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是你自以为强大去欺负别人,还摆出一副被欺负的样子,你们是人,你们有感情,有家庭,别人就没有?你都打到人家门口了,人家越南人就不知道疼?一点儿反思都没有,明明是侵略者,还把自己当英雄,真是无耻,还要对死去的侵略者歌功颂德! |
|
这个译名真烂,我更喜欢越战忠魂这个名字。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战争片,可与大兵瑞恩媲美,血淋淋的战场,反战的思想。
又见梅尔吉布森,第一次见他还是在勇敢的心,这个男人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像大山一样厚重。 |
|
表面上所谓的感人之作,实际上美化侵略…… |
|
实在没看出战役的价值。付出大量伤亡把敌人击退了,但是俘虏了几个越共就撤退了,这场战役有何意义? |
|
最后的美式家庭观念的宣扬很是反胃 |
|
我们曾是战士,千篇一律的战斗但其中军嫂送黄信让我眼前一亮。吉布森的气场是天生的领导者,无论年轻还是步入更年,如今曾经的华莱士为何被淡忘了。 |
|
看起来美国导演也会中八一厂流行的那种病毒,花了一堆钱,不讲故事,讲战术~~ 虽说我原本就是冲着战术去的 |
|
many man has gone! |
|
比较客观事实的一部战争片,虽然战争时间不长,但是给我们的印象确实源远流长,家人,国家,正义,捍卫,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很精彩,很血腥,很真实。那天夜里,出征的那晚,离开家人,吻了床铺上的装睡的妻子,妻子的追寻,说了句,I LOVE YOU!很感动。战后的拥抱也很感动。好片。另外,战争中的记者的演员我很眼熟,但是不知道是谁。 |
|
凡是梅尔·吉普森参演的战争片,残肢断臂、枪炮声震耳欲聋,总有宏观视角、微观情感,没有不惨烈的,这片动人的地方是给了对手足够的尊重,大家棋逢对手不相上下。 |
|
竟然是一部现代战争题材的福音电影。苦罪是全人类共同的境遇,但当战争过去,我们不要忘记战友彼此间曾经的负担。对敌人从上到下的表现也都很正面,没有什么贬损。美军凝固汽油弹的危害也不避讳。那些指责空洞的人,他们自己心里装的又都是谁塞给他们的所谓深刻呢? |
|
噼里啪啦一顿打的美国军教片,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打的比较平庸。直升飞机在战场上的应用发挥的真好。吐槽一下,对剪太作了。梅尔吉布森是越军指挥官肚子里的蛔虫么?越军指挥官刚制定好进攻策划,梅尔吉布森那边就已经心领神会了。。 |
|
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一贯的,越战电影的反战要素,所以反战内容就不说了。
原著作者就是剧中那位战地记者,他的出现也是电影一亮点。不过故事没有讲清楚,没有说明这场行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这场战役是美军第一次系统使用直升机作战,电影有讲到,但不是太详细,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战术的。基本把重点放在了战斗上。不过主角设置的我觉得特别棒,没有官架子,战斗能力强,整个临场指挥也很冷静果断
很特殊的描写了北越方面,这场战斗也是让北越军认识到了美国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火烧猴子就是这么来的。 |
|
深夜离家那段,目送远去本来很好,蹦出个女人来咕哝“我爱你”,真无趣啊。常规镜头不应该是她的背影跑到前景来,结束吗?牛逼的拍法不应该是镜头升起,屋里灯光亮起,阳台窗帘升起,然后整个社区亮起点点灯火吗?真失败啊!对越共的同情视角值得赞赏。 |
|
拍的很不错,只是这个背景更有意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帮助美国和英国在海上对战,1885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二战中,越南被日本人占领;二战后,日本投降,法国人卷土重来,妄想恢复殖民统治,结果被越南人民军打的落花流水。……那么美国就来报恩了,当然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本片展现的就是1965年美军正式进入越南,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的德浪河谷战役。 |
|
越南有一个高台教,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稣(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甚至在它的宣传壁画里,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 、观世音、耶稣,李白、关公、姜太公、牛顿、雨果、莎士比亚、丘吉尔、克里孟梭、孙中山等都被列为该教所供奉的对象。然而,这些都与本部电影完全无关。 |
|
主线有战场残酷血腥的激战,有家庭的侧面描写,有敌方的同等视角,比起大多数战争片算是够均衡了。没有重点,情感的链接没有触发,偏右派的思想还是多了一些。 |
|
当年去电影院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美空军正在昼夜轰炸南联盟。美国侵越战争时,越南背后的支撑是中,苏,美越战争结束,中方为了向美国纳上投名状,打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美国很满意。现在看这讲惨烈越战的老片的当下,美国已经拉拢了越南,成为了一起对付中国的盟友。哪天为了再次投名状,又揍越南不是没可能。哈... 政客就是地球上的毒瘤... PS:直译“我们曾是战士”相当好,那些翻译过来什么:魔鬼司令,什么骑兵,什么忠魂,傻得要死,一股子地摊味 |
|
越战题材里拍得比较一般的一部,只表现战争的残酷,却没想清楚到底为何而战。缺乏清晰的作战目标,混乱无序的战地指挥,除了主角梅尔·吉布森,其他角色都没有深入性格刻画。 |
|
吉叔比较一般的片子,没什么新意 |
|
虽然不是梅尔·吉布森导的,但怎么看都像是钢锯岭的预演。 |
|
想当年历史老师推荐了好几次这部电影,说如何如何好,导致看完觉得没想像的好。alone |
|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无亮眼之处 |
|
说实话很难理解为政治而战死在越南的美国人心中是什么感受,也许正如片中所说,他们不是为国家和国旗而是为彼此而战吧。虽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前后刻意煽情的部分太多,战略战术部分的表达太少,安排个战地记者的角色和梅尔吉普森一起说教一起煽,使得这部影片更适合初识战争的小孩子 |
|
名副其实战争片儿,很多夜战,乌七妈黑一阵打~该片应该也败了,看导演02年拍过此片后就没出手过了...宣称09年有作品,歇得够久
|
|
德浪河谷战役,拍得冗长了些,中间夹杂了几个不错段落。发现美国战争片喜欢展现救援场面,日本片喜好诱饵作战,不知其中道理何在~ |
|
钟爱的题材 合适的主演 惨烈的场面 第一步和最后一步 镜头非常到位 |
|
不喜欢看这种混战片,配音是后加上的,就是跟原片是重叠的,一点效果都没有,看有到梅尔吉布森才看的,看了一半,睡去了,很惨烈。 |
|
煽情不如拯救大兵。战略不如兄弟连。剧情不如黑鹰计划。
连越战都有勇气拿来拍出个子丑寅卯。下回八国联军也可以拍了。
一边是带着所谓正义维持的跨洋入侵。一边是反迫害的人民反抗。活该你败。 |
|
战争场面很屌~不过那神马~越战内涵就少了点~ |
|
画面很主旋律的电影 人命胜过输赢 |
|
越战一直是很好的主题。 |
|
痛过战争,念过历史,遥遥回眸间 |
|
less emotion,more cruelty. |
|
多年前在电视上看的时候对里面的战争场面印象深刻呢 |
|
的确能触动人心,男主角老婆一封封的去给阵亡家属送唁电得需要多么坚强的内心,一个战地记者从一腔热情经历一场生与死的战役蜕变为对战争的反思者。 战斗场面也很逼真。 |
|
DSB傻大粗影片 到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越战主旋律卧槽 |
|
美帝的主旋律战争片。男主高大全,忠于国家,热爱家庭,连孩子都生了一窝,家里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战争场面比较真实,残酷性很有表现。就是战地记者出手就是短点射,有点逆天! |
|
现在看到梅尔.吉布森的名字就发怵,看了他的三部片,情感方面都好做作。。为越战看这部片,在看了《现》《野》《全》等后,没多久该片就让我感觉不妙,快进无数次。糟糕的观影经历。 |
|
都不再反思了,直接细化一些片段表现残酷,穿插亲情爱情狂煽情,反倒冷落了本应是主角的赴死的士兵们 |
|
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正义与邪恶的战争,有的只是人性和反思战争 |
|
老爸喜欢的片子类型 陪看而已 打得很惨烈 同时很混乱 |
|
看到美国大兵跑到别人的国土,利用先进武器,疯狂屠杀北越战士,就想起他们在朝战战场,如何用同样的手法,对待志愿军。不用拍什么朝鲜战争片,看此片就全明白了!国力弱军事科技差,就是砧板上的肉,靠牺牲精神虽能取胜,代价很惨重。本片煽情之极,神剧而已,疯狂吹嘘上校的家国情怀,那些战死的越南士兵就没有家?人家在自己的国土上被你打死了,你就不羞愧?打倒美帝国主义! |
|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拍的挺工整的,不错。那会儿不太爱看战争片,没去影院。 |
|
节奏慢的时候全都是爱啊家庭啊,猛然撒到战场上,基本没说明什么情况就是一通打。 |
|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记录下了战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空军支援,歼 |
|
老美在越战中的第一次重创!“战争就是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
|
惨烈的战争啊,直升机威武。#20140518 |
|
翻译成 我们曾是战士 更好 |
|
最后一段很感人。。it was excellent in anti-war movie fie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