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空下那场戏是我今年的最美观影瞬间,配乐一响起,让人有种想定格在那一秒的冲动。这是个可以用弗洛伊德有支配欲的父母那套来解释的片子,渐渐的这也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成了心理解析,像是一场清明梦,超越了时间,甚至像某种生命的轮回。片子大多数时间处于失语状态,最后十分钟用力太猛。★★★ |
|
复古画幅中的独角戏比群戏要迷人得多,超长镜再多都不觉得浪费时间。星空下的升华感充盈身体后,究竟是历史还是梦还是另一个世界,最后都不重要了。 |
|
静默之中窸窣,风吹草摇依稀可闻,雅致构图比例,澄澈碧丽摄影,漫长静默凝视中的无限诗意;原是乌有安乐乡,岂闻世外桃花源,浮云悠悠南柯梦,恍如隔世斧柯烂;鞑靼人的沙漠,另一时空的戈多;撇去特写之后的超长镜头,在广袤时空中有永恒的意味。 |
|
7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更趋近于“桃源”的Jauja。丰茂无定-荒忽洞穴-古堡葱郁三段,古典构图配色。前半拖沓节奏有害整体表达,后半开放性和隐喻性赞,家国没落与现代身份困惑。“焉知非鱼”与“不知周也”的思路,或许东方可更彩。 |
|
好坏参半吧。有令人惊叹的摄影技术,以近乎正方形的圆角比例探索广阔的绿色风景。我欣赏它在美学上的独具匠心,但效果往往有点勉强。导演显然是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前面又漫长又乏力,尽管最后半小时对绝对虚无的阐述扳回一城,也于事无补了。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段失传已久的童话,依靠梦幻般的氛围来营造出一种美感。它是风格大于内容的。 |
|
方形画框总给一种从窗口窥视的感觉,再加上不是远景就是全景的镜头,观者和这部片子的间离感简直不要太强烈。不可否认取景的精妙带来的很美的视觉体验,但诗意有时也是一种催眠,趋于零的叙事和台词很考验耐性,似梦亦或是现实的结尾给我补了最后一刀。我,看不懂 |
|
时间无涯的荒野,深绿浅绿中,阴沉碧潭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愁多知夜长,仰望众星列,误入烂柯洞,芳华己老朽,四顾何茫茫,竦峙丘与坟,投石问潭水,时间又涟漪 |
|
第一次包场……马克一下。虽然看到最后已经糊了。 |
|
孤独是乡愁的梦乡。 |
|
4:3画幅内前景与背景形成有张力的透视感,极少正反打,人物移动出景框,留下空荡的旷野,四下阒寂,风过草窸,云翳渐浓,遮没星辰,追寻的路途拍得好似聂隐娘,然后是沧海桑田、镜花水月的翻转,当目标已缈不可及,踽踽独行的身影便浸入朦胧如梦的原野,“我梦见我的血液漫过峭壁,流入大海”。 |
|
阿隆索在巴塔哥尼亚的土地上再一次提出了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永恒问题。若能以自然景象来创造时空尽头的神秘感,又何需凭空幻想一个陌生的世界?人去歌声近,星空化浓云,毛边的黑色画框内似是以一秒千年的尺度演绎着在对美与征服的追求下不断重复的人类文明史,谁又能肯定自己不是身处山洞之中呢。 |
|
偏向极端。 |
|
古典摄影之美,那一抹红绝了!https://kickass.so/usearch/Jauja/ |
|
非常不阿隆索又非常阿隆索的一种转向 |
|
前面一大半是原始的风景展示和主角孤独的身影,后面一刻钟突然又像从梦里醒来(或者是进入了梦?)。我不知道,因为——引用莫滕森“你今天可能没有看懂,但电影的最后十分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睡一觉,再起来可能就发现自己的理解会不同了。很久以后相信你还会记得这感觉。” |
|
当所有毁灭之后 碎片沉淀 我该将我的思绪安葬何处 陌生的荒漠 绝望的故乡 |
|
极简主义文艺范另类西部片,考验耐性的极致。荒野中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新颖的正方形小画幅,近乎零配乐,自然声响,构图和摄影美到如同风光幻灯片。后二十分钟加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未来的自己和醒来后的流浪狗。气氛传达勉强到位,但感觉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7.0/10) |
|
有诗意又催眠,风景特别美 |
|
略闷,摄影赞 |
|
拍的太美了,最后竟然拍出一点云图的味道,为了突出这块荒蛮之地而设置的故事走向和人物构建,故事本身可能还有深度,但没太get完全 |
|
【沉睡在星空下,迷失在荒芜中;追随流浪的狗,遇见未来的我】本届一种关注单元最喜欢的影片。结局有点画蛇添足了。 |
|
懂得又如何? |
|
于梦中时隐时现的《安乐乡》既指向过去又指向未来。然而真正的家园既不在彼岸也不在此岸,最终它在人的身上。阿隆索这部悲观的城市寓言建立在人们失去家园(无家可归)的现代语境之下,因此荒漠里的寂寥和伤感全都来自人失去交流后的巨大孤独。尽管梦中人在回家的途中迷失了方向,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又在梦中梦见了那些维持生命运转的意象。唯一的(甚至是致命的)败笔在于提供解读的结尾破坏了影片整体所努力营造的神秘感。 |
|
再一次,阿根廷南部的自然声效真的很像助眠白噪音,觉得催眠绝对是科学反应🤣🤣🤣。另外这摄影风格看着巨北欧,一查原来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摄影🤔 |
|
阿根廷版蔡明亮,“找不着北”版老塔 |
|
不太知道看了什麼 |
|
维果·莫腾森西语丹麦语无缝衔接。寻女记不得+现实应激创伤反应。导演还是自己那一套反常态叙事的风格。偏爱长镜头,大量留白。 |
|
除了美国西部、苏格兰高地,电影里阿根廷荒漠也美得醉人。影片有点《皮囊之下》的调调,一个人的漫游,找寻某种意义,《安乐乡》比软科幻的《皮囊之下》更可感知。结尾狗与玩偶虽与前面剧情有所呼应,导演明显想升华,反而画蛇添足。近景中景远景搭配的构图美不胜收,赞摄影! |
|
画面是真美真有诗意,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智商欠费还是悟性太低 |
|
7.4 油画美景,结尾恍若帕索里尼,并不喜欢最后的超现实段落,破坏了纯粹感。静谧是音乐响起,孤独是星星隐退,梦与历史的轮回,竟抵不过维果莫滕森一个人睡觉。 |
|
布光摄影好 |
|
这样的电影非大荧幕的浸入式体验不太妙 |
|
3.5 / 离开乡土,走向异地,路途上陷入了不断迷失与不断找寻的梦,无法抽身,与此同时,世间的一切亦在不断改变和破灭,最后,我们似乎都没法走出这份幻变,也没法找到可以安身的地方,更没法找到心的寄托,似乎幻变才是永恒啊,似乎困惑才是永恒,似乎远方就在近处,而近处的人却永远在呆望远方。 |
|
画好美 剧情懂 想说什么不懂 我太俗 仍然是一次美好体验 |
|
#HKIFF# 圆角、4:3画幅。极简而诗意的阿根廷电影。父亲草原寻女的故事,到后半段遁入意想不到的转折。视角的转换巧妙,把现实变作意象,把一个故事变成另一个故事。 |
|
正方画幅,构图极致,长镜头里的荒漠悠扬,星空下的沉睡,不是梦不是故事是一首虚无轮回的诗。Where did she run away from?From nowhere.结局扔公仔有点突兀。[雨果叔不经制片,还作曲,还设计海报,还翻译剧本台词 |
|
片子简化到全程分心于视听也无忧有脱离叙事的可能。因为,所有都很简单… 全篇的定镜头,只起连接作用的剪切,甚至俯仰来回切换的镜头角度也怀疑只是地势起伏不平不得已而为之… 似乎是去掉了所有意义,途中的各种遇见没有被处理成奇观性的发现,也只是自然融入推动着往前,好像是必然会经历这么一站。于是寥寥几句台词像是人昏昏沉沉里注入的声音,给予了些刺激性,于是昏昏沉沉地被牵引着。第一次出现配乐在一小时十多分时的星空场景下,出现一种类似亲密、柔软的东西提供了继续下去的能量。第二次配乐到了结尾。老妇提供了新的解读可能,然后在醒来的ingo身上明晰。这次配乐重新荡回梦里。昏昏沉沉。看完才想起片名“安乐乡”一词。 |
|
哇 |
|
比例 |
|
啊永恒的旅人,被梦的方框包裹,被漫天星辰触摸,梦见自己成为老妇,枯坐在岩洞里,与狗为伴,梦见你一身戎装,跨过黑色的荒原,不再认得我苍老的面容,我喜欢这片沙漠充满我的方式。百年后在日光中、或者在你的梦中醒来,抓起信物,把它透入青苔暗生的池水。 |
|
莫名的窘迫-02/28/16 at MoMI |
|
正方画幅 美景美人 剧情可忽 |
|
一半对话 一半动作 最后弄个落水星移 洞中口嚼酒 沧海变桑田 |
|
"What is it that makes life function and move forward?" (如果不是这一句话我觉得自己还要想很久才能明白电影的意图……)画面很美,感觉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听到Viggo多年前自己作的曲子在影片中出现有点意外…以及他自己的制片公司Perceval Pictures。 |
|
3.5 重看。还是觉得结尾十分钟太败笔了。Lisandro Alonso和Serra或Martel存在比较远差距的原因在于他觉得尚有解释,限制和引导的必要,而对观众的自由理解无法给予全部的信任。 |
|
【4.5】圆角的画框与景深长镜头设计,结合规矩构图和浓艳色彩,让影像犹如油画,人物在情境中行走,亦是在梦乡里追寻自我与永恒。两次配乐响起犹如可触的时光症结,流露着摄人心魄的魔力。 |
|
孩子明天会找到的么?想和人一起看电影了。 |
|
逼格太高,后半段完全看不懂,跟老塔比诗意。 |
|
草原与海之间,有一只人形巨犬,拉美系只要有某些段落保留住魔幻本色基本不会差,新生代动不动就是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路线,西班牙本土文艺片被爆残也情有可原。 |
|
虽然拍的很好,但我想看青年男女私奔,不想看老人荒漠寻女心路历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