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斯拉开端。圆谷英二和田中友幸在看完金刚后决定也要为日本人设计一款独家怪兽,由此拉开长达半世纪的帷幕。哥斯拉出现在城市的镜头,几乎直接照搬《金刚》。末日情结与核危机,哥斯拉是则警世寓言。奇观搭建+英雄形象+类型叙事,教科书范例。据说影响布拉德皮特入行的,正是这部本多猪四郎的哥斯拉。 |
|
哥斯拉始祖了,50年代的这种剧本已经很棒,除了科幻惊悚元素,还直接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地的核试验现状,也算是给人类以警钟。现在看来那个哥斯拉一点也不恐怖,反而好呆萌 |
|
芹泽被设定成一个醉心于发明研究的科学天才,而就此回避了他事实上在二战中是为军国主义效力,并且与德国纳粹科学家合作研究新型杀人武器的历史(记者曾质问他而他极力否认)。他是“无辜”卷入历史的单纯的天才,而他是不是本人就是一个军国主义者,一个fxs,也就不再被追究,同样不被追究的还有当年台下的日本观众,大家集体从这样的叙事策略中被“脱罪”和“赦免”了。芹泽死了,带着这段无法言说的难堪历史一同死了,结尾处人们对他的默哀,也是对这段全民共同参与和成就的军国主义历史的告别与埋葬。活下去的日本人,在反核与和平的新旗帜下,以受害者和幸存者的新身份(而不再是侵略战争发动者和支持者),获得了开始新生活的合法性。 |
|
吸收核辐射成长的哥斯拉就是日本人心中对核武挥之不去的阴影,而且连最后毁灭哥斯拉的方式都那么玉石俱焚;剧本写得妙,并且镌刻了影史上最恐惧的无性状阳物。 |
|
系列诞生的1954年,正值“比基尼岛第五福龙丸事件”,电影以核做题显然有针对此事的怨念。哥斯拉作为一种象征自然愤怒的世界力,向滥用核的人类施以制裁。主题比昭和系列其它哥斯拉电影要严肃许多。本作没别的怪兽做陪练,仅大肆破坏就已赚足表现,人类方的剧情也相当饱满,除了女主角嘴有点小贱。 |
|
比50's的许多环球monster片强很多 |
|
古典镜法,剪辑逻辑性很强,不过有些过于刻意,另外 划 用得颇多。 |
|
这部的诞生对日本电影带来了特效上了革命,并开创了日本电影崭新的怪物时代,塑造的哥斯拉经典形象,深深根植在岛国人民的心中长达50年之久,哥斯拉成为继小津安二郎,黑泽明之后又一日本电影国宝级“人”物。 |
|
战后的日本对核武器核实验的恐惧和批判,同时又有对它强大能力的想象和依赖。这种微妙而矛盾的心理,用哥斯拉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怪兽形象来展示确实是天才之举了。模型特效今天看来确实糙点儿,不过年代感十足,不觉得不好。倒是志村桥是否有些太冷静了😂 |
|
哥斯拉是核战恐惧和隐性军国主义的怪胎。片子的初衷是原子弹对日本民众的贻害并明确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反战倡导,但可以说日本人是为原子弹而反战,不是对军国主义的反思。同时哥斯拉也是日本人孤弱心态的一种放大,也是之后30部怪兽电影的滥觞之始。片子的特效是不错的,包括一个停格动画镜头很流畅 |
|
“……炸弹激起了哥斯拉的攻击性,将无辜的史前巨兽变形为原始的毁灭力量。哥斯拉这部电影,以未来消解过去,以外域消解日本,以受害消解攻击。制造太平洋战争和日本遭轰炸的破坏冲量被外化,被转信为日本殉道的证据。有些人认为哥斯拉代表着日本殉道军人的复仇亡魂。” |
|
哥斯拉系列开山作,叙事严谨不累赘(包含了日本人对核武器的憎恶),配乐树立了昭和系列的风格(很多地方都是使用配乐而非画面来叙事)特效靠微型模型和剪辑体现,虽然粗糙但worth trying |
|
喜欢CC蓝光的那个托盘设计,一打开哥斯拉的头会冒出来 |
|
紧急警报往往会在一个僵局性沉默之中到来,怪兽的出现悬置(或增补)了一切可能的情节剧,或者说,1950s的集体焦虑聚合为哥斯拉。就第一部而言,《哥》更像是日本版的《群鸟》,很难想象那个时期的类型片会通过大量的笔墨去营造一个convincing,包括开场对于土著群体人类学般的观察。战争的创伤令潜藏着的古代怪物回归,从边缘至中心(东京),又在《金刚大战哥斯拉》中内化为一种共同体形象的图腾,威胁之物成为了象征秩序中的泥石巨人。
而特摄影片,无论是微缩模型特技,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来自二战Propaganda(“国策电影”)的隐秘起源,这导致了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平面性,也是后半部分随着哥斯拉的正式出现,影片开始走崩,芹泽博士的牺牲更像是被和平主义意识形态改写的“神风”,正如后者用俾斯麦改写叶隐闻书。 |
|
平心而论,这绝对超出了我对50年代电影的印象,那时候抗美援朝刚结束,国内的电影就是小城之春,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之类的。日本当时拍哥斯拉的时候,虽有《金刚》珠玉在前,但还没有出现怪兽电影的概念,属于是开创性的,为后续奠定了哥斯拉电影的各种格式。并且相比后续系列,这一部叙述四平八稳非常完整,拍摄手法也很写实,音乐也恰到好处。一开头哥斯拉的吼叫就已经把我震住了。连宫崎骏都忍不住跟别人炫耀自己在电影院看过。 |
|
6.0/10。作为特摄片的鼻祖,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这也就是为什么微缩模型和演员表演奇假无比的情况下我仍要给到三星。剧情还算紧凑,哥斯拉片头便登场,21分钟便现身,中段进击城市的场面恢宏,但后面越拍越主旋律。。。 |
|
结尾志村乔的台词一语成谶:“哥斯拉的同类可能还会出现在世界的某一处”,从此哥斯拉宇宙不断开疆拓土,征服全世界。 |
|
【哥斯拉】立足于时代背景的作品,核末日恐惧的具象化表现,人类制造了更强的武器消灭了代表核武器的哥斯拉,表面上归于平静,实则又有新的危机开始蛰伏。作为特摄粉,也能看到不少后面《奥特曼》的影子。 |
|
庵野秀明的哥斯拉迟迟未能定档,虚渊玄爱的战士版本网飞哥斯拉居然本周五开始大陆上映了……这个54哥斯拉元祖,我看到一个译名叫“原子恐龙”,感觉还满切题的。 |
|
难以想象50年代的人看到此片时会是何等程度的惊喜,绝对完爆于今天那些除了画面外一无是处的3D片。而对战争、核武器等恐惧和反思,使这部影片充满深度,当仁不让的成为一部旷世经典。 |
|
【4.5】作为特摄技术的开山之作,本片自然意义非凡。“Godzilla”的首次现身承载着恐惧意味,以战后社会现状碰撞科幻、怪兽元素。配乐精髓,制作巧妙,即便现在来看,也依然精彩,浓烈的思辨与强烈的类型化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里,融合得极其出色,实属罕见。 |
|
哥斯拉是处在多灾多难地理位置的日本民族的一种恐惧心表达,外加他们遭到的两颗原子弹,一起集中在这个几乎不可能被消灭的怪物身上,而它来自远古,可能是一条恐龙。虽然古生物教授坚持研究清楚这个怪物更重要,但是人们内心的恐惧哪里容得下这种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所以,这一次它被毁灭了。 |
|
仅开篇一组简单的镜头就可以确认是一部佳作。
全片展现哥斯拉破坏力的方式大部分是通过物被破坏来展现的,比如第一组镜头,只是通过拍摄掉落在地上的吉他就可以表现出此处的破坏力和混乱,与协调的音符完全对立,勿需更多大张旗鼓的破坏动作。 |
|
好伟大的电影。54年就能拍出如此成熟的怪兽片(前有好莱坞的《金刚》,但是日本真正拉开怪兽特摄片的大门)。70年过去了,这个系列还在持续拍摄,还能拿到奥斯卡奖项,实在长寿又有质量。
作为第一部,哥斯拉出场时长并不多。但在黑白胶片里,前期给足了悬念和压迫感,高潮处哥斯拉扫荡城市,大远景中巨兽站在一线火光中,飘荡的火苗与剪影像极了黑泽明的镜头。作为氢弹试验中诞生的辐射性怪兽,即是政治与历史上广岛长崎核战争的余痕,也是环保主义角度对核试验的控诉。
摄像机对准了普通人的恐惧与绝望,抱着孩子的母亲说可以和爸爸团聚了,这里的爸爸无疑指代二战中的军人。以至于觉得如今的怪兽电影只是提供奇观本身,而初代目电影是如此严肃让人着迷。 |
|
从几乎原样照搬第五福龙丸事件的开场便注定了本片强烈的反核意识,中段东京大火将特摄片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庵野秀明版的全景视角源于此片,传奇版GKM里芹泽博士自我牺牲复活哥斯拉也正是对本片结尾的反向致敬。伊福部昭标志性的哥斯拉进行曲在这部使用时反而更像是军队的主题 |
|
两星半,破坏一切的哥斯拉是核恐惧产物,也是美国的影射,当年正是美军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上逼日本人就范的,在日本人心中美国人就像东京湾上横空出世的“哥斯拉”。而哥斯拉所到之处皆成废墟也唤起了重建家园的信念。哥斯拉和特效本身过于拙劣,不过成就了特摄片的先河。 |
|
]#三星推荐给怪兽片迷#:比起1998年好莱坞的大片升级版,少了很多刺激,不过对于人性的描写很成功,而且 前半段的高速剪辑令叙事流畅有序, 和1933年的金刚以及电视剧版德奥特曼特效相仿,过时但充满岁月的痕迹 |
|
原来哥斯拉不仅仅是原子弹造成的创伤,还有1954年美军氢弹试验导致的第五福龙丸事件由此引发的反核运动,3月的事件,11月上映,几个月时间拍出这么一部开创性的怪兽特摄片,厉害。就主题来讲,非常单纯的反核片,将恐惧具象为哥斯拉,模糊了当时造成伤害的来源美国,模糊了政治格局,只是单纯地指向科技。面对哥斯拉,有认为应该研究哥斯拉和认为应该杀死哥斯拉这两种想法,也即核利用与反核之间的博弈。哥斯拉象征着失控的核反应,给城市带来末日般的毁灭,民众的受难改变科学家的想法,参与过战争并具有造成末日能力的科学家如肉弹般同归于尽,在此次危机解决后,留下对核的深思。 |
|
在新哥斯拉首映日补初代,应该蛮有意义的吧。CC版海报真的帅得超过那个年代的产物了。 |
|
哥斯拉是俺第三喜欢的小怪兽了~仅次于异形母后和长老铁血~它在影史中的跨时代意义在于,从那以后以金刚为首的大自然杰作淡出银屏,各路体形硕大张牙舞爪基本上都沦为了人类文明的副产品~你们实在太过低估造物的实力了······唉~至于反战反核什么的,乃们去动物园还怀揣着世界和平的抱负么~ |
|
# 74. Berlinale Classics
3+
展示片面的哥斯拉0.0形象--战争与核爆的余殇,再利用略显突兀的个人英雄主义(以保证“逆转”的正当性)完成对其的消解 |
|
哥斯拉怪兽因核武器的恶意而生,从海洋而来摧毁城市。芹泽博士拥有可以消灭哥斯拉的水氧破坏装置,时刻担心那会被政客恶意用于改造为武器,宁可葬身海底。作为怪兽灾难特效大片,不是供观众纯娱乐消遣,却拥有鲜明的反战反核武器内核,充满电影人严肃认真的思考。
哥斯拉摧毁城市的大场面,可能借鉴了1933年的《金刚》。金刚是用动画技术拍摄合成,哥斯拉则开辟演员穿皮套扮演走在微缩建筑模型景观的特摄方法。 |
|
战后反思和预言,以生化武器对战核武器遗毒,哥斯拉反而只不过是道具,没有后来身上背负的那种悲剧感。本多猪四郎和黑泽明是好朋友,所以看到志村乔出现觉得略穿越。PS,记得小时候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哥斯拉初代,好怀念。 |
|
美国有个翻拍的版本 特技做得很漂亮 这也是它唯一能将老版比下去的地方 老版这个故事讲得很流畅 很克制 摄影也很不错 对政治的讽刺也算开了先河 很多后来的片子都是这一条路子 |
|
跟《东京物语》仅相差一年,便有能力在电影当中把东京物理性地毁灭,如此多元的创作足以看到日本电影的生命力。日本是唯一一个受到原子弹袭击的国家,随后又受到美国军队在太平洋军事演习(包括原子能测试)的毒害,因此变异生物们来自水上或天空就再自然不过。叙事结构有被后来的《日本沉没》模仿,多角度的群像戏,并通过不同的社会身份来对同一事件作出相异的评价。东京一再被破坏已经成为母题,科学家和军队之间的摩擦对于由于科学和战争而受到重大灾难的日本来说,是个完美的情节设计。能够消灭哥斯拉的武器,同时拥有毁灭世界的能力,科学家不得不带着研究成果一同葬身海底。另一层能够看到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哥斯拉明显是当年日本的缩影。东京被毁灭前的众多空镜,都在说明一切美好的,总会有一日不复存在,但要像东京塔上的记者那样,勇敢告别。 |
|
这就是传说中的特摄片吗,核辐射的恐惧感遍布全片,可见当年那两颗原子弹对日本人的内心所造成的那种乏力的恐惧是有多深。与其说哥斯拉代表的是美国,还不如说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亡魂,要真正灭掉哥斯拉最终只能采取核毁灭这种两败俱伤的办法。 |
|
NY 167.三星半。日本原版放在当时也算是有想象力了,不过与美国新拍的纯商业制作相异,这部电影通篇都是反思与对核危机的恐惧,是一部认真到可爱的电影。当然也包括纯粹通过剪辑形成的”特效“,也让整部电影显得很可爱。 |
|
咦,漏加。。。确实拍得很踏实,还挺带感的~ |
|
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反核日本作为全世界唯一被核打击过的国家它当然会对核武器很畏惧哥斯拉这个满身核辐射破坏性极强的怪物其实就是在隐喻当初投放在日本的那两颗原子弹而且最后山根博士也说过它不会是最后一只哥斯拉只要人类继续进行核试验哥斯拉还会出现这句话其实也是为之后的续集埋下了伏笔不过我并不认同影片反核的观点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是为了以战止战而且核武器的存在也使国与国之间有了威慑性使得强国之间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
|
在过去60年后,新的翻版《哥斯拉》上映之际,才看到当年的哥斯拉形象塑造已经很成功了,镜头技术很厉害,“液化”而死的鱼类、哥斯拉欠说服力,最后的核试验之谈有点意思~ |
|
“这里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核污染!啊,三叶虫。”博士徒手伸进了水里。“哥斯拉已经来到我们面前!抓住了高塔!我们来不及逃了!观众朋友们沙友拉拉啊啊啊啊啊——”播音员如是说。恐龙和水生爬行动物演化中丢失的一环,所以哥斯拉不过一只吃了氢弹的侏罗纪大恐龙是也。水分子氧分离之瞬间骷髅新能源,去德国留学回来一副表现主义独眼怪博士的好人卡青马终敌不过伟光正天降只好跟哥斯拉揽住一起死啦 : ( 看过后世那么多续集、翻拍、变体和恶搞之后,如今才补习这个严肃大怪兽电影的原始模板,罪过罪过 |
|
奇迹。特摄怪兽片拍出了核恐慌电影的调调和严肃的符号意义,非常高级,在战后环境中更兼具现实的映射批判与人本之关爱,本多猪四郎牛逼。Less is more的镜语和配乐的经典无需赘言,而平田昭彦的部分甚至有点儿黑湖妖潭的神韵,想了一下两片是同年的耶。 |
|
挺好的,特摄果然是国粹,当年大荧幕一定很震撼 |
|
7.0/10。人们调查追踪各种神秘失踪案并发现是哥斯拉(受原子弹辐射影响形成的怪物)所为,以及人类试图干掉哥斯拉并在付出巨大伤亡后艰辛地战胜了它。基调是批判核武器和美国对日本的殖民。一些地方(整体上的话还有提升空间)的布光/摄影表意有力是高水平,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表演模式却舞台剧化+叙事较拖。另外哥斯拉的制作效果虽然在当年对日本电影有意义,但其制作效果本身从今天看很难说的上不错。 |
|
确实经典啊,穿越70年的压迫感。芹泽杀身成仁关闭潘多拉之盒的义举,无疑是普世人类的共同理想学者形象。 |
|
划时代的作品。哥斯拉这个生物本质上是日本对自然灾害和核威慑恐惧的具象体,表达了对科技暗面的担忧,所以哥斯拉上岸的段落有股很浓重的末世感,这种感觉在后面系列里很少有了 |
|
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看到这样的电影会是什么心情,核心主题很不错,其中两个地方比较打动我,一个是父亲那个角色说人们只想去杀死哥斯拉而不愿意去了解它,在那种威胁下还能想到这个确实可以表现反战的核心,另外一点是最后这个科学伦理问题,如何面对解决现实恐慌的同时会造成新的威胁这个问题,同归于尽的连渣都不剩是个好的解题思路。确实特效和表演很不符合现在的审美 |
|
Criterion Collection -CHD 怪兽+反战;50年代的特效 |
|
三星半吧,最后一段话还是很发人深省的,对核恐惧的反思~~ |
|
也许导演原意想借助怪兽表达战后日本人的状态,谁料怪兽远比剧情刺激,接二连三的续集中,谁也不会在意哥斯拉是怎么来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