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萨克男足未来可碾压国足。 |
|
一部中途看困結尾時心裡罵幹的屌屌神作。喜歡每個少年陰鬱的眼神,最愛那個因為焦慮宣稱自己體內長樹日夜不斷喝水的少年故事。太牛掰。 |
|
冷冽克制的镜头,隔绝环境下的冷漠青春。延续了对青少年伤痕的关注,但跟导演惊艳的处女作“和谐课程”相比已然后退一大步。事实证明没有好剧本、光靠构图是撑不起110分钟的啊~ |
|
极具作者策略的导演,继续承接上一部的风格,像手术刀,划到了更深层的地方,前面闷不作声,后面开始持续发力。表演风格统一,台词节奏缓慢,人物都一幅被生活折磨累了没力气做大动作的样子,对女角色篇幅少得可怜,依旧超现实来结尾。 |
|
#Berlinale##Panorama# 导演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 仍然聚焦少年群体 但是章节体的叙述让影片内容比起前作杂乱许多 结尾略显俗套 与前作和谐课程的超现实段落没法比 小失望 本来期待很高的 [Cubix] |
|
将这部暮景残光的作品理解为青春电影的观点是荒谬的误导。阻碍哈萨克斯坦整个国运发展的罪魁祸首显然是他们的经济,贪婪让这个年轻化的工业重镇陷入到了无声的黑暗之中。几个小孩子在百废待兴的隧道里燃起火把却寻不见光明的出口,秉烛前行却又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拜加津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愚昧和无知让《受伤的天使》逢狼群为噩梦亦对资本规则产生本能的排斥。劳动换取的金钱最终存进了罐子,或许正是这样的保守主义让这片土地至今还是延绵的戈壁。 |
|
2018051 一星烂片 |
|
为什么成长的环境如此贫瘠,少年人跌跌撞撞的也站不稳,各种努力、尝试,结果总是令人失望。他们的长相真的跟中国人、蒙古人更接近。 |
|
殊途同归。他杀了一个孩子,又在身体里种了一棵树。 |
|
比起导演的处女作《和谐课程》扎实稳健,充满惊艳,这部差多了,刻意追求形式感,大幅留白,无休止的固定镜头,闷到家,结构松散,语焉不详,从写实到荒诞,四个少年的故事,形式大于内容,少年们一个个沉默如铁,愁眉不展,比大人世界还苦闷,却不给理由和出口。 |
|
画面转到那个小哥哥的肉体 我突然醒了-_- |
|
内心的树, 行将就木,枯萎不渡。 |
|
太形式主义了吧 |
|
非常刻意而装腔,但也非常工整而严谨。四个悲伤的童年故事,每一个乍看起来都有深远寓意,却每一个又都有那么些唬人,时代背景的晚上断电更是毫无相关。当然,身在斯坦国看,又能为感应到在地的某种神秘气质去加分。喜好排名下来,依次是,失声少年歌手成了校园霸凌的施害者,渣男学霸体内生长出一颗无形之树,子承父业当了小偷,偷铁卖钱孩子的矿道遭遇。 |
|
命运、堕落、贪婪和罪恶,却都是受伤的天使。哈萨克斯坦环境中简单的构造和画面,倾诉者不同的心声。 |
|
周遭的环境宛如没有出口的囹圄,让四位少年深陷其中,迷惘、暴力、焦虑。导演的叙事手法值得肯定,但剧本和台词较弱~ |
|
昨天搬完家又跑来看亚洲腹地影展第二场,哈萨克斯坦的荒废小镇,无处不见的废弃大型工业遗迹影射着前苏联曾经的存在。游牧民族被迫城市化后面临的共同问题。 |
|
哈萨克斯坦衰败工业小镇里四个小孩的故事,相互独立却又有较大关联。看似寻常的生活,其实底下波涛汹涌,意外的转折让人惊讶不已。每个人内心都有着罪孽,每当时机合适,总会喷涌而出。而这四个孩子就代表四种罪孽,也意味着四种毁灭方式。影片整体把控得很不错,看似平淡之中却有张力。 |
|
2.5 |
|
机械的表演,看似别具一格却千篇一律的镜头 |
|
四个如花的少年,他们的确是受伤的天使。剧作结构叙事表达都很有才气,这些在导演的上部作品中尤其突出。这一部出了结构调整上的优秀,剧本的孱弱还是撑不起导演的表达,当表达走在剧本前面,深深的无力感和词不达意尤为明显。相对最后一个故事好些,杀死了孩子种下了一棵树,在心中。 |
|
牛啊! |
|
缠绕式的结构描述,对the wounded angel 的衍生注解和模拟,第四个段落气息佳 |
|
影片讲了四个哈萨克少年堕落的故事。构图是很好,可影片基本没有动感,所有人物也都是没有灵魂的非人化的形象,当然很明显能看出导演是故意这样处理的。影响最深的镜头是第三个少年镇定地拿走银子,又很自然地谋杀掉邀请他做客的三个孤儿的场景。其中智障孤儿的笑声一直在耳边回旋,可能他是唯一一个有“灵魂”的人吧。确实不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想传达的主题,即便理解了,也没有真正触动我的地方。总而言之,全片没有一处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让人难以自然地观看。以后应该不会看这类片子了😌 |
|
fate和fall不难懂 greed和sin的篇幅开始有点意向化意识流了 不过加上诗意画面 也算刚好中和吧 / 玛丽亚唱的真好听 |
|
很古典的镜头语言 全片除了几个移动镜头 几乎都是固定场景镜头 人物的位置和构图很明显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语言对话也显得非常后工业化冷淡风 所表达的主题和芬兰的著名油画受伤的天使息息相关 画面中的元素和打在人物脸上的烛光也神似油画 |
|
3.5 故事聚焦在四个哈萨克斯坦某个小镇上四个少年的成长故事。镜头运动风格极简,主人公的动作通常发生在一个固定镜头中。导演极其注重对空间的运用,对于主人公的描绘常常是通过门窗、镜子、过道等道具来呈现的。四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少年的烦恼,更关乎理想与道德。 |
|
亚洲腹地展映第二场,九十年代哈萨克斯坦衰败的工业小镇上四个青年的故事。有一种我喜欢的美感,但形式感略显刻意。 |
|
禁锢,恶作为对抗。p3.4佳 |
|
實在過於散漫,觀影過程一直提不起勁,2016.07.04@tiff-新光 |
|
太闷了 而且挺自作聪明的 |
|
我的心里就像长了一棵树……要冲出来了 |
|
★★★☆ |
|
基本上摒弃了台词,依靠演员表情以及摄影构图来传达内容的影片。优点在于出色氛围,令人不知不觉地便能够沉浸在故事当中;但不足之处则是这种有意为之的克制冷静造成了整体的空洞,难以让人印象深刻。三星半。 |
|
荒诞现实主义剧本加极简主义摄影与调度营造出高级的电影感,差不多是第三世界导演的理想式崛起路径了 |
|
6. 特别绝望,特别无力感。 |
|
太刻意的构架,编剧过于有预测性,其实第三部分本来应该有潜力。导演要么用真的冷暴力镜头处理,然而他又有点胆怯;要么就往更cult和超现实的方向走,然而好像更不可能,造成了它的尴尬。 |
|
四个短片的拼盘,每个都是那么冷峻而沉甸甸 |
|
很别具一格,很有想法的哈萨克斯坦青年导演。四个男孩的故事,四个受伤的灵魂。影像扎根于现实但又很minimalist,表演有时很theatrical;对白很少,极其安静,环境好像真空一般。荒凉,冷酷,压抑。 |
|
意外的喜欢,用孩子们的人生来表达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即便这么努力地活着,却还得在黑暗里寻找看不见的希望。最后那个男孩不断喝水怕树死掉了,可能是把水比成了国家急需的养分。 |
|
2016.07.07 @臺北電影節 |
|
刻意多了,不如前作 |
|
青春殘酷三部曲之二 |
|
看看简历系列 |
|
只讲两个就行了吧 |
|
残念就看进去最后一个故事,奇异感宛如艺术展览上的影像装置。四个孩子四种苦难,最后一起上天堂。 |
|
6,离开了剧情,摄影就是一团散沙。过于注重形式,反而失去了故事性。 |
|
三星,篇幅稍冗长了,剧作明显不如前作,显得人物表演刻意了很多,加一星给题材背景 |
|
典型的没有长篇的体量还要拍,虽然摄影和剪辑都保持了《和谐课程》的水准,但是从每个小标题一出来,很明显能看出导演创作力的匮乏,结局超现实非常生硬,不如前作的灵性,感觉已经成为套路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都有理由怀疑他的创作动机是否真诚。 |
|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