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最贵的演员,露最少的脸。——《诺兰哈迪传》 |
|
喜欢这个抛弃了繁复叙事、投身极简主义的诺兰。没有背景没有铺垫,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拖入战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心灵,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现战争带来的压迫感。IMAX+70mm=最佳观影方式,轰得想喊救命...(推开眼花缭乱的小鲜肉为汤老湿打call!!) |
|
四十万人去哪了? |
|
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这一回没太多叙事花样,也没什么视觉奇观。主要还是还原恐怖气氛,营造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这里有英雄也有被吓破胆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强。音乐对影片情绪有强烈的推动,也让结尾更加释然。结尾滑翔真的很美。算诺兰一次新的挑战。 |
|
不懂干嘛都说当悬疑片?根本就是一部很写实的战争片。那些讲拍出盗梦空间感觉的朋友,我合理怀疑你两部电影都没看过。 |
|
无聊是真无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这个牛逼至极的结构足够诺兰及其粉丝吹上十年的,也够电影学院学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时间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还能玩出新花样真是不得不服。就凭诺兰对时间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个当代大师的位置。 |
|
一开场看到这么多卷毛蓝眼英俊小哥哥心想大事不妙,又要来那套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了我不要啊呜呜呜。结果诺兰这个死颜控,根本没舍得杀俩就全部送回家了,好吧算你干得漂亮。 |
|
的确是尊重了史实,这也导致主线只是了无新意的流水账,拯救观感全靠一手诺兰式“伪震撼”:用夸张极端的音效+BGM+运镜堵塞观众的大脑,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强行把20分的剧力在感官上虚高到90分。同时本片在表达上又极度匮乏,对人与战争的思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是外强中干到了极致。 |
|
多线叙事的优缺点在这里都很明显:成功撤退是史实,故事的悬念就不能用结局来制造了,三条线如何交汇才是重点;而在几个故事中来回切换次数多了,吸引力到后来远不如开头,只能通过回到诺兰最喜欢和擅长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孤胆英雄的奇迹等等来激发情感,所以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当是冒险求生片吧 |
|
Meh |
|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演!三条不同时间线的主观战场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赞! |
|
期待看战争叙事人性情怀的观众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点更在重现撤退的惨痛与残酷。三个视点,三条交织的时间线,有英雄主义但保持在了情理之中。最大优点是主观与客观镜头的转换剪辑,无论空战还是逃生,都在转换中营造出了精彩的紧张感。Hans Zimmer的配乐也功不可没。 |
|
我预测,这将是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的片子。诺兰大神功课做得足啊,学习了《党同伐异》《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狱》《扒手》《恐惧的代价》,所以拍出了《敦刻尔克》。因为视听语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讲得好。hope与home,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拯救。审视当下,珍惜和平。 |
|
一个《敦刻尔克》,生生拍出了《盗梦空间》的即视感。把尽人皆知结果的一个历史事件拍的全程悬念迭出,让观众屏住呼吸看完全场,恐怕也只有诺兰了。。。 |
|
撤退的意义不在于输赢,而在于求生。诺兰迷恋小鲜肉,颜值高的都活下来了… |
|
从导演到剪辑到摄影再到配乐,诺兰再次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制作人!!! |
|
英国人真喜欢排队啊。。。 |
|
太一般了,就不要吹什么史上最好的war movie,我还真的可能找不出什么比它更差的来,imdb上诺兰粉都已经失去理智,希望豆瓣的各位不要因为追捧一个导演而人云亦云。全片最可爱的还是汤老师,依然带着面罩没什么屁话,一如既往fuckable |
|
外网评价虚高得一塌糊涂………虽然喜欢汤甜的空战戏份,但我看不得这么色调清新精致煽情的战争片,觉得特别假。也不喜欢结构和节奏。
诺吹勿扰,非粉非黑,不要觉得你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得喜欢。
还是建议去看,但不要信评分,用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
|
年度绝望大戏,画面的美都排不上了,想象导演和负责电影原声的作曲人说,我要电影从头至尾都是不安与绝望。好的战争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吧,不是英雄主义,而是让你真的永远不想战争发生。 |
|
5分钟的故事拍成2小时,没干货,四五个人看完都这种感觉 |
|
还是诺兰式的压缩时间和平行剪辑,这次像以前诺兰电影的第三幕,整部电影都是平行剪辑,可以说他把第三幕扩展到了100分钟,不一样的尝试是他这次选择了极简主义的路线,隐去了作战双方比较宏观的呈现,将视角锁在了英军的救援,用IMAX摄影机来呈现视觉上的宏大,据说画面的大和清晰可以给人VR的错觉。 |
|
我不管,反正诺兰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导演,《敦刻尔克》是我心目中的2017年度最佳影片。 |
|
这也要玩时间线!医生你说这病还有治吗?最大的优点是PG分级,老少咸宜。缺点是怎么也看不出这事涉及几十万人,用一个师的格局讲三个集团军的故事,总觉得哪里不对。德军就是“自然灾害”般的存在,这其实是个灾难片。还有白瞎了我汤老师。 |
|
之前还担心电影只有107分钟会不会太短,因为诺兰之前的电影时间都很长可以把故事讲的细致入微,不过这一次他把握的很足,在该有的时间点插入什么样的故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时间虽短但该有的故事都讲的很全面了,并且不会再有多余时间去讲述别的事物,而且整体节奏还很快,一部成功的实验影片。 |
|
说实话,还是诺兰的老套路,先搭一个酷到不行的架子,看似要革一切类型片的命,结尾还不就是狂风骤雨的煽情。可,这一套确实管用啊。《敦刻尔克》给“胜利的战争”带来新的注解,不再是看敌军死伤人数,而是看我军存活人数。 |
|
陆军怂逼,上哪哪挨炸。海军废物,只能派老百姓划小船。空军勇敢,打到没油。 |
|
【A+】可能是诺兰剧本最“薄弱”的一部,但极简的故事对应的是极其强大的视听,以一个独特且微观的视角,用只有电影才能做到的手段完美表达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恐惧情绪。不再具有精巧但匠气的情节设计,却更纯粹,更成熟。曾被吹捧上神坛的伪神,已化为真正的大师。 |
|
当初标记想看时,说了一句“补了一下Dunkirk evacuation的历史,弱弱能预感到诺兰死都不会放弃的平行剪辑会出现在哪里了”,结果猜中了两条线。想象中的泪点结果被拍的很克制,倒是汤老师最后深藏功与名的那个回眸戳得太狠… |
|
70mm一刷,IMAX 70mm二刷。不要当作战争片,要当作悬疑片看!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段主线插叠,部分同时空事件复调,因撤退主题明了所以不乱,却更有效的把各高潮均匀铺开,一直让人紧绷,结构很高级。IMAX70很儿戏,全片约50处明显切回70胶片,很不适,且音效大到聋。 |
|
4.5星。倒不至于说神作(神不神作重要吗?),别被前期的各种宣传口号蒙蔽。虽然如此,依旧称得上是杰作,之前一些朋友说得对,特别古典主义,没有什么花样机巧的东西,海陆空三个视角,也是三个故事线,感觉电影的重心不是演员不是剧情,而是整体的一个氛围,作为历史大事件的厚重感。 |
|
诺兰摆脱所谓大神包袱、尝试成为大师的第一步。生存即胜利、家人即家的主题并不超脱,重点在于以强大的临场感营造代替了传统好莱坞对历史的表现模式,通过观众对事件深入/全面的自发代入,实现殊途同归却更加干净自然的表达。虽然极简主义的视听实验被配乐拖后腿,但单从观感来看已然是高辨识度佳作。→18.8.2三刷。想夸的是最后丘吉尔演讲词,和露怯的那两句台词(见微博)正好对立,这段完全可以成为电影中字面表达时刻的视听呈现佳例,观众与哈卷对送酒平民的预期反差与演讲词完美配合,几乎可以视为电影作者对历史做解读的高级模范(虽然保守)——引用历史既有文本、导演彻底“退居”视听空间,可谓一种非典型(当文字性强势时)的“纯”电影性呈现。另外非常喜欢黑幕后的报纸声,有一种“阅毕历史”的抽离感,促人梦醒般美妙。 |
|
其他导演还在玩长镜头的时候,诺兰和季默已经在捣鼓长配乐了。 来温哥华的九年里在电影院看的第500部电影,怎么可以选错。 |
|
給Gespenst老師猜對了,這片並沒有比1958年米高梅版的《敦克爾克》(Dunkirk)更好;至於要我來說,差距的關鍵只有一個,即諾蘭與華納顯然都沒有搞懂,何謂真正的狼狽。 |
|
在北美看了,很震撼人心。这部电影看来只有诺澜能够导出来,就像多年前看大兵瑞恩的感觉,多次激动到眼泪溢出。诺兰,是下一个斯皮尔伯格! |
|
四星半。战争恐怖片,里面能看到人类伟大的瞬间,渺小的瞬间,恐惧的瞬间,勇往直前的瞬间,愤怒的瞬间,宽容的瞬间。全部在地狱大门打开时,喷涌而出。你会看到每一个冒死坚持的背后,都站着更多生命。旧日世界死去的时候,以更好的方式诞生吧,我想这是每个人的希望… |
|
哇竟然整部戲鋪滿音樂,是從頭到尾舖滿!!根本沒有東西看,一直靠配樂強行製造緊張感,強行煽情,配樂聽到想吐。這部戲充分暴露了諾蘭一直以來想兩邊討好,一方面想扮大師(去戲劇化),一方面又想追求極致通俗效果來討好觀眾(猛加音樂)的矛盾。不可否認視覺和執行力依舊一流,但卻僅此而已 |
|
我们是逃兵还是勇士,他们是寻死还是救人。这一周,我们用肉身去挡子弹;这一天,他们乘小艇去闯战场;这一刻,他用油箱去搏命运。那些年轻的面庞涉世未深,对生命渴望对信仰坚定,对未来犹疑。筑起一道防线,心里却一溃千里;祖国就在对岸,梦里却遥不可及。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电影史里的奇作。 |
|
看得喘不上来气儿。另:里面的男孩子都真好看啊。 |
|
有一种很厉害的滤镜叫做诺兰滤镜,怎么可以把这些男孩子拍的都那么好看?!摄影机简直和Fionn谈了一场恋爱吧!空军组帅到人神共愤,落日余晖中的老湿美到喷泪! |
|
诺兰自己做减法,但叙述还是玩结构,以前的问题更加暴露。寂寞的音乐从第一秒就满到电影结束。突然想想,在那样的配乐烘托下,完全没有高潮可言。 |
|
诺兰心心念念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被他以个人化的方式叙述了一次。没有铺垫,直接进入高潮,然后把高潮不停拉伸。配乐高于叙事。 |
|
与其说这是部电影倒不如说是个需要亲身体验的装置艺术。当70mm胶片放映机投满IMAX屏幕糊你一脸,当汉斯季默的配乐震得全场座椅都在抖的时候,你就知道语言文字有多苍白了。一定要去你所在地最大的IMAX屏幕看,一定。 |
|
梁山好汉鲁智深有句话说得好:嘴里能淡出个鸟来! |
|
可以确定的是我真的看不了战争片,每一个群演在海里没有回应的呼救;众人朝着海浪走去,做无意义的挣扎;像狗一样躺在沙滩上忍受饥饿和寒冷。人的狂妄自大和渺小无力都体现在战争里,看完足够抑郁一天。 |
|
最动人的一幕,无疑是老将军眼含热泪,注视着一批批赶来搭救的渔船,人性的光辉,最终打败战争的残酷。却不敢想,现如今,一点蝇头小利都要争的你死我活的年代,如果发生同样的事,会不会有这么多人舍身忘死去救人?到那时,大约才可证明,我们到底是不是一个高贵的民族。 |
|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还停留在那个法国小镇 |
|
陆地、海洋、天空,三条线索有着各自的时间跨度,一周、一天、一小时,像三条弹簧被拉到不同长度后,以不同的速度回缩并在一个点相遇。三条线索交叉推进,因为时间跨度不同,要做不同的详略处理,也使得线索间产生了时空与人物状态的颠倒、反复、预知、互补效果,借此逐渐拼起了完整多角度的“大撤退” |
|
看完一开始不知该给什么评价,缓了一阵子,终于意识到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不要战争。即便我除了茫然、恐惧、无力、绝望还见到了坚韧、勇气和希望,我仍然万分不愿它们出现的背景是战争。于是,我决定给电影五星。 |
|
共享经济在二战期间的大型应用 好几场戏设计得真好 后半程哭着看完 浪漫得恰到好处 诗意得干净利落 少一笔不明就里 多一笔故作苦情 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 家为你而来 冥冥之中有神有爱 我要学游泳 原谅了诺兰又炒冷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