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白很明显是后配的,不过对白情绪明显和人物情绪脱节了,这就有点太遗憾了。前半段更该叫孝子颂,后半段则该叫逆子讨。很俗套的故事,却怎么也看不腻。 |
|
1.三十年代就已经把家庭伦理说成这样了,现在依旧家长里短的不要再那么千篇一律了,事情还在发生,可时代也已经不一样了。2.如果父亲的堕落和死亡象征着当时时代政权的动荡和塌陷,那么最后的欢喜也是对未来寄予的希望吧 |
|
根据1931年美国电影《越过山丘》(Over the Hill,民国主流翻译为《慈母》)改编,主要为了宣扬母教主义。 |
|
一母孤单多子厌。如《化蜡扦》的推脱老亲,电影中的一点温情是老三,挂怀老母。全片显得拖沓,而且后期配音也为了与口型相对上,而缓慢冗长,实在乏味。尤其张翼的配音,完全与怹本人的声音不符,且出入极大。陈燕燕太美丽了,自己给自己配的很好,而且老三被抓的时候,她直接点破“你这是愚忠愚孝”,大改对传统思想的禁锢,真是好看。——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生这么些玩意儿有什么用。 |
|
坐轿子这段真是惊艳了~ |
|
道德说教作品,人物脸谱化,最后众人拉着大哥游村挺无语。意外的是看见了张翼年轻的时候非常帅道德说教作品,人物脸谱化,最后众人拉着大哥游村挺无语。意外的是看见了张翼年轻的样子,非常帅 |
|
罗明佑现在尚存的三部片子,《国风》《天伦》是为政治道德宣传,完全脱离现实,相较之下,这部《慈母曲》更具现实意义。只是仍旧摆脱不了愚忠愚孝的封建伦理,最后对大哥的游街,并没有让整部片子的慈母逆子矛盾得到完美解决,人物思想也并未因此有所悔改。片子很好地展现了慈母逆子的现实面,可惜,虎头蛇尾,解决矛盾的后半段剧情过于匆忙而显得幼稚凌乱。 |
|
中国电影一以贯之始终在讨论的孝悌和伦理,片中通过几段极简又特征鲜明的刻画,把各家儿女的特征写的无比清晰。在老四家坐在灶台边剥莲子的段落情感冲击力好强。老有所养最后从一个伪善者口中说出极尽丑态,但令人失望的是在所有矛盾到达顶峰的时候,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中式剧作惯例阻挡了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和更具真实性解决方案的提出 |
|
林楚楚演69岁老太太够厉害的,伦理片是够虐心但没有什么深度挖掘。 |
|
补.【【剧情】慈母曲 1937【清晰版中文字幕】-哔哩哔哩】 https://b23.tv/icZ0S5Q 初一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
|
儿女幼年绕膝的快乐很易质变为成人后对赡养责任踢皮球式的嗤之以鼻。不孝只有暴露在公众场合才成为一桩丑事,没有最后长达好几分钟的“押运”、“游街”,大儿子也不会产生悔过之情。最后的慈母谅解,或许只是一时的“虚假繁荣”,却也表明当时影人对传统伦理仍旧寄予厚望。另,韩兰根的配音听着像刘琼 |
|
家庭伦理戏,人物设计有分工,大团圆结尾有些粗暴。母子同时在养老院的运镜还不错,讽刺意味浓。 |
|
最好看的是好吃懒做的父亲被一名瞎子精神控制的那一段,真像巫术。比后面不孝子女的轮番上场更有趣。 |
|
传统的慈母逆子老无所养苦情伦理戏码,阵容豪华。33岁的林楚楚演老母亲不露破绽,演技真好。又见神女里的漂亮黎铿,罗鹏刘琼风度潇洒,黎莉莉郑君里客串。镜头语言讲究,片尾寻母长镜头让人眼前一亮。 |
|
家庭伦理大戏,几个兄弟姐妹的惹人讨厌都是教科书一般的模式,老三则相反,是愚忠的典型。最后几人追讨老大去找妈的长镜头看着很过瘾。就是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社会的母子关系还是没什么改进,就很可悲了 |
|
演幼年老三的那位小演员演得好好啊~ |
|
小津安二郎的 东京物语有米有。 |
|
《慈母曲》實則寫的是,身為母親養育兒女六人,卻老無所依的故事。 |
|
儿孙福。挺写实的,现实中只会更惨。林楚楚演得好。陈燕燕一路吃瓜。葛佐治又演悲苦角色。 |
|
长镜头1,父亲过大寿吃饭时儿女的面孔一个个移过。
长镜头2,老二拉着老大去见母亲,村里人成群结队跟着。 |
|
比起左翼电影的苦大仇深,这部电影更看重教化作用,不过对不孝儿女的刻画都太过于刻板,不及《东京物语》那样具有生活质感,表现手法上有手持推镜头,还有横移长镜头,这些都体现出影片的独特之处! |
|
与1937年朱石麟的另外一部作品《新旧时代》形成有意思的互文。 |
|
一直有个好奇,到底怎么看影片是呈现、认同还是讽刺批判?众不孝子们轮番上场自然是丑态毕露,但对三儿子义正词严地寻母也不见得就是认可“孝”,毕竟真的孝敬老人不是靠打钱写信嘱咐大哥就能完成的。最后乌合之众般游街,掀翻胖子的轿辇抬起老太太,不过又是一番“过火”。现代性发现个体标榜个体,想起还有“责任”就一步退回旧伦理,队伍绵延不尽,不正是一种讽刺吗?人人不懂得家庭、孩子、爱、责任…人却生生不息。看出现代性永远完不成,难道不是电影的“呈现”吗? |
|
很难对逆来顺受、愚善的老母亲和老三不来气,但是描写刻画却是很现实残酷的问题 |
|
传统故事,讲孝道的,挺刻板的,不过以前养小孩大体是不亏的,现在可就不好讲了 |
|
结尾真是硬凑。这片不应该叫慈母曲。 |
|
这就有点难看了…… 反讲的孝子故事,也太“旧伦理”了,鲁迅看了要开怼的那种。 |
|
本土化得生硬,鼻尖台词纸片人物,入狱、偷盗、通奸、养老院(中国真有这种东西?)、讨逆游街,都是很夸张的大忠大奸。表演也并不让人同情。传统戏曲什么的明明有很含蓄细腻的东西啊。唉。不过,小津算是二次改编了。 |
|
图像和影像的信息多多啊,为什么人却这么少呢? |
|
有几个镜头语言很细节 但同时代有更多更好的 所以没什么可说
本片重在故事和人物上 尽管非常老套非常脸谱 但我还是吃这套的 我们的电影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有描绘婆媳以及母子关系的传统 本片这种主题的讨论已经完全不新鲜了 但的确仍然具有感召我们的能力
国民党主导的教育电影运动在“重写电影史”里能够被好好书写么 起码从本片开始 |
|
非常传统的伦理故事走向,细节铺陈得好,镜头语言到位。朱石麟是传灯人 |
|
纵然孩子千万般不孝,又有哪个母亲会和孩子较真呢? |
|
电影作为教化电影还是很成功,家庭伦理冲突中展开,母子情和女性角度关注血缘亲情。古典风格叙事,镜头语言诗意效果,有种国画留白美学风格。我喜欢里面的胖女婿,风趣幽默仗义会做人,尤其那几句顺口溜笑死我了,他真的比那几个亲生儿子都好。天下都一样,现在也一样,前段时间看《东京物语》也是这样的。虽然结尾淡淡的温情,批判性削弱,但是,是真实可信又温暖的,哪个父母会和自己的孩子计较呢。 |
|
算是看过朱石麟 |
|
朱石麟对于民族文化意蕴的探讨。 |
|
单就本片来看,导演无疑是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的推崇者,影片的核心就一个字,那就是“孝” |
|
类似之后东京物语,深度要差一些。有些镜头还挺先锋的,比如养老院和游行。 |
|
养出个不孝子还不如养条狗。 |
|
几个横移镜头,空镜头的运用。 |
|
现在来看受戏剧影响很大 演员表演的痕迹太重了 看着很滑稽 |
|
探讨的话题依然具备现代性,没有明显的主角,但每位角色都很立体化。按左翼的立场,结尾该是一大败笔,这样复杂的家庭谱系是无法简单调和的。此片早于1953年的《东京物语》。 |
|
中国版的东京物语 |
|
叙事很流畅 |
|
补罗明佑(儒商x三十年代农村伦理片的杰作but不学影史应该不会想到看他的片子吧hhh |
|
这电影好青涩,像少女。 |
|
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还是要靠自己,什么养儿防老我是觉得既自私又把自己托付与于他人完全不靠谱… |
|
养老问题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问题,这个话题永远都不会过失,几个女演员都好美好有气质 |
|
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依旧是个谜。 |
|
复习到国粹电影发现的,这片子是30年代拍的,但直到现在类似鼓吹慈母啊大爱啊啥的的神剧情还老能在电视上看见,我爸我妈可爱看了 |
|
内容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