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FF# 交叉剪辑井上光晴的讲座/演讲以及罹患癌症后的治疗过程,节奏感好。围绕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展开:作为通灵师的虚构、年谱的不可靠(无论出生地、破处经历还是1/4朝鲜血统都不可靠)、自述及他人视角的差异。有趣的细节也很多:父亲在瓷器上的情色画、六七十岁老太带小剪刀去商场剪袖子…… |
|
当一个人无法拍出掏心肺的电影时,你可以找一个像原一男这样的暗黑纪录片导演,拍下你的生,爱,性和死。还有最重要的心,肺,还有癌变的,肿大的肝脏! |
|
名副其实的全身小说家,跳脱出文字世界之外依然在生活里构建了虚构的防线,纪录片前后分工明确,前面呈现的是作家自己想要呈现的形象,并因此获得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仰慕,后半段是揭露“谎言”的过程,但导演原一男的目的并不是去戳穿作家的虚伪,反倒是以包容的态度去展现事实本身,所以观众在看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到批判的情绪。 |
|
意外的导演见面场,导演温和敦厚的外表下是疯狂的心,强烈跟我们推荐他拍的讲他和他两个前妻的三角恋的纪录片,里面还有两个老婆生小孩的实拍噢~(⋯)对这部评委特别展映的片子也说不上喜欢,倒是导演有两句话挺有趣,井上的骗人年谱其实是为了那些喜欢他的人编纂的,井上的谎言我都用虚构影像来展 |
|
那个满嘴跑火车的“撒谎经光晴”最终选择了去做小说家,那是个最适合他的职业。他甚至彻底杜撰了自己的历史,来掩盖自己不想面对的过去,这是懦弱的表现,却未尝不是勇气,他是真正的全身小说家,用他自己的理论来说,他生活在自己所“选择(虚构?)”的那部分“真实”中,他自己就是一部小说。 |
|
井上光晴的自编年谱或他本人的叙述,都难免自我粉饰,而他的女粉丝对他的痴迷也充当了旁注,原一男却通过走访和文献,还原他的面目,还原不是揭露,只是更完整地呈现。原一男的纪录片总是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说他拍摄了令人震惊的画面,而是他总是冷酷直视被拍摄者并毫无保留地将之表现出来。 |
|
井上光晴的槽点也是他能够写小说的能力,虚实填充叙事,虚实模糊了叙事,这个题材比起传统的作家传记要吸引人多了。 |
|
我们憎恨谎言。可有人需要靠它活着,靠它发光。 |
|
1. 好多地方没有中文字幕。2. 147分钟太长了,完全有压缩的余地。3. 导演感情部分处理,倒是有一些真料。4. 动手术,体检,他衰弱的镜头导演倒是不避讳,看起来非常真实。5.他妻子就很受气不是嘛?给这种人当妻子一定要想清楚,不要要求感情回报。6.他是很有名的日本作家吗? |
|
虚构以画面展示;回忆以演员搬演;这是影片唯一有趣的两点。ps:你妹啊,你犯得着把剖腹取肝的整个过程拍下来么?!人生如戏,选择性写作,人总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
|
一个人生命中,总有选择原谅或不原谅的人,他不愿回忆的就淡化为虚构,此乃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生命,总会在某处某个心灵里留下痕迹,此乃不朽。 |
|
他去世后,那些喜欢他的女人该多么伤心。 |
|
[3.5/5.0] 拍太長。對比井上光晴為塑造自身傳奇性,柏格曼在日記說謊(事實互相矛盾)的習慣純粹是記憶不清? |
|
虚构比真实更真实 |
|
从片头开始讲/反思冲绳的悲剧,到第二幕井上扮成艺妓开始跳脱衣舞,这部电影已经几乎在我这里封神。/没有想到井上也出生于战争时(旧“满洲”=现东北)的旅顺!/井上讲到曾经和祖母在煤矿工厂工作,他负责安慰那些因矿难失去家人(基本是丈夫)的家属,通常骗他们说“你们的丈夫离开时没什么痛苦”,他说这是一种虚构,基于现实的虚构。让我想到最近流行的人矿discourse和energy议题。/原一男竟然跟到井上的手术室里记录下了他因癌症而做开膛手术的过程。/后半部分通过井上亲友的采访揭示出井上是如何虚构关于自己人生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自己的初恋是一位在日朝鲜族姑娘。连“满洲”的出身也是自编的,果然是“全身小说家”。 |
|
9.2;原一男之於紀錄本身,他怎麼可以幾乎無法令人察覺到介入... |
|
不妨从容地生存,因死亡并没有挪动脚步。身外的斑驳是多好的借口,让我们忘记体内摧枯拉朽的恶心,于是癌症也成了救赎,起码体内多了几分色彩。花园的小径分岔是幻觉,生存是一条“大路”,从生到死。 |
|
做小说家的一个优势——可以整日尽情撒谎,井上光晴就是如此,虚构出身,一心只为在学生们面前硬撑着挥斥方遒,把人生活成了艺术。本片最精彩的不是记录一位病危老人,而是后半段原一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这位小说家的性格成因,父辈的分离、社会的变革,如是种种。结尾妻子的悼词真感人! |
|
上海电影节,导演出现了... 不错的纪录片。那个尼姑说的纯友谊,竟然是骗人的...... 以及导演说,她会成为尼姑,是因为不想再和井上桑有身体纠葛了....... 额。看完想找井上的小说来看看。 |
|
井上光晴用说谎来虚构自己的人生,而当原一男在挖掘关于井上的真实过去时,却用了虚构创作的故事片来“还原”井上的人生经历。究竟是赋予让纪录片更丰富的形式,还是作为电影导演对这位“全身小说家”的呼应式创作,这其中原一男所创造的文本信息大概是最值得反复咀嚼的。 |
|
全身小说家,指他一生都伴有虚构的气息。 |
|
一位大作家的最后人生、他本人口中的过去历程、旁人道出的真实人生...谎话大王最终成为了作家的故事,真正的全身都是虚构的谎言。最后导演出现在现场,补充了很多有趣的幕后,比如作家追悼会上尼姑(也是大作家)所说的“与作家的纯洁的男女友情”,实际上他们是很长时间的炮友。从银幕到现实的幻灭。 |
|
以模糊现实和虚构的手法,通过纪录片的载体来揭露一位虚构自己过去的小说家。无愧于当年的旬报年度最佳,也实在想不到纪录片可以这么拍 |
|
tired。考据文学男的年表没有必要,他爱好把生命活成虚构——独属于他自己的虚构国度,这大约就是全身小说家的意义,一种随地大小便的癌症扩散。某种程度上影片对其虚构生命故事的调笑,也是一种男性文学情趣范畴内-额外的play。 |
|
略微啰嗦了点,不过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很有意思的是,用镜头的真实去记录虚构的真实,肉眼可见的一个人一点点迈向死亡。看的时候莫名会想,井上光晴和那些邪教教主有什么区别呢?也许只是信仰的东西不同罢了,相通点还是很多的。那场实拍的剖腹取肝戏是真的看不下去,心里面怕怕的,以后一定要健康生活,多点锻炼,不能经常熬夜了。 |
|
真实的纪录材料,加上对回忆片段的排演拍摄,真亦假时假亦真,虚实穿插,把井上光晴的真实一生呈现其中,也让人明白,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会去美化自己不愿提而不得不提的那部分。井上光晴做了一个欺骗别人又不会去刺痛别人的职业,原一男的镜头下没有崇拜也没有苛责。想起唐德刚先生为李宗仁写传记的故事,每当李宗仁的口述和其他历史材料有冲突的时候,唐德刚都会打断他提出异议,每每闹得不愉快,也让李宗仁对这位学者治学严谨印象深刻 |
|
自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由意味着不要期盼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
|
为什么日本纪录片都能拍出剧情片的节奏感?佩服佩服!
“骗子阿光”,哈哈。“小说家身份迎合了他爱撒谎的性格特点”。
原一男是个有品的男人。 |
|
4.5,类似电影片段的插入效果非常奇妙……另,井上说的那段初恋,一看就是假的 |
|
用剧情片的观念拍纪录片,最后一小时关于“虚构”的反转设计十分精妙,在这之后甩出的一切都变得模棱两可,也包括最重要的关于政治的描述。在回到最开始井上光晴男扮女装的舞蹈,关于小说创作方法论的自述,整个电影的视野和议题变得特别开阔和复杂。如果《前进神军》里导演的参与方式是深刻介入并时刻影响人物行为,那这里则是始终潜伏在人物之后,给虚构涂抹上另一重“虚构”。 |
|
拍的太好了,完完全全的教科书级别,比起「前进神军」和「性爱恋歌」更加丰富,分镜剪切的频率和现在独立纪录相比更有观赏性,插入搬演的片段也拍的很好。虽换了两次字幕依旧有漏的,但还是感谢。 |
|
半看半猜,后面没字幕,刚想说这瓷器真漂亮,就被瓷器的内容震惊了…… |
|
不停地打破關係,重新建立 / 創造出第三個我 / 原一男拍自己前妻生孩子跟井上光晴的話劇一樣 / 真實地記錄並察覺到其中的不真實從而再以紀錄的形式展現出來 real紀錄片 / 直視剖腹取肝 / 原一男前妻說他擅長文字遊戲 只說自己想說的話 跟這片表達意思一樣了 |
|
2016. 6. 14. 20: 45 永华七厅 | 观影体验不算愉快,因为画面不美,年代有点远,镜头对准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还有赤裸裸的病老死和手术镜头。一开始是井上光晴自己诉说的家世、出身和年少时光,夹杂着文学果儿们倾诉对他的仰慕与爱意,后半段揭开真相。井上在片子里说自己才不会写琐事,那会想到死。 |
|
原一男借他人之口和影像之画所创造的复杂形式完美的与井上光晴本人的“有趣”相契合,谎言之下构建起的如小说作品一般的虚构人生,面对病魔以血淋淋的残忍影像还击,文学所拥有的力量带领左的革命运动,对往事与回忆的还原又是否完全“真实”,文本带来趣味的同时亦给出了思考… |
|
8.2,讲述了作家井上光晴在自己创办的文学讲习所与不同年龄的学生们的交往,以及他与癌症作斗争的经过,直到1992年5月死去为止。他是一个完全活在虚构里的作家,无比真诚地虚构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年幼时的经历,自己的初恋,甚至自己父母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鬼话连篇,但他充满人格魅力,他的学生们都很喜欢他,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女人追求他,他的妻子也很爱他,很照顾他,他也有很好的朋友。面对死亡,表现得也很得当。他不但写了很多小说,也活成了一部小说。 |
|
倒是对原一男这部拿了旬报第一的作品,不是很感冒。不过说句题外话,井上光晴老爷子的衣品是真的不错。 |
|
原一男很会拍人。谎言有什么关系,人们所真正追逐的东西从来也不是真实。甚而写出了“要想抵达真实就不可能没有虚构”这样的话,待证实。 |
|
其实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故事,但两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却不闷,怎样在日常性中维持张力的范例,剪辑好棒。 |
|
映后导演反复提到“虚构的力量”和本片的难解度(原话“至少看三遍”,笑死),可见本片的初心在意识到井上的谎言/虚构之后是发生了多次转折的:聚焦本人和周围相关人物的访谈是题材常轨,血肉的手术实录则是原一男作者式“私的侵略性映像”,而谎言暴露后主人公主观叙述和其他人物第三视角的交叉证实/证伪的线性追溯才喧宾夺主成为本作的主题。 |
|
撒谎成性、假扮艺妓跳脱衣舞的老妖怪,何以粉黛竞折腰?如此老朽如此嚣张如此可爱:老年妇女应该热爱生活,谈恋爱,诈骗也行,只要不被抓住就好.原一男拍出了人物的魅力,也纪录了女友的伤痛,不愧是大师手笔 |
|
“…听起来,他的打击率应该有三成左右吧…”、“…这种来者不拒的做法,真是叫人肃然起敬…”、“…我们平常人都是挑好以后再上,但井上从来不挑,只要是女人就好了…”。 |
|
關於虛構的紀錄片。原一男使用自己身體感、介入感強烈的鏡頭,搭載井上光晴的虛構與現實文學技巧,不僅保有紀錄片的訪談敘事跟寫實鏡頭(最強悍的是開刀直播),還有井上拿來騙人的回憶的戲劇還原(兩層虛構),以井上光晴教學中的時間軸虛構法來看,《全身小說家》透過原一男的影像分佈,更垂直展開了這個時間軸,變成一座立體的虛構空間。而全片未給予直接回應的、也沒刻意去揭露瀨戶內寂聽所說「他們之間是沒有性愛的男女關係」則使人想像原一男背地很壞地偷笑,這是他刻意仿造井上給這部電影最大的謊言,也讓觀眾有了另外爬梳真實的動機。 |
|
太长了,最后五十分钟熬着过完,已经不在乎主人公撒不撒谎,是骗子小光又如何。 |
|
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
|
旁人的回忆,历史的影像,多样的性格和虚构的故事,可以随手剥离杜撰的修饰,但人生早已融入书籍,本我即是最好的文学作品,一时的隐藏是胆怯,一世的构想是现实。 |
|
意外的好看~映后谈的导演怎么这么可爱了啦~棒!【2016.06.18第十九届siff】 |
|
很好看,但中文字幕极差劲,只能看英字。前后分明,展示了多个层面的井上光晴:本人所虚构的、读者和学生所敬仰的、友人所爱的,以及可能存在的那个真实的井上。 |
|
唯有虚构可以凸显真实,并为“生”带来光芒。 |
|
文学作为虚构,是何以增强生命本身的力量的?导演映后将这部与《前进神军》对照来聊,前者作为小说家,名正言顺地在公共空间改写人生。后者以自创的神军名义过一种有使命感的生活。井上在最后时刻梦到了伟大小说的构思,醒来之后觉得没那么好,梦也是对现实的虚构。斯蒂格勒:现实是梦的体外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