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一篇讲杜美大戏院(东湖电影院)的文章而找来看的。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电影。虽是新旧社会对比的洗脑片,但众多上海场景特别亲切:魔术师住在老锦江,杂技团貌似在科学会堂,还有人民广场、外滩、西郊公园、中苏友好大厦、国际饭店和闵行的镜头。桑弧导演,故事充满对应和曲折。 |
|
小时候感觉真好看啊。 |
|
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拍摄的十分用心,而且技术也很不露怯。但那个结尾真是令人齿寒,魔术师一脸幸福的跟儿子一起把回海外的票据撕的粉碎,我仿佛看到了他10年后的结局。或许还没有10年。 |
|
演老子的陈强只比演儿子的韩非大一岁,两人在1962年一个44一个43,满头白发的程之最小,当时36。剧中那辆敞篷轿车是童芷苓家的。 |
|
看过的第一部立体电影 |
|
桑弧是幽默大师。 |
|
3.5//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立体故事片,也是歌颂性喜剧代表作,以戏剧性误会、巧遇的情节,塑造了正面人物形象,也刻画了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现了新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崭新关系和社会风象。……魔术师陆幻奇是陈强的喜剧代表人物,他十分强调从生活、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寻找喜剧因素,即“逗而不厌、闹而不乱、笑而不俗、趣味由衷”……善于运用“多音的面部表情”去表现伤感的色彩。//陈浥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M]p212-213//要是什么时候能在银幕感受下当时的立体技术就好了 |
|
巧合与错过的典型叙事,火车、片警儿扔扑克、空中钓鱼和杂技飞人等场景伸向屏幕,杂技团一段最有笑果。什么时候能戴着立体眼镜再从影院看一遍呢? |
|
为历史意义加一星 |
|
要戴眼镜看的 |
|
1998 |
|
6,中国最早的宽银幕立体电影,不过除了技术革新之外,这片子的内容还真是平庸乏善。 |
|
“你用不着安慰我。我一点也不难过。我能帮你找到儿子就跟我自己找到儿子一样的高兴啊!”……后半程这段“携孙找子”误打误撞好事多磨的戏剧编排不错,既幸福结局又精神升华,代表老魔术师自己在十天寻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助人为乐利他幸福的社会主义思想境界!不过换作你是那小孩也一定不认这个亲爷爷。因为陈强只比韩非大一岁!BTW给司机配音的好像是邱岳峰? |
|
@CFA百子湾 韩非在某一瞬间(可能在跳床那里)颇有基顿的范儿。本片在纪录上海街景的功能上或许是重要的,自然在纪录动物方面同样,而在片头的回忆中也为自己预设了一个新旧时代的对比,并在后续中呼应了一下以彰显新时代的开明。主要人物设置上居然全是男的,许多情节甚至给我一种同性家庭的错觉,而影片定格在最后,这种错觉还加深了。。
笔记:中国第一部立体彩色宽银幕影片 |
|
看过 |
|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表演,喜剧小品。在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还能坚持拍喜剧的,仅桑弧一人。 |
|
妙趣横生,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
|
“我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
比想像中好看的多!本以为回忆采用黑白和现实采用彩色的变换已经很有意思了。没想到找儿子的过程更有趣,尤其进入电影棚的“戏中戏”,有点“自己拍自己拍自己”的感觉、橘子园中年龄不对性别不对的阴差阳错,颇有马季《找舅舅》的意思。
在橘子园中带路的,好像是《老兵新传》中饰演小东子的孙永平。片中韩非扮演陈强的儿子角色,最近一次看他,是《江湖儿女》中的歌厅老板。酒店汽车司机是史原,在《今天我休息》中的表演印象太深了,在这个片子里好像是邱岳峰配的音。
——全片下来既有趣又焕然一新,不仅长宽比的镜头眼前一亮,拍摄的镜头上也大胆借鉴、革新学习,真是好看。
——62年的上海,又古朴又大方,新时代的摩登中更格外美丽。 |
|
外宣片+歌舞片,主打親情牌+新舊對比牌。加一星給多次出現的1960年代初上海城市景象 |
|
1962年出了雷锋,女理发师,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李双双,大李老李和小李,这部影片确实不太一样,上海滩 |
|
正要感慨纯真十七年,片尾缓缓打出1962年,吃不饱饭的纯真年代,纯真起来没心没肺 |
|
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当年电影院看的,新奇,钓鱼鱼出了屏幕了.陈强、程之、韩非、邱岳峰配音。轻松幽默,桑弧有想法,电影时长很短,上海很美,外滩留存了老景色,人民很和谐。陈强一辈子都是河北口音 |
|
六十年代上海的外滩,中苏友好大厦 |
|
1962年
上海 |
|
据说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电影,还是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真是开风气之先。另一个优点是短小精悍,故事讲得很圆。表演魔术、杂技团、动物园几场戏拍得趣味十足,很适合小朋友观看。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的上海风貌。桑弧+王炼+程之+陈强+韩非,简直是天团组合。程之先生的声音好好听。 |
|
居然还有画面冲击感,原来是立体电影,镜头特别有意思,蛮可爱的电影 |
|
杂技团那段真精彩 |
|
有很明显的为了3D效果拍摄的镜头,但是这次放的并没有这个效果。找老子的故事拍的还是很紧凑的 |
|
新中国第一部立体影片
一个因旧社会恶势力相逼而被迫流落海外的老魔术师回上海找儿子的故事
撕碎的纸片终会变成翻飞的白鸽🕊 |
|
六十年代的上海如此洋气。“儿子丢不了,先去找老子!”“晚了,老子追不到,赶紧去找儿子!”那时候的社会真和谐,而这竟然是第一部国产彩色宽银幕3D电影… |
|
陈强老师以前的戏路还是挺宽的,后期主要是为了力捧儿子,把自身的荧幕形象给束缚住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道具布景用镜龙套都不是太讲究,但是故事本身还是挺温暖的,人人都很热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一个侧面讴歌了社会主义伟大祖国~~ |
|
w |
|
彩色立体!它是3D电影啊!能看出很多设计出的前后景关系镜头,短频快简洁的风格,大团圆祖孙父子团聚,旧社会时被迫出走海外,新中国华侨看到祖国新面貌。有一种很昂扬的精神头在。
魔术这个点选的很不错! |
|
片子本身平平无奇,没有太多亮点,但是一个合格的喜剧故事。看本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十七年的上海街景,电影果真可以是时代风貌的珍贵记录。 |
|
“儿子丢不了,回头再找,先找老子要紧” |
|
民风淳朴的老上海、老闵行。 |
|
绕口令,儿子和老子 |
|
寻人过程里的世间百态,那时候的上海已经如此摩登繁华了 |
|
等有时间再重温一遍。 |
|
B-. 意识形态很明显。 |
|
逗 |
|
陈强和韩非就相差一岁里面演父子,小品喜剧电影,上影80年代初拍了好多类似的,司机史原是邱岳峰配音,警察史久峰是孙渝烽配音 |
|
当年的上海珍贵景象。并不生硬的主旋律,时不时依然有桑弧风格的小幽默。 |
|
小品电影,太短了,但是完整性很高。据说当年是3D电影,需要戴红绿眼镜看。 |
|
看到多年前的上海,挺有趣的,剧作上设计了两个找儿子的故事,环环相扣,看评论说是立体电影,摄影的时候有很多镜头是为此设计的,甚至要和观众对上话了。 |
|
上海市景很珍贵 |
|
【4】1.刘别谦笔触、“第一幕出现的枪一定会在第三幕生效”、误会与巧合构成叙事动力、观众先角色一步知道内情而构成的悬念、对都市上海的空间建构……依旧是桑弧的导演趣味。
2.可见的是对伪3D和间离效果的新尝试,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变革了。另一优点是:短小精悍,不至于浪费更多时间。
3.编剧出身的桑弧,在这部戏中没有展现出早期的剧作水准。意识形态太重的作品,必然会限制他的思路。
4.想到文华公司前期的“文人”桑弧,还是觉得很惋惜。前后对比,可以在御用韩非身上找到线索:一张中产阶层小开的脸,突然变得革命而进步。 |
|
老子找儿子👦儿子追老子;空中钓鱼🎣开3D之先河;合同在风中飘扬,不知道魔术师是不是收了定金? |
|
双寻人启事,生活轻喜剧,那个年代的不错选择。 |
|
幸亏这倒霉熊孩子,不然哪能见上呢。 |