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
|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
|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
|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
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
|
如果你们看过原始素材,就知道电影院最终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是多么不容易了,满分鼓励一下。毕竟这不是一部摄影棚里拍出来的作品,有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的不完美也是很正常 |
|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
|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
|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
|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
|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
|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
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
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
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
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
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
|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
|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
|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
|
整部纪录片真的是大大的开拓了我的眼界,没有想到冰川的场景这么令人震惊。 |
|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
|
顶着一堆黑出翔的评论看了,也没那么糟糕,不乐意看闭眼不看呗 |
|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
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
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
|
一部自我感动的纪录片,一部剪辑混乱的纪录片,一部根本不是正片的影片。它确实足够真实,真实的像一个花絮。它践踏生命,只为执着于完成某些人的梦想。
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无人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法触及的梦想,当梦想和责任碰撞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
|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
|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
|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
|
没看到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没看创作者们提到的所谓的“美感”。只看到一群丑陋、无知的人自以为是的“征服自然”。 |
|
高级点的”本人到此一游“。电影没有整体性,花絮正片糅杂显得思维混乱,像是走到哪拍到哪,实在没什么也就都放出来了,有身体扛不住撤退的,有环境恶劣顶风前行的,有在狼群前嘻嘻哈哈的,有想到爹哭得惨兮兮的,有走过一遭就是兄弟的,还有闯荡荒芜时牵念病重母亲的…如果能带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或者生物学家去,会给这趟探险更多的科学意义,可惜整部记录看下来,只有到此一游的轻飘感。反而是电影里,蔡宇、卢华杰、饶子君这几个人物身份地位挺耐人寻味的,每个人都要给到那么多镜头,每个人还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想法,比如蔡时而发令的,时而激动我终于来过,以及卢的不同表现,都很玩味呐。饶和巴桑,大概是这群人里边较为纯粹的勇敢探险家,一个追随父亲的脚步,一个生于这片土拥有最高敬意。期待饶能”导“些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关于无人区 |
|
自我感动,现在院线电影门槛这么低了?!多一星给免费入境的景色和动物 |
|
那些高远的天、自由的鸟儿、奔跑的藏羚羊、神秘的雪山冰川、令人敬畏的自然力量,和一群有着自己所谓信仰的人、业余的失误、眼泪和歌声叨扰着无垠的静谧星空,看得我五味杂陈,满脑子左右为难的感慨……就本片而言,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是理解不了导演和那个胖子到底想干嘛,追逐梦想绝不是用别人的利益甚至是命来换,所以里面很多义正言辞的段落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更重要一点,我可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挺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那么点儿人类无法企及涉足不到的远方的……最后:其实最坚实的信仰也许不在最高最远的地方而就在脚下……脚踏实地活着不好吗? |
|
纪录片从电影角度来说也许还差强人意,但我想给制片人蔡宇点个赞。母亲身患癌症住院抢救都没让他在人前落泪的他,却在片中两次落泪。一次是他跟后勤人员解释,自己明知突发急性肺水肿需迅速就医,自己确不能因一人让其他护送的4人深陷险境;第二次是无人机故障,未能实现此行目的拍摄普若岗日冰原航拍;还要他安抚要烧帐篷逼迫主创返程的后勤、在遇到危险路段指挥大部队安全抵达彼岸的种种,都是一个合格制片人的典范。 |
|
看完也没懂他们跑去干嘛? |
|
算拍出来一点人们为何对藏区如此趋之若鹜,尤其是中产。不过片尾曲MV还是央视远方的家风格,亮点是导演,95后。主线没大三儿可看性高,但摄影实打实的美,融合一下就好了。 |
|
一部各方面都业余到不能再业余的电影,我都怀疑能不能称之为“电影”。主创全都差评拉黑,此生不见。 |
|
“每一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和解的机会” |
|
十几俩车工作给导演旅游般的拍法拍出了个屁,影像中没多少干货还一直卖惨,影像卖惨还不够还企图让配乐支配观众情绪。16.8就当吹了一次比较贵的空调了。 |
|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
|
那些打一星的太过份了点吧。。虽然整个片子真的都是花絮。。想不明白为什么 导演要拍一个这么自我的片子,对,豆瓣里说的自我感动的片子。要不是因为看了韩松落的文 ,就更莫名其妙了。但是除此之外。看到藏北无人区的风光还是挺好的。一星给在路上逝去的人,两星全给自然风光吧。毕竟这片子,确实不算正片。。 |
|
两字,垃圾 |
|
这部就是蔡总借着饶子君有个登山遇险的父亲的身份,找了几个赞助商薅了些费用,集结了一帮人给自己要做的东西莫名其妙立了个世界之最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极其浓厚的纪录片花絮。在高海拔上每天喝酒,物质都匮乏了还带那么多酒路上喝?子君要去高海拔上寻找父亲的痕迹,连冰爪都不会穿?准备三年准备啥了 |
|
哎呀,分数很低呀。因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足以构成一部电影呀。 |
|
被简介上的什么电影节奖项骗了……冲藏北二字而去,心想就算不是《冈仁波齐》,也得差不多《七十七天》,再不济还有藏北风光吧??
然而!通篇就是剧组成员的如何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自我标榜和自我感动,导演是对无人区和纪录片有什么误解么。。。
冰川下的篝火歌舞,被越野车撵得惊慌失措的野蛮牛,还有对藏羚羊尸体的表现,怎么总觉好像有哪里不对呢?还洗涤心灵,醒醒吧,这都2018了。
本来觉得《七十七天》矫情,现在发现我错了,起码人把羌塘风光拍得那么壮美。
看到最后,突然想起来这么几十辆的庞大车队进入无人区到底是要拍个啥?说是要拍从来无人记录过的冰原,结果无人机摔了然后就不拍了大家就凯旋般的回拉萨了。。。我想说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几十部越野车进去都不带个备机的么?
——2018.08.31 成都王府井太平洋影院
|
|
开着丰田和长城皮卡车进羌塘,如果说这就是人类的极限了,那我是万万不信的,你要说你们是最虔诚的人,那简直是要贻笑大方了。这种装备水平,纯粹就是商业的自娱自乐。自娱自乐就算了,居然还拿出来卖电影票。结果因为环境太艰难大概是没拍出什么东西来,硬是凑了80分钟的片花集锦出来。唯一的卖点是情怀?你要是不卖这个还能忍受,大不了就看看羌塘的样子算了,偏偏以此为卖点。不是父女情不感人,你自家的事,别扯上虔诚,出师无名。 |
|
剔除导演那些年轻特质的台词感叹和行动之外,镜头风景是真好...及危险...感觉应该有电影取材哪些登山向导... |
|
负分滚粗,这他妈也能上映,有钱就可以这么败家啊。21岁阅历什么的基本没有,拍的就是一坨屎。 |
|
可以的话请不要显示我看过这部电影... 我是为了把分数拉回原位的. 一分最多. |
|
真烂,杂七杂八的一顿乱拍 |
|
业余 |
|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
|
还可以啊,有很多个点触动。一趟艰难的旅途记录,没有死亡都平安回来了,很好。星海、冰川、荒原、野生动物、劫后余生的载歌载舞、边防战士、父女的生命交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果世界上没有登山者,人类就看不到那般壮阔雄奇。对于普通市民的生活,冰川和月球一样遥远,而登山者和登月者把这个世界的更多面貌,生命的更多种可能带到人们眼前。 |
|
首映那天去看的,作为一部记录的花絮片实在不够真诚,杂七杂八的镜头随意的剪辑在一起,没有故事情节,然后就这样串成一部所谓的纪录片电影,只能想到两个字—圈钱。 |
|
可能导演对纪录片有误解。然后一群人开着吉普车惊扰野生动物还不自知,在那自我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得我尴尬。 |
|
为啥还在猎奇西藏? |
|
航拍和延时摄影漂亮,看到了我所到达不了的地方。可惜这些内容占整个纪录片最多10%。也钦佩这些摄影者,和子君的爸爸,这不仅仅是梦想就能达成的。两颗星,给了摄影和做这些事的人。吐槽:1.这纪录片更像花絮,而不是完整的片子,子君的父亲和蔡宇的母亲是隐藏的两条线,但可惜剪辑太混乱了,不知所云;2.这是一个团队吗?不是,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私心,所以中途之后各走各路也是正常;3.这是纪录片吗?比较像一群驴友的自驾游。4.片尾提到40%的镜头有其他人员拍摄;5.有钱、有时间,但是做出来的成品却业余的多,子君不像个导演,像个跟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