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线索已经指出了结果,但是当录像带中大卫戈尔转过头平静的看着画面的时候,所带来的沉重与震撼还是让我浑身战栗。 |
|
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可贵?用践踏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的尊严?想要踩着自己的尾巴跳起来?你绕不开你的悖论。是的。我很震动。但不感动。 |
|
一个大学教授,不小心犯了一次性错误,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被毁掉,然后他就精心的构建了一个故事,牺牲小我奉献给自己执着的事业。。。编剧精心的编了一个我很震动但完全不感动的不现实的伟大故事。一是,这个片子的政治宣教色彩严重;二是,我个人不认同废除死刑;三是,为了政治目的走极端我无法认同 |
|
这个世界需要偏执狂,但1个就足够了。有时候被震慑到痛哭并不是因为肉体的残忍,而是你不知道人的内心和精神竟然可以如此坚硬,与其等待被事后施舍的内疚,也许我们可以主动创造这一切,哪怕结果,微不足道。
|
|
非典型的"最后一秒救援",失败反而是最好的归宿;以死殉道,张力十足,最后的结局尽管可以预见,但依旧震撼十足;斯派西的气场真强大。 |
|
用极端的方式卫道是践踏了生命的尊严?得了吧,你把那个2000多年前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然后被钉上十字架的人搁哪儿去了?你当然不会感动,就像让西方人信仰的了两千多年的那个殉道者的故事也未曾感动过你一样。 |
|
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
|
上下文是多么重要。。 |
|
十二怒汉里,从未交代嫌疑犯是否是真正凶手,8号陪审员的终极目的完全是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本片中,死刑废除与否的争论也未有定论,震撼人心之处则来自于主角用生命的牺牲来完成对信仰的捍卫 |
|
比想象中的更通俗好看,并不像之前以为的学院派电影,哈哈…虽然半途就能猜到结局,但后面剧情的百转千回还是会跟着走,不愿多想,只是沉醉…配乐很重,结尾镜头很带感,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啊,艾伦·帕克才不甘讲一个平凡的悬疑故事! |
|
那串自由的钥匙,在康丝坦斯迅速衰化的胃里、在牛仔藏于信封寄给媒体的录像带上、在狗狗玩偶塞满了棉花的肚中。拉康告诉你何为幻想,库伯勒教你接受死亡,但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心灵的自由,罗马尼亚秘密警察不能,德州州长或制度亦无可奈何。对于某些人,死亡是一种恩赐,但对于聂树斌药家鑫们,并不是。 |
|
换位思考了一下,像我这么怂的人哪怕妻离子散也应该会想办法活下去。智商高的人自杀都比别人轰轰烈烈 |
|
从此你不敢轻言自己是理想主义者 |
|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
|
作为一个悬疑类影片,真相绝对充满震撼,包括温丝莱特在结尾处的反应也加剧了这种情绪。遗憾的是前面给的线索太多,跟州长辩论一场基本就暗示答案了。印象较深的还有反复闪现的文字标语。 |
|
叔这一辈子演技全贡献给了充满哲学思辨的变态,杀手和极端主义者…… |
|
一出精心策划而来的完美的自编自导的悲剧,近乎极端化。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只是在渲染故事和氛围,而关于大卫·戈尔的清白也早已告知。就像是一个犯罪一样,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动机和为什么?在酝酿了许久之后,后半个小时的破局就显得一气呵成而且一步步递进又极富层次感,带来多次的惊喜观感。 |
|
The key to your freedom!解锁手铐,解救生命,解除愧疚。结尾挺震撼,不过并不认同他们的牺牲,司法系统的不健全不应该用伪造犯罪去控诉,并不能作为证明误杀innocent的特例,Gale在辩论被逼问特例时的沉默很无奈也很现实,不应该成为导火线。 |
|
“我们花一辈子阻止死亡,吃,爱,发明,祈祷,搏斗,杀戮...我们对死亡了解多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当你的理智超越感情,当你的习惯战胜梦想,当你失去的无法诉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礼物。”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百倍果实。死亡,永远是殉道者送给梦想的礼物。 |
|
捍卫人权只是信仰,一点不妨碍其行为的残忍。 |
|
我就一直坚信现行制度是完完全全可以冤死一个人,《大卫·戈尔的一生》是这样价值观的证明。我敬佩大卫·戈尔为信仰殉道的精神,但我却不支持完全废死。只有敬畏死亡才会尊重生命的价值。看这部电影是价值观砸碎又糅合的一个过程,期间我一直怀疑我一直深信不疑的价值观。 @2016-08-19 17:03:51 |
|
看似悬疑伟大,其实硬伤丛丛。只能是一部有点噱头的商业片+意淫片。 |
|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卫悲剧的导火索是波林,波林让他失去了一切,而世上唯一理解他的康斯坦斯也要离他而去,所以最后他们一起为了此生奋斗的事业编造一个故事。但是,如果没有波林呢? |
|
线索给太多太明显导致真相可预见,直接削弱了情感冲击力。又是政治诉求,总给我很刻意的感觉。温丝莱特的角色完全如旁观者般苍白。配乐倒成了预告片经典配乐。 |
|
显然是那种好莱坞最欣赏的剧本,并且用约定俗成的视听语言向观众极为准确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前置的结尾,最后一分钟营救,以及用炫技般的旋转分切镜头做时空过渡——这些技巧确实都很值得学习。电影呈现的方式与效果一流,三个失去人生的人为信仰将自己献祭,非常疯狂和残忍,让我由衷感到敬佩。观众在震惊之余,几乎会把注意力完全放到对价值观的探讨上——能做到这一点,编导已经赢了。其实剧作模式跟《非常嫌疑犯》相当类似,感觉高分美国故事片对反转都有很深的执念。戏眼同样在凯文·史派西身上——一个演技如神话般的男人。但是,好遗憾,我对这种精心设计的电影已经不感兴趣了。情感上也难说有什么共鸣,只能面无表情地看着凯特·温斯莱特暴哭。这是每个影迷的必经之路吗?我们不得不把眼光移向欧洲。 |
|
雖然之前已經看過劇情簡介,但是看至最後一刻,還是崩潰到失聲痛哭。人究竟為了什麼可以丟棄掉自己的生命?IT'S YOUR FERR KEY. 然而你我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求苟活於這個骯髒醜惡不夠完美的世上,苟且度過一生。 |
|
政治诉求类作品并不就一定差,看看《平常心》就知道,但凡言之有物、情感真挚、自圆其说,就很容易动人。[大卫戈尔的一生]则在这个光谱上处于负无穷的位置。逻辑因果被完全放弃,人为造出的悲剧之矫揉,让你不禁怀疑主创们其实是反对他们所宣传的东西的。这是一部道德沦丧的电影,是对人类智力的羞辱。 |
|
虚情假意的鸡汤白左片。内核高高悬在天上,即使能发出强光闪瞎观众的眼,也绝对碰不到观众的心。在这个层面上本片与《2012》类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靠夸张的画面制造视觉猎奇感,而另一个是靠极端观念制造心理猎奇感,正因如此二者一样的肤浅,不真诚。 |
|
看完以后觉得死刑更有必要了。他根本就不无辜啊。废死派为了攻击制度,真是什么烂事都做得出啊。 |
|
所以紫金陈《沉默的真相》灵感就是来源于这部电影。 |
|
废死族拍的片子,不喜欢用极端方式来政治诉求。到底应不应该判死刑,应该由被虐至死的受害者灵魂来做决定,而不是所谓慈悲的外人。如果无期徒刑能真正无期(无减刑无假释无保外)我倒是赞成废死。可前段时间那云南连环杀手就是有杀人前科的犯人从监狱放出来后又重开杀戮。慈悲杀人犯,就是对受害者残忍 |
|
大卫·戈尔教的是拉康。他的名誉生前在象征界就已经死亡,被执行死刑标志着实在界的死亡,但因为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他重又在象征界和实在界的交织下复活了。 |
|
为毕生理想而死最牛逼了!Kevinspacey和Katewinslet都是我非常非常欣赏的演员 |
|
不喜欢政治上的极端主义者。左派右派支持死刑派废除死刑派,极端了都一个B样。但这种殉道者的精神仍然让人动容。讲拉康哲学的那段很赞。史派西天生就一副干大事的殉道者模样。 |
|
“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次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成为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成为虚妄。” |
|
看得我十分揪心。这伟大的付出! |
|
真难看 |
|
用欺骗和做假证的方式证明不了死刑不合理,利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你同样也可以给司法系统设局,证明酒驾,盗窃,强奸这些罪行有可能存在误判,但这并不能否认判断这些罪行本身的量刑标准。矛盾点在于,其他的罪行误判了,量刑可以依法依规修改,挽回的余地相对较大,而死刑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生命权是否能够被合法剥夺这个话题在哲学上本身就无解。而可以确定的是,用践踏和工具化人命的方式去维护人命的尊严,本身道德上就不成立。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付出死刑这一量刑标准,而是严格控制和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提高执法水平,并且审慎使用死刑。因为在现实中有很多人犯下的罪,死一万回都难以抵偿。 |
|
典型的艾伦帕克式九零年代影像风格以及死亡主题,看这电影吧就好像回到了你起初刚爱上电影的那段日子。故事也是经典的一波三折处理,诸多悬念虽然你可以用经验得到,但是你的心脏还是情愿跟随着故事的起伏不断脉动。以及,影帝影后的上等表演。 |
|
为理想献身的白左值得敬佩,但国内的舆论环境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设定,我们理解的人权还太狭隘。片子本身拍得不错,结构衔接挺好,不突兀,但部分情节和场景有故弄玄虚的意味。 |
|
谁来为那些被牺牲者买单?那些误判大卫戈尔死刑的陪审团,法官,支持者,谁来为他们后半生的内疚买单?Use others as means, 把他人捆绑在自己的自我牺牲上。Good intention,wrong approach。导演讲了个好故事,但我讨厌这个立场。 |
|
三星半入;为理想而殉道的美国式童话,对出于对高尚信念的坚持并不震动感动,倒是惺惺相惜相濡以沫可圈可点,如此明显的政治倾向和动机前提下生成的影像不无偏激,题材的话题争议性更深化这一点;Winslet很努力,但在spacey面前仍是菜鸟。 |
|
看了前面一个半小时,本来以为全片就这样没高潮的悬疑走下去了,结果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很感人,为了理想付出生命,所谓的殉道者... |
|
1星给摄影。 |
|
特别拧巴。情节拧巴,根本不需要动用记者折腾这一遭,主题也拧巴,体制的漏洞是一个太弱的反对死刑的理由。一水的极端人格,理想主义非得这样吗?好吧,我是冲着两位主演来的。。 |
|
居然是艾伦帕克的电影。。。片尾字幕才关注。。。片子悬疑味还可以,把狗血情节换成更好吃一点的猪血也还好。。。但这视听技巧太太太尼玛陈腐了。。。闻到了一股子新闻联播式语言。。。这种感觉暂且表达成【腐朽的低端好莱坞视听语言】吧。。。毫无视听这一层的享受。。。内容的话。。。开头通过主角引述了拉康帕斯卡关于幻想/欲望/快乐/意义这几个词汇之间的关系,说实话,我截了屏,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懂,内容前半部分很自相矛盾,只有后面一句话看懂了,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尊重其他人的生命”,这句话我认同,但这只是意义的一种,猴子是不会尊重其他猴子的生命的,但人要去争取,我完全认同。但这跟是否废除死刑完全没有关系。主角杀死自己,杀死朋友,换取民众政府废除死刑的注意,这完全是傻逼行为,最后,我非常讨厌任何形式的殉道者。 |
|
精彩的剧本和音乐。如果一生追求的目标到死都没有实现,那才是最悲伤的遗憾。当面对死亡走到了“接受”阶段,死亡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
|
疑罪从无都没做到都判死刑了,白左不行,司法机构也不行 |
|
挺好看的,但有个不必要的枝节,是为什么要找贝茜呢?如果是共同设局,只为达到废除死刑的目的,到时候公布第二段录像即可。只是为了让局解开,多一层嵌套的话,为什么非要贝茜而不是别人,这是个硬伤。另外一个感受是,想到《狩猎》,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是基本人性,但被冤枉的人怎么办 |
|
男女主角的死亡固然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殉道,但因为可能有误判而主张废除死刑这个立足点本身就值得商榷,难道最核心的点不在于生命权究竟能否被剥夺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