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吃中饭的时候播的。
听着藏语有种纯净和沉静的力量。
喜欢第三集他们在找摇篮、搭黑帐篷和办博物馆,小女孩跟着爷爷做手工草编,泪目了。我想到我爷爷教我下象棋,我走到绝路时总是会思考很久想要破局,他笑笑说:“无咯”,我就会不愿意,他继续笑着等我“破局”。 |
|
玉树宣传片 |
|
感觉当地推普大概是19世纪末贵州水平吧,教学还是土话为主,但稍微上台面一些的名牌,名称,报告,就都是普通话了 |
|
CCTV-9 |
|
中途换配音实在影响先入为主的听感 |
|
过于美化藏族人了。不伦不类,有点像在打广告。藏族人也有很多未开化的,不虔诚的,随地大小便乱认垃圾的。过度强调这些会让游客无所适从。 |
|
e01 澜沧江源 黄河源 长江南源 学校 环保 巡山
#冷知识——可可西里有个帅炸的警官
e02 牦牛的奶 肉 皮 毛 粪
#牦牛黑瞳倒映的小女孩比小女孩更美
e03 民族技艺也算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式微直至消亡在外人看来远远不如他们痛心
e04 和技艺有些重叠部分,草原上的藏民具备一种天然的被统治阶级美德,靠天吃饭,信仰的替换反而不会容易,奈何草原外这种美德远比想象普遍。 |
|
以三江为引子,源才是重点。青海玉树的杂多乡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以及藏族人对这片土地和生灵的热爱与敬重。从蹦迪的舞曲到老东西博物馆,街舞与互联网+,藏族在不断吸收各种汉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为己用,比其他藏区纪录片更为难得是聚焦了当下藏族年轻人的出走与回归。 |
|
其实拍得挺好,每集的主题也很清晰。可惜总觉得缺点什么,除了配音明显差点,可能是觉得内容缺乏灵魂吧。 |
|
介绍三江源人文、生活状况的片子,可以一看,第三集开始的配音太差了。 |
|
澜沧江,长江南源,黄河,两条中国的母亲河和东南亚重要水系,都发源于青海玉树州地区,记录三江源头藏区的生活。藏区题材,风景大片,无论航拍还是普通摄影,高海拔的草场和高山草甸都足够震撼,但整体主题很乱,虽然每一集都有一个作者理解的主旨,但仍旧故事很乱,切换很快,就是诸多藏区生活的堆砌,没有任何的层次和逻辑。另外,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改变,确实会影响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但这不完全是负面,生活在都市享受便利的艺术工作者当然需要更原始更纯粹的文化去拍摄和记录,但对于生活在藏区的居民而言,便利和轻松的生活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不觉得手工劳作就一定有利于培养感情,而机械劳作会让亲情疏远,为了念旧而念旧,自私。 |
|
我几乎喜欢9台的每一部纪录片,和其他社会类纪录片一样,这部也有有梦想的青年,话说挖虫草真赚钱。 |
|
怎么说呢,风景是美的,人也是朴实的,但整在一起就很涣散。要么人文一点,要么历史地理一点,好吗? |
|
高四 地理老师组织看的 |
|
都挺喜欢 |
|
一天三顿小烧烤,每餐一部纪录片 |
|
特别爱看。 |
|
看到第4集,已经忘了title,还以为是讲牦牛的…… |
|
最近几年走红的三江源题材,从不同的主题出发,前后追踪拍摄对象近一年,很不错的初识。不知道是每次拍摄时间不够长还是剪辑问题,代入感还是差一些。 |
|
源头在,希望就在。第四集的康巴赛马太帅了,原来格萨尔王曾经在三江源地区因赛马而夺得王的称号。有的故事挺好,可旁白实在有点画蛇添足。 |
|
去过很多次藏区,遇见过很多藏族人,但是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在藏区生活,也没法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只能说这纪录片是以三江源为基点,为青海玉树拍了个生活宣传片。😂😂 |
|
以不同的视角去阅读三江之源这片土地 |
|
阳光和风,每天都是新的。
挖完虫草一定要把土盖好。 |
|
写文案的真是个啥比,跟个高中生写作文为了凑字数一样,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
|
把祝福献给您
把祝福献给三江之水
献给南迦巴瓦
献给所有神山
希望直到时间尽头为止
所有神山永立在此
献给所有人
保佑所有人 |
|
这一季故事比较接地气 |
|
正常发挥的剪辑,正常发挥偶尔有小惊喜的摄像,状态不在线的导演,还有从第三集开始尴尬的配音。素材太鲜活了,地方好,片子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诗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有小感动,印象深的两集是牦牛和石头。 |
|
第一集源头。下游国家把江水带到澜沧江源头,饮水思源。可可西里的保护队。第二集牦牛。家养牦牛配种野牦牛生下野血牦牛好养好卖。有朋自远方来,煮一锅牦牛肉是上好的礼数。第三集技艺。黑帐篷、草编、藏刀(安冲藏刀、藏娘唐卡、虫草被称为玉树三宝)、康巴藏服、藏黑陶、20年狼毒草为原料制造的藏纸、山歌技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第四集家人。炒好的青稞磨成粉活着酥油就是藏族人最爱吃的糌粑。庆祝青稞丰收的活动。夏季最重要的节日,赛马节。黑颈鹤、牛皮鹭,白色的古藏乐谱。第五集启程。玉树藏族孩子到上海表演《多杰》。采虫草一个夏天一个家庭八万元收入。藏糖、卓舞。第六集石头。寻找先祖的印迹。昂拉岩画群、新寨玛尼石堆、石刻佛像、藏娘唐卡。沙坛城(真的很漂亮),辛苦筑好后马上混合倒入江河。 |
|
青海玉树海拔4千米以上是黄河源头,上游湄公河下游澜沧江。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现在也有专业的巡逻队在那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所以藏羚羊在这几年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牦牛对于村民是非常重要:产奶、耕地、吃肉,为完善品种,用野牦牛与家牦牛混交。牛粪可以当柴烧有股淡青草味。牦牛的颜色也有白色、黑色、黑白混色。它们尾部的毛特别长,后腿下方也有又长又粗的像拖把一样的毛来抵挡寒冷。草编技艺非常传统和环保,使用去了毛的牛皮绳和芦苇草编制而成的别具一格。8 |
|
最近刚好在考察三江源,纪录片拍的真棒 |
|
一天看完,比较喜欢第二集牦牛和第三集手艺,很多地方即使去过,其实了解的也不多,感谢纪录片。不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忘了... |
|
只有三集? |
|
只看了两集,很有意义。尤其是三江源头的藏族人对于水源保护的使命感以及牦牛的全身是宝。 |
|
很棒的纪录片,藏地藏民的美好生活和新趋势 |
|
很棒的纪录片,能让我连续几天在电视前看 |
|
除了后面那个奇怪的配音,都挺喜欢的。 |
|
还可以吧,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但并不全面,其中岩画部分有重复。 |
|
在B站观看。 |
|
这些藏民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生命之源”,用最简单的方式过着饱满热情的生活 |
|
所有保护这边区域的人真伟大 |
|
後幾集的解說彷彿沒有感情的讀字機器。 |
|
我明白这部纪录片对有些人是矫揉造作;是无病呻吟;是在美化藏族人,但是对曾经疫情最严重时身在国外感染恶疾的我来说,是我活下去的动力。不自谦的说:我是游历过世间的,我也是品尝过山珍海味的。但故乡的这一口牦牛肉,和我母亲的一声才仁罗佳布尕尕,才是我今生的魂之所系。这种魂之所系让当时上了呼吸机的我萌发出一种就算死也要在死之前再见我母亲一面,再吃一口我母亲亲手煮的牦牛肉的怪诞想法。现在再回头思索,人的精神力量可以是无限的。 |
|
从第二集开始不仅讲自然,开始讲人类、动物的故事,这就生动有趣很多。最后一集,高原的人们也开始与时俱进、更加现代化了。草原放牧的大叔说过,有点技术谁愿意去在大冷天里赶牛。 |
|
电视上看了一集之后找来看的,很央视,前面两集还好,后面逐渐偏题 |
|
从三江源的河流到牦牛 文化 再到青年人,民族的信仰更爱自然 |
|
景色太美了,拍的很好,引人深思。 |
|
好想拿个小本本把优美词句记下来~ |
|
前两集很棒,后面几集的配音是什么鬼 |
|
非常长知识 |
|
只是第三季开始换了个声音很难听的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