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没读过原著,从场景的切换方式、空镜的寓意和人物情绪的处理也能强烈感受到原文本的存在(作者&导演是真厉害)。挣脱家庭束缚,渴望出走,女性不被大众理解的渴求孤独的姿态,像极了伍尔夫所言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以翻译福楼拜之《一颗简单的心》贯穿首尾,亦算互文效应,以接近“圣徒”的心态履行对自己的承诺——“给自己创造空间的人才有空间”,旁人不得染指,不得涉足。 |
|
Have you loved a film so much that you cancelled all your plans of the day so it can linger. |
|
大概就是圆满了自己,才能与人为睦吧。
社居族群下最亲密的夫妻关系的打破,女性寻求个性独立中的不同寻常,是不是就如惯用右手人群里出现一个左撇子。所以这部电影名为《左撇子女人》?
个人自由的寻求,彷徨焦躁却目标笃定。但是道路是要通向自己,而不是抄借共享。 |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在那间空旷的老房子里,她只是一直很自我的活着,独来独往,和自己拧巴和男人拧巴,和周围所有的一切不协调地静静活着,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疏离地如同路人,女人每一个月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当Bahe的小提琴响起,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对文字还有童年的记忆感兴趣。萨特的“存在主义”在Handke的影像里灵魂附体,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上帝的望远镜,正如结尾那行语意不明的句子,“你难道不知道,只有自带空间的人才会有空间吗?”是的,也许在每个男人心里,女人都是一个谜团,一个永远“自带空间”的未解之谜。 |
|
资料馆. "Well, have you not noticed that there is only room for he who brings room with him." 依旧是萨特哲学的,“自由在于作出选择”。在某一瞬间还以为它甚至会成为类似《白丝带》似的元历史叙事,但后半部分的转向指向了生活的平行线。巴赫的“大无”与小津的挂像。 |
|
剪辑相当神奇,感觉每一次剪辑都达到了一种完成,并同时打开了一些可能性。 |
|
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机和莫名其妙 玛丽安莫名其妙地就和布鲁诺分居了 斯特凡莫名其妙地锯掉了足球又莫名其妙地往玩伴身上浇了一桶水 布鲁诺穿着玛丽安送给他的新鞋 莫名其妙地在脏水沟里一顿狂踩 其实都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发泄 你不知道吗 只有自带空间的人才有空间 而只有孤独的人才自带空间 |
|
文字与影像 借文德斯和robby的帮助汉德克得以在倾诉之余抓取最零碎瞬间 哈内克看看这部想想第七大陆究竟欠在哪 / Meint was ihr wollt; je mehr glaubt, über mich sagen zu können, desto freier werde ich von euch. + (*Bertrand Blier) |
|
彼得·汉德克把自己的同名中篇改编出电影,关于女性在面对一段不如意的婚姻的释怀、和解与重建生活。电影的转场空镜非常有韵味,小津不仅在电影《东京合唱》里,女人的房间里,父女故事里,还在这些生活的日常中。这个女性完全没有笑容啊。希求独立的女性之于女性宛如左撇子之于普通人? |
|
1.彼得·汉德克自编自导的佳作,女性主义范本,讲述一个中产阶级女人突然决定离开丈夫独立生活的故事,动机与原著中一样未作交代。2.小说是纯外在第三人称旁知视角,只有外部动作与话语,毫无心理描写或主观色彩(如情景交融),且人物多用抽象的类指称呼(女人、演员、孩子、出版商etc.);电影中亦全无主观镜头,摄影冷静疏离,表演克制(但未到布列松"模特"程度),剪辑干净利落(转场均为硬切)。3.删减了大量主题性或思想性对话,增加了不少写实的环境音,并置入许多空镜头及四处行走&乘坐交通工具的镜头,令影片成为一场直接感知的漫长旅程。4.墙壁上小津安二郎的照片,文德斯口中“唯一的大师”如是现身,亦与静止的空镜头相得益彰。5.初离丈夫的女人奔跑回家,在房内踩高跷;孩子踩扁皮球,将桶中水倒扣在朋友头上。6.地铁岔路通道长镜收尾。(8.5/10) |
|
最好的那种,日常就是去到一个地方得穿过具体的环境并被各种声音环绕,再自由地占据空间,走,走,走,难以言说的激动,大爱汉德克 |
|
除了汉德克,谁还有这样寂静温柔的情意,心细如发。内核激进堪与阿克曼相比,外表却沉默如海。寂静中飘落的片片花瓣,语言罅隙的点滴温柔。|| Vogler不讲话的时候猜不到他的心思,说出话时却那么羞涩和温和。 |
|
摆脱依赖,毅然与平庸生活决断的女人。智性的清醒和独立初始的隐痛被精准且诗意地展现。女主翻译并时常诵读的福楼拜《淳朴的心》,与电影内容形成巧妙对位。 |
|
德语片,果然不负我对他们美好的刻板印象。中途,玛丽安让我想起一个女人,哦她不是人,她是西班牙恐影《mama》里的那个被蛾子包围的女鬼。
如果她再当人可能就是玛丽安的样子吧。温柔、距离感、肘,但不会拐弯抹角委屈自己的一位很有意思的女性形象。
好喜欢她穿着大皮草走走走,完全走出了一种后朋的味道。还有两个傻孩子把水桶扣对方头上,两个妈妈像看傻杯一样虚无的眼神,笑死。我很熟悉这种走神感。
当你开始迫切的需要独立的精神世界,你会和周遭事物呈现出一些分离式的矛盾行径,但随后,你逐渐获得的是一种越来越轻的舒适。
起初,她看见邻居夫妇小小的靠在椅子上晒太阳都会哭,到后面对丈夫的嘲讽不冷不淡的打岔,参与聚会,温和告别。直到任何一阵风、一席香气拂面,都让人那么自在宁静,这时你才恍然,原来连空气的回声都听得见。 |
|
透过窒息获得气息。 |
|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拍摄的作品。文学意味浓郁的作者电影,用极简主义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探讨女性不依靠男性如何在社会生存的有趣故事。尽管出自男导演之手,但是某些情节处理却浮现出瓦尔达和阿克曼这两位顶尖女导演的风格特色,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空镜头画面。 |
|
我就知道我看不懂。 |
|
这一看就是作家剪辑 怕 我以为侯麦让我怕到头了 没想到一山还有一山高 这种拍出来的目的就是逼我读原著 小说里见真知系列 |
|
4k修复也太棒了!胶片颜色超好看! |
|
跑到突然跌倒又爬起来继续跑,穿着新买的白鞋子在脏水坑里蹦几下又继续走,仿佛在用突发行动来争夺被孤立的空间,无法对此寻根究底,但我好明白这种莫名其妙的脉冲时刻。五月,应该脱掉鞋袜,让风把手指微微吹开,就像它吹动裙摆吹落樱花吹过草木吹皱站台上的一滩水,天哪这太感人了!我要开放自己,让空间进来。 |
|
Edith Clever的脸是这部戏的灵魂 |
|
2022.01.02.今年的第一部,ColdMe组织放映,武康大楼的城市交集…
也是诺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处女作…
拍摄地还是熟悉的巴黎,典型的碎片化闷片,没有静下来,自然也没有做到沉浸式观影,细节自然也观察不够,不过观影者的细节解读还有镜头,配乐解读提醒我有空还是要二刷…
虽然定义为女性主义片子,个人觉得其实基于女性女性视角来解读普遍意义上独处的困难,理解的困境…
正如片子所提:自己创造空间的人才有空间… |
|
谁能告诉我哪里看出“左撇子”了?!……哟今天之后有评分了。来看这影片因为文德斯之前交流场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男性视角体现女人内心什么什么的片子,大概这意思。看完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这个女人,连女人都未必喜欢,有点儿犯病似的而且长得很怪异。镜头色彩光线很美房间好看。资料馆1号厅 5成 |
|
叙事性不强,看着容易走神,然后看看花,看看女主的裙子,看看法国的建筑。左撇子的女人只是隐喻女主的行为在当时视乎异类,而非真正的左撇子。女主需要独处,但却遭遇了丈夫,密友等几乎所有人的围猎,不断PUA她独处的下场有多惨烈,直到她父亲的出现告诉她,独处也不过如此。 |
|
买这张是因为映后谈文德斯诚意夸赞了汉德克并说从这部可以看到汉德克对他人的sympathy。我都没认出年轻的布鲁诺·甘茨,而老父亲教育福格勒如何演电影一段好好笑,福格勒才不会在电影里"成长"成你们要的那种样子呢!@资料馆 |
|
4.5 太灵了
双手插在口袋里奔跑,摔倒,爬起。还有在火车站台上被风吹起来的衣服,完全不同于其他电影的独特质感。
类似这种桥段,简直就神到不行。
一种来自写作者惊人的捕捉力。 |
|
「难道你没发现?只有自带空间的人才有空间。」虽然没看太明白,但是细腻诗意真是有冰凉的美感,几处特别触动。大概是一个人与孤独和生活的相处。「总是一个人,怎么能睡得着?」「带着沉重的心。」 |
|
&jaxx@电影资料馆 |
|
尽早结束丧偶式家庭中为逃避极夜雪光才在远处存在的妻子角色,观望吃草锯球的儿童游戏,资本家谈判恫吓亲子教育,父女温馨散步之看到你终将活成我那么孤独就放心了,多年后重拾报纸想去了解忘却已久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感觉汉德克拍自己写的东西比文德斯拍他的强 |
|
影像风格好有文德斯的味道,原来导演是文德斯的编剧搭档!让我惊叹的剪辑,人物间状态的转变在每一次的跳切。左撇子女人总与事物相向而行,走离镜头,而孩童间陪伴又伤害的游戏是成人关系的缩影。火车站,飞机场,地铁站,文德斯片中“离开”的意象也不断出现。途中人物最终共处一室,是《错误的举动》。跳出他人所设束缚的自我意识,孤独是人类的主题。福格勒的出场再次牵动我的心! |
|
原著作者亲自执导 |
|
文艺又催眠。一大早起来,睡眼惺忪看这种片,我也是给自己找罪受。不过有一点满凑巧的,昨天看的《铁皮鼓》有Angela Winkler,今天看《左撇子女人》一下就发现了她,那颗痣很有特点,美人痣。本片中女主,可能是大部分文青想成为的样子。没有生活柴米油盐的烦恼,住着带花园的精装修豪宅。每天逛街散步,偶尔爬山野炊,无人打扰,好不快乐。但电影真的就是电影,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巴赫G大调,贝多芬月光曲,背景音乐。 |
|
内容/那种生活态度极度引起深思,不管怎么样,电影本身太美了,声画错拍得十分美妙,镜头里都是爱。(这部音乐特别 优雅 巴赫 贝多芬 |
|
#文德斯回顾展 看这个短评,全资料馆就我一个人睡意盎然。只需联想一下汉德克的文风,便可以想象,汉德克几乎是按照他的小说扣下来的。幸亏汉德克搞小说而没有当导演。 |
|
声名在外,其实难负 |
|
很有趣,当女主角决定一个人生活时,她对丈夫说的是“你要离开我”,而不是“我要离开你”。这是种完全的剥离和拒绝。从决定独处,到忍受孤独,到学会独处。非常喜欢电影里的几次肢体接触,下意识保护丈夫,躲避丈夫的碰触,寂寞时主动碰触丈夫被丈夫刻意避开,与父亲之间自然的亲密接触,与陌生人因静电而瞬间分离的碰触,最后能与丈夫自然地手挽手。这些碰触就是享受必然孤独的心路历程。我觉得滨口龙介会喜欢这片子,《鬼魅浮生》里鲁妮玛拉吃派,跟这部电影里女主角吃剩菜异曲同工。 |
|
女主爸爸说,我好长时间没在睡前惦记什么人了。 |
|
22/8/11:作家改编自己并执导与作家型/导演的自编自导有文学还是影像优先的主体本源之别。汉德克,德语圈的在世巨佬没争议。剪辑与声画的把控,同他的御导文德斯能看出作家出圈似乎并非不可能(这部的制片)在处理主题时,让娜·迪尔曼用全程静态的室内世界,这部的前中后多个随意识变换的空间停留变化绝对是影像化中最出彩的。我忘记了哪位作家的哪本书的出处——只有不道德的婚姻,没有不道德的女性。 |
|
补标。这部电影甚至污染了我对汉德克文学作品的认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因为客观上它甚至似乎可以给三星。然而不管怎么样都有两星是给摄影师。B |
|
“难道你没有发现?自带空间的人才享有空间” 一切都挺好的,预言似的结局 |
|
很懂摄影构图 各种调度浆糊 相比杜拉斯对影像视听的文学家臭架子 汉德克能处多了 |
|
作家拍片就是“造作” |
|
12th BEFF 很喜欢女人和环境互动的画面,表面静态,内心流动,会让我很沉浸在画面里,然后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周围的框架组合。 |
|
4.5 |
|
彼得汉德克还是有导演天赋的,只可惜小说里最精彩的一场没出现在电影里。两个熊孩子在草坪上那场印象特别深,任何关系无非就是撕扯,打一巴掌还一巴掌,最后两个人一起啃个甜枣。 |
|
直接用的文德斯班底,甚至修复也是文德斯一手操办;不过感觉电影化程度还是不够,虽然有Robby Müller的绝佳摄影 |
|
孤独的数种表达方式,比书里写得丰富。Vagabond.. |
|
她自己创造空间 |
|
《左撇子女人》被广泛误认为是汉德克的关于女性自我解放的作品,实际上此篇中的女性思想远不足自传性的前作《无欲的悲歌》,那里叙述者与自杀身亡的母亲具有更深刻的对话。而这位不是左撇子的女人更多的是汉德克自己在对立性别上的投射,她与社会常规发生龃龉的女撇子特性令她得以忽地与群体价值观进行切割,但自己仍然需要苦苦寻找新的主体性而存在。汉德克在语言上高超的叙事能力令文本散发出一种摄人的冰冷魅力,而在电影媒介中,女人的神秘性被拍成了一种作态。汉德克没有阿克曼或文德斯用画面处理空间与主体关系的能力,于是电影最终没能把探索新主体性这一个主题传递出来。 |
|
結尾字卡「自己創造的空間才是自己的空間」道出獨處者的心聲,宛如德國侯麥,孤獨,是一種選擇,當她讀著福樓拜的作品,彼時的心境也是對應的。在音效跟攝影方面是上乘之作,修復後的膠片美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