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闷闷之夏,四下嘈嘈,
恹恹树梢,雨云訇訇,
黏腻酒杯,残汁滟滟,
红酒泠泠,冰块琮琮,
手中摇动,丁丁冬冬,
铁椅拖地,刺刺拉拉,
舍间声响,密不透风,
嗜睡家族,昏昏沌沌,
生命虱子,密密麻麻,
床上男女,丫丫叉叉,
泥沙俱下,淅淅沥沥,
生活死水,慢慢腐坏,
化为沼泽,缓缓沉沦,
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
|
看似凌乱,其实编织得很细密。例如非洲老鼠的故事,那口牙齿,男孩的换牙,咆哮的狗,电视新闻中的高塔,男孩的坠亡。一个事件细细密密地铺垫了无数,但却努力让事件看起来像是生活流中的偶然。弱点是缺少透气通透处,不太好看,但却有意思。有评论说是契诃夫戏剧的阿根廷版。 |
|
影片展示了阿根廷西北部两所曾经富有而如今缓缓陷于各自生活泥沼的家庭琐碎而松散的日常生活,并借此案影射国家自九十年代末经济危机起面临的社会陷落。在安稳环形叙事中,场景外的角色大都无法预知当前事件走向,而包括死亡在内的关键事件都被去显著化,美学上采用了乡村情节剧与抽象戏剧的混合形式。 |
|
Vero是还没有被阉割掉“男性气质”的野丫头,Luchi是还没有被阉割掉“女性气质”的小男孩。性别、宗教、种族、阶级是囚禁着所有其他人的四堵墙。所有人都叫Vero闭嘴、到泳池边去乘凉,但并不是真的跳下去。最后Luchi死了,Vero拉着椅子,像她妈妈和姐姐那样,到泳池边乘凉。 |
|
毫无疑问地验证了电影为何是电影的稀世奇作,因为它除了感知力任何驱动都不存在,这些感知微妙的同时又因其无处不在而霸道,因为它将一切可捕捉成型的都席卷而过并一一践踏:符号,人物,情绪,情境,文本,伦理及政治;但马特尔电影并不生产这些连结,她只在声场和视点的偶合中放置它们再任其游动,因此它们生成却又半成,轻松步入了现实和感官间的超验地带。像一本有声照片集,我们在每个点都几乎是从零开始,不断被给予这一感官的对象,不断冲刷在丰富,新鲜又肮脏的河流之中。像人一样呼吸而不归类的视听动物。 |
|
又沉又闷,有车有房还有个荒废的游泳池,就是稀缺胡椒粉(生活用品)。隐隐觉得暗藏着对那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的命运隐喻。 |
|
7.6 听觉被环境音塞满,视觉总见泥泞血迹,感觉被炎热潮湿环绕,共同拧成燥闷窒息、死气沉沉、无法冲出的沼泽生活,南美再见,南美。 |
|
(6.8/10) #阿根廷电影大师展上海大光明 还是欣赏不太来Martel。。
潮湿,闷热,如同今日上海天气一般令人烦躁,唯一惊艳的部分是独特的声音和色彩。
由于晚上熬夜,前半部分睡了十多分钟,然后就进入了完全不知所云的状态,陷入了不断想要理清故事情节的泥泞中,始终无法如愿。又恰与银幕上故事中的人物陷入到生活这一沼泽中的绝望和无力呼应,很奇妙的观感… |
|
从头到尾都让人不安,神迹贯穿令不安加剧。这片里小孩实在太多了,我要崩溃了。戏里戏外湿度警告⚠ @大光明 |
|
非常不喜欢这种流水账的电影,除了看看美好的少男少女也没有别的了。狗鼠的故事有呼应,然后呢?憋了半天就给我看这个?另:大光明影院的尼龙座椅热得我屁股着火,坐在最中间出去也不方便,仿佛我是置身沼泽的那头水牛,看来黄浦区电费太贵了,好歹我的体验算是点题了。 |
|
永遠陷在泥泥沼沼的地表~永遠無法癒合的皮膚傷疤~永遠深埋於心的階級意識暨心防。 |
|
女孩儿们和她们的哥哥都挺好。表面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家庭琐事,实际上是表达亲子、兄妹、女仆、同龄友人的微妙情感关系。看似符号化的各种道具创造了超现实感。大量近景镜头创造了逼仄感。灯光师和音效师居功至伟。 |
|
一个又丧又颓又悸动的夏天,从开片一头被困在沼泽里僵死的牛开始,马特尔就在运用各种符号隐喻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同一屋檐下的两家子,一家就像另一家未来的预演。不同年龄段的家人,都以一种无聊、无力的状态横七扭八,幼年的要么多了颗牙,要么少了只眼,青年兄妹彼此陷入动物似的暧昧,中年父母渗入皮肤的疲惫,染发剂也遮盖不了一屋子的颓,永远没人接的电话,等不来的梅赛德斯。血成为勾连三代人的纽带,血即生命,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流着血,那是止不住的生命在流逝。族裔矛盾的部分,又好像与《罗马》的隔空互文,反过来还是揭示彼时阿根廷中产生活泡沫的虚假性,这里有个好地方,好似有一个泳池阳光派对,但没有阳光,泳池也很脏。 |
|
【BAMPFA】2018.4.20.7pm 拖拽的椅子、夏日腐坏的泳池、山里的枪声、不间断的雷声嗡嗡、无人接听的电话(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爱人)、隔壁的狗吠、不断添加制作的冰块、无法成行的前往靠近玻利维亚边境的旅程;用刀在水中砍鱼的场景、女孩正在洗浴时伸进来冲洗的脏鞋。一朵阴郁轰鸣层次繁复的黑云。 |
|
1.马特尔没有给予影片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结束,她置摄影机于一旁仅作“记录”,客观描摹了阿根廷西北部几个中产阶级家庭数日里发生的事情。不必言明的人物关系及塑造,毫无意义的片段式故事反显琐碎繁复的生活本相。2.环境音带动情绪与人物状态(同一空间内)的微细流变。3.恰比生活是泳池——沉闷只是陈腐的脏乱,闪现的灵动圣女便是划开平静的那阵涟漪。所有人都妄想把握神迹,但既定的人生走向又岂是藤蔓固定这般轻巧如意。玻利维亚太遥远,圣女又无处可寻,我们都是濒死之牛,深困泥沼力竭而终(看不见的狗&孩童攀梯摔落同该喻)。4.非洲老鼠轶闻;“受伤”意象耐人寻味;种族与阶级指涉&隐晦的乱伦情欲。(9.0/10) |
|
四星半at大光明。渐入佳境,开场乱糟糟的人物关系和镜头机位,在粘滞的时空中慢慢凝聚,显影历史的幽暗,一种热带电影,大量贴着皮肤的特写,几乎能感到汗水在身上成泥的粘稠,这种对“脏”的焦虑(包括噪音),串起文本和隐喻——对冰块、水塔、泳池的观看,对毛巾、血污、冲洗的反复指涉,构建起一整套沼泽的意象,到最后你发现,台词里对原住民的刻板联想,不洁、狗鼠、懒惰、甚至多子女,全都返回到白人自己身上,就好像困在殖民地沼泽的,恰恰是殖民者,甚至他们对神迹的崇拜,结束在“什么也没看见”,这种虚无感,介于毛姆的食莲者和白莲花度假村之间,同时影像又那么“实”,像私摄影般散发出消夏的、无限的亲密。 |
|
一种理想的观影体验:宛若一个刚睡醒的午后,被闹铃吵醒的身躯,依然混沌不清的大脑,叫嚣着的感官...但同时这种状态成为了角色的困境,入侵了沉迷于湿濡与燥热的人群。于是,不曾出现的圣母,不断响起的电话,交错的电视噪音...所有用于打破这种状态的“救赎”都被悬置。最后影片宛若打了一个激灵,但又重新陷入噩梦中。沼泽不曾消逝。 |
|
勉强及格,人物众多且剪辑没有叙事上的逻辑照顾,导致跟的吃力,摄影好,导演也把演员状态控制的不错,是一个阿根廷的坎皮恩了,片子适合拿导演奖什么的。容量很大,隐喻多尤其民族和宗教,儿子被印第安人打伤和全片的多处受伤一起,对拉美白人中产阶级的发展神话进行解构和质疑,给琐碎的日常以象征 |
|
只有一个动作:受伤,却不是松弛影像。厉害。 |
|
以一群中年发福不养眼的midriff作开场,就知道这片子不一般。从声音到映像,一切都很tactile,在潮湿中打发时间感迎面扑来。庞大ensemble没有介绍,观众就好像是家庭一员,所有故事都是点到为止,甚至还没点到就止(Jose和Vero到底是兄妹还是?)几处重复(永远不来接电话的佣人、梯子、圣母)很生活感 |
|
8/10。马特尔线索繁复、运动停滞的电影观念反映在开头的讲述方式上,大人们疲惫地躺在污浊的泳池边享受日光浴,缺少目的性运动的摄影机像一个幽灵般四处漫游,用占满画面的身体局部近景和声音(玻璃杯里叮当响的冰块、群山处传来的枪声)驱动着观众不停地寻找细节、构建完整的家庭关系。摄影机放弃了视觉操纵权,强力地将观众拉入悬念又不断消解,看者不清楚山上男孩的猎枪是否击中了外来者,难以意会何塞对维罗尼卡的嬉戏追逐、将泥鞋踏入她所处的浴缸冲洗的举动,是不是兄妹间跨越禁忌的挑逗,更不知道结尾从梯子上失足跌落的小孩是否得救,一切人的生死就像沼泽中越陷越深的牛,前来打猎的男孩就围绕它身旁准备一枪毙命,既看不到意外的生机,也没有事件的进展,只能像电视新闻上等待着水塔处圣女显灵那样,寄望于未知的奇迹将人拯救出泥沼般的生活。 |
|
杰作,Martel的电影值得研究啊~新世纪最欣赏的三位女导演,同样的轻叙事,Denis长于制造松散凌乱的情绪,Reichardt呈现平缓稳定的真实,Martel却以生活影像营造出异常的紧绷感,机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待反复看 |
|
阿根廷的雨水,红酒,少女的体液,都在这无尽沼泽中交揉。 |
|
用影像和声音营造出强烈的窒息感,仿佛被困在沼泽,雷声闷响就是下不了雨。家的外表如同内里一般摇摇欲坠,每次触碰都伴随着破碎。
人们看似闲散地生活,却如那头沼泽地中的水牛。唯一一位离开去看圣女的姑娘一直在抹泪,回来后也重复了躺平的命运。
在隐去历史社会脉络的同时,所有讲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布满隐喻。动弹不得的这一代和无法逃离的下一代,隐约提及的如此平躺几十年的上一代。了解南美历史的观众一定能看出更多东西。
联想到了契诃夫,罗马,德国姐妹和呼喊与细语。导演有种镜头里人越多反而越聚焦局部的倾向,人物的肢体时常有不像能安排出的自发和亲密感 |
|
重看;所有人都处于一种二维化的状态,祛除情节的联结,消去事件的因果和首尾,甚至刻意地混乱人物关系而达到一种与气候相契合的黏腻氛围,日常生活流涌现的底部不安诡异、荒诞可怕,仿佛正从沼泽泥淖中升腾起来——等着接电话,等着接冰块,等着去玻利维亚,一切等待都不会实现,一切等待都化为泥淖中窒息的牛;荒凉破败的环境是二维化梦游的外象,人与人之间的肢体缠绕和特写放大,恍惚的光斑映射,拉动椅子的声音,突如其来的死亡和空镜衔接,床上的暴君和浴室里的暧昧,构成一场热带的噩梦。 |
|
35mm,家庭成员间沼泽一样的关系,逃不开出不来,角色追求的目标也始终无法达成,就连日常琐碎中也并无多少事情发生,圣女的现身是遥不可及的幻象一如社会环境为角色们营造的假象,这部电影的叙事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在挣扎中无法被改变的角色生存状态,一种缺乏意义与目标的家庭与社会生态呈现。 |
|
戲是好戲。沒有什麼可以比雜音和噪音更能凸顯不堪其擾的生活,可我尤其討厭電話鈴聲,整場都像被綁在座椅上聽人刮玻璃。導演對室內空間的處理很乾脆,製造出光亮的壓迫感,讓人極度不安的天井,觸感的燈,舊得毫無生命力的傢俬,都像是浸泡在噪音裡一樣,也可能就是池塘裡死去的牛。 |
|
两个家庭的家长关系就如沼泽一般令人窒息,每个人都似陷在沼泽中的那头牛,无法逃脱。父母与子女、阿根廷白人富裕家庭对原住民女仆的依赖和歧视、Momi对Isabel的情谊、兄弟姐妹之间都如阿根廷的雨季黏腻潮湿,永远没人接的电话如父母间永远对不上频道的对话,唯一的纯真也在这个雨季随着犬吠逝去了,剩下的人都会活成在肮脏的泳池边望天醉酒的样子吧。 |
|
视听语言居然塑造出黏腻闷热潮湿的体感。观看体验很不好,很闷,简直是“阿根廷中产家里的摄像头开着”,加之粘稠的气氛,就像影片开头在沼泽里挣扎的牛。脸盲症最讨厌的片子,分不清谁是谁,但也许是导演的刻意为之,以营造出暧昧混沌感。压抑沉闷的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家庭成员间复杂暧昧的关系,隐约乱伦的怀疑,永远在喝酒的中年夫妻,仿佛有一个泳池派对,但总在下雨和久未清理的肮脏泳池。女孩无证开车,男孩上山打猎,女人们永远去不成的玻利维亚,角色们反反复复在受伤流血。空虚的精神,无望的未来,加之种族间的复杂关系。电视播放的看到圣母的新闻。讲的是9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如果更了解阿根廷社会情况能更深入理解本片。有些镜头光影设计还是很哇塞的。 |
|
阿根廷电影周,大光明一厅,2k修复版,近8.2分
1,故事挺无聊,声音很出色。从第一秒开始的声音设计就让人身临其境(如果能有一天能制作成杜比音效那该多牛逼)。不晓得卡隆的《罗马》是否受其启发,但《沼泽》的音效无疑是艺术的先行者
2,两个小女孩对转动的风扇说话,简直就是我们小时候夏天乐此不疲的游戏和天真的探索啊,但只有马特尔将这份纯真与怀念表现了出来
3,莫米和伊莎躺在床上,莫米一脚玩弄带镜的厨门,绝美的光影在莫米脸上,父亲脸上,房间里游荡的这一静止时光,是我认为全片摄影最美的时刻 |
|
阿根廷电影周 重看,还是很喜欢。潮湿、闷热、糜烂、焦躁,广角、深焦镜头中所有人都与持续腐坏的空间相拉扯,但又无法控制地生长进彼此的血肉深处,身体与空间嵌合,然后变异、破裂、走向毁灭。当然,也必须承认群像刻画中或多或少存在过度本质化或符号化的处理,所以这次重看全然被维罗和何塞吸引,很爱那场洗澡戏,泡沫和泥土,青春和情欲无可挽回地颓败。此外,放在马特尔的作品序列中,可供互文的不仅是《圣女》,还有《无头的女人》中的泳池。 |
|
4.5,“沼泽”对马特尔随后一系列影片的影像特征做出了自觉的注解:流动的水体转变为固态的粘液材质,将人物滞留其中,处于一种无ZF状态之中,电视中天主教神迹以及影片结尾随着灾难事件突然转变的风格构成了一种反讽的神学,是对于作为“见证”的视觉的不信任,特别是数字影像带来的“纪实”质感,另一方面,影像通过光的过度或不足持续散发能量强度,视觉指向了对视觉的超克,仿佛回到了历史先锋主义电影以及在马特尔之后被小门多萨通过加强的听觉所表现的内容,甚至是当代日本电影之于庶民剧的破坏:在此之中无事发生并不等同于日常、而是以视觉(甚至是听觉,但听觉却因为散点,幽灵性天生具有优势从而可以过量)作为质料捕捉其感官之外的存在,对于《沼泽》是作为gringo初入南美所感受到的热病与幽灵,在地观众则可能看到更多。 |
|
选择了达内式的私者化笔触,看似散漫地在丛林中的一个家庭中游走,却又拍出了阿彼察邦似的热带神秘主义,沼泽中的泥牛,暴雨中的陆龟,长鼠牙的孩子,电视中的神迹,徘徊在乱伦边缘的兄妹,一一闪现又隐如头尾的雷声,始终将氛围压制在暴雨欲来的节奏中,绝妙! |
|
一潭死水的生活里处处都是危险,《沼泽》中最令人惊艳的地方就是这些从麻痹中缓缓升起的恐怖。马特尔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场景永远都是没头没尾的,镜头也往往只对准人身体的局部,可你永远都能自己在脑袋里拼出一副完整的图像,更不用提她的声音塑造,都好像脱离了说话的身体,成了生活里的幽魂。拉美电影的政治书写实在是富有创造力,影片中这个庄园显然是阿根廷政局的写照,但因其强烈的生活性而毫无斧凿之感。 |
|
“A system that trusts that God has arranged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a plan, has organized things to the end. But when, by different paths, peopl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uch an architect doesn’t exist, at least in terms of a “divine will,” the world is revealed in its mystery, in its unjustified existence.” |
|
23.05.27 大光明
剪辑的魅力,每个人如同那头陷进沼泽里等死的牛,对常见的南美山林意象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作用,声音运用到最后一刻,作为首作可谓是很强 |
|
拖拽椅子的噪音,摔碎的玻璃杯,孩子腿上永远洗不完的泥巴,漫长慵懒闷热的午觉,响个不停的电话,连外出逃避几日都找不到借口。仿佛从另一个片子中随意剪辑而成。琐碎如斯,才是生活的真面目,而剧中人也正如他们所担忧的,活成不成器的父母辈的样子,无法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循环。然而时不时的,总让人担心意外会随时发生 |
|
群戏太精彩了!像天气一样湿热和黏糊糊,这个落魄贵族大家族从头到尾透露着衰败、腐烂、被时代抛弃的气息,让人窒息。小孩被童年阴影困扰,青少年充满着原始野性,兄妹透着乱伦暧昧的倾向,母亲一直向往着“玻利维亚”而不可得,老贵妇只剩下等待死亡的躯壳,同时还延续着对原住民的仇恨…好一个“沼泽”的困境,隐喻很多,群戏真的把控得超棒 |
|
纯粹的自然主义式的下陷,全体的内陷。一种超现实感从开头的地震般摇晃的身体特写开始就以超级压迫的形式向我袭来,盖满整部影片。中产阶级的腐烂和陷落似乎来源于对虚假生活的疲于奔命,孩子们从生猛的丛林返回阶级性的标志即在那只“非洲鼠”——一个对抗与顺从的开始,一个脱离了生命的生活的开始。那些野性在兄妹恋、主仆恋之中闪烁,但也在这些之中逐渐腐臭。 |
|
【阿根廷电影展】非常美丽的影像,第一个镜头就达到摄人心魄的效果,琐碎摇晃不稳定的家庭录像,沼泽般潮湿、危险、无声的淹没,是许多细腻入微的地方让它如此动人,再看导演,果然是一位女性! |
|
闷热的天和赶路的人,座位在大光明二楼的较后排,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顶。
暴雨如注,泳池边的局部肉体,室内透进来的光都带着一种短暂停留的感觉——白昼正在逐渐消失。掐头去尾,人与人之间的线用大量无台词镜头呈现。莫米让我想起赎罪里的Briony和白莲花里的Olivia,蔑视印第安女仆,又爱窥探她;何赛和男人的争执,和女人的纠缠,浴室里的情欲;男孩从梯子坠落,意外的死让观众发觉,原来所有镜头都有据可依。热带雨季造就的压抑之感贯穿整部影片,山间别墅里错综复杂的人,最终都深陷泥沼。
人们避无可避。 |
|
4.5 20230527阿根廷电影展 大光明 #极为丰富的听觉刺激一遍又一遍骚动着阿根廷南美大陆人们燥热与不安的神经,渲染着令人不安乃至窒息的氛围。不绝于耳的环境声,光打雷不下雨,电视机中人们对圣母幻象的描述,家中聚会,派对后的背景音乐,所有人都像是被麻醉了,好像即将会有一场巨网从天中撒下来。南美大陆广袤但狰狞的热带雨林无数次撕裂人们的面庞与身体。观影时一整个人都被影片中沉浸的氛围吸了进去。 |
|
也许应该闭上眼,去听这部电影,从而最大限度地感受影像的身体性。仿佛远山的雾附着在皮肤上,濒临窒息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所有中年人都已腐烂,年轻人则走向动物性的极端。 |
|
2023阿根廷电影展01 声画调度着实厉害,生活就此慢慢腐蚀他们,中年人和年轻人都陷入沼泽般躁动、沉闷、又无力改变的循环。#原来躺平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吗 #但是纯生活流真的考验毅力 |
|
很焦虑,到处是声音,到处是“没有得到回应”的声音,电话从没被第一时间接起过。只有音乐响起的时候例外,仿佛同时被按下某个开关,人们进入共存状态。小男孩的坠落没有声音,但与此同时,影院里一片哗然——这是导演和观众的心照不宣吗 |
|
出乎意料,似乎没说啥,但是一直被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在那个潮湿的空气中 |
|
最爱的那类电影。导演搭建了最潮湿最闷热最泥泞最嘈杂最朦胧的环境,一个高度象征性的南美洲空间,每个人都带着各式各样的创伤疼痛、即使完好无缺精神也受到异化。演员们由睡姿牵引的表演自然臻至,在千缕情绪的发展中保留了一丝透明纤细的儿童视角,在如同黏稠空气的事态蠢蠢欲动爆发之前戛然而止。 |
|
Awesome!三代命运都被困于此,传承偏见、堕落和空虚,像久不清理的泳池;好的艺术作品,如贫瘠生活里,圣女降临 ——2023.5.27 大光明影院 |
|
#HKIFF# (大银幕重看) 声音的层次感完全出来了:外部此起彼伏的铃声、远处的混杂着枪响的雷、门的吱嘎声(vs Zama里的木扇声)、酒杯、水声。被困住的伤痛生活 vs. 终究没有去的玻利维亚。 |
|
比《扎马》更喜欢,也许是这部留的痕迹更多些,更容易找到欢喜点。每个人物出场就几乎是固态的,没有铺开也没有发展。非常潮湿闷热的夏季。以及非常敏感的声音。她的片子声音的确占一大块头,但不是开始所以为的强作用因素;感觉上更多是个人记忆的回声,持续地响动于所有生活之中,是环境底色,于是一开始就被拉进其中氛围。聒噪的氛围。聒噪惹得人心烦,想更好地“呼吸”。需要“圣女现身”。但固态的人们。固态的人们搅动在一起就是一滩沼泽。就算好像非常用力但又不像怎么用力地从泥巴里扯出手臂,一下又掉了回去。但穿插了几个稍许新鲜的片段,一些孩童本性的释放。接着的,必然需要回到沼泽里;又或者,释放再收回时还沾染了毒气。闷闷的。不是湿纸巾紧贴脸的闷。是脑袋萎缩了,生活靠本能顶多延伸多一点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