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想写作业,影响我看电影的心情 |
|
闹剧一场 |
|
进可撸袖打架,退可踢腿撒娇,重情疏财宠物第一的小桃真可爱 |
|
战后上海乱象。听到男女主描绘今后的愿景是“痛痛快快地工作,安安心心地生活”,很感慨。小桃可爱,我的快乐都是她给的。20.11.29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又是一出以“房子”为喻体的国族政治闹剧,和平路和平村1516号世界社会研究所的社会学者也难断时代分岔路口的中国事,老夫子捻须摇头叹气,外国人隔岸观火不管我们瓦上霜,一锅粥烂在锅里请诸君自行消受吧。国共内战时期拍摄的电影,接收大员和摇身一变成地下党的“汉奸”两军对垒(上层阶级),夹在中间的重庆还乡的演剧人员的安居梦难圆(下层阶级),开篇的那场佃农翻身骑在地主身上的戏中戏就像一个后世的寓言。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的美梦,终究像一场春梦了无痕。 |
|
6,整个故事类似讽刺闹剧,游戏成分太重 |
|
喜剧片,然而不符合喜剧片创作规律的是有些地方实在过于残酷,例如女主差点惨被强奸那场,延续时间过长,让观众过于揪心,但也理解,是导演对社会的批判,接收房子夫人那段大战特别像国共内战的隐喻,又看到了一个娜拉。同时,不可否认,主人公的选取是城市小布尔乔亚,其令人发笑之处恰恰在于他们试图维护自己的阶层,却困窘得与赤脚汉别无二样 |
|
很强的讽刺喜剧!“接收”背景下围绕一幢房子的闹剧,在喜剧技巧上很有基顿与卓别林的感觉 |
|
抗战结束了,国民党接收大员又可以发财了,你说讽刺不讽刺?汉奸、大员、打手,看似是毫不相干的三种人,其实都是一丘之貉,身份虽然不同,但是贪财谋利、自私荒唐却是一个样子,汉奸变地下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凡事讲金条,没有民族兴亡,没有是非道义的国民党在这样一般穷凶极恶人的手中焉能不亡?张骏祥以袁俊为名,转电影之后,连续两部片子讲述接收之事,可见当时接收之祸,令百姓遭殃不少。全上海都是房子,可偏偏房价昂贵,处处封条。房主为了谋利,宁愿租不出去空着,也不能便宜租了,可以说,毫无社会公德。上流阶级道义败坏,贪图私利,下层社会就注定了水深火热。最终那老头倒是说的明白,都是自家兄弟,为什么要打呢?都是一丘之貉,为什么要打呢?最后离开房子的,是心存道义者,留在房中的皆是心灵丑恶之人。 |
|
❤️见有道云笔记“7:《还乡日记》”
1⃣️张骏祥加入“中电”后创作的两部电影《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1947)都以“还乡”后的境遇为题材,这也是战后电影复兴的 1947 年不断被重复的一个主题,如《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和《天堂春梦》(1947)。2⃣️研究者都普遍认为“打闹”段落过分了;二是认为张骏祥在该片中对现实的讽刺力度不够到位。3⃣️ 创作于《还乡日记》之后的《乘龙快婿》比前者更大胆,暴露问题更多,喜剧手法上也更高明。 |
|
战后的上海,一时的蜗居,今日的上海,长久的蜗居 |
|
古典好莱坞感觉的喜剧 |
|
结尾乱哄哄的。 |
|
9.4;開頭作為演職員表背景的漫畫 |
|
没啥结构,很有话剧感。对话有些还是有趣的,关于空房间和良心。 |
|
快走快走,我们快走 |
|
节奏挺好的,最后的大乱斗很有意思。 |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好一出悲喜剧啊 |
|
以房子为喻体,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决然对立,辛辣讽刺喜剧意味
找房子,重复蒙太奇,隐喻中国社会未来道路
摇镜头到窗子,两种家庭对比
剧作在结束时达到高潮
扔物大战,降格拍摄
“都是自己人,怎么打起来了”
|
|
那时候卓别林式的喜剧,很放得开,我觉得很好笑 |
|
闹剧色彩的讽刺喜剧,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战后“大劫收”的腐败现象。 |
|
和八千里路云和月呼应,一种故事的悲喜剧表达。虽然到了后面觉得导演有点没刹住车,太过,但是接收、汉奸转地下工作者、物价飞涨、住不起房,这些在别的片子里单独出现的元素集中在一起,挺让人感慨的。非常喜欢小桃这个角色,娇憨善良战斗力强但虚荣的小姑娘,跟霸总既视感的沙雕“接收大员”的cp感其实蛮强的,哎,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姑娘,希望籍此脱离这个烂泥潭吧。PS查了下男主,居然真的在话剧的清宫外史里演光绪,可惜没多拍几部电影。 |
|
大概去年看的,看了剧情介绍才想起来看过 |
|
当年的冯小刚 |
|
芜湖 |
|
政治隐喻+喜剧外衣 |
|
幽默而讽刺,诙谐而深刻。 |
|
被开头的戏中戏恍了一下 到买报纸说解放了为止 我都以为是红色电影 压根没想到是房子问题
最后几条分支剧情逐渐合并 过渡自然 人物不断变换矛盾关系 大混战趣味十足
趴在床上耍赖的小蜜桃 哈哈哈哈哈哈 娇的很 |
|
荒诞有余,可惜悲情不足,倒是部分群殴场景设计的堪称绝妙。 |
|
比我想象中的好,场景调度比较成熟。大后方的话剧人在战后回到上海,原先关于家的想象成为泡影,国不是那个国,家也不是那个家。找房子是张俊祥的个人体验,也是战后上海丑态百出的一面。重庆接收大员不但接收房子,还把汉奸的妻子也接收了,汉奸被捕,结果摇身一变“地下工作者”又放了出来。为了争房子,接收大员纠集打手共三个和汉奸三人在屋内决战,把房子砸了个稀巴烂,邻居老头叫来保长劝说也挺有意思,说“都是自家弟兄”,保长让汉奸住二楼,接受大员住一楼,汉奸妻子上半月住二楼,下半月住一楼,不过她还是跟着老赵夫妇走了。胖子的阁楼又小又窄又破,但大家睡的舒坦。战后导演大多在30年代就开始创作,这八年让他们的艺术观念更加成熟,社会体会更加深刻。 |
|
到最后变成一场闹剧,裴太太这个人还蛮有意思的 |
|
开头的戏中戏一般,进入上海之后的情节比较精彩,最后一团混乱感觉没控制好,有点可惜。ps.小桃太可爱了! |
|
生动可爱的小桃透着一种轻飘飘的落在哪里都能活色生香的适应生长 笑笑跳跳的活力 |
|
#资料馆留影#是悲喜剧,又是一场闹剧,被忽视的经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片首韦庄的诗句即是影片的内核,白描了抗战八年胜利后的上海众生相,本以为胜利了就安居乐业,可满大街的空房子可就是不租给人,好乖乖光订金就要10个金条,到现在还没搞懂到底啥是“接收”,倒是在《乌鸦与麻雀》里知道猴子一伙“接收”了别人的房子借机敲诈还要撵别人走。得了先不管什么房子好租难租了,黑社会地痞流氓以及汉奸竟然与管事的人称兄道弟,“有良心的人不会让房子空着,有空房子的人准没良心。”男主的这句台词倒挺贴切,那样昏聩的年月有几个人是真正好过呢? |
|
补.初一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
|
虽然左翼进步电影,但主体没有慷慨激昂,而是以闹剧的形式,通过老赵和小于、小桃的租房经历真实的表现了抗战结束后,富贵阶层借着清算为名,收割汉奸资产,肥了接收大员们的腰包,所以还乡日记,又是一语双关。 |
|
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其中很多论调在其他电影中都已重复探讨过,但小桃这个人物的设定实在是别的电影中从未见过,又有趣又可爱。 |
|
比较闹腾的情节剧,和《乘龙快婿》一样,也是讽刺战后社会现实,特别是“接收大员”的。据说素材来源于导演回上海后的真实经历。后半程好喧嚣,整个室内都鸡飞狗跳的,稍稍缺少一点层次。狗狗威利也算是让整部片子带了点好莱坞喜剧的色彩。 |
|
小桃可爱 |
|
三个人坐在楼梯口看他们打架那段太逗了~ |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
讽刺效果拉满。还乡须断肠。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接收派,汉奸派混战,大家不都是自己人吗?全员演技在线,台词更好,没什么话剧腔。上海居不易,喜剧外壳下写小人物无奈与无助,都是现在电影最缺少那种叙事。 |
|
我只能说这是这出悲喜剧,还乡其实还到了无依之地,最后房子是谁的,谁也搞不清,因为人祸因为天灾,人们已经无所适从~ |
|
黑白片,资料馆2020.11.29。后面几路人马打成一团,叙事就有些乱而散了吧。像闹剧,批判的意味就相应减弱了。还好妻子坚决选择离开,更有意思的是小桃也决定告别。小桃这个角色类型少见,新鲜,好玩,既虚荣,又天真,可爱! |
|
抗战胜利背景下,返乡文青关于“房子”的困窘无奈又啼笑皆非的闹剧。高层住宅上的拥挤小阁楼里藏着的“别有洞天”,高潮段落“接收”人与房屋原主的撕逼大战,“都是自己人”为何要打呢?颇有讽刺内战意味。部分段落(爬窗)依然有默片喜剧的质感。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反差,围绕着“家”的寻找成为一个苦中带乐的结局。 |
|
小蜜桃好可爱哦 |
|
@电影资料馆 中间乱乱哄哄我还是睡着了 |
|
😓😓😓 |
|
白杨真火 |
|
张俊祥(袁俊)是个细致、缜密的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