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筱田正浩截取的战争往事贯穿着温润的情怀,其背景是日本在陷入泡沫经济的新的迷茫后,急需将曾经强大的国家/父权作为缅怀对象,电影开篇是东京上野公园的西乡隆盛的雕塑特写,他是极力拥戴天皇为国父的代表,而进二一直珍藏着父亲军服上的印有战舰图案的盘扣,最终要回城市前将这枚盘扣赠予与他结下深厚友谊的班长原武,从细节之处突显对父权/军国主义神话的缅怀。父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队的雄性力量带给家庭的向心力,片头在家胡闹的进二听见父亲唤他过来,马上停止打闹,乡下叔叔家也始终摆放着战争中牺牲的大儿子军装照。在孩子拉帮结派的斗争中斡旋站队的进二,最想要找到一种能够把他们重新凝聚的新的共识,随着战败象征的天皇制垮台,这部电影留下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尾音:等待着火车的新生代在大人指挥下唱起禁忌的军歌,希冀建设新的未来。 |
|
“我讨厌看书,你给我讲个故事吧。”🎵夏天已经到来 风吹在空中 带着他的思念 在蓝色的天空 我的心被染上了 夏天的色彩 梦中醒来 我身处黑夜 尽管漫长冬日早已过去 我依然在回忆 梦想追随着过去和将来的记忆🎵 |
|
看睡着了。不理解为何几乎全片采用黄绿色调,既难看也不符合故事发生地的风光,这种廉价滤镜的人工感也妨碍观者入戏,本片在视觉上可以说毫无筱田正浩的特征。故事来自安孙子素雄,猜测可能有他的童年回忆,和韩国翻拍版相比,本片的立意浅薄一点,小男主由东京躲避战火返回乡下老家,在这里遇上了霸道的班长,班长的权威终于在出院归来的原副班长带领下垮塌。本片最突出的是小男主对班长复杂的心理感受——班长在暴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情控制同学,既压制强迫小男主给他讲故事,在遭遇外校学生伏击时又挺身而出保护小男主,那张两人合照是这份复杂感受的象征物。这些孩子间的权力争斗对应日本战败后悲喜交加的众生,但这两者的关联在电影里并不扎实,孩子间的斗争跟发没发生战争并没什么相关性。孩子们表演尚可,就是打架戏都是明显挥空拳 |
|
1.80年代后的筱田,即使摒弃了早期以日本民俗传统(将文乐舞台元素)融入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美学风格,但其之于家国战争的反思表达、于童年过往的真挚追思及精致唯美的影像特质仍然不容错过.2. 本片改编自柏原兵二的小说和藤子不二雄A的同名漫画.导演将普通孩子的友谊与对抗,放置于特殊时境下从而形成被赋予批判指喻的近代史寓言:学校的军国教育和全民支持、两派势力的武力争夺、贫富阶级和思想性质的符号化人物设置.3.通篇橘黄色调,自带回忆的陈旧质感.4.游走故事会&拉帮群斗.5.收尾于返回东京、即告别少年时代的火车追逐+合照;井上阳水的主题曲真是重磅催泪弹:梦中醒来,我身处黑夜.尽管漫长冬日已经过去,我依旧在回忆,梦想追随着过去和将来的记忆. |
|
好多正太,借书看的基友,我讨厌看书,你给我讲故事吧。从头到尾的昏黄色调,浓浓的乡愁,红色的天空,怀念我的童年时光。 |
|
3.5/10 相较于大林晚年的冲劲,新浪潮猛将筱田反而越发守旧和沮丧,照相馆的照相师神似筱田本人(虽然不是),喃喃道“反正也没顾客了,不再拍了”,不是是否是创作者心态写照。不知是否有漫改原因,许多段落仅单调地展示了一个动作部分,无法撑起或累计情绪,帮派之间的斗争本可以成为战争的缩影,却遗憾的在嬉笑的校园底噪中沦为了过家家,孩童们的饰演没能够成为对于成人世界的拟态,也就使得在最大战争末期开头结尾框架下的叙述略有局限,开头略有拖泥带水,结尾较为精彩。乡村地貌的呈现略有琐碎,镜头角度也略显单一。 |
|
看战时日本对孩子的军国教育及全民支持。会讲故事的进二如一块肥肉(领土)被两派势力争夺,霸占,欺凌。通过小孩们展现对利益武力争夺、压迫导致反抗、身为穷人的小孩和只有力量的胖小孩是不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只有富人阶级和懂得笼络人心的人才会做政治家。虽然电影是暖黄色调,却讲的是残酷的故事 |
|
是挺好的,但是看到年轻时那么激进而有趣的导演步入晚年后也逐渐暮气沉沉还是不禁有些难过。从时间顺序来说,先有柏原兵三的文学作品『長い道』,再有藤子不二雄改编的漫画版『少年時代』,最后才有了根据漫画版改编的电影版。文学、漫画、电影这三版,分别诞生于69、78-79与90年,时间跨度来说也刚好相距10年左右,如果能做个比较研究的话应该挺有意思的。看松田政男说高大聪明但出身贫寒农家的大原对应筱田自己,来自城市的少爷秀才对应大岛渚,勾心斗角的小学教室则是50年代末期的松竹大船副导演部,瞬间画面感爆棚,感觉松竹新浪潮也有点萌了呢...... |
|
第一批获得电影奖的漫改作品之一,昭和味道很浓,战败初期大家果然都是懵逼的。真是不懂男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拉帮结派打来打去,不过力量关系的变化还挺有意思,看出了孩子心中满满的“恶”。喽啰们可以俯首称臣,也可以群起而攻趴你;朝为老大,夕成蝼蚁,朝不保夕说的就是这样吧…结尾的歌好听。 |
|
先看的韩国翻拍版《小校风云》,发现韩国人还是太TMD腹黑。片尾的奔跑让一切升华,感动。搞不懂的是这样的电影是怎么拍的,过于真实,毫无表演痕迹。 |
|
1. 那年我们15岁,因为要躲避东京的战火,我来到了乡下,我们相识了,你给我保护,我给你讲故事。相处的不可能一帆丰顺,你有你的霸道,我有我的温顺,当然外界还有新的诱惑和威胁。我们都知道总有一天我要离开,没想到之前还是发生了那么多意外,我不是故意要打你,背叛你。我们就这样在残酷中长大。 |
|
井上阳水的尾曲醒来仿佛昨日一场梦 实际借由大原的最后行礼 我也在想筱田正浩仅仅是回忆童年往事吗 他们的童年接受那样的倾向教育 学校班里孩子们也在践行模拟一套权力集中的行事准则 直到那个所谓的第二个“东京难民” 真的心机洞察 |
|
前半部分还在往《冬冬的假期》上靠,后半部分就直接演变成了《热血高校》少年版,不过最后的火车分别一幕还是被感动到了,与大岛渚的《少年》及小栗康平的《泥之河》有很多相似之处。校园、乡土、夏天、损友、死敌变奏出一曲童年往事的怀旧乐章,这一次,胖虎成了大雄的守护者,而大雄却深深爱着小夫。 |
|
全片的黄色滤镜看着真不舒服啊……战争年代乡下小学就是个小社会,小男主从城市来乡村避难,被迫卷进了学校的拉帮结派中,那个霸凌的人最终变成了被霸凌的人…… |
|
日本黄金时代的导演都需要和自己的昭和时代和解,篠田正浩看似拍出了一部自传色彩强烈的童年往事,实则却是一个关于日本血腥近代历史的寓言,其中关于军国主义的影射也是对战后生活的暗指,让人无法简单地看待少年间的那些友谊与对抗,但细节的丰满和情感的真挚还是让影片超越了符号意义本身 |
|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度过的一个个夏天
那些捉过的蜻蜓
巨大的报仇蝴蝶
和翻烂了的小人书
就像电影中那片染红了的天
深深烙刻
大人的世界我不懂
我到现在都确实不懂
我只是单纯地
不要长大 |
|
好多正太。黑帽檐很帅气。借书看的好基友,碰到斗殴,躲入照相馆。胖子对瘦子说“我讨厌看书,你给我讲故事吧”。戴眼镜穿黑丝袜的小男孩。积极征兵工作的居委会大妈无情地拉开了她。大家都喜欢他,都欺负他。分手的好基友。“在蓝色的天空,我的心被染上了夏天的色彩”。类似《冬冬的假期》。 |
|
又是一部背景涉及日本人民所谓的战败的故事。设定在逃离空袭的偏远乡村,无知却又单纯的村民们是主角,片中大胆的运用法西斯影像,学生跟着行希特勒礼仪都是非常讽刺的。虽然结尾还是免不了和所有军国主义思想熏陶下的惋惜之情,但好在全篇留在少年时代的主轴控制住了。年少的人儿啊,你慢些走~ 7.5 |
|
进入平成年间的筱田正浩难得露出这么温情的一面,即便有对二战的深刻反思,以及孩子间残酷的权力争斗,可结尾以友情作为落脚点还是很温馨,远方的红色天空见证了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泛黄的照片又追忆了这段特殊时期建立起的友谊,“虽然输了但总算是结束了”,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尽了日本普通民众的心声 |
|
宽阔的空间,干净简洁的空间,小桥流水,树木杂草与火车擦肩而过,那么一个空间,让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拐角,衣服,草鞋,碎花裙子,一切流动又静止,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间在向前,变化,情节重要似乎有不重要,情节被生活的圣光所融化,一个个零碎的生活片段,神圣而高雅 |
|
7.8
城市来的孩子
生长在农村的孩子
会讲故事的孩子
爱听故事的孩子
从小务农的孩子
用拳头当孩子王的孩子
跟屁虫的孩子
有学识的孩子
呆头呆脑的孩子
有心机的孩子
都是一群孩子
却把大人适者生存的战争在校园浓缩演绎 童趣屈服于暴力
童心被算计迫害
大人们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孩子们也各分东西
最终共经患难汲取的友谊
送别了少年时代最宝贵的时光 |
|
2010.01.06;2017.07.01@高雄電影館 |
|
前半段对学生政治的表现很类似韩国的《小校风云》,但是相比之下却有点词不达意。后半段战争结束之后电影又陷入到了老式右派的那种怀旧和怅惋的情绪,令人感到无比厌烦。总之侵略国不反思就不配抒情。 |
|
标记了很久的电影,今天终于看了。刚开始时觉得闷。画面感很有油画的感觉!。。三星半到四星!看完这电影再听同名歌,感觉不一样! |
|
红色的天空 |
|
电影笔记备忘。(原版比《小校风云》更多了一种“模糊的界定”,但后者的力度更集中。 |
|
用城市少年的视角,描绘乡间孩童帮派势力的斗争,反映了日本在二战末期的时代特征,整体的忧伤基调,是孩童之间的深厚情谊,是战争的反思悲歌。 |
|
以小见大,以孩童之间的亲疏争吵拉帮结派映射成人世界,战事的痕迹隐隐约约透露出来。 |
|
跟牯岭街同一年,日本民族性的暧昧拷问,更直接的是把少年心理挖得深刻,被虐与被爱的矛盾交战。最后一幕逐火车,细腻到骨子 |
|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并置,遥远的战争、政治已经渗入乡村的日常,孩子们拉帮结派的战斗成为世界大战的微缩版本。叔叔和大原是远去父亲的代偿,内部连接着军国主义教育塑造的精神之父,对于近二,迎来的是“父亲”自上而下的全面垮塌。大原的“倒台”导致他成为人人痛打的落水狗,战败的日本则必须承受民众的失望与愤怒,新浪潮一代的愤怒/反叛根源正在于此。结尾极佳,意义深远却又真实可信,这既是朋友间的道别,也是向疯狂的昭和时代,向纳粹礼道别,筱田在用这部电影宣布,自己是真的老了。 |
|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小国家,今天你跟我好,明天我跟他好,筱田正浩对孩童关系的捕捉相当到位,孩子王和喽喽,压迫与反抗间迸出的友谊,班长奔跑送别时的感动,然后一个高举右手的nacui礼又让我笑出了声。虽然是军国主义横行时的日本,却像我们经历过的少年时代。ps: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竟然有胖子,不合理啊。 |
|
天空是红的,送别少年时代 |
|
少年三部曲与筱田正浩其他先锋电影的矫揉造作晦涩拗口不同,少年系列故事老少咸宜,但内涵延伸依然很深刻,其中又以少年时代最为令人瞠目结舌。童年“纯真”与“原始”人性的碰撞让人浮想联翩:那些战时的少年们不正是战后当代日本的各色人等么。 |
|
45年日本宣布投降,导演筱田正浩14岁,所以选择了这部能勾起童年记忆的作品,改编了一出军国主义强烈电影,而且娶了我心中的女神,对他充满了恶感。 |
|
烙上时代印记的童趣,纤毫毕现。不愿碰触的忧伤回忆,全都被黄色滤镜覆盖。进二以“我”的视点,见证了暴力被另一种暴力取代,世界并不会变得更好。看似臣服的北野,告别时敬的是法西斯举手礼。日本战败了,但并不服。问题也并未就此消除。编导黄金组合。 |
|
现在的孩子不会经历这样的童年了,他们被保护得过于精致,社交被网络占去大半。这电影让我想起我少年时代的一些成长经历,一群孩子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背叛与忠诚、孤立与结盟中历练心智。这电影最大的缺点是对演员的调教太粗糙了。 |
|
虽然这是不二雄作品拍成的电影,但是很有早期漫画内容风格。推荐先看成濑巳喜男的《女人的历史》里的回忆部分,再看这部电影会理解许多。这部电影虽然是乡下一个学期的故事,就是除了霸凌和一些事件,总觉太窄了些少了些乡下乐趣。 |
|
这片子很有意思,既可以对位政治隐喻,也可以看成隐性少年gay片,也可以单纯看做昭和系时代怀旧电影。如果不是因为结尾那个纳粹礼,它几乎是以桢为单位的好看。 |
|
不知道是小孩子玩大人的遊戲還是大人們熱衷小孩子的遊戲,你方唱罷我登場,誰比誰更幼稚 |
|
あの夏、ぼくはこの道で、きみと出会い…そして、別れた… |
|
小小人群,也在模拟大人的政治——战败的军歌,从众的拳头,跟结尾的对着火车的法西斯式举手礼,可见人若在群体之中,根本无暇顾忌真相。人的命运,由自己所作所为来决定。若能对自己行为负责,匍匐于真相,真理,不顾被人灌入脑中的方法论,才是一个真正独立,自在自为的人。此片胜在毫不顾忌。 |
|
篠田正浩的原作和两年后的韩版改编各有千秋,韩版简化了故事架构,突出矛盾冲突,但日版更为大气,以孩童视角侧面展现了日本战败前夕的社会百景。视听语言运用也极为纯熟,藤子不二雄的剧本更是功不可没,大名曲《少年时代》百听不厌,也是加分项之一。另外,真的很难相信岩下志麻当时已经快50了。 |
|
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再一个时代 |
|
这个刁钻的角度,算是某种隐微叙事吧,尤其武在车尾行礼的姿态,几乎是带有凭吊色彩的点题。这类思路,台湾电影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同样的极权政治,同样的权力斗争。军国主义少年的夏日时光,除了军歌再不会唱别的,除了照片中的那一瞬间是真实的,其余均为结构。 |
|
儿童剧,一般吧,老掉牙的剧情了,这样的片子不要继续在拍下去了,多了就麻木了。同类型的电影,我绝对推荐1981年版的《泥之河》。这个就不做推荐了 |
|
军国的鼓吹征召,学校的宣扬教育,影响潜移默化渗透每个角落,排挤霸凌,拉帮结伙,对于权利的暴力争夺和明显阶级差异如同成人世界缩影,当少年迎着火车奔跑告别,一起划过的船,讲过的故事,拍过的照片,都是这段友谊的留念。 |
|
少年时代也许是一个人最开心快乐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个人一生至暗时刻的开始。男孩总是很爱互相争斗,谁都想成为真正的王者,可是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也许人生中很多人都只能陪我们很短的一段时间,大部分时候只能是自己陪着自己,分别总是在所难免,有缘方能之后再见。我很感激这些年的乡村生活,它给了我最为光辉灿烂的少年时光,这种动荡时局下难得的安稳是那么的可贵。未来我们仍会再见的,我们的友谊永垂不朽。 |
|
小田比小津输在起跑线,天朝儿童比小日呢? |
|
你们的身体属于国家,不要进行无谓的打斗。藤子不二雄原来不止有哆啦A梦。 |
|
2017/7/1(六)19:00高雄電影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