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女人的故事 摄影堪比 我是古巴 但比古巴那种意识形态更充满情感和情绪 各方面都极为优秀 就爱这种style |
|
有一种独特的、发明性的抒情语言,和《雁南飞》《李润福的日记》一样,都给人以宗教性的感受,这宗教又不是基督教式的,而是关于人在世界上的微小生存。 |
|
伽塔克的集大成之作,与之相比,他最后的自传长片《推理、讨论和叙述》就显得过于凌乱了。在更远的景别中,那些既有的风格技巧焕发出惊人的光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去式摇镜头与纵深景观的结合,这种模拟自然流势的影像,令人想起安哲与卡拉托佐夫。 |
|
导演试图透过现代的视角回归传统,他放弃了刻画人物,而是去创造一种偶然性质的画面。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孟加拉的分治时期,分治给蒂塔斯河畔一个普通渔村的渔民带来的生活苦难,它展示不仅仅是传统、历史和人们生活的全貌,还有政治和阴谋给一切美好事物带来的分离和毁灭。★★★★ |
|
导演真是对河流情有独钟,河流本身是个多元的象征 |
|
有一种大河文明独有的广阔厚重之美,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连悲伤都大气磅礴。 |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某些台词有些奇怪,影片前段剪接感觉有些不流畅。对于那个男孩的妈妈,你为什么什么都不知道,话也不会说,为什么只等着别人的救济。摄影没有像某些评论说的那么好。 |
|
明显根据小说改编,先锋凌厉,似乎也吸收了默片的剪辑与特写方式。 |
|
阿德维塔·M·伯曼同名原著改编,有史诗质感的非史诗情节剧。1、伽塔克将孤儿母亲的悲惨命运透过象征手法(地主抢占土地&村民勾心斗角影射至印度社会分裂的现实境况;女性苦难经历折射底层人民悲惨生活)对接古印度神话,以严酷的写实性质回归印度戏剧传统。2、伽塔克与其他印度导演南辕北辙的创作理念,是非喜剧化伤痛,而以传统、历史的歌赞唤醒麻木现实,因这个国家的命运既定如此。|人世间所有的痛苦和不幸,终会面对生命之河蒂塔斯的干涸一并逝去。3、大量远景和景深镜头、俯仰拍女性(怜悯与崇敬)、面部分割构图和优美民族音乐。4、“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情感,就是母爱”。 |
|
世界电影基金修复版...对不起 |
|
很乌鲁谢夫斯基的摄影风格,但这已经是1973年,故事说成这样我真不好帮你圆场 |
|
伽塔克的这部电影更加偏重于叙事和抒情,比不上《云遮星》的流畅和自然,但也很好地体现出导演的创作理念,故事上通过对传统神话的回归来描绘印度社会分裂的现实,女性主人公的苦难经历也折射出底层人民的悲剧生活,电影的声音配乐一如既往地厚重,蒂塔斯河的风景和划船竞技场景拍的很美 |
|
这部太好了,我喜欢伽塔克更多就是因为他完全不抽离的充沛情感吧。这部更是对孟加拉爱得深沉,痛得也更彻底。Basanti作为低种姓的寡妇,她的能量太震撼了。叙事跳、特写密集、泪水不停,但情节剧特质放在这里非常自然。前半部分是个体的伤痛,后半部分是社群的瓦解和更大的消亡。底塔斯河可能干涸到一滴水也不剩,人的灵魂可能被禁锢,但文明不会死去,感谢伽塔克还是相信希望和新生。 |
|
7.3/10。男主、男主妻子女A、暗恋男主的寡妇B在「刻薄冷漠的村民们和匪徒绑架导致的家庭分离(影射印巴分治导致的孟加拉人分裂)」面前的三角关系故事,关键词包括:男主因A失踪而疯了;B对A儿子的帮助以及A与B间的友情;男主与A在临死前才相认;等。美/诗意/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但角色;喜欢用景深镜头(调度水准中规中矩),这增强了写实感(不过这种景深的调度方式似乎难说能产生什么诗意)。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很散+较拖/淡(if not很淡),扣1.5。 |
|
5 近乎于完美的电影语言呈现,伽塔克比之于雷伊,更热衷于群像化的群落式呈现,印巴分治的隐喻,对故土孟加拉的依恋,比起衣食无忧的贵公子,挑战者姿态的伽塔克无疑更是一位电影诗意传道者 |
|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大量远景和景深镜头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拍摄手法把底塔斯河拍的极其美丽,水、天、地连成一线,故事地俨然成为一座孤岛,给人一种天地为牢的感觉,分离、割裂、挣扎各种情感尽在其中,片尾的大火、河水退去,小孩则是希望的表征。 |
|
用英文看的
|
|
8.6/10。四星。优点:摄影/构图/镜头语言都是顶级大师水准。缺点:故事的叙事有些散,不够吸引人,偏文艺。 |
|
底塔斯河流下渔民村庄的兴衰,关于他们爱恨情仇的故事像这条河一样也终于干涸。 8.0 |
|
和云遮星一样精彩的电影。谁说成濑就不能比小津牛,格哈特克就不能比雷伊牛? 电影研究有些像考古,后来者居上,以前没被发掘的导演被研究透之后,也许电影史就要改写了。 |
|
悲痛传递,惨烈分离。 |
|
与《云遮星》对照,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差异。父辈不再冷血如故,妇女也颠覆了淑德贤良的传统形象。矛盾转化由外及内,依然聚焦在阶级与性别差异上。剪辑粗放及字幕错漏依旧,导致前半段被打劫落水到寻夫的跳跃式空白。黢黑广袤的生命河流孤寒难行,漂泊的船只虽零星散落,至少尚有希望的黯淡光亮。河水居然干涸了,无声的呐喊结合刺刀见红的内斗,堕入无尽轮回的炼狱啊。 |
|
除了母爱,还有什么是真的 |
|
【3.0】 |
|
牛逼的镜头语言以及隐喻,印度人对水是真爱,史诗般的电影,有点地下的味道 |
|
后来有人写了: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 |
|
又黑又跳跃又夸张,景和音乐是很美,但还是看得难受 |
|
太喜欢这个把狗男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女人。。蒂塔斯河上的船帆和逐渐干涸的河岸拍的好美。。配乐也很棒。。修复版看起来太爽了 |
|
摄影比云遮星更好,但陈述或者说是结构令人无语 |
|
看一半没字幕了…纯影像看完了… |
|
伽塔克的集大成之作,与之相比,他最后的自传长片《推理、讨论和叙述》就显得过于凌乱了。 |
|
半知半解 |
|
剧情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元素,让人在观看时心情愉悦。
|
|
演员们的演技很出色,能够把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
|
简单 朴素 直白 却意味深长 |
|
2015卢米埃尔电影节 |
|
河流孕育了生命,滋养了土地,也牵动着傍河而居的人们的命运,女主角平常而又多舛的一生也如同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河流,来来回回又暗流涌动。在优秀的摄影和配乐的映衬下,李维克讲述了这样一个俯拾皆是却又独具匠心的故事,令人信服而动容。 |
|
好美的黑白画面 |
|
Ghatak 的影像始终充满着矛盾的力量:沉静的忧伤,与不可遏制的爆发。评论家们常指出其受Brecht 的 “Epic theater”理论影响深刻,并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重现。但如果抛去所有外在理论的思考,孟加拉分治等历史因素,这部影片也不失为一部满是温情的民族长歌。波光粼粼的大河与西塔琴略带忧伤的清澈,让这部长片变得没那么晦涩无趣。而纵观一生的笔法更把沧桑写尽,Titas 河最终也随人一同干涸。虽然逃不出印度情节剧惯例,依然令人看完颇为动容。想此片完整版曾几近佚失,如今能得见修复版全本实在幸甚。 |
|
3星半,伽塔克将孟加拉分治给予其思想上的深远影响,完全融入到女主的悲惨命运中,干涸的河水寓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虽有史诗的外壳,却少了史诗的精神之魂。 |
|
em...孟加拉女人好美,有些镜头很牛皮 |
|
更加有孟加拉本土的色彩,表演有些部分略夸张,但是光影摄影可谓神作,结尾沙中挖水镜头可称为经典。 |
|
孟加拉国的电影,很冷门,但质量很高。印度分治后女性视角下的分离与伤痛,很有默片时代的文艺感,电影语言是诗化的,开篇河流风景和唯美的音乐很好。 |
|
摄影大赞,但这剧情怎么越看越没意思呢( ̄o ̄) |
|
他爸妈为什么死了那段没看懂... |
|
静静的底塔斯河,只是其中一条河。物是人非事事休,河水浪淘尽,希望未干涸。 |
|
黑白片,英文字幕。波光粼粼的大河边,人们的悲欢离合。 |
|
一条河流的名字 中盛bfi英版+蒂塔斯河 马丁·斯科塞斯的世界电影工程 盛佳简9 CC版 |
|
挣扎艰难…苦难的印度。 |
|
形式大于内容。摄影构图绝好,叙事却混乱不清,表演生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