以及自我满足。老教授说他后悔没有问他女儿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会回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养女是他唯一的连接,可惜她并没回头。 |
|
台词过于卓越的电影,其实整个片子无非就是讲一个老人生病了快去世之前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年龄与阅历让他把生活看得通透,而面对生命的结束依然手足无措。故事性不强,看点都集中在台词中老人的生命感悟,把面对死亡的彷徨、不安与不舍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于《遗愿清单》通过剧情来讲述生命,《老人日记》的讲述更见功力。 |
|
老教授和养女都在逐渐丧失生命力。可是,老教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最终如愿。只人生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教授对之前的成功名声开始感觉冷漠,对妻女尽力照顾,可在内心感觉疏离。对于陷入人生困境的养女,怜惜却无能为力。可是,有些人啊,在年纪轻轻就已经这样了 |
|
可能有人觉得暮气重了些。但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电影意外的好看。教授自言自语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致而深入人心。恰到好处的美感。 |
|
我的想法和一个七旬老人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丧 |
|
此生有没有可能在湖边森林里拥有一座房子呢? |
|
竟然能身同感受一二,没有答案是最好的结果 |
|
老了以后,一天好像是一年。过得慢。 |
|
感悟生命,品尝孤寂 |
|
看过 |
|
我的躯体还年轻,灵魂却已垂垂老矣。 |
|
等死之前的一堆废话,这些所有感悟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是确切的值得的,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只有死是一样的,所有死亡都是无力的,伤感的,真正的颓废。 |
|
那些宝贵的来自生命尽头的追问,是我们如今应该早早思索的命题。爱与孤独总是如影随形,睿智和冷漠又总是好朋友。 |
|
四十年后的我。 |
|
虽然整部电影都太浅很空,但是有几句话:冷漠是灵魂的瘫痪。“过得比她幸福,我感到很羞愧”。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不要这样子走 |
|
冷漠是灵魂的瘫痪 |
|
死前感悟絮絮念,没有感受到厚重,取而代之是压抑,没有感受到思辨,取而代之的是刻薄。看得不舒服。 |
|
真实的老人日记,最后那个:真想问问她,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这是最后的镜头,让我想起我曾经对姐们儿说的:我死后你们会来看我吗? |
|
有点差啊,至少被导演表现和呈现的有些差。变成了絮絮叨叨的念咒。虽说是契科夫改编的剧本,但至少得呈现成电影的样子。太多情绪的东西,让整个故事变得好压抑,观影体验比较折磨人了 |
|
人都需要温暖
明天接着看 |
|
人生就是这样无奈 |
|
失眠,怕死,记忆力下降,家庭琐事。
他们错将冷嘲热讽当做聪明才智。
我有激情,却没有天赋。
两个女儿让他心烦。
哮喘发作没带药怎么办?打开浴室蒸汽,可以缓解。
科学家晚年后悔没信上帝:我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
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 |
|
等死日记。即使功成名就,但活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
|
节奏太慢了,开二倍速看完的,形式很像爱在黎明破晓时三部曲,但那个就超级吸引我,只是两个人对话下来我不会就得枯燥,但是这部片子就感觉很干 |
|
求求你看看你过往的成就吧,你的贡献可以让你问心无愧的走向死亡,没有必要被虚无主义侵蚀。 |
|
看得太难受了,因为真实,我是这个老头的空虚,是他女儿的绝望,是她妻子的聒噪,生活是如此的无意义和艰难啊,时代推动着社会往前走,越来越多的问题与黑暗,艰难的生存之路,大多数人都无法取得工作上的成就,即使有成功的事业,不和谐的家庭也足以毁坏一切的宁静,即使有成功的事业与美满的家庭,也无法抵抗衰老病死的最终归宿,能为自己和别人做的太有限了。 |
|
老了...竟然是契訶夫 Anton Chekhov (based upon a story by: A Dreary Story |
|
虽说到了生命最后会发现这也无意义那也无意义,但这一生还是要过啊 |
|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不能接受自己变老 |
|
影20349:人生不幸福的时候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想去逃离! |
|
生老病死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必经之路,但每每描述死亡,晚年的影片都是如此苍凉,充满了遗憾孤独寂寞,难道是因为舍不得这个花花世界吗?生命的尽头没什么不能是另一种美好呢 |
|
七十多分钟的观感却如同五个小时。文本如同暮年一般的暮气沉沉,看不下去。 |
|
有韵味,丧,真实得犹如一面镜。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感觉比过去几十年都要漫长。 |
|
改编自契诃夫的《没意思的故事》,除了人物稍微做了些改变(教授六十二,而不是七十;养女是已故同事的女儿,并留下一笔遗产;亲生女儿已到谈婚论嫁年龄,而不是豆蔻年华时;养女家的常客与教授年龄相差并不很大,教授还有一个儿子...)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批判的去除,大体保留了故事里最核心的框架:对于年轻人一切都是没有意思的;对于老者,死亡却迫在眼前;仿佛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的异乡人。 |
|
这样有成就的一生,面对死亡尚且困惑沮丧脆弱,平庸的我又该怎么办? |
|
人一生都在追逐名望和金钱,追逐事业上的成就和价值,但年老时回首往事却发现那些并不能填补生活or家庭的空白。也许我们穷尽一生,都需要探索和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捡拾到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吧。 |
|
伯格曼说拍《第七封印》帮他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也能看到一部这样的电影。 |
|
蒙特利尔,那个被记住的名字。冷漠是灵魂的瘫痪,死一样活着 |
|
...我感觉ta们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或许是我发生了变化,与ta们日益疏远。...这些关于社会堕落的怨言总是对我有同样的影响,仿佛有人对我母亲出言不逊一样,他们似是而非的控诉令我发抖,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做知识才智。...你是一位非凡之人,是非常宝贵的人、罕见的人,没人能在舞台上扮演你。真的,我羡慕你,非常羡慕你。...人们说哲学家和真圣人都很冷漠,这是假的。冷漠是灵魂的瘫痪,死一般地活着。 |
|
在很困的时候,一分钟不落的静静认真看完。 |
|
老人临死之前恐惧、反省。想从家人(前妻之女)那得到慰藉,结果发现的是脆弱、不快乐、单边对话(自私)。契诃夫的原著可以看下。 |
|
让我想起茨威格《一颗心的沦丧》里的男主。虽然两个老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男人不能和身边的女人好好相爱的生活呢?女人会越来越爱,会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真情,啰哩啰嗦中都赋予感情,当然如果不爱了也会很明显。男人不爱了,不知何时不知不觉对妻女都感到陌生了,可是还是可以数年如一日的不露声色,扮演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感觉到悲哀。 |
|
太优秀、太文艺都不是什么好事,感受不到孤独的人是幸福的。 |
|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个夜晚才看完……太催眠了。老之将至,生命最后时刻的独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