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局无需大,笔触只要深。 |
|
看完《一次别离》,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男人的懦弱,不在于他打架输给别人,也不在于面对牢狱之灾他却选择了谎言。而是面对每一次艰难的抉择,他都把问题抛给比他更无力选择的人。前两次丢给女儿,最后一次丢给流产的女信徒。 |
|
借用独行狼的话就是:“很轻的电影和很重的人生”。见微知著,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
|
一个战争与宗教包围着的国度奉献的一部佳作,可以称之为实至名归的金熊奖最佳影片。大量的手持镜头,用客观而冷峻的镜头讲述着两个平凡家庭的琐碎与冲突,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故事的悬念更是凭借着适当的掌控丝丝入扣,直到电影完结仍使观众处在情绪当中。★★★★☆ |
|
一个教育女儿坚持写正确答案,哪怕为此开罪老师(权威),哪怕为此失去分数和成绩(利益)的男人,却手按着圣洁的古兰经流利娴熟地撒了谎。而一个没什么文化,艰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却在向古兰经宣誓之前,想到自己说出的可能是难以确证的谎言,而瑟缩崩溃地说:不,我还有疑虑…… |
|
不知道怎么描述。大概这就是无感 |
|
一个有信仰的国家才能发生的道德纠结。手持与频繁的主观镜头将观众带进他们的世界,甚至会错觉自己也是当事人。对角色感情细腻且准确的把握让你的情感天平反复在两组家庭之间。对角色心理暗角和懦弱一面的剖析,让人忍不住叫好。情节上波折不断,是生活的力量。与《关于依丽》一样,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
|
富人选择移民,穷人还在坚持宗教,女儿最终选择父亲还是母亲? |
|
伊朗人至少有信仰 |
|
每每看到这种一环扣一环又四两拨千斤的剧本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当不了编剧。PS 原来演女儿的是导演的女儿,怪不得演得甚好) |
|
四个字:好!看!到!爆!全片只有最后的一点钢琴声作为配乐,但是跌宕起伏得揪心,人性信仰深刻得刺耳! |
|
真心好片,基本可以给五星。肯洛奇(重叠对话)+达内(手持摄影及剧作)+基斯洛夫斯基(道德故事)却不失伊朗本身的位置,基本超出了东方主义的规定。故事做得很复杂(只是因为拿掉了两个关键镜头!),拿捏“政治正确”真是精到舒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空间设置很精细,剪辑风格大赞。光糙了…… |
|
Bravo. 感受如何完全取决于观影者自身的阅历 |
|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信仰与现实之间的两难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与现状的无奈。 |
|
看完就觉得这个父权国家的女人真是无私又单纯,一个为了离婚的丈夫将房产证抵押换来的是那个男人宁肯不要女儿也绝不低头,一个怀着孕还要去做保姆替丈夫还债换来的是她丈夫为了钱逼着她违背自己的信仰甚至大打出手。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要带着女儿移民,答案不言而喻。在这个国家呆久了,只能碰到大男子主义到极点的男人,自己也会受到盲目信仰的侵蚀,哪怕替一位不能自理的老人换衣服都要打电话问问会不会有违信仰。 |
|
两个平凡的家庭被卷入了一场谎言与真相,道德与信仰的风暴,片尾法院走廊上的夫妻俩中间隔着破碎的大门,看似能轻易跨过却实则深如鸿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总是这样触不可及。影片始终让观众跟角色们一起处在焦虑怀疑矛盾的情绪之中,直到字幕出现都仍在等待某种答案。或许这本就是一道无解之题。 |
|
有信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平淡中建构的冲突,其引发的力量让人动容,真实才是戏剧的最大元素。 |
|
不得不说,近两年的金熊作品,质量都没法跟戛纳威尼斯比。这种故意展现伤痛让人看的作品,实在没有高段到哪里去。 |
|
不到大师级,不过确实是部好电影~~真实,纠结,有克制,细节琐碎但真诚而有说服力,并且难得地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悬念点~人物塑造上都挺典型的,没有特坏的人,也没有彻底的好人~~以及,loli巨萌,最后还有个怨念的小眼神,真有杀伤力~~又,这部女人们都挺漂亮的~ |
|
不愧是柏林金熊奖的口味,白描了伊朗普通小市民的生活现状,时刻可以感觉一股政治气息。那股打官司的劲头都因生活困境而起,只是导演对于刻画人物时刻保持着客观性,而且悬念设置恰到好处,片子如行云流水般冷酷而又充满人情味,虽称不上大师之作,却也是一部足够优秀的文艺佳片!★★★★★ |
|
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
|
2011柏林金熊奖得主,2011年第一部上榜IMDB250的电影。很客观真实的电影,关于伊朗人民的信仰、生活以及感情。故事点到为止亦不过分,表演也纯熟自然,开放式结局耐人寻味,戏剧冲突也坚实有力。拿金熊不过分。十佳备选。自制字幕:http://bit.ly/s88Fpr |
|
这是我第一部伊朗电影,很幸运遇上这么棒的一部。撇开外面世界的动荡,而是关注2个普通家庭的矛盾。代入感特别强,完全置身于这一次冲突。宗教,信仰,坚持,无一不回味无穷。当我们没有一本可以用来起誓的《古兰经》时,你用什么来约束自己? |
|
感想如下:
11岁正是矫情的时候。
至少人家有道德底线。
阿拉伯世界的故事都要这么一大家子又哭又闹吗?
这么个破事拍成电影!
男人的理智其实没有错。女人的执著也无可厚非。
恕我没能看出影片背后的深刻含义。
深刻不是这么个玩法的。
以上均个人意见。 |
|
這個爸爸最讓我噁心的是對女兒說:「如果妳覺得我有錯我就去認罪」,自己不敢認錯卻用親情道德綁架家人,此片男人皆爛咖 |
|
又要做一回奥特曼了 |
|
吵吵闹闹……中产阶级与下层劳动人民的冲突我看见了,但说国家么……总之,人人都有不能说的话…… |
|
两个家庭的不幸碰撞让人揪心,然而却没有来自高处的怜悯,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痛苦、挣扎和遭遇,离现实的我们如此之近。静穆而跌宕的年度神作,于细小处听惊雷,掀起的风暴终久让人无法平静。 |
|
昨晚看《一次别离》,本想只看一部分,结果竟欲罢不能看完了。特别要赞剧本和台词。真是大牛!平平常常的一状民事纠纷,却把人生的无奈都说尽了,夫妻,父女,主仆,阶级,信仰,灵魂,穷人的美德……这么多东西装在一个故事里,然后还举重若轻的抖个大包袱。几个演员都特别好,阿拉伯女人真是美! |
|
这种故意叫别人来看如何痛楚如何伤感的片子表现手法真的不高明啊!矫揉造作而且太絮叨了看的好累,给中评啊亲! |
|
艾玛这电影看的我好难受,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憋屈,到结尾时几乎快要窒息。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的每一个人都太真实,太卑微了,用尽全力只是想和亲人一起过平凡的生活啊,谁能告诉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
|
选择谁都不会幸福。 |
|
好一场巨大的别离!宗教、阶级、性别、年龄细密交织,情绪之克制,现实之冷峻,丝丝入扣又无言以对,又怎能指望结尾的小姑娘给出答案呢?这是伊朗的故事,也是人类的绝境。我一直觉得我们从来没有学会怎样群居,却还要假装相亲相爱。要排进个人观影前三才对得起这种揪心。 |
|
开头看似冗杂无聊,实际每一处都是有用的,都在为后面做铺垫…普通真实但绝不平淡,越到后面越能感觉到编剧的功力!一次离别,一段碰撞,这一切都折射到一个女孩的眼里,内心如何选择?一部片子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现实的人们,真真正正、有血有肉,情感的纠结,善恶的取舍,人人都不容易…卡司们都很棒! |
|
太强,所有的设置都似乎经过精心设计,没有任何冗余;用一件事的始末折射一个社会的纷繁甚至全体人类共有的本性,绵里藏针,扎人。最喜欢瑞茨女儿和纳德父亲的角色定位,尚不知成人世界为何物的儿童和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的痴呆症老人恰好完美地充当了间离的旁观者。 |
|
1,吵架时都会把孩子隔离开来。2,大人间有怨恨孩子间却能友好相处。3,手握古兰经的人不会撒谎。ps:几乎全手持镜头,我们都是生活的见证者。 |
|
伊朗电影的最后一镜衬底总让我怅然若失呆坐良久,景深处坐满这个国家依旧因贫富差距和宗教种族艰难捍卫自己一方生存空间的人们,在婴孩啼哭中焦灼等待一个破镜难逃的结局,几声怆然琴声随字幕默默升起。奥斯卡没有理由拒绝一部第三世界小成本好片,而我们的顶级制作可以被兵不血刃轻易拿下亦值得反思。 |
|
电影后三分之二对戏剧冲突的营造已经达到了神级,矛盾不断,每隔几分钟就是一次小高潮,厉害 |
|
目瞪口呆,剧本简直要上天了!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最终复归家庭。信仰解决问题却又是束缚,女性觉醒却又不得不被男权捆绑。传统与现代,挣脱与挽留,信仰与欲望,法律与道德……如此多的矛盾却无一能解。救救孩子吧。 |
|
的确是杰作,比大片更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如果有兴趣,你不妨到电影院里去搞一个“《一次别离》+《万箭穿心》两片连看”,因为这两部电影,残酷但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有信仰的国家和没有信仰的国家的显著区别。 |
|
超越了法律及人情,信仰的困境。 |
|
向古兰经发誓,不进电影院观影会后悔。 |
|
棒极了!每一处都是让人动容的生活。伊朗人至少可以把手按在《可兰经》上发誓,而我们把手放在胸口都感觉不到回音。 |
|
从头唠叨到尾,有意思么 |
|
Separation应该译作陌路,除了大家都看到的夫妻之间,性别之间,现实与信仰之间,还有主雇之间,阶层之间,那些隔离。 |
|
她的信仰就是不说假话,可她的信仰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
|
我其实觉得女护工最出彩尤甚于西敏,宗教信仰、生存、良知在她单个角色身上投射的矛盾点最多。整部片无形中就渗入人心,因离婚而起,所有故事的起承转合再次归结到离婚而去,痴呆老人却成为片中最清醒的一个。 |
|
2011年外语片我的top1就是它了 |
|
看完值得站起来鼓掌三十分钟!怎么会把家庭题材拍得这么伟大!! |
|
伊朗人至少有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