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我看得没耐心 |
|
柯特·科本的最后日子用朱自清一句话就概括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子和[大象]还是有对比参照价值,但是没有那么多刺,很多“无意义”的段落情绪非常好。 |
|
节奏缓慢,情节琐碎,几乎毫无看点;但摄影及声音剪辑充满魅力,结果是哪怕对非乐迷来说,影片都充满了死亡的腐朽之味,成为一场令人难忘的濒死体验。哀悼Cobain。 |
|
没有想象那么好 |
|
音乐真好真好真好。 |
|
9.0/10 一首极致的游荡诗。GVS的long take冷静到令人害怕,随着主角的每一声嘟囔,每一次的脑内杂音(无声源的)都抽象地影响着观者的观看经验,主角周遭的噪声甚至达到了一种美学高度。GVS始终平视着主人公,他用最独到的方法(距离、大小、景别、机位)拍出了最致郁的情绪。Leslie Shatz获2005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声音)。 |
|
最后他想死吗 |
|
cobain |
|
因爲完全不知cobain是誰,可能無法深入體會感受,單從純粹電影來看,那些長鏡頭停滯得讓我有點喘不過氣,這是否就是last days的感覺.後勁很足,越來越壓抑.客觀來説可以給四星,只是如此絕望的電影實在不適合推薦.(在最後我還是客觀地給了四星) |
|
范·桑特式电影。只要热爱Kurt都会去看。 |
|
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腐败将死的感觉。柯本死的太早。为何不直接拍柯本要用这个隐射呢? |
|
Kurt Cobain |
|
看在科本面子上给两颗心吧 |
|
最能想到Kurt 的片子
沒有字幕
半懂 |
|
chaos. |
|
剪辑是特殊,但Kurt的形象塑造的太空洞。 |
|
让我很无语,这个电影,失望 |
|
对于一个喜爱cobain的人来说,这个片子拍的太不够了。 |
|
这个给5星 因为纪念科本 |
|
【5】当“观看”的视角处于客观位置,仅保留动作,形象无法完整建立,亦未给我们提供进入人物的路径时,景观与声音则以充沛的情绪感染力补入画内空间,一切好似从侧面掠过,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感知电影”,能捕捉到最重要的状态。 |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科本,我心中的不一样~~~ |
|
我觉得很棒!实验性质的电影和安静的能让人睡着的长镜头才是对柯本最好的纪念吧也许。我真想让时间停止在练习房里自弹自唱的那一刻。 |
|
发现是我不喜欢Michael Pitt。。。 |
|
我也曾迷茫如此这般~~ |
|
+ 看到了一种电影愿意削减自身的政治性以直视荒芜的姿态,头一次感觉到摄影机对它的人物心怀歉疚——此处需复读Anyway的短评:一个失敏者极力从周遭环境抓取情境却一无所得——以至于它不愿意从气若游丝的情绪中抓取强调任何东西,相比Control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造型感只有真诚得无以复加的动作和语调(同样有一个360环拍,在这里只是被草草勾勒)。我想Venus in Furs从未如此动人过 |
|
看得太压抑了 |
|
我心中的KURT |
|
不喜欢Gus Van Sant的完全没有必要看这个片子。 |
|
不能看懂。不过那种死前张狂而寂寞的状态能够理解。 |
|
盖瑞+大象+kurt |
|
电影一般 要纪念的是nirvana特地又看了一遍不插电演唱会 如果柯本不是选择这样的终结 涅槃或许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
|
你不是kurt |
|
评分:B 【2005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
|
他终于死了 |
|
地下丝绒的唱片! |
|
michael pitt两段演奏抢眼啊! |
|
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 |
|
差点看不下去。 |
|
有点失望。 |
|
想念kurt |
|
哎~闷到家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居然给拍不及格了,古斯范萨特拍谁都跟同性恋似的,片里的Kurt可真像一Gay,没说服力啊~ |
|
看着看着不觉得在看电影,而是舍友之一,那家伙就在隔壁孤独扫弦。(但自己房间的风声太大听不清,他走上阶梯时我还在宿醉。) |
|
Kurt Cobain最后的日子,要自杀了,也别怪人家闷 |
|
科本基本精神错乱了……这部片子到底想表现什么? |
|
lonely journey to birth |
|
1.still gus van sant
2.celebrities around
3.u didnt nirvana..neither nor corrode.. |
|
生病的时候所有衣服都像是睡衣,然后会烧开一壶水。躺在阁楼上,能听到楼下窸窸窣窣的声音。 |
|
科特的一生很难拍吧 |
|
话说这片搞的感觉很做作啊 |
|
我一直不喜歡GusVanSant因他青春过度了
我不算很喜欢Nirvana但是KG和HK都在这片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