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不正确版的肯·洛奇,昨晚看《玛姬与妈妈》,意大利的社会底层惨到走火入魔,这部法国一家人是活在悲惨世界,出奇一致的是年轻人还在生孩子,让悲惨一代代延续,这个拿到我们这里估计是一样惨的割韭菜故事。 |
|
les misérables |
|
《尘世之光》这个译名多好啊,现译名令人摸不着头脑,顺便diss一下此片的威尼斯影后真是颁得无厘头。法式家庭剧却莫名让人觉得倍感亲近,一对同母异父的姐妹有了各自的家庭,新生的婴儿宛若降临人间的天使为整个家族带来了生气。过失杀人服刑后出狱的外公善写俳句,和旧情人的现任老公推着婴儿车坐在海边看夕阳西下,闲散着谈论生活的奥义,这本是多么和谐的一个气氛。但随之而来的一场不大不小的变故,却让整个家族都陷入了一种困境。这种困境并不是传统drama里强冲突的暴走式针锋相对,但每个人都面临着由外部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劳工问题、种族问题、贷款福利问题,创作者有意识地在过程中加入些催化剂,推进着大社会中小家庭的变化。生活本是要向前看的,但固有的立场很难让人作出实质的改变,所以闹剧的最后,依然要有人来承担所谓的后果 |
|
绝非乞讨的姿态,甚至连本来足够明晰的左右立场也变得模糊,因这其中的温柔与希望终究是远远大于了战斗和抗争。如今生活已然艰辛,然细腻而琐碎的岁月沉淀下的点点荣光足以支撑,那是大楼灯光中的孤影,是夜车上的目光。代际之间,谁又能比谁清楚,唯有爱与勤被歌颂,五月风暴已成过去,后人学到的还远远不够。出狱的老父亲如同盖迪吉昂的化身,扛起的是这个家庭,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一次艰难的机会,为妓女留下钱财,为女婿接过手杖。爆发之后的容忍,分歧之后的和解,无数个白昼和黑夜下大大小小的把戏,他们早已参透,转过身去,抛来视死如归的慈悲。 |
|
4.5 法国普通民众怎么生活的,其实真的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了,尤其是没有在这么平静的、非手持的镜头之下看到过了。他们工作、生活、忍受。这里所谓的普通,不是左翼话语之下《开战》式的普通,而是甚至连政治都不想参与的那种沉默的普通。而更难得的是,这样平凡的生活当中,也还残存着超越平凡的冷静、牺牲和诗意。 |
|
苦逼的工人阶级。在哪都一样。 |
|
我喜欢带葛洛丽亚去港口,讲那些没能讲给你的故事。她会在学校呆很久,然后失业或者当医生,做她喜欢的工作,这是一个不称职外公的祝愿。谁知道拒绝罢工的女人曾经出卖身体,不肯摘下口罩的少女为何流泪,开公交的男人忍受怎样的忽视,被打伤的司机承担怎样的压力。我拨掉时钟的指针,时间也不会停止。 |
|
俳句可爱。反而彰显了肯洛奇等英国导演的可贵 |
|
喜当爹,开新店,被罢工,黑心当铺歧视剥削,医保缺失工证难求;俳句二爹归来,狠心姐夫嚼完松,两代人无解轮回……娃的名字Gloria Mundi直译成了《世界的胜利》这种莫名奇妙的片名,让人看完都不知道哪里胜利了,也是有点厉害。#欧盟影展删减版:(#让我们不知道俳句二爹那一夜具体发生了什么,难受 |
|
是如此复杂又是如此简单,一种真正的与岁月共生的创作,在盖迪吉昂的电影里你能看到岁月的智慧,岁月的勇敢,岁月的诗意,不是对记忆的沉溺,而是现在时的,是社会的,是其徙居的南法(马赛)的——最终,是岁月的光辉。PS.不是只有我想给女儿取名叫格劳瑞亚。 |
|
不婚不育保平安。 |
|
马赛版的“悲惨世界”。导演从家庭伦理题材入手,由新生婴儿与出狱的祖父引出貌似光明希望的序幕,之后却一路走向幻灭结局。由祖父的角色带出新旧两个时代的更迭,却发现新一代的劳工阶级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是底层弱势者,甚至失去了主动争取权益的姿态,或者陷入彼此互害的怪圈。而在家庭情节这边,主人公不惜重蹈当年的覆辙,之前为的是爱人,现在为女儿再度入狱。戏剧化情节过于显眼,越看越像八点档电视剧,剩下一些城市漫游的镜头与主人公读诗的设计尚且维持着微弱的“尘世之光”。 |
|
内容上其实很接近肯洛奇,都是向牢靠的剥削体系宣战。但是方式却大相径庭,不在于推动到情绪脱轨的临界点,而是将体系的剥削齿轮清晰地运转起来(尤其如果将同一场车内被袭击的戏对比)。家庭不单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模型,且要放置进社会景观之中。于是,可以看到大量经由摄影机运动带出的真实景观进入戏剧区域/戏剧区域走入真实社会的轨迹。但是整个电影的目的导向还是太接近国产电视剧逻辑,有些拧巴。 |
|
法式肯洛奇,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劳苦大众代表,还有令人“咋舌”的混乱关系。 |
|
这日子没法过了 |
|
B+/ 假如说《海湾别墅》的结尾是用声音和运镜释放了桥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历史构造出一种具象的“回音”的话,《世界的胜利》便是另一种定位网络的散播。海边仍是记忆与当下重叠之处,仍是边界产生动荡的节点;同时,城市内部的高楼灯光、港口邮轮的漆面与破败街区的霓虹灯、欲望漫溢的手机屏幕扭结一体;而公交车、摩托车乃至婴儿车的运动,在繁华与破败之间勾勒出不稳定的流线。(从未)归属于边界的人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方式蓄积着力,而这种力却被诗与目光维系在某种潜能的维度——也正是这种潜能的在场,让结尾身体的替换、隐匿与潜行显得如此神圣而坚定。 |
|
写俳句的Gran Torino,比最近的Eastwood还好看。毫无废话,Daniel和Sylvie造访医生家中,仅一个主观镜头就看见Daniel动了杀心。声音的处理也诸多妙笔。
从地狱里来的,回地狱里去,其他人,不过是在地狱薄薄的屋顶上跳舞。 |
|
我这种半吊子的法语都能听出字幕各种错。。。世界没赢,人也没输,平局 |
|
名字翻译差别太大,拜托直接翻译不好吗?电影是好电影! |
|
我来看一眼世界的崩坏,我又走了。游走在抒情(读诗)与现实之间,但两边都缺乏灵光,剧作倒是很完整,想说的也说的很明白。可是这明明是群戏,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给的莫名其妙… |
|
一代是磨难里以“能需求到的温暖”来抚慰自己,一代是牺牲自己来“完美遗憾”。在底层的挣扎,取决于的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心,而是一次别人看似“很小的事故”而不得已被生活挤压得更痛苦。 |
|
法国穷人家庭群像。 |
|
虽然Gloria是反义的题眼 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家庭的姥爷才是全片的灵魂。(能拿影后很迷 戏份不多也不出彩 |
|
“我曾竭力挣脱手表上的指针 时间从未停歇” 好久没见过(demographic意义上)如此准确而具体 克制而诗意的底层众生相了 一边是蚤子啮咬般的日常 精打细算着生活的克扣:每个月领580.64欧的补助金 一周房费是100欧 膳食补贴一餐3欧 再贪小便宜买个15欧的折扣商品 孩子的奶粉钱就没有了……另一边又对马克龙的精英政治左翼话语保持着坚定的对抗姿态 底层才是最不关注或者说无暇关注阶级问题的群体 他们是种族主义者 是一旦得势就会转过头倾轧员工的雇主 但这些“政治不正确”的互掐并不是不体面的存在 反而伴随着开头结尾的巴赫和贯穿全片的小资情调钢琴曲 打上了一抹冷峻色彩 也使得Matilda放走小偷的一幕成了全片唯一的「尘世微光」 |
|
#2020深圳欧盟影展#真的是法国肯洛奇啊,看完对不起错过你再看这部简直是无缝连接。每个国家的底层都是一样啊,快递小哥uber司机护工清洁工,我恍惚分不清两个故事了。不过这部多了犯罪性,结尾的处理甚至有点现实版《寄生虫》的意思,。总之生活太苦,全都连接起来,那就是一部巨大的悲惨世界。这部尤为喜欢的地方是男主的俳句,蝴蝶蜻蜓清风月夜,多美啊,给了这部不同于其它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意气质,不知算日式还是法式了。“我摘掉手表的指针,时间也不会停止”,配上始终异乡人感的男主,悲伤得太高级了。 |
|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Thus passes the glory of the world";工作阶级生活的代际变化,新生儿的未来令人更加感到绝望。说是法版肯洛奇但这次和真肯洛奇一起看,还是感觉要干枯许多。 |
|
6/10 |
|
des haïkus 带来的灵动和看前最期待的 Anaïs 情节部分的 flop 真是互补了一下 我也想慢一些看看这个陌生的城(囚)市(牢) |
|
6.4 |
|
软绵绵的... |
|
妹夫共享姐姐...这个设定有点厉害... |
|
由两代“为人父母”表达对下一代的后顾之忧,也顺带对法国社会现状提出不满与不安,不过角色的错误并非全由社会主导,更多还是个人的责任。父辈正直坚韧的品性从未继承给下一代,反而还要为不省心的孩子收拾烂摊子,这是做家长的责任。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长不大。我不太喜欢的是它是情节剧导向,即故事的设计性和偶然性太强。 |
|
连着《Sorry We Missed You》看就显得这部极端又刻意,想讨论的内容过多了,不过描绘的社会现实也是很常见了,没准备好就养娃、养不起就靠老人呵呵。竟然认对了小男配! |
|
这是法国找工作难 |
|
差点儿就没去,还好看了。人物和关怀还是法国人那一套,但是具体细节跳出了陈旧的模仿。剧本和拍摄质量都很上乘。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
|
虎头蛇尾,一开始很promising,后面逐渐杂糅进越来越多的内容,恨不得每个家庭成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成一条个人线而且意义不明,最后酒会上的冲突也是莫名其妙,就算是故作深意的诗句也并没有拉高影片,最后行凶的慢镜头简直要笑出声 #EUFF2019 |
|
非常好,在城市图景中人物之间互相连结的宿命与责任感,让一切的困境与信念都扎实得可怕。 |
|
#欧盟影展#三星半,2019电影节欧洲电影一如既往聚焦罢工 难民 生存 种族问题,意大利式家族电影 |
|
Gloria Mundi(×);Sic Transit Gloria Mundi(√);Les Misérables (√√√) |
|
【长春电影节展映】开头孩子降临的镜头太真实了。劳工阶层的一家人,每个人都陷入了失业的困境,如达内兄弟一般剖出了社会底层的丑陋不堪,经济稍微好点的也不知道伸出援手,父女的隔阂,乱搞男女关系,哎,还不如我们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起码能找到工作。出狱老头子的角色塑造很好,他带着诗歌出狱又入狱,真的是不带走一片云彩。 |
|
影20317:所有人都睡了,月亮与我之间,一片虚无。穷人皆苦,而我的时光在哪里都一样,只是不想让悲剧重演。 |
|
与其说情节剧,不如说更像希腊悲剧。 |
|
總覺得歐盟電影節在傳遞一個「我們這裡的普通人也過得不好你們中國人就不要想著移民到這裡來了」的重要信息。 |
|
家庭所有成员都被设置于某种极端处境,也就让故事以焦灼的节奏自动生长,而表演也都让这些倒霉事显得让人信服。 |
|
7#最后几幕很出彩,前面有些单一,但整体上情节设置很刻意。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还是蛮到位。还有这个译名是什么鬼呀 |
|
对生活的困境与人物的刻画极其生动,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困境与生活的不易,导演的镜头能让观众以客观的视角思考困境,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将社会问题的困境展现在我们面前。 |
|
两星半,所有角色的境遇都是不问缘由硬安到他们身上的,这就是发牢骚跟真正的左派电影的区别。 |
|
温柔的音乐暗藏着残酷 |
|
#VIFF 崩塌的日常生活。爷爷的俳句是最后的诗意。 |
|
分娩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时,电影这多半是个悲剧,它不但要结果,还要过程,还要血肉模糊和牵肠挂肚,尘世的空气,光和水,一个时间的起点,它降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一石激起千层浪。
丹尼尔因为正义做了一辈子牢,出狱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更好。他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切入了一个平凡的麻烦不断的家庭,这个家庭是无数处于法国底层的一个缩影。电影像画卷一般展现出法国底层的悲惨世界之后,终于推向那个不算高潮的高潮——在玛蒂达被侮辱之后,终于将丈夫尼古拉斯推向绝境,而随着故事已慢慢走进这个家庭的丹尼尔的替罪在入狱,可以理解为替这个不平的社会赎罪。
不过,这片的格局做小了,这个家庭的危机与最后矛盾的激化更像是一部家庭伦理剧。而丹尼尔的替罪也更多让人感慨父爱如山。而之前铺垫的社会批判已经弱化到几乎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