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怕狗血,不怕俗气,不怕矫情,就怕无聊。真的也太无聊了吧。 |
|
Charlie Plummer质朴的演出与令人心醉的摄影也无法拯救这样一部放在Sundance也只能算是中庸的影片,后半部节奏失控到莫名其妙。算上45年,看来我跟Andrew Haigh是没缘了 |
|
导演非常会拍人物,调教演员表演,捕捉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物表面看上去越平静,内心的波澜就越壮阔,情感无比复杂。故事讲的不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而是家、亲情和爱在一个未成年男孩生活中的重要性。片中传统是缺失的,感情像美国西部片里一样蛮荒,但就是这种荒芜里竟然承载着满是悲悯情怀的大爱。 |
|
“当你无处可去的时候就是被困住了” 和赛马没啥关系,马也没赛几次,都在走路…片名就应该改名叫《查理牵马寻姑记》。前面疑似《奔腾年代》却不是,中间《荒野生存》还连累了马,后面《坏小子》求你赶紧消失…男主逃避,不知感恩,理想不是如此。 |
|
是不会驯马的骑士,只好孤注一掷,夜晚出走;是手无寸铁的斗士,却能奋力一搏,寻回自我。她刷着碗无处可去,她还忍受着酒鬼,她继续做赛场的女骑手,她收留了落魄的我。其实这一路不是去寻找姑妈,而是在寻找自我。原来什么都留不住,父亲、皮特还有晚风。却好像突然拥有了什么,勇气、自由以及新生。 |
|
倒不是说片子本身怎么着,而是如果当今的世界级影展继续放任此类坐地画圆的选手引领潮流,那么“电影”确实有可能死在我们这一代影迷的前面。 |
|
很奇妙地,把英国少年骨子里的愤怒和硬气,和美国广袤无际的荒野景色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绝望过后还有重生的感觉,就像那一幕幕绝美的朝阳场景。皮特不是凯斯,动物自有它寄托的象征意义,但这里的查理并没有太依赖这个象征。或许美国故事里,再苦的地方,人也总会更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吧。 |
|
海格用镜头捕捉角色的水平毫不马虎,几束光即可填满所有的情感。Charlie Plummer表演出色,在海格的调度之下看到了River Phoenix的影子。 |
|
不妥协,不留恋,不沉沦,像一片脆弱又执拗的叶子,不至吾家不罢休。 |
|
唉...庸常至极。一方面戏剧成分松散,另一方面导演缺少自然意识,不懂得用生活化的细节去包裹寡淡的内容。《自私的巨人》便处理好了此两方面 |
|
这部海格实在喜欢不起来 |
|
#Venice2017# 本届第一个五星,搁今年戛纳都是拿奖水平。看好前三和影帝。尊严政治和社会观察堪比肯洛奇(不只是「Kes」哦),剧作完全出人意料,堪称当代狄更斯……安德鲁海格的摄影真是没得挑。影片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处理得真是举重若轻,见证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大师狂奔而去…… |
|
这片别说戛纳不要,威尼斯放主竞赛都勉强。 |
|
好久没这么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了。安德鲁·海格的镜头带着节制的悲悯,情感力量屏息静气。沉默坚强的少年,相依为命的赛马,潜移默化的生活苦难,既是成长也是失去。男主居然是99年的啊,一箭穿心的演技太让人心疼了! |
|
突如其来的丧父以突如其来的丧马进行二度渲染,连他们受伤的位置都很像了。胖女孩说出金句:当你无处可去时,你就被困住了。这电影的中段也就跟这句话似的,不知道去哪里,被困住了。 |
|
海格一生推,能拍成这样已经超出了我读完剧本后的预期。在吃霸王餐那场戏,餐厅里放的歌是Say You Love Me,海格的小心思。 |
|
莫名被击中…太心疼这孩子了,这么懂事善良勤劳而且还好看 ,虽然作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还是忍不住想要原谅他!他犯罪怎么想都是别人的错!不管…为这结尾得加一星,已经有点受不住太苦大仇深的悲情结尾了…新彩云放映事故播了四轮广告整整耽搁10分钟转场已经来不及了糟心…… |
|
75/100 海格一直是绵里藏针的作者,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立体很难被迅速解构的,这部赛马皮特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及其生态链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它却输在了最终的结局上面。当大家都接受了人物的一切被夺走之后的命运,给观众美好的希望难道不是前功尽弃吗? |
|
故事充盈着男性躁狂的语境,而除结尾外,女性基本失语,且有更多的细节将其指向男性成长的主题,考虑海格处女作就叫《Greek Pete》,Pete就像查理分身,与其形成互文,又有点同性爱的影子。电影依旧是细腻的海格,情绪、色彩、运镜都是我爱的。4.5 |
|
无论何时何处我都愿意成为海格的观众,因为极少有像他这般动用全部视听语言来专注讲述一件渺小的事。在描写人与动物的类别里,被赋予人格的《赛马皮特》明智的选择踏上那条永劫回归的情感线。故而这部杰作的核心是人的终极孤独和必然与人交流的永恒轮回,它里面存在着伤痛、失落和沮丧,或许也有成长。 |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便是在美国。皮特加油,查理加油! |
|
tedious.挺常见的主题,然而。 |
|
3.5 算是符合期待 导演一如既往的克制 平静表面下又暗流汹涌 但又觉得缺点什么 安德鲁海格的作品里称得上震撼到我的还是只有45周年/今年北影节最后一部 |
|
太长了有点烦…… |
|
一个关于逆境、友谊和贫穷的故事,编导从未试图操纵观众,力求直截了当,又不牺牲紧张感,每一次情感上的冲击都让人觉得是应得的。查理·普拉默是个可塑之才,在本片和《金钱世界》中都有不俗的表演。 |
|
如果在“主线剧情”戛然而止时电影的主题故事也很快结束,我大概只能给到三星,正是最后这半个小时让我的喜爱程度倍增。我们总是喜欢在生活中寻找某一个精神支柱,父母、爱人、朋友甚至是宠物和植物,可当这一切突然离开之后,你又该如何继续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时候我们真不如15岁的男主人公啊。 |
|
海格对情感的处理永远都藏在生活细微的未结,举重若轻的背后其是断崖式的家庭状态,即使身处无边的荒原也依然无处可去,成长的困境因为亲情的缺失望不到地平线。这种嵌入式的情感重击是自然光影和生活片段展现的平静,更加衬托了内心深处的波澜不惊。海格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对不同情感的思考是何等精准。 |
|
简洁的线性叙事,返璞归真的方式,表现一个男孩对爱的追寻,影像的把控依旧精准,情绪饱满饱含悲悯。英国导演对美国乡镇生活描写很精准,《赛马皮特》《美国甜心》的美国才真实。[B+] |
|
1.一段无家之人的残酷寻亲之旅,浸泡在无尽的孤独中,在至为痛切的离丧、匮乏与挫败中辗转,浪游。2.少年的强装坚毅让人心疼,而安德鲁·海格更将沉静克制的自然主义贯穿全片,仅展示一个个外在的行动序列,及至片末,所有的情感、酸楚与梦魇都在那场与姑妈的对谈中猝然释放了出来,造就了一个如此苦涩而甜美的结局。3.海格依然偏爱长镜头、自然光与长焦,白云,晚霞,原野,远山,还有参天孤树与暗夜星空。4.不断复现的母题式图景:夜幕下的黄色灯光,如此孤独而瑰丽。5.查理·普拉默将沉默倔强、孤寂敏感的少年演绎得淋漓尽致,无愧于威尼斯电影节的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奖。6.当你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时,你就像是被困住了。(9.0/10) |
|
Authentic and compassionate. 克制且温柔。It has been a long journey in search for belonging. 影片的opening scene和last scene相呼应 - he’ll be running ahead. And loved the last shot of the film - his face of reflection and uncertainty. Charlie Plummer is so wonderfully precise and present. 他的纯真与脆弱,坚韧与能量,以及他在每一个不同的环境与处境里状态的自然变化都特别棒。很喜欢摄影和调色。剪辑也很不错,每个scene的节奏都刚好。 |
|
复古安静沉稳的气息下描绘了一个穿越美国的成长故事,赛马皮特只是一个引子,让少年有勇气告别,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大量荒凉起伏的戈壁反而显得如一个禁锢的牢笼,皮特走出马厩和拖车,少年也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影片中几次逃离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没过多交待动机,这反而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
这边是男孩与马,很自然让人想起40年前肯洛奇的[小孩与鹰]。安德鲁海格即使到美国拍片也仍然拍的非常英国,从[周末时光]到[寻]再到这里,风格痕迹是一贯可寻的,小孩演的让人心碎,一定会有前途的。 |
|
@bjiff. 美国西部最惨男孩。 |
|
好能吃苦的小朋友,表演克制而又到位动人,路上的好人与不那么好的人,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在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
|
7.5 . 皮特是男孩内心脆弱的具象化(这匹赛马温顺的像只猫咪),脆弱完完全全崩溃后,他才展现出发狠的一面(前期天真任性)。生活给予你重击,逼迫你成长,无论此中经历了什么,都像一场噩梦,梦醒之后还能继续奔跑。(北影节资料馆) |
|
3.5 | 摄影佳,镜头美。 |
|
@百美汇 很对味。被Charlie Plummer圈粉了!那段奔跑又想到特吕弗。不断成长,不断失去。不断重拾回忆。 |
|
不对味吧。最后一个镜头为啥要失焦?看得好难受…… |
|
16岁的男孩与马,两次死亡与新生--一个很简单的成长以及找寻“家”的故事,但是他所感受到的和拥有的其实十分丰富。故事在中后段的剧情转折后,显得略微拖沓以及多余了,不过瑕不掩瑜。(接连三年喜欢的片子都有马的“身影”:2016年的《某种女人》,去年的《骑士》,还有这一部)。 |
|
少年成年之前的一次俄狄浦斯式的冒险,虽然找到了那所看起来还不错的大房子,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赛马皮特死时,少年也已经死去,结局是虚假的温暖。总体比较失望,电影前半段废了,各种关系的讲述统统失败,后面稍好,但情节进展又过分容易。海格擅长的对话场景这次完全没有。 |
|
The queer ring, instead of being a mere ornament, is effectively an integral part to the story. |
|
从制造焦虑情绪的手持摄影,到开阔荒野的大全景,再到最后重逢姨妈后平稳眷顾室内的暖色调,导演给予《赛马皮特》的调子是非常温情和慈悲的。从父亲Rey到赛马皮特再到姨妈Martha,究竟哪里才是少年的家呢?其实只要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于Charley来说,哪儿都能是温暖的家吧。 |
|
赛马查理 |
|
15岁的男孩不想失去,他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如今他又失去了父亲,尽管他不是个尽责的家人,赛马皮特是他的情感寄托,而更惨的是他身无分文,吃饭都成问题。这次逃亡和寻亲之旅遭遇了很多人,这些人有善意有刻薄,这些组成了我们每天生活的世界。 |
|
感觉农活片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亚类型,适合电影节和评奖季。 |
|
呜哇T T 人物探索太细腻了...拍得安静美丽且镜头语言高效,剧本也扎实,Plummer的表演更是优秀,将孤独少年动人的成长心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和Pete谈话几段让我想起My Own Private Idaho里的River. 后段到结尾总感觉缺点什么,但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整个观感还是很舒适。 |
|
C+ / 海格式美国西部无人知晓?前一小时虽说情感蓄积上有效,但填塞了太多直白的对照和完全预料内的所谓转折。后一小时的游荡、毁灭与回归倒是把荒芜的况味酝酿了出来。这么平庸的剧本能被拍到这个水准,对比在批判现实主义立场上有一定相似度的《温柔女子》,只能说导演掌控力确实惊人了。 |
|
“无处可去时,你就被困住了”,反反复复的画中画与安德鲁海格常用的浅景深分别从横向与纵向将查理囚住,具象化这种成长困境。而将他人排在画框之外,更强调电影的内省性。查理在影片中是个孤独的成长者,在挣扎着成长的路上他不断在失去(抛弃自己的母亲,离开的姑妈,死去的父亲,抛锚的卡车,撞死的马,背弃自己的新同伴),而再见姑妈则是一种“重获”,青春的阵痛接近尽头。刻画成长的同时,掠过阶级差异的沉重主题。剧本较平庸,但完成度很高。 |
|
刚开始看完觉得只是还好,应该是因为刚好在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之后看的缘故?但仔细想想,其实非常非常非常不错。从oregon往idaho走,或许应该叫反西部片。大家都是往西走,为的是获得自由。他却往东走,为的是获得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安稳。 另,从portland用走的到boise要大概6天.. |
|
where there's a person, there's a dest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