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良、虚伪、伪善…结局居然如此和谐~ 女孩踩死一只蜘蛛的狠劲跟“呼啸山庄”Abismos de pasión (1954) 里的少女多相像 |
|
孤岛与大陆、黑人与白人、牛仔与神父、老人(死者)与少女,那条总被枪支打坏的船是否象征了无法摆渡到彼岸的人生,而米勒对少女的胁迫又何尝不发生在更大的孤岛上?影片非常好看,结局让人宽心但更让人深思。布努埃尔随后就拍摄了《维莉蒂安娜》,目前所看六部,六七十年代的五部都极为喜欢。 |
|
孤岛少女,男男开战,动物看戏,皆大欢喜。 |
|
“HAPPY END” |
|
8.0 |
|
话题很尖锐,结论很和谐 |
|
alas..请保佑吃完了饭的美国白人民吧。个MILLER惧怕请君入瓮这一出戏咯。LESSON:做人要上路点,不要想入非非常常关心别人屁股的色彩;就算屁股和你不同色,不要想当然幻想人家脑袋后面就必定垂了根辫子;就算感觉上确凿有根辫子在荡漾,也不要贸然伸手去揪;就算你无聊得想揪别人辫子,先确定自己脑袋 |
|
人性是暧昧不清的,欲望和规条同时在起着作用。所谓善恶,不过是游离一念互相掺杂的东西,所有人都需要渠道去释放排解,无人可以幸免,即使是最纯洁的那个。【8】 |
|
和雷诺阿的《大幻影》拥有相似的主题,人性的不可捉摸,还有漂亮的女主角。非常震人心魄的一部电影,布努埃尔把所谓的善与恶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最和谐的人性。 |
|
布努埃尔的超现实主义中似乎有一种巴洛克美学精神,也就是豪华、繁复的怪诞。这一部当然不能代表他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维莉迪安娜》。 |
|
8。每个角色都很布努埃尔式,不过结局有点意外,竟然是happy end。那首歌挺不错的。 |
|
不知道是不是间接启发了金基德的《弓》,感觉两个故事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只不过金基德更注重隐喻,而布努埃尔更现实主义一点。少女艾薇就像是荒岛上人性的试金石,众多角色都通过她折射出自身的光芒或阴暗。 |
|
人性的诞生 |
|
7.5/10。①在一个孤岛上的各种冲突:天真单纯的少女、被诬陷强奸女人(不是那个少女)实则清白的黑人(并与少女成为朋友)、强奸少女的看岛白人(种族主义者,歧视黑人)、为黑人证明清白并威胁指控看岛人强奸的牧师、因强奸指控而前来杀黑人的白人种族主义者。②主题:种族歧视与恋童癖。③精美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以及教科书般表意的运镜/场面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精致的气质。④结尾不顾主题表达强行HE(黑人逃生成功,恋童癖白人躲过一劫,牧师带着少女离开孤岛,追杀黑人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回岛上叫人),相当于挖坑不填+收尾稀烂,扣2分。 |
|
布9:“伤害无辜的人是有罪的”,好的结局更凸显讽刺,何时我们只能从电影中寻求安慰? |
|
結尾有點令人不滿足,但混雜種族、宗教和不倫情慾的敘事暗流實在滿奇葩的。 |
|
后三十分钟剧情开始摸不着头脑,不是典型的布努埃尔电影。 除非想刷合集,这部可看可不看。 |
|
片头片尾的歌曲是《sinner man》 没想到是布努埃尔少有的he。该逃的都逃了。 |
|
一个西班牙人去美国拍片,所以他既不想得罪白人,也不想抹黑黑人,于是乎出现了影片里这样的情节:黑人并不总是无理的,他拿东西会给钱,他看到少女美好的胴体会提醒她穿衣服,白人也不总是对黑人充满恶意,他们会帮黑人辩护,会给黑人松绑,会帮黑人逃离。ps:少女的存在折射出各种人性。 |
|
人性最初的产生是对神性的某种恐惧。 |
|
片名是《少女》,少女这个角色也出现在全片,但是这部片却都不在讲少女,她可能就是作为一个参照物,在对照着成人世界的复杂,直到有一天,她也变成了成人。 |
|
拍得有些像伯格曼式的风格,只有三五个演员,自然朴素的布景,简单直接的情节。在墨西哥拍的英语片,故事设定的地点可能是在美国南部的小岛,直面恋童癖情欲、种族主义歧视的问题,没有纯粹的善与恶,坏人可能也会做出善举,神父也可能有潜在的排斥,被通缉的黑人可能并未做什么坏事。最终安排个近乎圆满解决的结局。 |
|
要是在沙滩上黑人就被杀了的话,是不是这样的结局更讨巧?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可能意识形态就没那么强了。 |
|
近4⭐。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困境的电影,布努埃尔用孤岛来锁住所有人,无罪的黑人、偏见的白人、虔诚的基督徒、猥亵少女的白人,和天真纯洁的少女。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管都互不容忍,然而也只能彼此共存。他们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点,为各自的“道德”买单。 |
|
布努埃尔的一厢情愿 |
|
萝莉控杀必死 |
|
把历史寓言与现实批判结合得如此完美,而在结尾仍然给出充满力量的希望(而不是好莱坞式的虚假和解)。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想见这样一部电影在当时的美国绝对是犯众怒和捅肺管子的。当然很逻辑的它在美国也没有影响力,美国观众并不知道这部电影,而只知道那个杀不死的知更鸟。
友邻们一厢情愿批评墨西哥时期的电影“一点都不布努埃尔”,是不是该自己反省反省你们对艺术家创作风格流变的狭隘理解,同时,中国影迷这种总要假装中立不偏不倚来评判美国黑白问题的矫情也非常令人生理不适。罪恶就是罪恶,不公就是不公,不是你闭起眼睛假装中立它就不存在,也不是你那点可怜而卑微的理性客观(其实就是没良心)所能够超越的。 |
|
太怪的现实主义。。 |
|
谜之洗白 |
|
尚算不错的情节剧,但抛出了严肃的问题,却完全没打算深究,这种行为总是让人不爽。65 |
|
重看。 |
|
恋足证据无比确凿 拍的漂亮 |
|
Lolita式的女主 |
|
一个孤岛的封闭空间设计,让人想起波兰斯基的一部《荒岛惊魂》,同样是阶级性的探讨(有色人种与性别议题),但此部倒是没有波兰斯基那么惊悚沉重。作为超现实主义者的布努埃尔,难免会以喜剧的方式呈现。 |
|
冲突的设置,完全是例行公事,这就让所有人物都成了工具人。结局的皆大欢喜更是让人意想不到,一点也不布努埃尔,即便是叙事片,深度也不足。 |
|
解剖人性之变 |
|
91.32 |
|
小岛绝非乌托邦,虽然只有五个角色,却包含了人类社会中最复杂问题:种族歧视,人性和欲望,法律及宗教等。女孩艾芙琳显然是导演心中一切美好的化身,漂亮,单纯,善良。出人意料的和谐结尾,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布努埃尔导演的电影,但简洁和精炼的故事,考究的摄影,多处通过动物世界的隐喻,则无一不是他特有的风格。 |
|
冲突之后又归于平静,更显荒诞 |
|
2020105 没想到布努埃尔也拍过种族主题,不过这个黑人角色是同期好莱坞电影中绝不可见的。 |
|
3.5 《纳萨琳》《魂断花园中》《少女》的三个神父:其一是回到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受难为己责;其二带着对宗教之爱的愚忠最终死亡;其三当训诫米勒的时候用的却是法律的语言;布努埃尔很喜欢探讨信仰问题,这些信仰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产生变质。 |
|
西部风味的吉他呀 |
|
努老师的作品里都有一个女人躺在床上 |
|
少女前后是两个演员吧?看的是91分钟版的。 |
|
3.5/ |
|
旅行者的猎物 |
|
非常美国,非常无聊,非常反布努埃尔的电影。 |
|
一部相当大胆的作品,LB在采访中提到它激怒了不少人(见https://mp.weixin.qq.com/s/qkcgcFjuQjcF6ZvV72bCgw),因此估计为了安抚观众只得配上个皆大欢喜的主流结局。在远离却未脱离世俗纷扰的孤岛上,男与女、白与黑、神父与黑帮,交织演绎着关于性别、种族、宗教的人性戏码。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弛展开之余,不时穿插着幽静安谧的自然风物和慵懒灵动的萨克斯风,LB独特的画面描绘能力倏然可见。讲racism的电影无数,本片是我心中最诗意最情色的一部。 |
|
21/8/11 |
|
没想到布努埃尔还拍过这种感觉的电影,有点像穆谢特。感觉是被低估的片子,很辛辣很敢拍。理想化的正直牧师很酷,“大团圆”结局更讽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