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电影出来下楼差点走了上行的电梯🙃 |
|
无聊到根本不想去深究。 |
|
诺兰:“有关。”
记者:“请问这部电影和时间穿越有关吗?” |
|
你要真让我说最直观的感受:帕丁森他妈的帅疯了。最后一幕我竟然看出了一种《大话西游》结尾的感觉,《一生所爱》放这儿毫不违和 |
|
不是一遍能看懂的一部诺兰,但也是在视觉呈现、叙事结构上再赋新意、再造巅峰的一部。从来只有单讲时间逆转和时空穿越的,却从来没有在一个画面里把正向和逆向时间同时呈现的。它如《盗梦空间》的那个折叠城市,首尾完美张合,开头即结局。最后一场大战,将为IMAX观影带来前所未有、目瞪口呆的银幕体验。两男主的相遇,勘为一道恍如隔世的弧光,泪目。看完《信条》你会产生一个这样的念头:诺兰所有的作品,将以《信条》为中心,形成过去和未来的完美交互。它是一个圆点和轴心,也是导演对自己创作理念的终极倒放和正反打。(就不用担心评论剧透了,想剧透可能都无从下手… |
|
。己自了估高也,众观了估高兰诺 |
|
“别去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真的被诺兰逼疯了,感觉智商完全下线。和他之前任何一部电影体验都不一样,不是简单玩技术或结构,你必须完全进入到逆世界的设定里,看他把扭转时空和悖论的东西在缜密逻辑和高速爆炸的信息组合后进一步复杂化。第一遍基本只能看看视觉奇观和故事脉络,待多刷后再尝试理清逻辑吧。 |
|
诺兰在新片中又玩了一次“魔术三步骤”,把视觉奇观和超高速的叙事节奏作为障眼法,掩藏住了那些本该显而易见的伏笔,到了后半程才逐一揭晓。看完电影才发现片名的精妙之处,整个叙事结构也是TENET式的,这个太妙了。整体类似于《盗梦空间》,用007、碟中谍式的间谍动作类型元素为“量子逆转”的科幻概念做框架,至今仍然高度保密的全片高潮戏我是张着嘴看完的。 |
|
罗素兄弟:不能让别人看真剧本防剧透。
诺兰:人手一本啊!大甩卖啊!看懂算我输啊!
|
|
诺兰的信条,就像李安的双子杀手,亲手拍出自己导演最不好看的电影。一个纯粹用台词堆砌起来的故事,如果消音,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量几乎为零。这点在盗梦空间当年上映之后就一直被业界批评,看来诺兰是听都不想听,还把缺点放更大了。所谓的七国取景,全是些家门口就能找到的地方;所谓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看起来也像普通间谍事件般小打小闹。因为保密演员无法阅读完整剧本,以致许多人表演时只是单纯念台词,自己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意思。 |
|
大!脑!在!燃!烧!时间的顺流和逆流都不稀奇,但把顺流逆流放在一起组成时间的咬合状态并利用之——这就是诺兰牛X的地方了。太多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就像一场信息量的核爆,想说剧本写得这么繁复究竟有没有必要?(我看电影不是为了爆炒脑花啊魂淡) |
|
我不配给这个电影打分 真的 我连影评也没看懂 |
|
就像《盗梦空间》用多重梦境重构侠盗片,信条》则以时间逆转的方式赋予特工片新的可能。其实回头看,剧情并不特别复杂,包括矛盾构成也很常见。但引入时空逆转概念之后,结构上的花样就更多了,会有意误导观众,就有意思了。此外,本片是典型的高密度叙事,信息量极大,剪辑又很跳,这种强叙事密度,让观众一开始完全没时间去思考和理清思路,所以才会觉得难懂。而最后,影片又一次注入情感元素,煽情一把,也是很诺兰了。另外,帕丁森、华盛顿、德比齐的表演,也为本片增色不少。喜欢这种实拍的硬,是特效无法带来的体验。 |
|
我虽然没看懂但我绝对不能打三星 |
|
诺兰的片子有个最大好处是配乐足够恢弘磅礴,只要音量开得足够大,我就可以听不到周围的那几条观众评论音轨~ |
|
对尼尔来说他已经认识男主角很久了,但对男主角来说他才刚认识尼尔。
对尼尔来说他们的友情已经走到了终点,但对男主角来说这是他们的友情的起点。
尼尔在基辅歌剧院救了男主角一次,在自由港阻止他杀了另一个自己,最后又将他拉出了基地。
不仅如此,等会儿他还要再次进入旋转门。
这一次他进入旋转门的时候,看不到窗户另一边的自己走进旋转门,因为他这次必死无疑。
但他还是进入了旋转门,帮男主角撬开了基地的门,并且为男主角挡了一枪,然后壮烈牺牲。
尼尔来自未来,这也意味着现在尼尔还是一个小孩子,很可能就是凯瑟琳的儿子。
他要先长大成人,长大后被男主角招募,进入旋转门,然后回到基辅歌剧院爆炸那天见到男主角。
他独自在逆时间中生活几十年,然而才陪伴男主角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就要为他挡子弹而牺牲。
而且结局早已注定,不能改变。 |
|
还是值得一看,不过抛开看似花哨的理论,男主可真是诺兰电影历史上最单薄最工具人的主角了,看了两个多小时以后,观众对他的性格、行为动机、世界观等还是一无所知。他无爱无恨,无欲无求,甚至没有过犹豫,彷徨和疲惫,对一切都很笃定,身上没有一点儿人味儿,就像是粗暴的天降黑人上帝,只有他能拯救全人类于水火。他拯救白人妇女和儿童,还有白人嫩牛五方兄弟为他两肋插刀。他拳打俄国恶棍,脚踢印巴军火商。很政治正确,正确到有点高级黑的地步。 |
|
愈发能感觉出诺兰是一个很自恋的导演,且时刻散发着优越感(没错,他狮子座,这导致他掉进了自己的逻辑怪圈无法自拔。他不是用多好的故事征服你,而是用自己超凡脱俗的逻辑能力绕晕你,甚至让我萌生出被他踩在脚下的压迫感。他之前的几部同类型“烧脑”片其实还有所收敛,这一部就有点放飞自我了,通俗地说,对我等凡夫俗子太不友好了。是的,他的逻辑能力满分,我很佩服且自愧不如,但是我没办法从中感受到看电影的乐趣了,而是倍感折磨,因为我更像是在参加物理竞赛。他没有试图和观众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而是冷冰冰的把这些庞大的信息量拍在了银幕上,你还没嚼透上一句话,下一句话又紧跟塞了进来。所以最后我带着一肚子问号走出影院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做个观众太难了,这道题我不会。当然,如果你喜欢被虐,那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
|
时间逆行的概念本身不新,烧脑的是不讲人话的表达方式。诺兰为了炫技牺牲了故事和人物,观影体验非常差。老套的拯救世界的故事,但没有一个角色有足够的驱动力,都只是在模板化地跑剧情,唯一动机有说服力的竟然还是反派。本质动作片,可动作戏不太行,混音太吵,节奏也很闷,没有转折和高潮,两个半小时很疲惫,一直在看表。一刷能大致懂诺兰的叙事目的,我也相信他的故事一定能逻辑自洽,N刷可以理清时间线和细节,但一刷的观影快感太低了,完全支撑不起我N刷的欲望。个人来说,我觉得是诺兰电影里拍得最差的一部。 |
|
诺兰用电影告诉你服用LSD的感觉。
TENET不应该直译为“信条”,看完你会觉得这片应该叫”天呐天” lol
@cgv明洞 |
|
看别人的科幻片发现逻辑不通的我:“辣鸡编剧辣鸡导演全是漏洞。”看诺兰的科幻片发现逻辑不通的我:“不行不行我脑子都烧坏了等等我得再看一遍。” |
|
非常诺兰,非常符合粉丝口味。在一个复杂逻辑下讲述的逆熵故事,而且诺兰仍然拒绝解释,观影门槛比以往更高 ,甚至于它根本不烧脑,而是颜面暴击直接把你锤懵。在表故事的单纯和里故事的晦涩之间,诺兰找到了足够的空间来放那些奇观化的动作戏,顺便嘲讽观众“看不懂就睡一觉”,挺欢乐的。(配乐加分(德比茨基的头身比真的吓人 |
|
只能算看过,好比小时候看了一眼奥数题,然后交了一张白卷给老师。 |
|
荒谬之下你我在最美的时候相遇。正反双打拍的很妙,但毕竟是悖论,逻辑上无法自恰于是从头到尾都在突突突,文戏寡淡,女主那么多戏份比不过帕丁森的一个回眸。可能是今年院线商业片之光了。*乱世拜信条*
A:最好的时光遇见你
你见遇光时的好最:B |
|
2.5 / 回家路上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①这150分钟里除了五方之外有没有任何一个值得记住的镜头或者任何一刻力量感的显露?答案是没有,所以为了五方加一星。
②难看的动作戏倒放一遍会不会变好看?答案是依然不会好看靴靴。
③诺兰自己信不信“不要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我觉得他在最后时刻嗑两个男主的CP时应该是信的。
几乎在用每一分钟告诉你:我导演能力有多差,我的视听与文本如何脱节,我的叙事如何没有节奏感,我的人物如何干瘪空余耍酷的姿态,我的概念如何只能以最机械的方式推进展开。
全片就是:捉,襟,见,肘,四个大字。 |
|
越看越觉得整个电影做到片名T-E-N-E-T的结构,真是太牛逼了。也懂了为啥选德比齐做女主 - 坐在后座,伸腿能打开方向盘旁的车门锁,纵观好莱坞女星也只有190的身高可以了...... |
|
诺兰序列中倒数的作品,又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他一直以来是否都被“过度神话”。与其说“烧脑”,其实是“绕脑”,把概念、情节线索强行复杂化却又一直只在表层兜圈子,最终出来的效果就是异常割裂式、景观运动表象式的呈现。科幻电影中的“时间之谜”,令人着迷的其实是谜面建构过程中对“人之所以为人”与人的情感、精神状态的反观(如《降临》)。而诺兰在这部电影中所做的,如同帕丁森的角色一般,早已得知谜底后不断在时间逆流里往回揭露,但却困顿在了自己设下的谜面中,全然失去了以往的精巧、偶尔闪现的诗意。不得不吐槽黑帮总裁与贵妇这条支线,写得令人窒息——以往在电影院看诺兰能感受到的些许震撼,这次变成了尴尬得震撼。 |
|
怎么讲,理解剧情确实要废一些脑子,但问题是,整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物可以让我 care enough to 动脑子…… |
|
就,毕生致力于全民物理通识教育事业的科普作家刘慈欣老师都写不出这样毫无感染力的故事来。 |
|
这是一辆没有乘客的过山车,我们透过镜头看这辆过山车翻转腾挪,但内心毫无波澜。 |
|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看不起在公园里倒着走的大爷大妈了,原来人家都是从未来回来的权贵。 |
|
最棒的部分是音乐。很多细节、台词和动作有一种莫名其妙想幽默但又没成功的囧劲儿。诺兰算是拥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影迷最多的导演了吧? |
|
看完零点场又去看早场,实在太失望了。摆好了凌驾观众的姿态之后,却充分暴露了诺兰只能用高密度台词解释高概念、戏与戏衔接节奏太赶的弱项,以背离基本叙事为前提,不顾连带的更多外部逻辑和因果漏洞,这才促成了所谓的烧脑和看不懂。在跟歌剧院观众一样被前两场戏催眠在座椅上之后,看到的却是视觉和动作的设计还不如普通间谍片,反派夫妇傻得可笑,技术被用于大量无效的场景。我做好了看不懂的准备,没想到越剖析越发现是空的。 |
|
不用害怕看过《TENET》的人跟你剧透,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和你剧透些啥。 |
|
诺兰在反人类的“Tenet”中展现出他的技术霸权主义倾向。这种机械性的思维首先体现在他对时间的天真理解上。自柏格森以来我们就知道,空间化了的时间并不是真正的时间,而诺兰似乎只知道用逆转了的动作来展现时间的倒流,他大力打造的特效运动于是实则取消了电影的每一丝时间性。二是他机械性地拼凑着他的叙事体,却对叙述这一最为时间性的动作视若无睹。只顾填鸭式地甩出一个个细节性的名词,却连基本的叙事原则都完全放弃。这也正是他第三个机械性的地方:无论这一套时空规则在物理学上看上去有多么精致,在时间与人类交接的哲学问题上他却较以往更加苍白。时间颠倒而产生的逻辑问题以及因果倒置后对顺时生活的人类有什么影响,他丝毫不感兴趣。这一切不由得让我祈祷,有朝一日科学家真的研究出颠倒时空的技术之后,坐在按钮后面的千万不要是诺兰本人 |
|
优越感满满的装逼惯犯。好莱坞最被overrated的导演没有之一。 |
|
从敦克尔克开始诺兰搞男同性恋越发纯熟了 |
|
人类最大的想象力,不过是对空间和时间的玩弄。但借由影像在这种贫乏又不可捉摸的想象力里开出具象的花,不得不尖叫着呐喊一句:我的诺神又回来了!!! |
|
为了看懂这部片贡献了三张电影票,蹩脚的幽默,扭曲的情感,过大的自我,每一场的观感都很差,三星给在诺兰将一个概念很好的实现了出来,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
|
你以为你看懂了50%,实际上你只看懂了5% |
|
“去感受”,感受啥啊请问?! |
|
虽然我从最后1小时就看不懂了但我也决定再也不尝试弄懂它。不思考不好奇不关注,看完就忘,不惯诺兰的臭毛病。 |
|
概念和结构压倒一切,诺兰这回是真的一根筋走到底了,用简单的核心设定编织出复杂精细的故事。遵循了谍战类型片的种种俗套,但动作戏和高潮场面却拍得没劲(尽管将倒放这个古老技术用到了极致),人物情感和性格转变在高速剪辑和繁复规则压迫之下自然也就荡然无存。唯有帕丁森的角色立住了,自知宿命却坚持逆行,很容易想到[终结者]和[降临]。时间悖论因果循环的核心也同质于[星际穿越]。对于评分,我比较纠结。一方面,谈到所谓“烧脑”,即需多刷才能完全“看懂”的电影,我更倾向于奥特曼[高斯福庄园](以写实而意味深长的人物关系、前史、对话与隐晦暗语为重心)和林奇[穆赫兰道](以梦境逻辑与真实可感的情绪氛围为核心)这两种类型,纯粹理工解谜性质的[信条]并不合我胃口,但在一个方面如此极端且尚有新意的电影,值得四星鼓励。(8.0/10) |
|
九年义务教育电影。 |
|
70mm @DP w/ 草草 echo jakob 如果能通过所谓的逆时间线阻止诺兰拍出这部片,那就还挺好的。(看啃泥顶着一张神似韦恩斯坦的脸pua老婆真的physically repulsed |
|
2.5;在「时间」主题的探索路上越走越远&偏,宛如未来和过去的镜像互照,回文叙事的结构依旧花了心思。时间的正向推进与逆序流动,更让我想及《记忆碎片》的演练模式,然而这次诺兰几乎是放弃“电影观感”,而以高强度的密集信息快速塞入观众脑海,以一种几乎是强迫症式的“炫技”让观众上了一堂颇有难度的高精尖物理课,评价分化实属正常——反正于我,并未享受到观影的乐趣。
弊端其实在系列前作中已有显现:大量科学名词的直白解释(所谓烧脑更多源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动作戏的杂乱无章;人物情感的高度模式化与强行设定,夫妻戏台词浮夸,反派立足点太弱;如影随形的电子乐与强节奏倒匹配,但存在感委实过强。
或许,抛却这些高概念,压缩一下拍部谍战片更精彩。 |
|
能不能麻烦诺导把2020年倒回头重拍一遍先? |
|
我不是《盗墓空间》的粉丝,看这部诺兰导演并不成功的新作,更是一头雾水,完全入不了戏。豆瓣上看了许多多刷观众的解析才明白了些内容。听说在国内市场上票房还有4.5亿,说明它还是有受众的。但我是很失望! |
|
看完后,本来坐下楼的电梯,结果坐反了, |
|
不好看。不喜欢。诺兰似乎抛弃了自己的“传统美德”,即在构建精密的结构之余,让观众能够充分理解;而却放大了自己的弱项,堆砌冗长且粗野的动作戏。情感内核其实跟所有涉及时间旅行的电影并无二致,只是冒进的节奏和聒噪的配乐没有给到任何喘息的空间。撑过整整前半部,才看到一点点正逆向对决的惊喜,哪还有心气和脑力去钻研每一处细节。——一个事实是,没有什么电影必须看第二遍,诺兰的作品也不例外。诚然,卢米埃尔的《拆墙》(1896)之后,《信条》就不再有令人惊奇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